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
正月初一辛醜日),漢哀帝下詔書,讓將軍和俸祿中二千石的官員各自舉薦一名精通兵法的人。就在這天,哀帝順勢封孔鄉侯傅晏為大司馬、衛將軍,陽安侯丁明為大司馬、驃騎將軍。
同一天,發生了日食現象。哀帝趕緊下詔,讓公卿大夫們大膽說出朝政的過失,還要求每人舉薦一名賢良方正且能直言進諫的人,同時宣布大赦天下。
丞相王嘉上書密奏說:“孝元皇帝在位時,兢兢業業守護著漢朝江山,為人溫和謙恭,沒有太多私欲,當時國庫存款多達四十萬萬錢。元帝有次去上林苑,後宮的馮貴人陪著。突然,圈裡的猛獸受驚竄出,馮貴人毫不猶豫衝上去擋住猛獸。元帝讚賞她的大義,隻賞了五萬錢。對於後宮受寵的女子,即便要賞賜,也囑咐她們不要大肆謝恩。這是為了顯示公平,不偏袒,因為元帝深知,一旦失去民心,後果嚴重,所以在賞賜方麵一直很節儉。那時候,外戚裡家財過千萬的都很少,所以少府、水衡兩個部門掌管的錢非常充裕。哪怕碰上初元、永光年間的災荒,加上西羌叛亂,對外要供應軍隊,對內要賑濟災民,國家始終沒到危急的地步,全靠國庫家底厚。
“孝成皇帝時,不少諫臣直言皇帝總偷偷溜出宮的危害,還有過分寵愛女色、沉迷酒色會損害德行、縮短壽命,這些話言辭懇切,可成帝從不生氣抱怨。像寵臣淳於長、張放、史育,史育多次被貶,家裡財產不到千萬;張放被驅逐回封國;淳於長更是被打死在獄中。成帝沒因為私人喜好損害國家大義,所以雖然民間有些非議,但朝廷還算安穩,並把江山傳給了陛下。
“陛下在封國的時候,喜歡讀《詩經》《尚書》,生活節儉。被征召進京時,沿途百姓都稱讚陛下的品德,這也是天下百姓願意擁護您的原因。陛下剛即位時,換掉華麗帷帳,撤去錦繡裝飾,就連皇帝坐席也隻用粗糙的絲綢鑲邊。按理說,共皇的陵寢和宗廟早就該修建,但陛下體恤百姓,擔心費用太高,就暫時擱置,直到現在才開始動工。可駙馬都尉董賢呢,在上林苑給自己修建官署,還大建豪華宅第,大門朝著皇宮北闕,引禦用水渠的水澆灌自家園林。修建的時候,皇帝專門派使者監督,賞賜給施工的官吏士卒的財物,比修建宗廟時還多。董賢母親生病,長安的官廚專門給準備祭祀用品,連路上路過的人都能分到飲食。給董賢製作器具,做好了要先給皇帝看,皇帝覺得好,還會特意賞賜工匠。就算是供奉給宗廟、太後和皇後的東西,也沒這麼講究。董賢家有賓客往來、婚喪嫁娶,或者親屬相見,各個官府都來幫忙送禮,連他家的奴仆都能得到十萬錢賞賜。皇帝派使者去市場為董賢采買物品,商家們嚇得不輕,街頭巷尾議論紛紛,大臣們也都惶恐不安。陛下之前下詔把皇家苑囿廢除,結果卻賜給董賢兩千多頃土地,公平分田的製度從此被破壞。董賢如此奢侈僭越、肆意妄為,攪亂了陰陽秩序,導致災異頻繁發生,百姓們都在傳謠言,拿著草杆相互驚嚇,這一切亂象,上天都看在眼裡,可陛下卻沒能製止。陛下向來仁愛聰慧、做事謹慎,如今卻招來這麼多非議。孔子說:‘國家有危險卻不扶持,要崩塌了也不匡救,那還要輔佐的人乾什麼!’我有幸擔任丞相,內心悲痛,隻恨無法讓陛下明白我的一片忠心。如果我的死能對國家有益,我絕不吝惜性命。希望陛下謹慎對待自己的偏愛,仔細審視那些大家都質疑的事!從前的寵臣鄧通、韓嫣,因為驕橫顯貴而沒有節製,貪圖享樂沒有限度,小人控製不住欲望,最終犯罪,既擾亂國家又丟了性命,連應得的福祿都沒能享受到,這就是人們說的‘愛他反而害了他’!陛下應該多借鑒曆史教訓,節製對董賢的寵愛,這樣才能保全他的性命。”漢哀帝因此漸漸對王嘉不滿。
