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
春天正月,漢成帝前往甘泉宮,祭祀天神泰畤。
二月壬子日,丞相翟方進去世。當時火星停留在心宿古人認為這是預示帝王有災的天象),丞相府的議曹平陵人李尋給翟方進寫了封信,說:“災禍來得又急又凶,皇上對您的不滿肯定越來越多,您哪能隻想著不被罷官流放就算了!咱們丞相府三百多號人,就盼著您拿個主意,帶大家儘忠,把災禍轉變成好事。”翟方進看了信,愁得不行,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正巧,郎官賁麗擅長觀測星象,說這種天象意味著要有大臣為此承擔責任。漢成帝就把翟方進召進宮中。翟方進回到家,還沒來得及做什麼,皇帝的詔書就到了,詔書裡指責他沒把政務處理好,導致災害頻發,百姓日子過得窮困,最後說:“本來想直接免了你的職位,但又不忍心,現在派尚書令賜你上等美酒十石、肥牛一頭,你自己好好考慮吧!”翟方進沒辦法,當天就自殺了。皇帝對外隱瞞了他自殺的真相,派九卿帶著詔書追贈他印綬,賞賜禦用的棺槨,還讓少府安排喪葬器具,連靈堂的柱子、欄杆都裹上了素布。皇帝自己還多次親自去吊唁,給的禮遇比其他丞相去世時都要隆重。
司馬光評論說:晏嬰說過“天命不會改變,也不會有第二種安排”。福禍降臨,怎麼能轉移呢?以前楚昭王、宋景公不忍心把災禍轉嫁給大臣,說“把心腹的病轉移到四肢,有什麼用呢!”就算災禍真能轉移,仁慈的君主都不願意這麼做,更何況根本轉移不了!要是翟方進罪不至死卻被皇帝逼死,這是欺騙上天;要是他真有罪該受刑,皇帝卻隱瞞殺他的真相,還厚葬他,這是欺騙世人。漢成帝既想欺騙上天和世人,最後又沒得到任何好處,真是不明白天命啊!
三月,漢成帝前往河東,祭祀土地神後土。
丙戌日,漢成帝在未央宮駕崩。
漢成帝平時身體強壯,沒什麼疾病。當時,楚思王劉衍、梁王劉立來京城朝見,第二天早上就要離開。前一晚,皇帝在白虎殿安排好了送彆儀式;還打算任命左將軍孔光為丞相,已經刻好了侯爵的印信,寫好了任命文書。夜裡還好好的,快天亮的時候,皇帝穿上褲子襪子準備起身,突然衣服滑落,說不出話來,到上午十點左右就去世了。民間議論紛紛,都把皇帝的死歸罪於趙昭儀。皇太後下詔,讓大司馬王莽會同禦史、丞相、廷尉一起徹查,詢問皇帝從生病到去世的詳細情況。趙昭儀最後自殺了。
班彪稱讚道:我的姑姑曾在後宮做婕妤,我們父子兄弟都在宮中侍奉皇帝,姑姑多次跟我說:“漢成帝很注重儀表,上車時身姿端正,不左顧右盼,說話不急不躁,也不隨意指指點點。上朝時神情莊重,威嚴得像神明一樣,真有天子的儀態!他博覽古今,能接受大臣的直言進諫,公卿們的奏議也都很有價值。當時天下太平,朝廷上下和睦。可惜他沉迷酒色,趙氏姐妹擾亂後宮,外戚把持朝政,說起來真是讓人痛心!”從建始年間開始,王氏家族逐漸掌握國家大權,漢哀帝、漢平帝在位時間都很短,最後王莽篡奪皇位,可見王氏家族的權勢是慢慢積累起來的!
就在漢成帝去世當天,孔光在皇帝靈前接受任命,擔任丞相,被封為博山侯。
富平侯張放聽說漢成帝駕崩,思念過度,天天哭泣,沒多久也死了。
荀悅評論說:張放不是不愛皇帝,但他的愛裡沒有忠誠。隻愛卻不忠,這是對仁德的傷害!
