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國元年己巳年,公元9年)
春天正月初一,王莽帶領公侯、卿大夫等官員,把皇太後的玉璽獻給太皇太後。他借著所謂“順應天命”的理由,廢除了漢朝的國號。
最開始,王莽娶了宜春侯王鹹的女兒為妻,後來立她為皇後。兩人生了四個兒子,其中王宇、王獲之前已經被處死,王安精神有點恍惚,於是王莽立王臨為皇太子,封王安為新嘉辟。他還封王宇的六個兒子都為公爵,並在全國範圍內大赦。
接著,王莽下策書封孺子劉嬰為定安公,賜給他一萬戶百姓,方圓百裡的封地,還允許他在封國內建立漢朝祖宗的宗廟,並且可以像周朝後裔那樣,使用自己的曆法和服飾顏色;又封孝平皇後為定安太後。讀完策書後,王莽親自拉著孺子劉嬰的手,流著眼淚抽噎著說:“以前周公代理朝政,最後能把政權還給成王;現在我卻被上天的命令逼迫,沒辦法像周公那樣啊!”他長歎感慨了好一會兒。這時,中傅帶著孺子劉嬰走下宮殿,讓他向北麵稱臣。在場的百官都陪著行禮,很多人看了這場景都被觸動。
之後,王莽又根據一本叫《金匱》的書來分封輔佐大臣:封太傅、左輔王舜為太師,稱安新公;大司徒平晏為太傅,稱就新公;少阿、羲和劉秀為國師,稱嘉新公;廣漢梓潼人哀章為國將,稱美新公,這四人是“四輔”,地位在“上公”。封太保、後承甄邯為大司馬,稱承新公;丕進侯王尋為大司徒,稱章新公;步兵將軍王邑為大司空,稱隆新公,這三人是“三公”。太阿、右拂、大司空甄豐為更始將軍,稱廣新公;京兆人王興為衛將軍,稱奉新公;輕車將軍孫建為立國將軍,稱成新公;京兆人王盛為前將軍,稱崇新公,這四人是“四將”。這樣一共有十一位公爵。王興原本是城門令史,王盛是個賣餅的。王莽按照所謂的“符命”找到十幾個叫這兩個名字的人,這兩人的長相符合占卜和相麵的要求,就直接從平民提拔重用,想用這種方式顯示是天命所歸。當天,他還封了幾百個卿大夫、侍中、尚書等官員,原本擔任郡守的劉氏宗親都被改任為諫大夫。把明光宮改為定安館,讓定安太後住在那裡;把大鴻臚府改為定安公的府第,還安排了門衛和使者看守。王莽下令保姆不能和定安公說話,讓他一直待在封閉的屋子裡,所以定安公長大後,連常見的家畜都叫不出名字。後來,王莽把孫女王宇的女兒)嫁給了他。
王莽還下策書,規定各個部門官員的職責,就像古代經典裡寫的那樣。設置了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他們的地位和“孤卿”一樣。把大司農改名叫羲和,後來又改為納言;大理改名叫作士;太常改名叫秩宗;大鴻臚改名叫典樂;少府改名叫共工;水衡都尉改名叫予虞,這些官員和三公司卿分彆歸三公管理。設置了二十七位大夫、八十一位元士,分彆掌管京城各部門的事務。又把光祿勳等官職改名為“六監”,這些官職都屬於上卿級彆。把郡太守改叫大尹,都尉改叫大尉,縣令、縣長改叫宰。長樂宮改叫常樂室,長安改叫常安。其他的百官名稱、宮室名稱、郡縣名稱全都改了,改得太多都數不過來。王莽封王氏家族中服喪九個月的親屬為侯,服喪七個月的為伯,服喪五個月的為子,服喪三個月的為男;家族中的女子都封為任。男子封號用“睦”字,女子封號用“隆”字。他還說:“漢朝的諸侯有的稱王,邊疆少數民族也有稱王的,這不符合古代製度,不利於天下統一。以後諸侯的王號都改為公,邊疆少數民族中僭越稱王的也都改為侯。”於是,漢朝原來的二十二位諸侯王都降為公爵,一百八十一位王子侯都降為子爵,後來他們的爵位都被剝奪了。
