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鳳二年公元15年)
春天二月,王莽下令大赦天下。可民間突然傳言,說有黃龍死在了黃山宮,上萬百姓都跑去看熱鬨。王莽覺得這傳言不吉利,派人抓人審問消息源頭,結果啥也沒查出來。
匈奴的烏累若韑單於提出和親,想要回兒子登的屍體。王莽怕送屍體過去會激怒單於,對使者不利,就把之前說該殺單於兒子的陳欽找了個其他罪名殺掉,想以此平息單於怒火。隨後,他選了濟南能言善辯的王鹹當大使。這年夏天五月,王莽又派和親侯王歙和王鹹等人,護送匈奴右廚唯姑夕王回國,同時歸還之前斬殺的侍子登和其他貴族隨從的靈柩。單於派妻子雲、兒子大且渠奢等人到邊境迎接。王鹹到了單於王庭,一頓吹噓王莽的威風和恩德,王莽也給單於送了不少金銀財寶,還勸單於改匈奴的名號為“恭奴”,單於改稱“善於”,又賜給他們印綬,封骨都侯須卜當為後安公,須卜當的兒子奢為後安侯。單於貪圖財物,表麵上答應了,但暗地裡依舊縱容手下人侵擾邊境。
王莽一門心思想著,隻要製度製定好了,天下自然就能太平。於是他整天琢磨地理劃分、禮儀製度、音樂規範,引經據典,和大臣們討論起來從早到晚沒個完。結果幾年過去,製度沒定下來,積壓的案件、百姓的冤屈沒人管,官員空缺也沒人補,不少縣宰一人身兼數職,貪汙殘暴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派到各地的中郎將、繡衣執法仗著權勢,互相舉報爭鬥。十一位公士被派到各地督促農桑、宣布時令、檢查法令執行情況,這些人四處奔走,在路上來回折騰,動不動就召集官吏百姓問話,抓人取證。地方官員為了應付檢查,互相行賄,黑白顛倒,跑到京城告狀的人擠滿了宮闕。王莽因為自己是靠獨攬大權奪取漢朝天下的,所以什麼事都要親自過問,下麵官員隻能被動執行,隻求不犯錯。掌管寶物、國庫、錢糧的官員都由宦官擔任;百姓和官吏給朝廷的上書,都由宦官和王莽身邊的人拆看,尚書根本不知情。王莽就是這樣防備手下人。他還喜歡頻繁更改製度,政令又多又雜,官員們執行時都得反複請示,前後規定互相矛盾,事情越搞越亂。王莽經常熬夜處理政務到天亮,可還是忙不過來。尚書官員趁機徇私舞弊,積壓的事情越來越多,有的上書等了好幾年都沒回複,被關押在郡縣監獄的人直到遇到大赦才被放出來,守衛皇宮的士兵甚至三年都沒輪換。糧食價格一直居高不下,邊境二十多萬士兵全靠朝廷供養。五原、代郡的百姓被折騰得最慘,不少人被迫當起了盜賊,幾千人聚成一夥,流竄到周邊郡縣。王莽派捕盜將軍孔仁帶兵,聯合地方官府一起圍剿,花了一年多時間才平定。
這一年,邯鄲以北地區下了特大暴雨,洪水泛濫,水深的地方有好幾丈,好幾千人被洪水衝走淹死。
天鳳三年公元16年)春天二月乙酉日,發生了地震,還下了大雪,關東地區災情最重,積雪深達一丈,不少竹子和柏樹都枯死了。大司空王邑上書,以地震為由請求辭職。王莽不批準,還說:“地有動有震,震才會造成災害,動沒什麼大礙。《春秋》記載地震,《易經·係辭》說坤為動。有動有靜,萬物才能生長。”王莽就是這樣,總愛給自己找借口掩飾。
