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元年丙午年,公元106年)
春天正月辛卯日,朝廷任命太尉張禹為太傅,司徒徐防為太尉,讓他們參與處理尚書事務。鄧太後因為皇帝還是個繈褓中的嬰兒,就想讓朝廷裡的重要大臣住在皇宮內,方便照應。於是下詔書讓張禹住在宮中,每五天可以回一次自己的家;每次上朝拜見皇帝的時候,司儀會專門高聲通報他的到來,並且給他安排單獨的座位,不和三公坐在一起。
朝廷還封了皇帝的哥哥劉勝為平原王。
癸卯日,朝廷任命光祿勳梁鮪為司徒。
到了三月甲申日,大家把孝和皇帝安葬在慎陵,還給他的宗廟定名為穆宗。
丙戌日,清河王劉慶、濟北王劉壽、河間王劉開、常山王劉章開始前往各自的封國。太後對清河王劉慶特彆優待,給他特殊的禮遇。劉慶的兒子劉祜當時十三歲,太後考慮到皇帝年幼體弱,擔心以後會有意外情況發生,就把劉祜和他的嫡母耿姬留在了清河王府。耿姬是耿況的曾孫女,劉祜的生母是犍為的左姬。
夏天四月,鮮卑族侵犯漁陽。漁陽太守張顯帶著幾百人出城追擊。兵馬掾嚴授勸他說:“前麵的道路又險又難走,敵人的實力也不清楚,咱們應該先安營紮寨,派輕騎兵去打探一下情況。”可張顯立功心切,聽了這話非常生氣,甚至想殺了嚴授,然後就帶兵繼續前進。結果敵人設下埋伏,等張顯他們一到就突然發動攻擊。士兵們嚇得轉身就跑,隻有嚴授奮力抵抗,身上受了十處傷,還親手殺了好幾個人,最後戰死沙場。主簿衛福、功曹徐鹹看到太守有危險,都衝上去保護他,結果也都死在了戰場上。
丙寅日,朝廷任命虎賁中郎將鄧騭為車騎將軍,並給予他儀同三司的待遇。鄧騭的弟弟黃門侍郎鄧悝被任命為虎賁中郎將,鄧弘、鄧閶都擔任侍中。
這時候,司空陳寵去世了。
五月辛卯日,朝廷大赦天下。
壬辰日,河東郡的垣山發生了山體崩塌。
六月丁未日,朝廷任命太常尹勤為司空。
全國有三十七個郡和國都遭遇了大雨。
己未日,太後下詔書,要求減少太官、導官、尚方、內署這些部門製作的華麗服飾、珍貴膳食以及那些製作起來又難又費錢的東西。除了供奉給宗廟的食物,大米不需要特意挑選,每天早晚隻吃一頓有肉的飯就行。以前太官、湯官每年的花費將近兩億錢,從這以後削減到幾千萬錢。各郡國進貢的東西,數量也都減少了一半多;還把上林苑裡養的鷹和狗都賣掉;各個離宮、彆館儲存的糧食、柴草,也都下令精簡。
丁卯日,太後下詔,把掖庭裡的宮女,還有因為家族犯罪而被沒入官府為奴的皇室成員,都恢複平民身份,讓他們回家。
秋天七月庚寅日,太後給司隸校尉、部刺史下命令說:“最近有些郡國發生了水災,影響了秋季莊稼的收成,朝廷一直在反思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好,心裡非常擔憂害怕。可有些郡國為了得到豐收的虛假名聲,就隱瞞災情,虛報開墾的田地數量,也不管有多少百姓流亡在外,還競相增加戶口數字,隱藏盜賊的情況,讓壞人得不到懲罰。官員任用不按規矩來,選拔人才也不恰當,還有人貪婪殘暴,把禍害都加到了普通百姓身上。有些刺史明明看到這些情況,卻裝聾作啞,偏袒下屬,勾結作弊,一點都不害怕上天的懲罰,也不覺得對不起百姓。朝廷給你們的寬容和恩惠,不能總想著依靠,從現在開始,要是再這樣,一定會受到懲處。各地的二千石長官,你們要仔細核實受災情況,免除百姓的田租和草料稅。”