前涼州刺史杜鄴以賢良方正的身份回答皇帝的策問,他說:“我聽說,陽尊陰卑,這是天道。所以男子哪怕身份低微,在自家也是‘陽’;女子哪怕地位尊貴,在國家層麵也是‘陰’。因此,禮製明確規定女子要遵從‘三從’之義,就算有像文母那樣的德行,也得依附於兒子。以前,鄭莊公順著母親薑氏的意願,最後導致弟弟叔段篡國;周襄王被惠後逼迫,落得流亡鄭國的下場。漢朝建立後,呂太後偏袒家族,差點讓國家覆滅。我看陛下生活節儉、嚴格要求自己,想和天下人一起開創新局麵,可吉祥的征兆還沒出現,卻發生了日食、地震。按照《春秋》的說法,災異是上天用現象來傳遞信息。日食,說明陽氣被陰氣侵犯。‘坤’代表大地、土壤和母親,以安靜為美德;而地震,就是陰氣不安分的表現。這些征兆非常明顯,我怎敢不實話實說!從前曾子問孔子關於聽從父母命令的道理,孔子說:‘這是什麼話!’孔子讚賞閔子騫遵守禮法,不盲目順從父母,做事合乎情理,所以挑不出毛病。現在,外戚家的兄弟,不管賢能與否,都在宮中侍奉,占據重要職位,有的掌管軍事守衛,有的率領軍隊駐紮,陛下把寵愛都集中在一家,這種顯貴程度,自古以來都很少見!甚至同時設置兩個大司馬、將軍的職位,當年周朝的皇甫氏再顯赫,魯國的三桓再權勢滔天,魯國為此專門增設三軍,也比不上現在的情況!拜官那天,正好發生日食,而且不早不晚,偏偏在關鍵時刻出現,這說明陛下過於謙遜,沒有主見,聽從的旨意太多,彆人說什麼就聽什麼,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罪惡的人不被懲罰,沒有功勞的人卻都能得到官爵。這種情況慢慢發展積累,問題就出在這裡,上天是想以此警醒陛下。從前詩人諷刺、《春秋》批評的,就是這類現象,恐怕問題就出在這兒,而不是其他地方。後人看前人的錯誤,會憤怒指責;可輪到自己做事,卻不引以為戒,還覺得自己做得對,這就是失策的地方。希望陛下更加誠心誠意,回想即位之初的誌向,凡事參考古代的做法,讓民心安定,這樣百姓就會歡喜,上天和眾神也會收起怒氣,吉祥福祿,怎麼會不降臨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漢哀帝又把孔光召到公車署,詢問日食的事,隨後任命孔光為光祿大夫,俸祿中二千石,加官給事中,地位僅次於丞相。當初,王莽回到封國後,一直閉門不出,安分守己。他的二兒子王獲殺了奴仆,王莽嚴厲斥責王獲,逼他自殺。王莽在封國三年,官吏和百姓上書為他鳴冤的有上百人。到這時,賢良周護、宋崇等人在回答皇帝策問時,又大力頌揚王莽的功德。於是,哀帝把王莽和平阿侯王仁召回京城,讓他們侍奉太後。
董賢借著日食引發的變故,阻止了傅晏、息夫躬的計劃。正月辛卯日,漢哀帝收回傅晏的印信綬帶,讓他回家閒居。
正月丁巳日,皇太太後傅氏去世,與漢元帝合葬在渭陵,追稱孝元傅皇後。
丞相和禦史彈劾息夫躬、孫寵等人的罪過,哀帝就免去他們的官職,讓他們回封國,同時還罷免了幾十名侍中、諸曹、黃門郎等官員。