王莽又封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夏朝、商朝、周朝以及皋陶、伊尹的後代為公、侯,讓他們各自負責祭祀祖先。
王莽繼承了漢朝長期太平積累下的家業,朝廷府庫充足,百官齊備,四方少數民族都來歸附,天下太平。可王莽還不滿足,覺得漢朝的製度格局太小,想要重新製定更宏大的製度。他自稱是黃帝和虞舜的後代,說戰國時齊王建的孫子濟北王田安失去封國後,齊國人稱他們為“王家”,所以就把“王”作為姓氏。因此,他把黃帝尊為初祖,虞舜尊為始祖,還追尊陳胡公為陳胡王,田敬仲為齊敬王,濟北王田安為濟北湣王。建立了五座祖廟、四座親廟。規定天下姚、媯、陳、田、王這五個姓氏的人都算宗室成員,世代免除賦稅徭役。封陳崇、田豐為侯,讓他們負責祭祀陳胡王和齊敬王的後代。
天下的州牧和太守,因為之前翟義、趙明等人叛亂時,他們在各自管轄的州郡堅守,表現出忠孝,所以王莽封州牧為男爵,太守為附城。把漢高祖劉邦的廟改為文祖廟,漢朝在京城的陵園、寢廟都不廢除,祭祀還和以前一樣。劉氏宗親不用取消免除賦稅徭役的待遇,讓他們終身享有;州牧要經常去慰問他們,不能讓他們受到欺負和冤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王莽覺得“劉”字拆開是“卯、金、刀”,就下詔說正月剛卯這種佩戴物和帶有“金刀”寓意的錢幣都不能再使用。於是廢除了錯刀、契刀和五銖錢,重新鑄造小錢,直徑六分,重一銖,上麵刻著“小錢直一”,和之前鑄造的“大錢五十”兩種錢幣一起流通。為了防止百姓私自鑄錢,他還下令禁止百姓攜帶銅和木炭。
夏天四月,徐鄉侯劉快糾結了幾千人,在自己的封國起兵造反。劉快的哥哥劉殷,以前是漢朝的膠東王,當時已經被封為扶崇公。劉快帶兵攻打即墨,劉殷關閉城門,還把自己關進監獄表示忠誠。當地官吏和百姓一起抵抗劉快,劉快失敗逃走,最後在長廣這個地方死了。王莽赦免了劉殷,還增加他封國的人口到一萬戶,封地麵積方圓百裡。王莽說:“古時候,一個成年男子分一百畝田地,收十分之一的稅,這樣國家富足,百姓也安樂,到處都是歌頌之聲。秦朝破壞了聖人定下的製度,廢除了井田製,所以土地兼並現象出現,人們變得貪婪自私。有錢有勢的人霸占了成千上萬的田地,窮苦人卻連放錐子的地方都沒有。秦朝還設立了買賣奴婢的市場,把奴婢和牛馬關在一起,奴婢的生死都掌握在主人手裡,這違背了‘天地間人的生命最寶貴’的道理。漢朝雖然把田租減輕到三十分之一,但還有更賦,連老弱病殘都得交;而且豪門大戶欺壓百姓,強行租種百姓的田地。名義上是三十分之一的稅,實際上收的是五分之一。所以富人家裡的狗和馬都有吃不完的糧食,驕橫地做壞事;窮人連糟糠都吃不飽,窮困之下隻能去做違法的事。最後大家都犯了罪,刑罰也就一直不能停止。現在,把天下的田地改名叫‘王田’,奴婢改名叫‘私屬’,都不準買賣。家裡男子不到八人,但是田地超過一井九百畝)的,要把多餘的田地分給同族、鄰居和鄉親。原本沒有田地,現在應該分到田地的,按照規定分配。誰敢反對井田製這個聖人定下的製度,造謠惑眾的,就流放到邊疆,去抵禦妖魔鬼怪,就像我們的始祖虞帝當年做的那樣!”