皇太後下詔,恢複在長安南北郊祭祀天地的舊製。
夏天四月丙午日,太子即位,前往高祖廟祭拜;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皇後為皇太後,同時大赦天下。
漢哀帝剛即位時,生活十分節儉,削減了很多不必要的開支,朝廷政務都親自處理,大家都盼著他能帶來天下大治的局麵。
己卯日,漢成帝被安葬在延陵。
太皇太後下令,讓傅太後、丁姬每隔十天可以去一次未央宮。
皇帝下詔詢問丞相和大司空:“定陶共王的太後應該住在哪裡?”丞相孔光早就聽說傅太後性格強勢暴躁,又很會弄權。從漢哀帝還是嬰兒時,傅太後就撫養他、教導他,而且漢哀帝能當上皇帝,傅太後也出了不少力。孔光擔心傅太後參與朝政,不想讓她和皇帝朝夕相處,就建議說:“應該給定陶太後另外修建宮殿。”大司空何武卻說:“可以讓她住在北宮。”皇帝聽從了何武的建議。北宮有一條紫色的通道直通未央宮,傅太後果然通過這條通道,每天都能見到皇帝。她不斷要求給自己更高的尊號,還想提拔自己的親屬,搞得皇帝都沒法按正道行事。高昌侯董宏揣摩皇帝心思,上書說:“秦莊襄王的生母本來是夏氏,後來被華陽夫人收為養子。秦莊襄王即位後,兩人都被尊為太後。所以應該尊定陶共王的王後為帝太後。”這件事交給有關部門討論,大司馬王莽和左將軍、關內侯、領尚書事師丹彈劾董宏:“他明知皇太後的尊號是天下唯一的,卻拿滅亡的秦朝做例子,誤導朝廷,說這種不該說的話,屬於大逆不道!”漢哀帝剛即位,為人還比較謙讓,就采納了王莽和師丹的建議,把董宏貶為平民。傅太後知道後勃然大怒,逼著皇帝一定要給她尊號。皇帝隻好去求太皇太後,讓太皇太後下詔,尊定陶恭王為恭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五月丙戌日,漢哀帝立傅氏為皇後,傅皇後是傅太後堂弟傅晏的女兒。
皇帝下詔說:“《春秋》裡講,母親因為兒子尊貴。現在尊定陶太後為恭皇太後,丁姬為恭皇後,給她們各自設置詹事管理事務,食邑待遇和太皇太後、皇太後一樣。”又追尊傅太後的父親為崇祖侯,丁姬的父親為褒德侯;封舅舅丁明為陽安侯,舅舅的兒子丁滿為平周侯,皇後的父親傅晏為孔鄉侯,皇太後的弟弟、侍中、光祿大夫趙欽為新城侯。太皇太後下詔,讓大司馬王莽辭官回家,給皇帝的外戚讓路;王莽也上書請求退休。皇帝派尚書令下詔,讓王莽繼續任職,又派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將軍師丹、衛尉傅喜去勸太皇太後:“皇帝聽說太後的詔書後非常難過!如果大司馬不出來任職,皇帝就不敢處理朝政了!”太皇太後這才讓王莽繼續處理政務。
漢成帝在位時,靡靡之音特彆盛行,宮裡有名的樂師丙強、景武等人既富有又顯赫,就連皇親國戚都跟皇帝爭搶這些樂師。漢哀帝還是定陶王的時候就討厭這種風氣,而且他自己也不喜歡靡靡之音。六月,他下詔說:“孔子說過‘摒棄鄭國的音樂,鄭國的音樂太淫靡’。現在撤銷樂府官署;那些用於祭祀天地和古代軍事演練的音樂,符合儒家經典要求,不屬於鄭國、衛國的靡靡之音,單獨列出來,歸其他官署管理。”這次改革,裁撤合並了一大半的樂府機構。但老百姓聽慣了這些流行音樂,朝廷又沒有大力推廣高雅音樂來替代,所以不管是富豪還是官吏百姓,依然沉迷其中,和以前沒什麼兩樣。