在這之前,因為新朝的製度還沒確定,從公侯到小吏都沒有固定俸祿。這年夏天五月,王莽下詔書說:“國家遭遇災荒,財政困難,從公卿到小吏,一個月隻能領十緵布兩匹,或者帛一匹,我想起來就覺得不安。現在困難時期已經過去,國庫雖然還沒完全充實,但也勉強夠用了。從六月初一庚寅日起,按照製度給官吏發放俸祿。”俸祿一共分十五個等級,最低的僚吏一年能領六十六斛糧食,往上逐級增加,最高的四輔一年能領一萬斛。王莽還說:“古時候,豐收年就按標準發俸祿,遇到災害就相應減少,要和百姓同甘共苦。以後每年統計政績時,要是全國沒有災害,太官準備的食物就按標準供應;要是有災害,就按比例減少食物供應。從十一公、六司、六卿以下,各自負責的州郡、封邑如果有災害,也要按比例減俸祿。在京城領俸祿的郎官、從官和官吏,按照太官食物供應的增減來調整俸祿。希望大家上下一心,發展農業,讓百姓安居樂業。”王莽製定的製度又繁瑣又細碎,根本沒法落實,官吏還是拿不到俸祿,隻能靠貪汙受賄來養活自己。
這年五月戊辰日,長平館西岸發生崩塌,堵塞了涇水河道,河水改道向北流去。大臣們紛紛向王莽祝賀,說這是《河圖》裡記載的“以土填水”,預示著匈奴即將滅亡。王莽信以為真,派並州牧宋弘、遊擊都尉任萌等人帶兵去攻打匈奴,軍隊到邊境後駐紮下來。
秋天七月辛酉日,長安城的霸城門發生火災。
這年九月最後一天戊子日),發生了日食。王莽又一次大赦天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平蠻將軍馮茂攻打句町,士兵因為染上瘟疫死了十分之六七,為了籌集軍費,還向百姓征收五分之一的財產稅,結果益州被折騰得民窮財儘,仗還沒打贏。馮茂被召回京城,關進監獄後死去。冬天,王莽又派寧始將軍廉丹和庸部牧史熊出征,征調天水、隴西的騎兵,以及廣漢、巴、蜀、犍為等地的官吏百姓十萬人,加上負責運輸糧草的人,一共二十萬人去攻打句町。剛開始,斬殺了幾千敵人,但後來軍糧供應不上,士兵又餓又病。王莽想把廉丹、熊史召回,兩人卻請求增加物資,表示不打贏絕不回來,還要再次向百姓征收賦稅。就都大尹馮英拒絕提供物資,上書說:“西南夷反叛快十年了,地方官府一直在平叛。之前用馮茂,他胡亂施政,僰道以南地勢險要,馮茂卻讓士兵遠駐,耗費上億錢財,士兵因毒氣死傷十分之七。現在廉丹、熊史為了完成任務,又征調各郡兵糧,向百姓征收十分之四的財產稅,把梁州搞得民不聊生,還是打不贏。不如撤兵屯田,公開懸賞招降。”王莽看了大怒,把馮英罷官,不過後來冷靜下來又覺得:“馮英說的也有道理。”於是重新任命馮英為長沙連率。這時候,粵巂的蠻夷首領任貴也殺了太守枚根,自立為邛穀王。
之前參與翟義造反的王孫慶被抓獲,王莽竟然讓太醫、尚方官員和屠夫一起解剖他的屍體,測量五臟六腑,用竹片探尋經脈走向,說這樣能研究出治病的方法。
這一年,王莽派大使五威將王駿、西域都護李崇、戊己校尉郭欽出使西域。西域各國一開始都到郊外迎接,還提供糧草和士兵。王駿卻想趁機襲擊這些國家,焉耆國假裝投降,暗中集結兵力防備。王駿率領莎車、龜茲等國的七千多士兵分成幾部行動,讓郭欽和佐帥何封率部殿後。王駿進入焉耆後,遭到埋伏,姑墨、封犁、危須等國也倒戈,聯合起來襲擊王駿,王駿等人全部被殺。郭欽、何封後到,此時焉耆的主力部隊還沒返回,郭欽趁機發動襲擊,殺了不少老弱百姓,然後從車師國撤回漢朝境內。王莽封郭欽為填外將軍,賜爵劋胡子;封何封為集胡男。李崇收攏殘部,退守龜茲。等到王莽政權衰敗,李崇戰死,漢朝和西域的聯係從此斷絕。