秋天,王莽派五威將王奇等十二個人,向天下頒布宣揚他政權合法性的符命四十二篇,其中有德祥的事情五件,符命二十五件,福應十二件。五威將帶著符命,拿著新的印綬,對王侯以下以及官職名稱有變動的官員,還有匈奴、西域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首領,當場授予新朝的印綬,同時收回原來漢朝的印綬,還在全國範圍內大赦。五威將乘坐繪有天文圖案的車子,駕馭六匹母馬,背上插著五彩鳥的羽毛,穿著華麗的服飾。每個五威將下麵設置五個五威帥,五威將手持符節,五威帥手持旌旗。向東出發的人到了玄菟、樂浪、高句驪、夫餘等地;向南出發的人越過邊境,經過益州,把句町王的王號改為侯;向西出發的人到了西域,把西域各國王的王號都改為侯;向北出發的人到了匈奴王庭,授予單於新朝的印信,更改了漢朝印信上的文字,把“璽”改成“章”。
冬天,竟然打雷了,梧桐樹也開花了。
王莽任命統睦侯陳崇為司命,負責監督上公以下的官員。又任命說符侯崔發等人為中城、四關將軍,負責守衛十二個城門,以及繞靋、羊頭、肴黽、沠隴這些險要關隘,他們的名號前麵都加上“五威”二字。
王莽還派了五十位諫大夫,到各個郡國去負責鑄造錢幣的事情。
這一年,真定、常山地區下了特大冰雹。
始建國二年庚午年,公元10年)春天二月,朝廷大赦天下。
之前被派出去的七十二名五威將帥回朝彙報工作,漢朝那些被降為公爵的諸侯王,全都上交了印璽,心甘情願成為平民,沒有敢違抗命令的。隻有原廣陽王劉嘉因為向王莽獻上了所謂“符命”,魯王劉閔獻上“神書”,中山王劉成都上書歌頌王莽的功德,這三人被封為列侯。
班固評論說:以前周朝分封了八百個諸侯國,其中同宗的有五十多個。這樣做是為了親近親屬、任用賢能,關係到國家興衰,就像樹木深深紮根,讓根基穩固難以動搖。所以周朝興盛的時候,周公、召公輔佐治理,能做到刑罰擱置不用;衰落的時候,春秋五霸扶持弱小,共同守護周室,天下人都把周天子當作共主,就算強大的諸侯也不敢輕易顛覆。周朝延續了八百多年,氣運耗儘,最後周天子降為平民,結束了統治。秦朝嘲笑夏、商、周三代的分封製度,自稱皇帝,卻讓子弟淪為平民,朝廷內部沒有至親骨肉輔助,外部沒有諸侯藩國護衛。結果陳勝、吳廣舉著木棍起義,劉邦、項羽跟著起來,秦朝很快就滅亡了。所以說,周朝國運超過了正常期限,秦朝卻沒能達到預期,這都是國家形勢決定的。
漢朝剛建立的時候,吸取秦朝孤立無援導致滅亡的教訓,就分封皇族子弟,大規模建立了九個諸侯國。從雁門往東到遼陽一帶,是燕國、代國;常山以南,太行山以東,渡過黃河、濟水,直到海邊,是齊國、趙國;穰水、泗水流域,囊括龜山、蒙山地區,是梁國、楚國;東邊挨著長江、太湖,靠近會稽,是荊國、吳國;北邊以淮河為界,涵蓋廬山、衡山一帶,是淮南國;漢水北邊,直到九嶷山,是長沙國。這些諸侯國邊界相連,環繞著漢朝疆土的三麵,對外連接著匈奴、百越。天子自己直接管轄三河、東郡、潁川、南陽,從江陵往西到巴蜀,北邊從雲中到隴西,再加上京師和內史管轄的地區,一共十五個郡;公主、列侯的封邑也分布在這些地方。