八月辛卯日,小皇帝去世了。癸醜日,他的靈柩停放在崇德前殿。太後和她的哥哥車騎將軍鄧騭、虎賁中郎將鄧悝等人在皇宮裡商量決定立誰為新皇帝。當天夜裡,就讓鄧騭拿著符節,坐著王青蓋車去接清河王的兒子劉祜,把他接到宮裡齋戒。皇太後坐在崇德殿上,百官都穿著吉服陪在旁邊,引導劉祜拜見,並封他為長安侯。接著下詔書,讓劉祜做孝和皇帝的繼承人,還寫了策命文書。官員讀完策命後,太尉把皇帝的玉璽和綬帶呈給劉祜,劉祜就這樣登上了皇位,但太後仍然掌握朝政大權。
新皇帝下詔書給司隸校尉、河南尹、南陽太守說:“我每次看以前的曆史,發現外戚和他們的門客常常擾亂朝廷公正,給百姓帶來很多痛苦。這都是因為執法的人偷懶懈怠,不及時懲罰這些人造成的。現在車騎將軍鄧騭他們雖然有恭敬順從的心意,可是他們家族人多,親戚也不少,這些人裡有些門客奸詐狡猾,經常違反法律。你們要嚴格檢查監督,不能包庇他們。”從這以後,太後家族的人要是犯了罪,再也不會得到寬容。
九月,六個州都發生了大水災。
丙寅日,朝廷把孝殤皇帝安葬在康陵。因為接連遭遇皇帝去世這樣的大事,百姓已經被勞役折騰得很苦了,所以修建陵墓以及相關工程的費用,都減少到原來的十分之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乙亥日,陳留這個地方有隕石墜落。
朝廷下詔書任命北地的梁慬為西域副校尉。梁慬走到河西的時候,正好碰上西域各國造反,在疏勒圍攻都護任尚。任尚趕緊上書向朝廷求救,朝廷就命令梁慬帶著河西四郡的五千羌、胡騎兵火速趕去救援。梁慬還沒趕到,任尚就已經解圍了。朝廷又下詔書把任尚召回,任命騎都尉段禧為都護,西域長史趙博為騎都尉。段禧和趙博駐守在它乾城,但這座城太小了,梁慬覺得守不住,就想辦法勸說龜茲王白霸,想進入龜茲城和他們一起防守,白霸同意了。不過龜茲的官吏和百姓都極力反對,可白霸沒聽他們的。梁慬進城後,馬上派將領去接段禧和趙博,把大家的軍隊合在一起,大概有八九千人。這時候,龜茲的官吏和百姓反而背叛了自己的國王,還聯合溫宿、姑墨的幾萬兵馬造反,一起包圍了龜茲城。梁慬他們出城迎戰,把敵人打得大敗。雙方打了好幾個月,這些反叛的胡人最後失敗逃走,梁慬他們乘勝追擊,一共斬殺了一萬多人,俘虜了幾千人,終於平定了龜茲。
冬天十月,四個州發生大水災,還下了冰雹。
清河孝王劉慶病重,他給朝廷上書,希望死後能葬在樊濯的宋貴人墳墓旁邊。十二月甲子日,劉慶去世。
乙酉日,朝廷下令取消了魚龍曼延這種大型表演。