王莽向皇帝推薦中壘校尉劉歆,說他既有才能又品行端正。劉歆因此當上侍中,隨後又慢慢升遷為光祿大夫,變得地位顯貴,深受皇帝寵信,還把名字改成了劉秀。漢哀帝又讓劉秀負責掌管《五經》相關事務,完成他父親劉向未竟的事業。於是劉秀整理了天下群書,向皇帝上奏了《七略》,包括《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整套書涵蓋六略、三十八種分類,收錄了五百九十六家的著作,總計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在《諸子略》裡,劉秀把諸子學派分為九流,也就是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他認為:“這九家學派興起於王道衰落、諸侯紛爭的時代。當時各國君主喜好不同,九家學說便紛紛湧現,各自強調自己的觀點,推崇擅長的領域,靠這些主張遊說諸侯,換取賞識。他們的觀點看似針鋒相對,就像水火不容,實則也能相互促進;就像仁和義、敬和和,看似矛盾,卻能相輔相成。《易經》說‘天下萬物歸宿相同,但途徑各異;目標一致,但想法眾多’。如今這些學派各展所長,深入思考來闡明觀點,雖然存在不足,但總體而言,都是《六經》的分支。要是這些學派的代表人物能遇到聖明君主,加以引導整合,個個都能成為治國棟梁。孔子說過‘禮製失傳,就去民間尋找’。如今距離古代聖人的時代久遠,正統學術有所缺失,與其在彆處尋找,這九家學說不比民間雜說更有價值嗎?要是能研習《六經》,再參考九家學說,取長補短,就能通曉天下的治國方略了。”
河間惠王劉良能繼承先祖獻王的美好品行。他母親太後去世時,劉良完全按照禮儀守喪。皇帝為此下詔,給他增加一萬戶封邑,把他樹立成皇族的道德榜樣。
當初,董仲舒曾勸漢武帝:“秦朝采用商鞅變法的措施,廢除井田製,允許土地買賣。結果富人的田地一望無際,窮人卻連插根錐子的地方都沒有。城鎮裡有人富比國君,鄉裡有人豪比公侯,普通百姓怎麼能不窮困!雖然古代的井田製很難立刻恢複,但也該適當借鑒古法,限製百姓占田數量,把多餘的土地分給窮人,堵住兼並的路子;廢除奴婢製度,取消主人隨意處死奴仆的權力;減輕賦稅,減少徭役,讓百姓喘口氣,這樣國家才能治理好!”漢哀帝即位後,師丹又提議:“如今連續幾代太平,官吏和百姓中的富豪家財萬貫,可貧困百姓卻越來越艱難,應該對占田等行為進行限製。”皇帝把這建議下發討論,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上奏:“諸侯王、列侯、公主占田都應有上限;關內侯、官吏和百姓占田不得超過三十頃,擁有奴婢不得超過三十人。限定期限為三年,違反規定的,田地和奴婢全部充公。”這政策一出,田宅和奴婢價格都降了,但皇親國戚和皇帝身邊的寵臣都覺得不方便。皇帝隻好下詔:“這事以後再說。”於是政策就這麼擱置了。皇帝還下詔給齊地主管製作宮廷服飾的三服官:“停止織造那些工藝複雜、耗費女工的綺繡織物,不再製作進獻。”同時廢除了任子令官員可保舉子弟為官的製度)和有關誹謗欺瞞的法令。讓三十歲以下的宮女出宮嫁人,五十歲以上的官奴婢恢複平民身份,還提高了俸祿三百石以下官吏的待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漢哀帝在未央宮擺酒設宴,內者令負責宮內事務的官員)給傅太後設置帷帳,座位緊挨著太皇太後。大司馬王莽巡查時看到,斥責內者令:“定陶太後隻是藩王的妾室,怎麼能和太皇太後平起平坐!”說完讓人撤掉帷帳,重新安排座位。傅太後聽說後,氣得火冒三丈,拒絕出席宴會,還對王莽恨之入骨。王莽沒辦法,隻好再次請求辭官回鄉。秋天七月丁卯日,皇帝賜給王莽五百斤黃金、一輛豪華馬車,批準他離職回家。朝中很多公卿大夫都稱讚王莽,皇帝就對他格外恩寵,派中黃門宦官)到王莽家聽候差遣,每十天賞賜一次禦膳。又下詔給曲陽侯王根、安陽侯王舜、新都侯王莽、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增加封邑,數量各有不同。還任命王莽為特進、給事中,讓他每月初一和十五上朝,給予他和三公一樣的禮遇。同時,允許紅陽侯王立返回京城居住。