而那些大的諸侯國,跨越州郡,擁有幾十座城池,宮殿建築、官員設置都和京城一樣,這可以說是糾正偏差過頭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過,漢高祖忙著創業,時間不夠用;漢惠帝在位時間短;呂後以太後身份臨朝稱製,可天下依然太平,沒有叛亂之憂。最終能平息呂氏家族的禍亂,成就漢文帝的大業,也多虧了這些諸侯的力量。但諸侯勢力發展得太猛,小的諸侯荒淫無道、違法亂紀,大的諸侯心懷不軌、叛逆作亂,結果害了自己、丟了封國。所以漢文帝拆分齊國、趙國,漢景帝削減吳國、楚國封地,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讓諸侯國自行分解變小。從那以後,齊國分成七個小國,趙國分成六個,梁國分成五個,淮南國分成三個。新封的皇子,最大的封國也不過十幾座城池。長沙國、燕國、代國雖然還保留舊名,但已經沒有了南北邊界的戰略意義。漢景帝經曆七國之亂後,削弱諸侯權力,減少他們的官員數量。漢武帝時,衡山王、淮南王謀反,朝廷就製定了“左官律”,設立“附益法”。從此諸侯隻能收取封國內的賦稅,不能參與政事。到了漢哀帝、漢平帝的時候,諸侯都是皇室遠親,和皇帝關係疏遠,從小在深宅大院長大,得不到百姓尊重,和普通富貴人家沒什麼區彆。再加上漢朝連續幾代皇帝短命,皇位繼承多次中斷。所以王莽看出漢朝朝廷內外都衰弱不堪,上下都沒什麼力量,就膽大妄為,生出篡權之心。他借著太皇太後的權勢,打著周公、伊尹的旗號,在朝廷上獨斷專行,不費什麼力氣就掌控了天下。陰謀得逞後,他登上皇位,派五威將帥坐著驛站的馬車,到各地頒布所謂“符命”。漢朝的諸侯王們隻能俯首帖耳,趕緊上交印璽,生怕落後,有的甚至阿諛奉承、歌功頌德來討好王莽,這難道不讓人悲哀嗎!
國師公劉秀說:“周朝設有泉府這個官職,負責收購賣不出去的貨物,賣給急需的人,這就是《易經》裡說的‘管理財物,端正言辭,禁止百姓為非作歹’。”王莽於是下詔說:“《周禮》記載有賒貸製度,《樂語》提到五均之法,其他典籍也有相關管理辦法。現在推行賒貸、設立五均、實施各種管製措施,是為了讓百姓公平交易,抑製豪門大戶兼並。”於是在長安以及洛陽、邯鄲、臨淄、宛城、成都這幾個大城市,設立五均司市官和錢府官。司市官每季度第二個月,會根據市場情況,把各類商品價格定為上、中、下三等,作為市場標準價格。百姓要是賣糧食、布匹、絲綿等物品賣不出去,均官就會核實情況,按照成本價收購;要是商品價格比標準價高出一錢,均官就把庫存的商品按標準價賣給百姓;要是價格低於標準價,就允許百姓自由交易。另外,百姓要是資金短缺想賒貸,錢府官就會提供幫助,每月每借一百錢收取三錢利息。還按照《周官》的規定收稅:田地荒廢不耕種的,要交三個人的賦稅;城裡住宅周圍不種樹木的,要交三個人的布匹稅;百姓遊手好閒不做事的,要交一匹布;交不出布的,就要去官府服勞役,由官府提供吃住。在山林、湖泊中開采金銀、鉛錫,捕獵鳥獸魚鱉,從事畜牧養殖,婦女養蠶、紡織、縫補,工匠、醫生、巫師、卜卦算命的,以及各種有技藝的人,還有商販,都要主動向當地官府申報經營情況,扣除成本後,把利潤的十分之一作為賦稅上交;要是隱瞞不報或者申報不實,所有收入都會被沒收,還要去官府服勞役一年。羲和魯匡又上奏請求對酒類實行專賣,王莽同意了。此外,還禁止百姓攜帶弓弩、鎧甲,違反的人會被流放到西海。
