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始三年公元3年)春天,太皇太後派長樂少府夏侯藩、宗正劉宏、尚書令平晏,帶著禮物去察看王莽女兒。回來後,他們上奏說:“安漢公的女兒自幼受道德教化熏陶,容貌美好嫻靜,正適合承天命、奉祭祀,當皇後再合適不過。”太師孔光、大司徒馬宮、大司空甄豐、左將軍孫建、執金吾尹賞,以及代理太常事務的大中大夫劉秀,還有太卜、太史令,都頭戴皮弁,身穿素積,依照禮儀,綜合運用占卜和筮法進行測算,都說:“占卜的兆象顯示金水相生,處於王相之位;卦象顯示父母得位,這是健康強壯、吉祥如意的征兆。”隨後,又用太牢之禮牛羊豬三牲齊全)在宗廟進行祭告。
有關部門上奏:“按照舊例,聘皇後需用黃金二萬斤,折合成錢是二萬萬。”王莽卻極力推辭,隻接受了六千三百萬,還把其中的四千三百萬分給了十一位陪嫁女子的娘家,以及自家九族中的貧苦人家。
這年夏天,安漢公王莽奏請製定車輿、服飾等一係列製度,涵蓋官吏百姓的日常生活、喪葬嫁娶,以及奴婢數量、田宅規格、日常器具等方麵的等級標準。同時,提議設立國家的稷神祭壇,並要求郡國、縣邑、鄉鎮都要設立學校。
大司徒司直陳崇,讓張敞的孫子張竦起草奏章,極力稱讚安漢公王莽的功德,提議:“應該擴大安漢公的封國,如同當年周公;封立他的兒子,如同當年伯禽,賞賜的規格也都應相同,他其他兒子的封爵,也都要比照周公六個兒子的標準。”太皇太後把奏章拿給眾公卿看。眾公卿正商議此事時,呂寬事件突然爆發。
起初,王莽的長子王宇反對父親隔絕衛氏家族,擔心日後會招來災禍,就私下與衛寶通信,讓衛太後上書謝恩,趁機陳述丁氏、傅氏家族從前的惡行,希望能借此機會到京城來。王莽稟告太皇太後後,太皇太後下詔,褒獎中山孝王後,給她增加七千戶食邑。衛太後日夜哭泣,一心想見皇帝一麵,可得到的隻是更多食邑。王宇又讓她上書請求入京,王莽堅決不同意。
王宇與老師吳章,還有妻子的哥哥呂寬商議此事。吳章認為王莽聽不進勸諫,但迷信鬼神,可以製造怪異現象嚇唬他,然後再順勢勸說王莽把權力歸還給衛氏。於是,王宇就讓呂寬在夜裡把狗血灑在王莽家門口,結果被官吏發現。王莽將王宇抓進監獄,逼他服毒自儘。王宇的妻子懷了孕,也被關在獄中,等她生下孩子後,便將她殺害。
甄邯等人稟告太皇太後,太後下詔說:“安漢公身處周公之位,輔佐年幼的皇帝,卻能像周公誅殺管叔、蔡叔那樣,不因為私情而損害大義,我非常讚賞!”王莽趁機將衛氏家族成員全部殺光,隻留下了衛太後。吳章被腰斬,屍體在東市門口被分裂示眾。
吳章原本是當時的著名儒者,門下弟子眾多,有一千多人。王莽卻認為他們是惡人的同黨,一律禁止他們做官。這些弟子為了避禍,紛紛改拜其他老師。平陵人雲敞當時擔任大司徒掾,主動上書表明自己是吳章的弟子,收殮吳章的屍體抱回家中,裝棺下葬,京城的人都稱讚他的義舉。