天鳳四年公元17年)夏天六月,王莽在明堂給諸侯分封土地。他親自設置了文石平台,擺上青、赤、白、黑四色泥土,還煞有介事地向泰山、社稷、後土以及祖先們禱告,然後把象征封地的茅草分給諸侯。王莽這人就愛說空話,盲目模仿古代製度,封了很多爵位,但實際上又小氣吝嗇。他借口說地理劃分還沒確定,所以隻給諸侯們發了象征封地的茅草,想先穩住這些被封的人。
天鳳四年公元17年)秋天八月,王莽親自跑到長安南郊,讓人鑄造了一個“威鬥”。這威鬥用五種礦石和銅混在一起鑄成,樣子像北鬥星,長二尺五寸,王莽迷信,覺得靠它能鎮住各地造反的軍隊。威鬥鑄成後,他讓司命官背著,自己出門時司命走在前麵開道,回宮時司命就守在身邊。
王莽設立羲和命士,專門監督“五均”和“六筦”政策的執行。每個郡都安排好幾個人,這些人大多是富商。他們坐著驛站的馬車,打著執行公務的幌子四處撈錢,全國上下到處亂竄。他們還和地方官員勾結,偽造賬本,導致國庫賬目根本對不上,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苦。這一年,王莽再次下詔書強調“六筦”政策,給每一項政策都製定了嚴苛的條例,一旦違反就要判死刑。可這樣一來,貪官汙吏和奸猾的商人反而聯手欺壓百姓,普通老百姓連安穩日子都過不上。王莽還突然下令,讓公爵以上、家裡有奴婢的人,按每個奴婢交三千六百錢的標準納稅,這下全國百姓更是愁得不行。納言馮常勸王莽彆再搞“六筦”了,王莽聽了大怒,直接把馮常撤職。
當時的法令又多又嚴,老百姓稍微不小心就會犯法,根本沒法安心種地養蠶。徭役繁重,再加上旱災、蝗災接連不斷,積壓的案子也沒人處理。官吏們靠殘酷的手段立威,借著王莽定下的禁令,變本加厲地搜刮百姓。富人擔心財產保不住,窮人連飯都吃不上,大家被逼得沒辦法,隻能跑到深山老林當盜賊。有些官吏抓不到盜賊,就隱瞞不報,結果盜賊越來越多。臨淮的瓜田儀帶人在會稽長州占山為王;琅邪的呂母召集了幾千人,殺了海曲縣的縣令,然後跑到海上當海盜,隊伍很快發展到上萬人。荊州地區鬨饑荒,老百姓隻能去野地裡挖野荸薺充饑,為了搶食物經常發生衝突。新市人王匡、王鳳出麵給大家調解糾紛,被推舉為首領,手下聚集了幾百人。南陽的馬武、潁川的王常、成丹這些走投無路的人,也都跑來投奔。他們一起攻打鄉鎮,然後躲進綠林山裡,幾個月時間隊伍就壯大到七八千人。南郡的張霸、江夏的羊牧也和王匡他們同時起兵,各自都有上萬人馬。王莽派使者去赦免這些盜賊,使者回來報告說:“盜賊剛解散就又聚到一起,問他們原因,都說‘法令太嚴苛,乾啥都犯法;辛辛苦苦乾農活,收入還不夠交稅;老老實實待在家裡,又可能因為鄰居鑄錢私藏銅被連累。’百姓實在活不下去,才隻能當盜賊。”王莽聽了大發雷霆,把使者撤職。要是有人順著他的意思說“老百姓又驕橫又狡猾,就該殺”,或者說“這隻是一時的,盜賊很快就會被消滅”,王莽就會很高興,立馬給這些人升官。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天鳳五年公元18年)正月初一,北軍南門發生火災。
王莽任命大司馬司允費興為荊州牧。召見時,王莽問他到任後有什麼打算,費興回答說:“荊州、揚州的百姓,大多靠山靠水生活,靠打魚、砍柴、采摘為生。之前國家推行‘六筦’政策,對山林湖澤征稅,斷了百姓的活路,再加上連年大旱,百姓走投無路才當了盜賊。我到任後,想明確告訴這些盜賊,隻要回鄉務農,就借給他們犁牛、種子和糧食,還減免租稅,這樣或許能讓他們安定下來。”王莽聽了這話,覺得費興和自己對著乾,當場就把他撤職了。