鮑宣上書說:“陛下把天當作父親,把地當作母親,把百姓當作子女來養育。可陛下即位以來,天象顯示‘父親’上天)失去光明,‘母親’大地)震動不安,‘子女’百姓)也因謠言而驚恐。如今新年第一天就發生日食,實在可怕。普通百姓在正月初一都擔心打碎東西,更何況出現日食這種大事!陛下深刻自責,避開正殿,廣開言路,尋找過失,罷免外戚和那些不乾事白吃飯的人,征召孔光為光祿大夫,還查明孫寵、息夫躬的惡行,將他們免職遣送回封國,百姓們都拍手稱快。天和人想法是相通的,百姓開心了,天意也就消解了。可二月丙戌日,又出現白虹貫穿太陽的現象,之後連續陰天不下雨,這說明天下百姓心中的憂愁還沒解開,怨氣還沒消散。
“侍中、駙馬都尉董賢,和陛下沒有任何親戚關係,隻靠討好的臉色和奉承的話得到寵幸。陛下對他賞賜無度,把國庫都快掏空了。董賢家的宅第,合並了三座大宅子還嫌小,又拆了宮中的暴室來擴建。董賢父子能隨意使喚天子的使者,讓將作大匠給他們修建宅第,就連夜間巡邏的士兵都能得到賞賜。董賢去上墳聚會,太官還要專門準備飲食。天下進貢的東西,本應供養一位君主,現在卻全進了董賢家,這難道是天意和民心嗎?上天不會一直被辜負,陛下如此厚待董賢,反而會害了他!如果真的想愛護董賢,就應該替他向上天謝罪,向天下人消除怨氣,把他免職遣回封國,收回賞賜的禦用器物還給朝廷。這樣,他們父子或許還能保住性命;不然,董賢成為天下公敵,絕對沒法長久平安。孫寵、息夫躬也不應該留在封國,都該免職,向天下人表明態度。再把何武、師丹、彭宣、傅喜召回,讓百姓看到新氣象,順應天意,這樣才能建立治國的大政方針,開啟太平盛世。”漢哀帝對異常天象深感不安,采納了鮑宣的建議,征召何武、彭宣入朝,還任命鮑宣為司隸。
漢哀帝借著傅太後的遺詔,讓太皇太後給丞相、禦史下詔,要給董賢增加兩千戶封邑,還賜給孔鄉侯傅晏、汝昌侯傅商、陽新侯鄭業封國。丞相王嘉把詔書原封不動退了回去,並上奏章勸諫說:“我聽說,爵位、俸祿和土地,都是上天所有。《尚書》說:‘上天任命有德之人,用五種禮服和五種圖案來表彰他們!’帝王代替上天給人封爵,更應該謹慎。劃分土地進行封賞,如果不恰當,百姓就會不服氣,還會觸動陰陽平衡,帶來嚴重的災禍。如今陛下身體一直不好,這讓我非常擔憂。
“高安侯董賢,是靠諂媚得寵的臣子,陛下把爵位全給他,讓他尊貴無比;用儘財物,讓他富得流油;降低自己身份,對他寵愛有加。如今陛下的威嚴已經受損,國庫也快被掏空了,卻還覺得不夠。錢財都是百姓辛苦掙來的,孝文皇帝當年想建個露台,考慮到要花費百金,覺得太浪費,克製自己沒建。可現在董賢拿公家的錢去收買人心,光是一家就能收到上千金賞賜,從古到今,得寵的大臣都沒這樣的,這事傳遍四方,大家都怨恨他。俗話說‘千人所指,無病而死’,我一想到這就膽寒。
“現在太皇太後根據永信太後傅太後)的遺詔,讓丞相、禦史給董賢增加封邑,賜給三位侯爺封國,我實在想不通。山崩、地震、日食這些災異,都發生在年初,這是陰氣侵犯陽氣的警示啊。之前董賢已經封過一次,傅晏、傅商也多次改換封邑,鄭業靠著私人關係蠻橫索求,陛下給的恩惠已經夠多了,可他們還貪得無厭,這嚴重損害了朝廷的尊嚴,不能給天下人做這種壞榜樣,危害太大了!臣子驕橫欺上,就會導致陰陽失調,天地間的氣相互影響,最終會危害到陛下的身體。陛下生病這麼久還沒好,又還沒確定繼承人,現在應該整頓朝政,順應天意民心,祈求福佑,怎麼能不顧惜自己,肆意而為,不想想高祖創業的艱辛,和他立下的製度,難道不想把江山長久傳下去嗎!我把詔書封好呈上,不敢讓人看見。不是我怕死不敢依法辦事,而是怕天下人知道後議論,所以沒敢彈劾。”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初,廷尉梁相審理東平王劉雲的案子時,離冬月結束還有不到二十天。