王莽借著呂寬案件,大肆追查所謂的同黨,把平日裡厭惡的人全都牽連進來,一並誅殺。元帝的妹妹敬武長公主,向來與丁氏、傅氏交好,王莽專權後,她又多次非議王莽;紅陽侯王立,是王莽的長輩;平阿侯王仁,向來剛直不阿。王莽都假托太皇太後的詔書,派使者逼迫他們自儘,卻稟告太後說公主是突然暴病而亡。太後想去吊喪,也被王莽極力勸阻。
甄豐派使者乘坐驛站馬車,查辦衛氏黨羽。各郡國的豪傑,以及朝中忠誠正直、不願依附王莽的大臣,都被誣陷罪名而慘遭殺害。何武、鮑宣,還有王商的兒子樂昌侯王安,辛慶忌的三個兒子護羌校尉辛通、函穀都尉辛遵、水衡都尉辛茂,南郡太守辛伯等人,都因此喪命。此次事件死者多達數百人,舉國震驚。北海人逄萌對朋友說:“君臣、父子、夫妻之間的倫理綱常都斷絕了,再不走,災禍就要降臨到自己頭上!”於是,他摘下帽子掛在東都城門上,回到家中,帶著家屬渡海,到遼東去隱居了。
王莽把精通禮儀的少府宗伯鳳召來,讓他講解過繼他人為後嗣的道理,還讓公卿、將軍、侍中及朝中大臣都來聽講,表麵上是想在朝廷內部教育天子,實際上是想堵住百姓的悠悠之口。
在此之前,秺侯金日磾的兒子金賞、都成侯金安上的兒子金常,都因為沒有兒子,封國被廢除。王莽讓金日磾的曾孫金當、金安上的孫子京兆尹金欽,繼承他們的封爵。金欽卻認為:“金當應該為他的父親、祖父立廟,讓大夫主持對金賞的祭祀。”甄邯當時也在場,在朝堂上大聲斥責金欽,還彈劾他:“金欽誣蔑祖先,不孝且大不敬。”金欽被投入監獄,自殺身亡。甄邯因維護朝綱,不徇私情,忠孝表現尤為突出,被增加封邑一千戶。朝廷又封金安上的曾孫金湯為都成侯。金湯受封當天,都不敢回家,以此表明過繼為後嗣的大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一年,尚書令潁川人鐘元擔任大理。潁川太守陵陽人嚴詡,原本憑借孝道做官,他把下屬官吏當作師友,下屬犯了過錯,他就關起門來自我責備,從不大聲斥責。結果郡裡一片混亂。王莽派使者征召嚴詡,幾百名下屬為他設宴送行,嚴詡卻坐在地上痛哭。下屬們說:“大人您是得到了吉利的征召,不該這樣啊。”嚴詡說:“我是為潁川的百姓難過,哪裡是為自己擔憂!我因為性格柔弱被征召,朝廷一定會選派嚴厲剛猛的人來接替我;等新人一到,恐怕就會有人要遭殃了,所以我才為他們哀悼。”嚴詡到京後,被任命為美俗使者。朝廷又調隴西太守平陵人何並擔任潁川太守。何並一到任,就逮捕並斬殺了鐘元的弟弟鐘威,以及陽翟的惡霸趙季、李款,潁川郡上下震驚恐懼。
元始四年公元4年)春天正月,在郊外祭祀高祖劉邦,讓他配享上天;在宗廟祭祀漢文帝劉恒,讓他配享上帝。把殷紹嘉公改封為宋公,把周承休公改封為鄭公。
朝廷下詔:“婦女隻要不是親自犯法,男子年齡在八十歲以上、七歲以下,隻要家中不是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或者不是詔書點名逮捕的,都不得拘禁;如果確實需要查問,就在家中進行。將此規定定為法令!”