尚書郎南陽人樊準看到儒家風氣越來越衰落,就給朝廷上書說:“我聽說當皇帝的不能不學習。光武皇帝承受天命,讓漢朝重新興盛起來,那時候四處征戰,忙得連好好休息的時間都沒有,但他還是放下武器,學習經典,停下戰馬,討論治國之道。孝明皇帝處理各種政務,每件事都很用心,同時還特彆喜愛古代典籍,沉迷於研究儒家經典。每次舉行饗射禮結束後,他都會端正地坐著給大家講解,很多儒生都來聽講,全國各地的人知道了都很高興。他還征召了很多有名的儒者,讓他們在朝廷做官。每次宴會的時候,大家就一起討論問題,氣氛融洽,共同探討如何治理國家。就連期門、羽林這些帶甲的武士,也都通曉《孝經》。這種好學的風氣從皇帝開始,一直傳到了邊遠地區。所以人們一說起漢朝的盛世,都會提到永平年間。可現在學習的人越來越少了,偏遠地區更是嚴重。博士們都不認真講學了,儒生們也都在爭論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忘記了忠誠正直的品質,隻學會了一些巧言令色的話。我覺得朝廷應該下一道明確的詔書,廣泛尋找那些隱居的賢才和大儒,給予他們尊榮,提拔他們做官,等著皇帝來和他們一起學習討論。”太後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就下詔書說:“三公、九卿、中二千石的官員,你們各自舉薦一些隱士和大儒,一定要挑選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用來激勵後輩。還要精心選拔博士,一定要找到真正有學問的人。”
永初元年丁未年,公元107年)
春天正月癸酉初一,朝廷大赦天下。
蜀郡邊境之外的羌人前來歸附漢朝。
二月丁卯日,朝廷把清河國分出一部分,封皇帝的弟弟劉常保為廣川王。
庚午日,司徒梁鮪去世。
三月癸酉日,發生了日食。
己卯日,永昌郡邊境之外,僬僥種族的夷人首領陸類,帶著整個部落前來歸附漢朝。
甲申日,朝廷把清河孝王安葬在廣丘,派司空和宗正負責操辦喪事,葬禮規格和當年東海恭王的一樣。
自從和帝去世後,鄧騭兄弟就一直住在皇宮裡。但鄧騭不想長期待在宮中,多次請求回家,太後最終同意了。這年夏天四月,朝廷封太傅張禹、太尉徐防、司空尹勤、車騎將軍鄧騭,以及城門校尉鄧悝、虎賁中郎將鄧弘、黃門郎鄧閶都為列侯,每人封邑一萬戶,又因為鄧騭有確定皇位繼承人的功勞,額外增加三千戶食邑。鄧騭和他的弟弟們堅決推辭,為了躲開前來封賜的使者,他們輾轉奔波到皇宮,連續上了五六次奏章,陳述自己不想接受的心意,太後這才答應他們的辭讓。
五月甲戌日,朝廷任命長樂衛尉魯恭為司徒。魯恭向朝廷建議說:“按照老規矩,立秋之後才開始審理輕罪案件。但從永元十五年開始,改成了初夏就處理。現在刺史、太守們借著這個由頭,在盛夏農忙時把農民抓來審訊,案子一拖再拖。這樣做上違天時,下誤農時。《月令》裡說‘孟夏斷薄刑’,本意是那些罪行輕、已經定罪的人,不想讓他們長時間關押,所以及時判決。我認為初夏處理輕罪的製度可以保留,但其他案件的審理判決,都應該等到立秋之後再進行。”他還上奏說:“孝章皇帝為了順應天地運行規律,製定法律規定,所有案件都要在冬至前判決。但有些和朝廷不是一條心的小官吏,隻要在十一月抓到犯死罪的人,也不管事情真相如何,馬上就處死,就算有可疑的地方,也不再重新審理。應該規定,死刑案件都要在冬月結束前判決。”朝廷采納了他的建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丁醜日,皇帝下詔,封北海王劉睦的孫子、壽光侯劉普為北海王。