梁相懷疑劉雲是被冤枉的,覺得案子有疑點,就上奏想把案子移交到長安,讓公卿大臣重新審理。尚書令鞫譚、仆射宗伯鳳認為可以同意。但漢哀帝覺得梁相等人是看到自己身體不好,在朝廷內外觀望,做事首鼠兩端,就是想拖延時間,等過了冬月按漢律,冬月處決犯人),沒有嚴懲罪犯、痛恨仇敵的意思,就把梁相等人都貶為平民。幾個月後,朝廷大赦天下,王嘉上書推薦說:“梁相這些人都有才能和品行,聖明的君主會根據功勞赦免過錯,我私下裡為朝廷可惜這三個人才。”奏書呈上後,哀帝很不高興。
二十多天後,王嘉又原封退回給董賢增加封邑的詔書,哀帝大怒,把王嘉召到尚書台責問:“梁相他們之前因為不忠獲罪,惡行天下皆知,你當時也彈劾過他們;現在又稱讚他們,說‘為朝廷可惜’,這是為什麼?”王嘉摘下帽子謝罪。哀帝把這事交給將軍和朝中大臣商議,光祿大夫孔光等人彈劾說:“王嘉迷惑朝廷、欺瞞皇上,大逆不道,請派謁者把王嘉召到廷尉的監獄裡治罪。”議郎龔勝等人認為:“王嘉說話前後矛盾,應該剝奪他的爵位封土,貶為平民。”永信少府猛等人則說:“王嘉雖然有罪,但讓大臣束發戴刑具,光著身子受鞭笞,這會損害國家尊嚴,也對不起祖宗。”哀帝不聽,三月時下詔:“派謁者拿著符節,把丞相王嘉召到廷尉的監獄裡。”
使者到了丞相府,府裡的屬官都哭著配好毒藥給王嘉,王嘉不肯喝。主簿說:“將相不麵對法官陳訴冤屈,這是慣例,您還是自殺吧。”使者端坐在府門口等著,主簿又上前遞藥。王嘉把藥杯摔在地上,對屬官們說:“我有幸擔任三公,卻沒儘到職責,辜負了國家,應該在鬨市被處死,向天下人謝罪。我堂堂丞相,難道是個軟弱的女子嗎?怎麼能喝毒藥自殺!”於是王嘉整理好行裝,出來見使者,拜謝接受詔書,然後坐上小吏的車,去掉車蓋,不戴帽子,跟著使者去了廷尉府。廷尉沒收了王嘉的丞相印信和新甫侯印綬,把他綁起來送到都船詔獄。
哀帝聽說王嘉親自去了監獄,更加生氣,派將軍以下官員和五位俸祿二千石的官員一起審訊。獄吏責問王嘉,王嘉回答:“辦案就該查明真相。我覺得梁相他們之前審理東平王的案子,不是認為劉雲不該死,而是想交給公卿重審,顯示慎重。實在沒看出他們有觀望、偏袒劉雲的證據,後來又趕上大赦。梁相他們都是好官,我是為國家愛惜人才,不是偏袒他們。”獄吏說:“既然這樣,那你為什麼有罪?肯定還是做了對不起國家的事,不然怎麼會入獄?”獄吏開始侮辱王嘉,王嘉仰天長歎:“我有幸當宰相,卻不能舉薦賢才、罷黜奸人,因此辜負國家,死有餘辜。”獄吏問他賢才和奸人的名字,王嘉說:“賢才是前丞相孔光、前大司空何武,我沒能舉薦他們;奸人是高安侯董賢父子,他們諂媚弄權擾亂朝廷,我卻沒能罷黜他們。我罪該萬死,死而無憾!”王嘉在監獄裡關了二十多天,絕食吐血而死。
後來哀帝看了王嘉的供詞,回想他說的話,正好禦史大夫賈延被免職。這年夏天五月乙卯日,哀帝任命孔光為禦史大夫。秋天七月丙午日,又任命孔光為丞相,恢複他原來博山侯的爵位;還任命汜鄉侯何武為禦史大夫。這時哀帝才知道之前罷免孔光是冤枉他,於是斥責詆毀孔光的近臣說:“傅嘉以前當侍中,詆毀賢能之人,誣陷大臣,讓優秀的人才長期得不到任用,把傅嘉貶為平民,遣回原籍。”八月,何武改任前將軍。辛卯日,光祿大夫彭宣任禦史大夫。
司隸鮑宣因為侮辱宰相,拒絕接見使者,沒有儘到臣子的禮數,被免去死罪,處以剃發戴刑具、服苦役的刑罰。