二月丁未日,朝廷派大司徒馬宮、大司空甄豐等人,帶著皇帝專用的車駕,到安漢公府迎接皇後,授予皇後璽綬,迎入未央宮。隨後大赦天下。
朝廷派太仆王惲等八人,各自配備副手,持符節,分彆巡視天下,考察各地風俗民情。
夏天,太保王舜等人,以及八千多名官吏百姓上書,都請求按照陳崇之前的提議,對安漢公王莽進行嘉獎。奏章下達給有關部門,有關部門提議:“給安漢公增加新息、召陵兩縣,以及黃郵聚、新野的田地作為封邑;采用伊尹‘阿衡’、周公‘太宰’的稱號,加封安漢公為宰衡,位居上公;三公向安漢公彙報事情,要稱‘敢言之’;賜安漢公的母親尊號為功顯君;封安漢公的兩個兒子王安為褒新侯,王臨為賞都侯;增加皇後聘禮三千七百萬,加上之前的,一共達到一萬萬,以此彰顯立後大禮;太後親臨前殿,親自進行封拜,安漢公在前麵拜謝,兩個兒子在後麵拜謝,一切都仿照當年周公的舊例。”
王莽磕頭推辭,上奏章說:“我隻願接受給母親的尊號,退回王安、王臨的印信綬帶,以及他們的封爵、封邑。”事情又交給太師孔光等人商議,他們都說:“這些賞賜都不足以報答安漢公的功勞。謙讓節儉是安漢公一貫的作風,但這次千萬不能聽從他的推辭。忠臣為了君主的大義,也應該委屈自己。應該派大司徒、大司空持符節,奉皇帝詔令,讓安漢公趕緊入朝處理政務,同時詔令尚書,不再接受安漢公的辭讓奏章。”奏章得到批準。王莽這才出來處理政務,但隻減少了召陵、黃郵、新野的田地賞賜。
王莽又把增加的聘禮錢拿出一千萬,贈送給太後身邊侍奉的人。王莽雖然獨攬大權,但為了討好太後,用儘各種手段,就連太後身邊的侍從,他也千方百計地賄賂,贈送的錢財數以千萬計。他還稟告太後,尊稱太後的姐姐、妹妹為君,賜給她們食邑。因此,太後身邊的人日夜都在稱讚王莽。王莽深知太後是個婦人,厭煩長期深居宮中,為了取悅太後,換取她的支持,就安排太後四季乘車到京城四郊巡遊,看望孤兒、寡婦和貞婦。每到一個屬縣,就廣施恩惠,賞賜百姓錢財、布帛、牛肉和美酒,每年都如此。太後身邊一個玩耍的孩童生病了,住在宮外,王莽還親自去探望。他就是這樣想儘辦法討太後歡心。
太保王舜上奏說:“天下人聽聞安漢公不接受封土,推辭萬金聘禮,無不向往效仿。蜀郡男子路建等人原本在打官司,如今都停止訴訟,滿懷慚愧地退去。就算是當年周文王化解虞、芮兩國爭端,也不過如此!應該把這件事通告天下。”太皇太後批準了這一奏請。此時的孔光愈發恐懼,堅決稱病要辭去官職。太後下詔:“太師不必上朝,每十天進宮一次,安排坐榻、手杖,賞賜十七種食物,然後回家,屬官各按職責行事。”
王莽奏請修建明堂、辟雍、靈台,為求學的人建造一萬間房舍,規模宏大。他還設立《樂經》博士;增加博士名額,每一經設置五名博士。征召天下精通一門技藝、能教授十一人以上,以及通曉失傳的《禮經》、古代典籍、天文、圖讖、樂律、月令、兵法、文字學的人,都到公車署報到。王莽借此網羅天下奇才異能之士,先後有上千人到來,他讓這些人在朝廷中陳述見解,意圖糾正謬誤,統一各種學說。
朝廷又征召上百名治理黃河的能人,其中見解各異。長水校尉平陵人關並說:“黃河決口常在平原、東郡一帶,因為這裡地勢低窪,土質疏鬆。聽說大禹治水時,就特意空出這片區域,水大時讓它自然漫溢,水少時又能自行乾涸。雖河道常有變動,但始終沒離開這一區域。上古之事難以考證,不過觀察秦漢以來,黃河在曹、衛舊地決口,南北決口範圍不過一百八十裡。可以空出此地,不修建官舍、民居就行。”禦史臨淮人韓牧認為:“可以大致在《禹貢》記載的九河故道處開鑿新河,就算開不出九條,有個四五條,也應該有用。”大司空掾王橫則表示:“黃河注入渤海的地方,比韓牧想開鑿新河處地勢高。以前連續降雨,刮東北風,海水倒灌向西南,淹沒幾百裡,九河故地已逐漸被海水侵蝕。大禹治理的黃河河道,本是沿著西山腳下向東北流去。《周譜》記載:‘周定王五年,黃河改道。’可見現在的河道並非大禹所開鑿。而且秦朝攻打魏國時,決黃河水灌魏國都城,決口從此變大,無法修複。