傅太後的堂弟、右將軍傅喜,喜歡鑽研學問,誌向品行都很好。王莽辭官後,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傅喜身上。當初皇帝給外戚封官賜爵時,隻有傅喜堅持謙遜,稱病推辭;傅太後開始乾預朝政後,傅喜也多次勸諫。因此傅太後不想讓傅喜輔佐朝政。庚午日,皇帝任命左將軍師丹為大司馬,封高鄉亭侯;賜給傅喜一百斤黃金,收回他的右將軍印綬,讓他以光祿大夫的身份回家養病;任命光祿勳淮陽人彭宣為右將軍。大司空何武、尚書令唐林都上書說:“傅喜品行高潔,一心為國,是能輔佐朝廷的重臣。如今因為生病就突然被遣返回家,大家都很失望,都說‘傅家這位賢能的子弟,因為和定陶太後意見不合才被罷官’,百官都為國家感到惋惜。忠臣是國家的衛士,魯國因季友安定或混亂,楚國因子玉決定強弱,魏國因無忌抵禦外敵,項羽因範增決定存亡。百萬大軍,比不上一個賢才,所以秦國花千金離間廉頗和趙王,漢高祖用黃金挑撥項羽和範增的關係。傅喜能留在朝廷,是陛下的榮光,也關係到傅氏家族的興衰。”皇帝本來也很看重傅喜,沒多久就重新重用了他。
建平侯杜業上書指責曲陽侯王根、高陽侯薛宣、安昌侯張禹,同時推薦朱博。漢哀帝從小就聽說王氏家族驕橫,心裡不喜歡他們,但因為剛即位,暫時隻能優待他們。一個多月後,司隸校尉解光上奏:“曲陽侯王根在先帝陵墓還沒修建完成時,公然聘娶以前掖庭皇宮宮女居住處)的女樂官殷嚴、王飛君等人,在家擺酒歌舞;王根哥哥的兒子成都侯王況,也娶了以前掖庭的貴人做妻子。這些行為都不符合臣子的禮儀,屬於大不敬、不守法度!”皇帝生氣地說:“先帝對王根、王況父子恩重如山,他們卻忘恩負義!”不過念在王根曾有擁立皇帝的功勞,隻讓他回封地,把王況貶為平民,遣返回老家。王根和王況父親王商舉薦的官員,也都被罷官。
九月庚申日,發生地震,從京城到北方三十多個郡國受災,很多城牆被毀,一共壓死四百多人。皇帝就災害一事詢問待詔李尋,李尋回答說:“太陽是陽氣的主宰,象征著君主。君主如果不按正道治國,太陽就會運行失常,變得昏暗無光。最近太陽尤其黯淡,光芒被侵蝕,還經常出現日暈、日珥等不祥現象。我不了解朝廷內部的事,但從太陽的變化來看,陛下的誌向和操守,比起剛即位時已經衰退很多了。希望陛下秉持陽剛之氣,堅定意誌,嚴守治國法度,不要聽信後宮女子和奸臣的花言巧語;對於保姆、乳母的求情請托,一概不要理會。堅守大義,不要因小失大;實在不得已,可以賞賜財物,但絕不能私自授予官位,這可是上天的禁令。
“月亮是陰氣的主宰,象征著皇後、大臣和諸侯。最近月亮頻繁出現異常,這預示著太後乾預政事,擾亂朝綱,導致陰陽失衡,對誰都沒好處。我不了解朝中事務,隻是根據天文現象推測,如果真是這樣,說明陛下身邊的近臣已經不可靠了。希望陛下親自選拔賢才,不要因為個人好惡排斥人才,以此鞏固國家根基,讓朝廷強大起來!”
李尋向皇帝進言說:“我聽說五行之中以水為根本,水代表著公平。如果君主治理國家公正嚴明,那麼天下的河流就會暢通有序;要是偏袒私黨、綱紀混亂,河水就會泛濫成災。如今汝水、潁水泛濫,和雨水一起危害百姓,這就像《詩經》裡說的‘百川沸騰’,問題出在那些結黨營私的大臣身上。希望陛下能稍稍抑製一下外戚大臣的勢力!
“我還知道,大地的特性是柔順安靜,這是陰氣正常的狀態。近來關東地區多次發生地震,應當尊崇陽氣、抑製陰氣,才能補救災禍。陛下要堅定意誌、樹立威嚴,杜絕私下請托辦事的門路,選拔英才,罷黜不稱職的官員,這樣才能增強朝廷的根基!根基穩固,國家的氣勢就能震懾外敵;根基薄弱,就會招來災禍,被奸邪之人算計。聽說當年淮南王謀反的時候,他唯一忌憚的人隻有汲黯,覺得公孫弘這些人根本不足為懼。公孫弘是漢朝有名的丞相,如今無人能比,尚且被輕視,更何況不如公孫弘的人呢!所以說,朝廷要是沒有得力的人才,就會被亂臣賊子輕視,這是必然的道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