當初,王莽向匈奴宣布了四條規定,後來漢朝護烏桓使者告訴烏桓百姓,不用再向匈奴繳納皮毛、布匹的賦稅。匈奴派使者來索要賦稅,抓走烏桓的首領,倒吊著捆起來。首領的兄弟們大怒,一起殺了匈奴使者。匈奴單於聽說後,派左賢王帶兵攻打烏桓,殺了不少人,還擄走婦女兒童近千人,安置在匈奴左地,告訴烏桓:“拿馬、牲畜、皮毛、布匹來贖人!”烏桓人帶著財物牲畜去贖,匈奴收下東西,卻不放人。等到五威將帥王駿等六人到匈奴,給單於送去大量金銀財寶,說明自己奉天命取代漢朝,還更換單於原來的印信。原來印信上刻的是“匈奴單於璽”,王莽改成了“新匈奴單於章”。將帥們到了匈奴後,把新印信交給單於,傳達王莽命令,讓單於上交舊印信。單於拜謝接受詔令。翻譯上前準備解下舊印信,單於抬起胳膊遞過去。左姑夕侯蘇在旁邊對單於說:“還沒看新印信上的文字,先彆給他們。”單於就停手不給了。單於請漢朝使者進帳篷,想上前敬酒祝壽。五威將說:“舊印信得按時上交。”單於說:“好。”又抬起胳膊要把舊印信交給翻譯,蘇又說:“沒看印文,先彆給。”單於說:“印文能有什麼變化!”於是解下舊印信交給將帥,接過新印信,也沒打開看。大家喝酒直到深夜才散。右帥陳饒對其他將帥說:“剛才姑夕侯懷疑印文有問題,差點讓單於不給舊印信。要是單於看了新印信,發現文字改了,肯定會要回舊印信,到時候我們說什麼都沒用。好不容易拿到手又丟了,沒有比這更辱沒使命的了!不如砸壞舊印信,斷絕後患。”其他將帥猶豫不決,沒人回應。陳饒是燕地人,性格果敢勇猛,馬上拿起斧頭把舊印信砸壞了。第二天,單於果然派右骨都侯當來告訴將帥們:“漢朝給的單於印信,刻的是‘璽’不是‘章’,還沒有‘漢’字;下麵的諸王印信才有‘漢’字,刻的是‘章’。現在去掉‘璽’字,加上‘新’字,這和我們臣下的印信沒區彆了。希望能拿回舊印信。”將帥們拿出砸壞的舊印信給當看,說:“新朝順應天命製定製度,舊印信是我們自己砸壞的。單於應該順應天命,遵守新朝規定!”當回去報告,單於知道沒辦法了,又得到不少財物,就派弟弟右賢王輿趕著馬牛,跟著將帥們入朝謝罪,還上書請求拿回舊印信。將帥們回去路上,到左犁汙王鹹的駐地,看到很多烏桓百姓,就問鹹怎麼回事,鹹把情況詳細說了。將帥們說:“之前定下四條規定,不能接受烏桓人投降。趕緊把人送回去!”鹹說:“我先悄悄和單於商量,等有消息了就送回去。”單於讓鹹回複說:“是從塞內送回去,還是從塞外送回去?”將帥們不敢擅自決定,就上報朝廷。朝廷下詔回複:“從塞外送回去。”王莽把五威將都封為子爵,五威帥封為男爵;隻有陳饒因為砸壞印信立了功,被封為威德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單於一開始因為夏侯藩索要土地,就說過拒絕漢朝的話,後來又因為收不到烏桓的賦稅,出兵劫掠烏桓百姓,雙方矛盾越來越深,再加上印信文字被更改,單於更加怨恨。於是派右大且渠蒲呼盧訾等十多人,率領一萬騎兵,打著護送烏桓人的幌子,在朔方邊塞駐紮屯兵。朔方太守把這事報告給朝廷。王莽任命廣新公甄豐為右伯,準備讓他出使西域。車師後王須置離聽說後,害怕接待使者費用太高,就打算逃到匈奴;西域都護但欽把須置離召來,殺了他。