大司馬丁明向來敬重王嘉,為他的死感到惋惜。九月乙卯日,哀帝下詔書免去丁明的官職,讓他回家。
冬天十一月壬午日,哀帝任命前定陶太傅、光祿大夫韋賞為大司馬、車騎將軍。己醜日,韋賞去世。
十二月庚子日,哀帝任命侍中、駙馬都尉董賢為大司馬、衛將軍,下詔書說:“封你為三公,希望你輔佐漢朝!今後要儘心竭力,匡正政務,秉持公正!”這時董賢才二十二歲,雖然位居三公,但還兼任給事中,掌管尚書事務,百官都要通過他向皇帝奏事。因為董賢的父親衛尉董恭在卿位不合適,就改任光祿大夫,俸祿中二千石;董賢的弟弟董寬信代替他做駙馬都尉。董氏家族的親屬都擔任侍中、諸曹等職,能夠參加朝會,他們受的寵愛超過了丁氏、傅氏家族。
當初,丞相孔光任禦史大夫時,董賢的父親董恭是禦史,在孔光手下做事。等董賢當了大司馬,和孔光都成了三公。哀帝特意讓董賢私下拜訪孔光。孔光一向恭敬謹慎,知道皇帝想尊寵董賢。聽說董賢要來,就整理好衣冠出門等候,遠遠看見董賢的車就退回家中;董賢到了中門,孔光又躲進內室;等董賢下車,孔光才出來,拜見、迎送都十分恭敬,不敢用對待賓客平等的禮節。哀帝聽說後很高興,立刻任命孔光兩個侄子為諫大夫、常侍。從此,董賢的權勢幾乎和皇帝一樣大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時,漢成帝的外戚王氏家族已經衰落,隻有平阿侯王譚的兒子王去疾任侍中,弟弟王閎任中常侍。王閎妻子的父親中郎將蕭鹹,是前將軍蕭望之的兒子。董賢的父親董恭很仰慕蕭家,想給兒子董寬信求娶蕭鹹的女兒,就讓王閎去說媒。蕭鹹嚇得不敢答應,私下對王閎說:“董公當大司馬,皇帝詔書中說‘允執其中’,這是堯把天下禪讓給舜時用的話,以前任命三公從來沒用過這種說法,年長的人看到這話,沒有不害怕的。這話哪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王閎很有見識,聽了蕭鹹的話,心裡也明白了,回去如實告訴董恭,轉達了蕭鹹自謙不敢高攀的意思。董恭歎息道:“我家到底哪裡得罪天下人了,怎麼讓人害怕成這樣!”心裡很不高興。
後來哀帝在麒麟殿擺酒宴,董賢父子和親屬都參加了,侍中、中常侍也在旁邊侍奉。哀帝喝了點酒,看著董賢慢悠悠地說:“我想效法堯禪讓舜,把皇位讓出去,怎麼樣?”王閎趕緊上前說:“天下是高皇帝打下的天下,不是陛下一個人的!陛下繼承祖宗基業,應該把皇位傳給子孫後代,江山社稷至關重要,天子可不能說玩笑話!”哀帝聽了沒說話,臉色很不好,周圍的人都嚇得不輕。於是哀帝把王閎趕出宮,讓他回郎署。過了很久,太皇太後替王閎道歉,哀帝才把他召回。王閎就上書勸諫說:“我聽說,帝王設立三公,是效法日月星三光,擔任三公的應該是賢能之人。《易經》說:‘鼎的腳斷了,把鼎裡的美食都翻倒了’,這是比喻三公不稱職。以前孝文皇帝寵愛鄧通,也隻讓他做了中大夫;武皇帝寵愛韓嫣,也隻是常常賞賜,都沒讓他們位居高位。現在的大司馬、衛將軍董賢,對漢朝沒有功勞,和皇室也沒有親戚關係,又沒有高尚的品德和事跡聞名於世,短短幾年就位居三公,掌管禁軍,沒有功勞卻被封爵,父子兄弟都跟著破格提拔,得到的賞賜把國庫都快掏空了,百姓們議論紛紛,這實在不合天意。從前褒國的神靈變成人,生下褒姒,攪亂了周朝。我擔心陛下會因此招來非議,董賢也會因為不懂進退招來大禍,這可不能給後世做榜樣啊!”哀帝雖然沒聽王閎的話,但欣賞他年輕有膽識,也沒有治他的罪。