因為長期不發俸祿,全國的官吏都靠貪汙受賄撈錢,很多郡尹、縣令家裡都積攢了千金家財。王莽開始清查從始建國二年匈奴侵犯邊境以來,各級軍官和邊境地區大夫以上官員,隻要是靠不正當手段發財的,就沒收他們家產的五分之四,用來支援邊境戰事。公府的屬官坐著驛車四處查訪,鼓勵邊關官吏舉報將領、奴婢舉報主人,本想以此杜絕貪腐,結果貪汙現象反而越來越嚴重。
王莽的孫子功崇公王宗犯了大罪。他私下裡畫了自己穿著天子衣冠的畫像,還刻了三枚印章,事情敗露後,畏罪自殺。王宗的姐姐王妨是衛將軍王興的夫人,她詛咒婆婆,又殺了奴婢滅口,最後和王興也都自殺了。
這一年,揚雄去世。早在漢成帝時,揚雄就擔任郎官,在黃門任職,和王莽、劉秀是同事;漢哀帝即位初期,又和董賢同朝為官。後來王莽、董賢做到三公高位,權勢滔天,他們推薦的人都得到提拔,可揚雄曆經三朝都沒升官。王莽稱帝後,看揚雄年紀大、資曆深,才把他升為大夫。揚雄不看重權勢利益,喜歡研究古代文化,一心想靠文章在後世留名,於是寫了《大玄》,試圖融合天、地、人之間的道理;他看到當時的諸子百家各執一詞,很多人詆毀聖人,用荒誕、詭辯的言辭擾亂社會,雖然能說會道,卻破壞了正道,迷惑了眾人,讓人深陷錯誤卻不自知。所以有人向揚雄請教問題,他就仿照《論語》寫了《法言》來回應。揚雄一心鑽研學問,不追逐名利,當時的人都不重視他,隻有劉秀、範逡敬重他,桓譚更是認為他的才華舉世無雙,巨鹿的侯芭還拜他為師。大司空王邑、納言嚴尤聽說揚雄去世,問桓譚:“你總說揚雄的書好,真能流傳後世嗎?”桓譚說:“肯定能!隻可惜你我看不到那天了。人們總是輕視身邊的人和事,看重遙遠的東西。大家親眼見到揚雄沒什麼顯赫的地位,長相也普通,所以才看輕他的書。當年老子寫了兩篇講‘虛無’的文章,貶低仁義,反對儒學,可喜歡的人還覺得它勝過《五經》,漢文帝、漢景帝,還有司馬遷都這麼說。揚雄的書內容深刻,觀點又符合聖人之道,以後一定會超越諸子百家!”
琅邪人樊崇在莒縣起兵,剛開始隻有一百多人,後來轉移到泰山。其他盜賊看樊崇勇猛,紛紛來投奔,一年時間隊伍就發展到一萬多人。和樊崇同郡的逄安,還有東海的徐宣、謝祿、楊音也各自起兵,幾支隊伍合起來有幾萬人,一起跟著樊崇。他們回頭攻打莒縣,沒能打下來,就跑到青州、徐州一帶四處劫掠。東海的刁子都也起兵,在徐州、兗州一帶搶劫。王莽派使者征調各地軍隊去鎮壓,根本打不過這些起義軍。
匈奴的烏累單於去世,他的弟弟左賢王輿即位,稱呼都而屍道皋若韑單於。輿當上單於後,貪圖漢朝的賞賜,派大且渠奢和伊墨居次雲弟弟的兒子醯櫝王,一起到長安進貢。王莽派和親侯王歙陪著他們到製虜塞下,想趁機和伊墨居次雲、須卜當會麵,然後用武力把他們劫持到長安。雲、當的小兒子從塞下逃脫,跑回了匈奴。須卜當被帶到長安後,王莽封他為“須卜單於”,還打算派大軍護送他回匈奴即位,可軍隊和物資一直調配不到位。匈奴這邊被激怒,不斷派兵侵犯北方邊境。
天鳳六年公元19年)春天,王莽見盜賊越來越多,無計可施,就讓太史推算出一個三萬六千年的曆法,規定每六年改一次年號,然後昭告天下。他還下詔書說自己將來會像黃帝一樣升天成仙,想用這些話欺騙百姓,讓大家不再造反,結果老百姓都笑話他。
這一年,王莽在明堂、太廟第一次演奏新編的《新樂》。