須置離的哥哥輔國侯狐蘭支,帶著須置離的兩千多人,逃到匈奴投降。單於接納了他們,還派兵和狐蘭支一起入侵,攻打車師,殺了後城長,打傷都護司馬,然後和狐蘭支的軍隊一起撤回匈奴。當時戊己校尉刁護生病,屬吏陳良、終帶,司馬丞韓玄,右曲候任商一起商量說:“西域很多國家都背叛了,匈奴又要大舉入侵,反正都是死,不如殺了校尉,帶著大家投降匈奴。”於是他們殺了刁護和他的兒子、兄弟,脅迫戊己校尉手下兩千多男女吏卒,一起逃到匈奴。單於封陳良、終帶為烏賁都尉。
這年冬天十一月,立國將軍孫建上奏說:“九月辛巳日,陳良、終帶自稱‘廢漢大將軍’,叛逃到匈奴。就在本月癸酉日,有個不知從哪冒出來的男子,攔在我的馬車前,大喊自己是‘漢氏劉子輿,漢成帝走丟的兒子,劉氏要複興,趕緊騰出皇宮!’我們把這人抓起來,發現他是常安人,姓武,名仲。這些人全是違抗天命、大逆不道之徒。漢朝的宗廟不該留在常安城裡,劉氏宗親也該和漢朝一起被廢除。陛下您太過仁慈,這事一直沒定下來。之前安眾侯劉崇等人聚眾謀反,如今又有狂妄之徒打著漢朝旗號鬨事,叛亂殺戮接連不斷,就是因為陛下沒早點把禍患扼殺在萌芽狀態。我請求撤銷常安城裡所有漢朝宗廟,罷免劉氏宗親擔任的官職,讓他們在家等候重新安排。”王莽說:“準奏。嘉新公劉秀、國師憑借符命成為我的四輔大臣,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三十二人,都明白天命所向,有的獻上祥瑞符命,有的提出治國良策,有的舉報反叛之人,功勞顯著。和這三十二人同宗的劉氏宗親,不用罷官,賜姓王。”隻有國師劉秀因為把女兒嫁給了王莽的兒子,所以沒有被賜姓。
定安公太後自從漢朝被廢後,就一直稱病,從不參加朝會。她當時還不到二十歲,王莽既敬畏又憐惜她,想讓她改嫁,就把她的稱號改為“黃皇室主”,想切斷她和漢朝的聯係。王莽讓孫建的兒子精心打扮一番,帶著醫生去給她看病。太後見了大怒,拿鞭子抽打身邊的侍從,氣得一病不起,堅決不肯改嫁。王莽沒辦法,隻好不再勉強。
十二月,竟然打雷了。
王莽仗著國庫充盈,想在匈奴麵前立威,就把匈奴單於的名號改成“降奴服於”,還下詔派立國將軍孫建等十二位將軍分路出征:五威將軍苗、虎賁將軍王況從五原出兵;厭難將軍陳欽、震狄將軍王巡從雲中出兵;振武將軍王嘉、平狄將軍王萌從代郡出兵;相威將軍李棽、鎮遠將軍李翁從西河出兵;誅貉將軍楊俊、討濊將軍嚴尤從漁陽出兵;奮武將軍王駿、定胡將軍王晏從張掖出兵。加上副將及以下軍官一百八十人,招募全國的囚徒、成年男子、士兵,湊了三十萬人,運輸衣物、兵器、糧食,從沿海、長江、淮河一帶運到北方邊境。朝廷派使者騎著快馬沿途催促,按照戰時法令辦事。先到的部隊就在邊境郡縣駐紮,等所有人馬、物資準備齊全後,再同時出擊,打算把匈奴趕儘殺絕,一直追到丁令。還計劃把匈奴的國土和百姓分成十五份,立呼韓邪單於的十五個子孫為單於。