應該遷徙百姓到平坦安全之處,重新開鑿河道,讓黃河沿著西山腳下,順著高地向東北流入大海,這樣才能避免水災。”司空掾沛國人桓譚負責審議這些建議,他對甄豐說:“這些方案中,肯定有一個可行,應該詳細考察驗證,就能預見效果。計劃確定後再動工,花費不過幾億錢,還能讓那些沒有產業的閒散百姓有活乾。他們閒著也是要官府供給衣食,讓他們乾活有收入,是兩全其美之事,既能繼承大禹治水的功績,又能消除百姓的水患。”當時王莽隻是推崇這些言論,卻並未真正施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群臣上奏說:“從前周公攝政七年,製度才確定下來。如今安漢公輔政四年,隻用二十天就完成了明堂、辟雍等重大工程,應該將宰衡之位提升到諸侯王之上。”太皇太後下詔:“可以。”並下令商議加九錫的具體辦法。
王莽上奏,尊孝宣皇帝廟為中宗,孝元皇帝廟為高宗;又奏請毀掉孝宣皇帝父親的祭廟,不再修繕;將南陵、雲陵改為普通縣。這些奏請都得到批準。
王莽自認為在北方感化了匈奴,在東方使海外諸國來朝,在南方讓黃支國歸附,唯獨西方還未有所建樹,於是派中郎將平憲等人攜帶大量金銀財寶,引誘塞外羌人,讓他們獻出土地,自願歸屬漢朝。平憲等人上奏:“羌人首領良願等部落約一萬二千人,願意成為漢朝臣民,獻出鮮水海、允穀、鹽池,以及平坦肥沃的草地,都供漢民使用;他們自己居住在險要之處,作為漢朝的屏障。詢問良願歸降的原因,他回答說:‘太皇太後聖明,安漢公極其仁愛,天下太平,五穀豐登,有的稻禾長到一丈多高,有的一粒穀子結出三顆米,有的糧食不種就自己生長,有的蠶繭不用養蠶就能生成;甘露從天而降,甘泉從地下湧出;鳳凰飛來起舞,神雀降落棲息。從這四年以來,羌人沒有任何疾苦,所以一心向往歸屬漢朝。’應該及時安排他們生產生活,設置屬國進行管理。”此事交王莽處理,他又上奏:“如今已有東海郡、南海郡、北海郡,請接受良願等人獻出的土地,設立西海郡。將天下分為十二個州,以符合古代製度。”奏請得到批準。這年冬天,設立西海郡。王莽又新增五十條法令,違反的人就流放到西海郡。被流放的人數以千萬計,百姓開始心生怨恨。
梁王劉立因與衛氏家族暗中往來獲罪,被廢黜王位,遷徙到南鄭,後來自殺。
朝廷將京城一分為二,設立前輝光、後丞烈兩個郡。更改公卿、大夫、八十一元士的官名、位次,以及十二州的名稱和邊界。各郡國的歸屬、設置和名稱不斷變動,政務繁雜,官吏都難以記住。
元始五年公元5年)春天正月,在明堂舉行合祭大典;二十八位諸侯王、一百二十位列侯、九百多名宗室子弟,被征召前來助祭。儀式結束後,他們都得到增加封戶、賜爵,以及金帛賞賜,有的晉升官職、補任新職,各有不同。
安漢公王莽又上奏,請求恢複長安南北郊的祭祀。三十多年間,天地祭祀的地點一共變更了五次。
朝廷下詔:“從漢朝建立至今,宗室子弟已有十多萬人,命令各郡國分彆設置宗師,負責糾察宗室成員,對他們進行教育訓導。”
夏天四月乙未日,博山簡列侯孔光去世,朝廷賞賜豐厚,葬禮規格極高,送葬的車輛多達一萬多輛。朝廷任命馬宮為太師。官吏百姓因王莽不接受新野田地而上書的,前後共有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加上進見太後的諸侯王、公卿、列侯、宗室成員,都磕頭進言:“應該儘快對安漢公進行嘉獎。”於是王莽上書說:“臣民們所上的奏章,請求都暫時擱置,不要上報,讓我能夠全力完成製定禮樂製度的工作;事情完成後,我希望能告老還鄉,給賢能之人讓路。”甄邯等人稟告太後,太後下詔:“安漢公每次進見,都痛哭流涕、磕頭,說不願接受賞賜;即便加賞,也不敢居位。如今禮樂製度尚未製定完成,很多事情需要安漢公決定,所以暫且聽從安漢公的意見,完成製度製定;等完成後,眾公卿上報,再對之前的賞賜建議進行詳細討論。關於加九錫的禮儀,要儘快上奏!”