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春天正月,匈奴單於和烏孫大昆彌伊秩靡都來漢朝朝見,漢朝覺得這是件很榮耀的事。當時西域共有五十個國家,從翻譯官到將、相、侯、王,都佩戴漢朝頒發的印信綬帶,一共有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賓、烏弋等國,因為離得太遠,不算在這五十國內。他們來進貢,漢朝就回贈禮物,不進行直接管理。從黃龍年間開始,單於每次來朝見,漢朝賞賜的錦繡、絲綢等物品,都比上次更多,以此表示安撫。單於在宴會上見到董賢,看他年紀輕輕很驚訝,就通過翻譯詢問。哀帝讓翻譯回答:“大司馬雖然年輕,但因為非常賢能才居此高位。”單於於是起身,祝賀漢朝得到賢臣。
這時哀帝因為迷信歲星的方位,讓單於住在上林苑的蒲陶宮,還告訴單於這是對他特彆敬重,可單於知道後並不高興。
夏天四月壬辰日,月底發生了日食。
五月甲子日,重新確定三公的職責。大司馬、衛將軍董賢任大司馬;丞相孔光任大司徒;禦史大夫彭宣任大司空,封長平侯。
六月戊午日,漢哀帝在未央宮去世。哀帝看到孝成皇帝時,朝廷大權旁落,等自己即位後,多次誅殺大臣,想重振皇帝威嚴,效法漢武帝、漢宣帝。可他寵信諂媚之人,厭惡忠直之士,漢朝的基業從此逐漸衰敗。
太皇太後聽說哀帝去世,當天就趕到未央宮,收回了皇帝的玉璽。太後把大司馬董賢召到東廂房,詢問喪事該如何操辦。董賢心裡害怕,答不上來,隻能摘下帽子謝罪。太後說:“新都侯王莽,以前任大司馬時操辦過先帝的喪事,熟悉流程,我讓他來幫你。”董賢磕頭說:“太好了!”太後立刻派使者去召王莽,並下詔給尚書,讓所有調兵的符節、百官的奏章,以及中黃門、期門的軍隊都歸王莽掌管。
王莽按照太後的意思,讓尚書彈劾董賢,說皇帝生病時,他不親自侍奉醫藥,還禁止他進入宮殿司馬門。董賢不知所措,隻能到宮門前免冠赤腳謝罪。己未日,王莽派謁者拿著太後的詔書,在宮門前罷免董賢,詔書說:“董賢年輕,不懂事理,擔任大司馬,不能服眾,現收回大司馬印信綬帶,罷官回家!”當天,董賢和妻子就自殺了。家人十分害怕,連夜把他們埋葬。王莽懷疑董賢是假死,有關部門上奏請求打開棺材查驗,於是把棺材抬到監獄裡查看,最後就埋在了獄中。
太皇太後下詔讓公卿舉薦可以擔任大司馬的人。王莽以前當過大司馬,為避讓丁氏、傅氏而辭職,百姓都稱讚他賢能,而且他又是太皇太後的近親,所以從大司徒孔光以下,滿朝大臣都舉薦王莽。隻有前將軍何武和左將軍公孫祿商量說:“以前惠帝、昭帝時,外戚呂氏、霍氏、上官氏掌權,差點顛覆國家;現在孝成皇帝、孝哀皇帝都沒有子嗣,正該選立皇室近親中的幼主,不能讓外戚大臣把持大權。皇室親貴和外臣相互製衡,才對國家有利。”於是何武舉薦公孫祿,公孫祿也舉薦何武。庚申日,太皇太後親自任命王莽為大司馬,兼管尚書事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漢哀帝去世後,太皇太後和王莽商議擁立皇位繼承人。安陽侯王舜是王莽的堂弟,為人謹慎守禮,深受太皇太後信任喜愛,王莽便奏請讓王舜擔任車騎將軍。這年秋天七月,朝廷派王舜和大鴻臚左鹹持符節前往中山國,迎接中山王劉箕子進京繼承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