王莽發現推行的新錢幣根本用不起來,又下詔書說:“貨幣太貴重,小額交易不方便;太輕賤,運輸成本又太高。隻有讓貨幣輕重、大小分不同等級,用起來才方便,百姓也樂意接受。”於是重新規定了金、銀、龜、貝、錢、布等貨幣種類,統稱“寶貨”。其中,錢有六種,金有一種,銀有兩種,龜有四種,貝有五種,布有十種,一共五類貨幣、六個名稱、二十八種規格。鑄造這些錢和布,都用銅,摻雜鉛、錫。結果搞得百姓暈頭轉向,新貨幣根本流通不起來。王莽看百姓不滿,隻好先讓麵值“小錢直一”和“大錢五十”的兩種貨幣流通,龜、貝、布之類的暫時停用。但私自鑄錢的人屢禁不止,王莽就加重刑罰,一家鑄錢,五家連坐,全家罰為奴婢。還規定官民出行必須攜帶錢幣,作為通行憑證,沒帶的旅店不接待,關卡不放行。就連公卿大臣進皇宮,都得帶著錢,想用這種辦法強行推行新幣。可百姓用慣了漢朝的五銖錢,覺得王莽的大小兩種錢幣換算麻煩,而且幣製變來變去,根本不信任,私下裡還在用五銖錢交易。民間到處傳言“大錢要廢除”,沒人願意用。王莽很頭疼,又下詔書:“誰要是私藏五銖錢,或者說大錢要廢除,就和反對井田製一樣,流放到邊疆!”因為買賣田宅、奴婢、私自鑄錢獲罪的,從諸侯、卿大夫到普通百姓,數不勝數。這下農商都沒法正常營生,經濟全亂套了,百姓在街頭痛哭流涕。當初王莽篡權時,官吏百姓爭著編造符命,靠這個不少人封了侯。那些沒這麼乾的人還互相調侃:“難道就你沒收到天帝的任命書?”司命陳崇對王莽說:“這樣下去,奸臣會借機作威作福,擾亂天命,必須從根源上杜絕。”王莽也厭煩了,就派尚書大夫趙並徹查,不是五威將帥所頒布的符命,相關人員一律下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當初,甄豐、劉秀、王舜是王莽的心腹,幫他在朝堂上造勢,宣揚功德。“安漢公”“宰衡”這些封號,以及給王莽母親、兩個兒子、侄子封侯,都是他們一起謀劃的,甄豐、王舜、劉秀也因此得到了好處,個個榮華富貴。他們本來不想讓王莽“居攝”代行皇帝職權),“居攝”這主意,最早是泉陵侯劉慶、前輝光謝囂、長安令田終術提出來的。後來王莽羽翼豐滿,想稱“攝皇帝”,甄豐等人又迎合他的想法。王莽為了報答,又給王舜、劉秀、甄豐的子孫封侯。可甄豐等人爵位已經夠高了,心願滿足,又打心底裡害怕漢朝宗室和天下豪傑。這時候,一些想往上爬的小人物紛紛編造符命,王莽就借著這些符命真的稱帝了,王舜、劉秀心裡雖然害怕,但也隻能忍著。甄豐性格一向強硬,王莽察覺到他不滿,就借著符命,把他貶為更始將軍,和賣餅出身的王盛同列。甄豐父子隻能默默忍受。當時甄豐的兒子甄尋任侍中、京兆大尹、茂德侯,也編造符命說:“新朝應該像周朝那樣,以陝地為界,設立兩位伯,讓甄豐當右伯,太傅平晏當左伯。”王莽居然同意了,封甄豐為右伯。甄豐正準備西行赴任,甄尋又搞出個符命,說原漢平帝的皇後、現在的黃皇室主應該成為自己的妻子。王莽靠欺詐上位,本就懷疑大臣們心懷不滿,這下正好借機立威,大怒道:“黃皇室主是天下之母,這說的什麼胡話!”立刻下令抓捕甄尋。甄尋逃跑,甄豐自殺。甄尋跟著方士逃進華山,一年多後被抓。他為了保命,供出了國師公劉秀的兒子侍中、隆威侯劉棻,劉棻的弟弟右曹、長水校尉、伐虜侯劉泳,大司空王邑的弟弟左關將軍、掌威侯王奇,還有劉秀的門人侍中、騎都尉丁隆等人。案件牽連公卿、皇親國戚、列侯以下官員,幾百人被殺。最後,劉棻被流放到幽州,甄尋被放逐到三危,丁隆被處死在羽山,他們的屍體都用驛車運到流放或處死之地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