五月,朝廷下策書,賜給安漢公王莽九錫之禮。王莽磕頭再拜,接受了綠色蔽膝、龍袍、冠冕、禮服、玉製佩刀、鞋頭有裝飾的鞋子、天子的車駕和馬匹、繪有龍紋的九旒大旗、皮帽、素色衣裳、兵車和馬匹、紅色和黑色的弓箭、紅色的鉞斧、金色的大斧、一副鎧甲和頭盔、兩卣祭祀用的香酒、兩個玉勺、兩塊九命青玉珪、朱紅色大門、可以登殿的台階、設置宗官、祝官、卜官、史官,以及三百名虎賁衛士。
王惲等八人巡視風俗歸來,稱天下風俗整齊劃一。他們還偽造各郡國的歌謠,用來歌頌王莽的功德,多達三萬字。閏月丁酉日,朝廷下詔,稱羲和劉秀等四人負責修建明堂、辟雍,使漢朝與周文王建造靈台、周公營建洛邑一樣符合祥瑞征兆。太仆王惲等八人巡視風俗,宣揚道德教化,使各地整齊劃一,都被封為列侯。當時,隻有廣平相班穉沒有上報祥瑞和歌謠;琅邪太守公孫閎在公府彙報災害情況。甄豐派下屬急馳到這兩個郡,暗示官吏百姓上書彈劾,稱“公孫閎憑空捏造不祥之事,班穉對祥瑞置之不理,嫉害聖明政治,都犯了大逆不道之罪”。班穉是班婕妤的弟弟。太後說:“不宣揚美德,與上報災害的人,處罰應該有所區彆。況且班穉出身後宮賢良之家,我很憐惜他。”於是隻有公孫閎被投入監獄處死。班穉十分恐懼,上書謝恩認罪,請求歸還相印,入宮擔任延陵園郎;太後答應了他的請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王莽又上奏,要實行市場物價統一、官府沒有訴訟、城邑沒有盜賊、野外沒有饑民、路上遺失東西無人拾取、男女分路而行的製度;違反者采用象征性刑罰。
王莽再次上奏說:“共王母傅太後)、丁姬,從前不遵守臣妾之禮,墳墓高度與元帝的陵墓一樣,還帶著帝太後、皇太太後的璽綬下葬。請求挖掘共王母和丁姬的墳墓,收回璽綬;將共王母遷回定陶,葬在共王墳墓旁邊。”太後認為事情已經過去,不必再發掘。王莽堅持要這麼做,太後隻好下詔,讓在原棺的基礎上改葬。王莽又奏請:“共王母和丁姬的棺材都是帝王所用的梓宮,穿著珠玉製成的衣服,不符合藩王妾室的規格。請求更換為木棺,脫去珠玉衣,將丁姬葬在妾室的墓地中。”奏請得到批準。朝中在位的公卿都迎合王莽的意思,捐出錢帛,還派遣子弟、儒生以及四方各族共十多萬人,拿著工具,協助將作大匠挖掘鏟平共王母、丁姬的舊墳;二十天內,就全部鏟平。王莽還用荊棘圍繞墓地,作為後世的警戒。他又拆毀共皇廟,當初提議尊崇共皇的泠褒、段猶等人,都被流放到合浦。朝廷征召師丹到公車署,賜爵關內侯,讓他享有原來封邑的食邑。幾個月後,改封師丹為義陽侯;一個多月後,師丹去世。
在漢哀帝的時候,馬宮擔任光祿勳,曾經和丞相、禦史一起商量,給傅太後定諡號為孝元傅皇後。後來王莽掌權,開始追查之前參與定諡號的人,要治他們的罪。不過馬宮一直被王莽厚待,所以隻有他沒被牽連。但馬宮自己心裡又慚愧又害怕,就給朝廷上書說:“我之前參與給定陶共王母傅太後)定諡號,完全是迎合上麵的意思,跟著彆人瞎起哄,還歪曲經典,說了一堆歪理,把皇上都給誤導了,這是對朝廷不忠啊!現在我僥幸有機會改過自新,但實在沒臉再留在朝廷,也不想再當官,更不配享受封邑的待遇了。我願意上交太師、大司徒、扶德侯的印綬,把位置讓給更有才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