九真郡邊境之外的地區,還有夜郎的少數民族,也都帶著土地前來歸附漢朝。
西域都護段禧等人雖然守住了龜茲,但通往內地的道路被阻斷,文書都送不出去。朝廷大臣們商議後覺得:“西域又遠又難管,經常有人反叛,派官吏士兵去屯田,花費實在太大。”六月壬戌日,朝廷決定撤銷西域都護府,派騎都尉王弘征調關中的軍隊,去接段禧、梁慬、趙博,以及在伊吾盧、柳中屯田的官吏和士兵回來。
當初,燒當羌的首領東號的兒子麻奴跟著父親投降漢朝,住在安定郡。那時候,投降的羌人分散在各個郡縣,被官吏、百姓和豪強當作苦力使喚,心裡積攢了很多怨恨。等到王弘向西去接段禧,征調金城、隴西、漢陽等地的幾千羌人騎兵一起出發,郡縣的官員催著他們趕緊上路。這些羌人害怕被派到遠方屯守回不來,走到酒泉的時候,很多人就逃散反叛了。各郡縣又派兵攔截,有的還搗毀了他們的村落。這下勒姐、當煎等部落的大首領東岸等人更加驚慌,帶著族人一起逃走。麻奴兄弟也跟著部落向西逃出邊塞。先零羌的分支滇零,還有鍾羌等部落趁機大肆搶劫,還切斷了隴道。這些羌人歸附漢朝很久了,手裡沒有武器,有的拿竹竿、樹枝當長矛,有的背著木板當盾牌,有的舉著銅鏡假裝兵器。郡縣的官員膽小怕事,根本管不住他們。丁卯日,朝廷赦免了所有參與謀反的羌人的罪行。
秋天九月壬午日,太尉徐防因為出現災異現象和盜賊橫行,被皇帝下詔書免職。從徐防開始,有了三公因為災異被免職的先例。辛未日,司空尹勤也因為連續降雨引發水災,被皇帝下詔書免職。
仲長統在《昌言》裡說:光武皇帝不滿前朝幾代皇帝大權旁落,憤恨權臣篡奪皇位,所以矯枉過正,不信任下麵的官員。雖然設置了三公,但實權都在尚書台。從那以後,三公的職位就隻是個擺設了。可一旦國家治理不好,還要受到責備。結果權力落到外戚手裡,寵信的又是身邊的宦官。他們親近同黨,任用私人,京城內外都是他們的人。這些人顛倒賢愚,買賣官職,讓無能的人守邊境,讓貪婪殘暴的人管理百姓,搞得百姓不得安寧,還激怒周邊少數民族,引發叛亂。各種災禍、怨氣一起來,陰陽失調,日月星三光黯淡,怪異現象不斷,害蟲吃莊稼,水災旱災頻發。這些其實都是外戚和宦官造成的,可朝廷卻怪罪三公,甚至讓他們死的死、免官的免官,真是讓人喊天天不應,悲痛欲絕!而且,後來選拔三公,就看重人老實謹慎、墨守成規,這樣的人不過是謹小慎微的普通人,哪配得上三公的職位呢?權力分配成那樣,選拔標準又這樣,還指望三公為國家立功、為百姓謀福,這不是差得太遠了嗎!當年漢文帝那麼寵愛鄧通,可申徒嘉照樣能施展自己的誌向,讓鄧通不敢放肆。要是皇帝能這樣信任大臣,還怕什麼身邊的小臣作亂呢!可到了近代,外戚和宦官隻要請托的事沒辦成,或者心裡不痛快,就能立刻讓人陷入大禍,誰還敢彈劾他們呢!以前是給三公的權力大、責任輕,現在是權力小、責任重。光武帝削弱三公權力,到現在變本加厲;不把權力給太後家族,幾代下來一直如此,這就是親疏不同導致的啊!現在皇帝要是真能把大權交給三公,讓他們各司其職、承擔責任。要是有官員禍害百姓,選拔的人不賢能,百姓生活不安定,爭端不斷,天地出現異常現象,再追究三公的責任也不遲!