更始將軍廉丹攻打益州,一直沒能取勝。益州的夷人棟蠶、若豆起兵,殺了郡守;越巂的夷人大牟也造反,殺了不少官吏,搶奪財物。王莽把廉丹召回,改派大司馬護軍郭興、庸部牧李曄去攻打若豆等人,又讓太傅羲叔士孫喜去肅清江湖上的盜賊。這時匈奴又頻繁侵犯邊境,王莽隻好在全國大規模招募壯丁、死刑犯和官私奴婢,把他們編成“豬突”“豨勇”軍,當成精銳部隊。他還突然下令,讓全國官吏百姓按財產的三十分之一納稅,絲綢布料都要上交到長安。命令公卿到郡縣的低級官吏,都要負責飼養軍馬,數量按官職大小分配,養馬的費用最後又攤派到老百姓頭上。王莽還公開招募有奇謀妙計能攻打匈奴的人,承諾給他們破格提拔。一時間,上書提建議的人成千上萬。有人說不用船就能渡河,可以用馬匹相連,運送百萬大軍;有人說不用帶糧草,吃特製的藥物,軍隊就不會餓;還有人說能讓人飛起來,一天能飛一千裡,可以偵察匈奴。王莽真的讓這些人試驗,有人用大鳥的羽毛做成翅膀,身上粘滿羽毛,再用繩子連接,結果隻飛了幾百步就掉下來。王莽知道這些辦法根本沒用,但為了顯示自己求賢若渴,還是把這些人都封為理軍,賞賜車馬,讓他們等著出征。當初,王莽想把須卜當誘騙到長安時,大司馬嚴尤就勸他:“須卜當在匈奴右部,他的軍隊從不侵犯邊境,單於有什麼動靜都會告訴我們,這對我們控製邊境局勢很有幫助。現在把他弄到長安,他就隻是個普通胡人,不如留在匈奴有用。”王莽不聽。抓到須卜當後,王莽打算派嚴尤和廉丹攻打匈奴,還賜他們姓“征”,號稱“二征將軍”,讓他們殺了單於輿,擁立須卜當。軍隊在城西的橫廄整裝待發,還沒出發時,朝廷議事,嚴尤堅持說:“匈奴的事可以先放一放,當務之急是解決東方的盜賊。”王莽聽了大怒,直接把嚴尤撤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大司空議曹史、代郡人範升向王邑上書說:“我聽說,子女能做到不讓彆人非議自己的父母,就是孝;臣子能做到不非議自己的君主,就是忠。如今大家都說朝廷聖明,也都稱讚您公正賢明。既然是明察秋毫的人,就沒有什麼看不到;是聖德聰慧的人,就沒有什麼聽不到。如今天下發生的事,比太陽月亮還要明顯,比雷霆還要震天動地,可朝廷說沒看見,您也說沒聽說,那百姓還能向誰訴說冤屈呢?您要是覺得這些事沒問題卻不進言,那過錯還算小;明明知道有問題還順從命令,那過錯就大了。這兩種情況,您都難以免責,也難怪天下人都把怨氣撒在您身上。朝廷總把遠方外族不服管教當作頭等大事,我卻認為身邊百姓不滿才是最該憂慮的。如今行事違背時令,舉措背離正道,沿著翻車的舊轍疾馳,重複以往失敗的做法,後麵的舉動越發荒誕,越往後發展就越讓人恐懼。正值初春,卻征發百姓去遠方服勞役,大家連野菜都吃不飽,田地荒蕪無人耕種,穀價飛漲,一斛米漲到數千錢,官吏百姓深陷水火之中,這樣的人已經不會把自己當作國家的子民了。照這樣下去,隻怕外族會打到京城,青州、徐州的盜賊就像在自家營帳裡一樣肆意妄為了。我有一個辦法,可以解救天下於倒懸,解除百姓的急難,但不能用書信傳達,希望能得到您的召見,讓我把想法全部說出來。”但王邑沒有理會他。
翼平連率田況上奏說郡縣上報的百姓財產數目不實,王莽於是再次下令按三十分之一征稅。王莽認為田況忠心為國、直言敢諫,將他進爵為伯爵,賞賜二百萬錢,可百姓卻都對田況恨得牙癢癢。青州、徐州很多百姓無奈拋棄家鄉流亡在外,年老體弱的死在半路上,年輕力壯的則加入了盜賊隊伍。
夙夜連率韓博上書說:“有個奇人,身高一丈,腰粗十圍,來到我的官府,說要奮勇出擊匈奴。他自稱巨毋霸,來自蓬萊東南五城西北、臨近昭如海邊的地方,普通小車載不動他,三匹馬也拉不動他。我當天就用四匹馬拉的大車,樹起繪有老虎的大旗,把巨毋霸送到京城。巨毋霸睡覺拿鼓當枕頭,吃飯用鐵筷子,這是上天派來輔佐新朝的啊!希望陛下製作特大的鎧甲、高大的馬車,還有勇士孟賁、夏育那樣的衣服,派一名大將和一百名虎賁軍在路上迎接他。要是京師的城門容納不下他,就把城門加高擴大,讓四方蠻夷看看,以此震懾安定天下。”韓博其實是想借此委婉地諷刺王莽,王莽聽後十分厭惡,把巨毋霸留在了新豐,還給他改姓為巨母氏,說這是因為有文母太後,才會出現這樣預示稱王稱霸的祥瑞征兆。隨後,王莽把韓博召回,投入監獄,以“說了不該說的話”為由,將他在鬨市斬首示眾。
關東地區連年遭受饑荒和旱災,刁子都等人的隊伍越來越壯大,發展到了六七萬人。
地皇元年庚辰,公元20年)
春天正月乙未日,朝廷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地皇,這是依從三萬六千年的曆法紀年定的年號。
王莽下詔書說:“如今正在行軍打仗,敢有吵鬨犯法的,立即斬殺,不用等到秋後問斬!”於是春夏時節,也在都市中斬殺犯人,百姓嚇得心驚膽戰,在路上相遇都隻敢用眼神交流,不敢說話。
王莽見各地盜賊眾多,又想鎮服他們,便下詔書說:“我的皇初祖考黃帝平定天下時,親自統兵擔任上將軍,朝廷內設大將,外設大司馬五人,從大將軍到普通士兵,一共七十三萬八千九百人,而能參戰的壯丁有一千三百五十萬人。我接受符命,考察前人製度,也要一一設置完備。”於是,王莽設置了前、後、左、右、中大司馬的職位,賜給各州牧直到縣宰,都有大將軍、偏將軍、裨將軍、校尉的稱號。坐著驛站馬車的使者,在各個郡國往來,每天差不多有十批,倉庫裡沒有現成的糧食供應,驛站的車馬也不夠用,就向路上的行人征用車馬,一切都從百姓那裡索取。
秋天七月,大風把王路堂吹毀。王莽下詔書說:“壬午日傍晚時分,突然狂風大作、雷雨交加,房屋被吹塌,樹木被折斷,我非常恐懼。我思考了十天,才明白其中緣由。當初符命上說立王安為新遷王,在洛陽建國;立王臨為統義陽王。當時有人議論說:‘王臨在洛陽建國稱統,意味著占據國土中心,是新朝的正統,應該立為皇太子。’從那以後,王臨就長期生病,即使病好了身體也沒完全康複。王臨上麵有兄長卻稱太子,名分本來就不正當。自從我即位以來,陰陽失調,糧食減產,蠻夷侵擾,盜賊作亂,百姓人心惶惶,不知如何是好。仔細思考這些過錯的根源,就在於名分不正。現在,立王安為新遷王,立王臨為統義陽王。”
王莽又下詔書說:“黃色最為寶貴,紅色為下等。命令郎官、侍從等官員都要穿大紅色的衣服。”
很多觀測雲氣、推算術數的人都說有大興土木的征兆。九月甲申日,王莽在長安城南修建九座祭廟。黃帝廟占地四十丈見方,高十七丈,其餘的廟規模減半,建築規格十分宏大。為了修建這些廟宇,朝廷廣泛征召天下工匠,還鼓勵官吏百姓自願捐錢捐糧助力修建,運送物資的人在道路上絡繹不絕。工匠們使出渾身解數,力求精巧。修建這些廟宇花費了數百萬錢財,服勞役的工匠和囚徒死去的有上萬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個月,天降大雨,持續了六十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