壬午日,皇帝下詔:太仆、少府要裁減黃門鼓吹的人數,把裁下來的人補充到羽林軍;不是皇帝常用的馬匹,飼料減半;除了供奉宗廟和皇陵要用的東西,其他正在建造的項目都先停工。
庚寅日,朝廷任命太傅張禹為太尉,太常周章為司空。
大長秋鄭眾、中常侍蔡倫等人都手握大權,參與朝政。周章多次向太後進諫,說些實在的話,但太後都不聽。當初,太後因為平原王劉勝身患頑疾,又貪圖殤帝還是個嬰兒好控製,就把殤帝養在身邊並立他為皇帝。殤帝去世後,大臣們覺得劉勝的病沒那麼嚴重,都希望立他為帝。太後擔心之前沒立劉勝,以後會遭他怨恨,就迎立了現在的皇帝。周章見大家都不心服,就密謀關閉宮門,殺掉鄧騭兄弟和鄭眾、蔡倫,劫持尚書台官員,把太後軟禁在南宮,再把現在的皇帝封為偏遠地區的王,改立平原王為帝。事情敗露後,這年冬天十一月丁亥日,周章自殺。
戊子日,皇帝下令給司隸校尉和冀州、並州的刺史:“現在有些百姓聽信謠言,嚇得離開家鄉,老老少少相互攙扶,在路途中挨餓受困。你們要督促下屬官員親自去勸說百姓:如果想回原籍,當地官府就給他們開具證明;不想回去,也彆強迫。”
十二月乙卯日,朝廷任命潁川太守張敏為司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皇帝下詔,讓車騎將軍鄧騭、征西校尉任尚率領五營和各郡的五萬大軍,駐紮在漢陽,防備羌人作亂。
這一年,全國有十八個郡國發生地震,四十一個郡國發大水,二十八個郡國遭遇大風、冰雹天氣。
鮮卑的首領燕荔陽到京城朝賀。太後賜給他王的印綬,還有紅色的車子和三匹馬的車駕,讓他在烏桓校尉駐紮的寧城下安頓下來,允許他和中原進行貿易,還修建了南北兩座質子館。鮮卑的一百二十個部落,每個都派人質到這裡。
永初二年戊申年,公元108年)
春天正月,鄧騭率軍到達漢陽。可各郡的軍隊還沒到齊,幾千名鐘羌人就在冀西把鄧騭的軍隊打敗了,漢軍一千多人被殺。梁慬從西域返回,走到敦煌時,接到詔書讓他留下來作為各路軍隊的後援。梁慬又趕到張掖,在這裡打敗了一萬多羌人,隻有十分之二三的羌人逃脫;他繼續進軍到姑臧,羌人的三百多個大首領向他投降。梁慬好言安撫,又把他們送回原來的居住地。
禦史中丞樊準看到各郡國連年遭受水旱災害,百姓大多饑寒交迫,就向朝廷上書:“請下令讓太官、尚方、考功、上林苑等部門,切實削減不必要的開支;讓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大將軍這五府精簡京城的官吏和服役的人。受災的郡縣,百姓生活困苦,隻靠救濟恐怕解決不了問題,有時候名義上是在救濟,實際上百姓根本得不到實惠。可以按照征和元年的做法,派使者拿著符節去安撫百姓,把特彆貧困的人遷到荊州、揚州那些收成好的郡縣。現在雖然有西部屯守的戰事,但應該先解決東部地區百姓的燃眉之急。”太後采納了他的建議,把公有土地都分給貧民,還提拔樊準和議郎呂倉為守光祿大夫。二月乙醜日,派樊準去冀州、呂倉去兗州,負責開倉放糧、救濟百姓,流亡的百姓這才得以休養生息。
這年夏天發生旱災。五月丙寅日,皇太後親自到洛陽官署和若盧監獄,審查囚犯的案卷。洛陽有個囚犯,其實沒殺人,卻在嚴刑拷打下被迫認罪。他瘦弱疲憊,被人抬著來見太後,因為害怕官吏,不敢說出真相。太後準備離開時,他抬頭好像想說什麼。太後察覺有異,就把他叫回來詢問,終於了解到他被冤枉的實情,當場就把洛陽縣令抓起來治罪。太後回宮的路上,大雨傾盆而下。
六月,京城及四十個郡國遭遇大水、大風和冰雹災害。秋天七月,太白星金星)運行至北鬥星座區域。閏月辛醜日,廣川王劉常保去世,因無子嗣,封國被廢除。
癸未日,蜀郡邊境外族羌人獻地歸附漢朝。
冬季,鄧騭派任尚與從事中郎司馬鈞率各郡軍隊,在平襄與滇零等數萬羌人交戰,漢軍大敗,八千餘人戰死。羌人勢力自此強盛,朝廷無法遏製。湟中地區糧價暴漲至每石萬錢,百姓死亡無數,而糧草轉運困難加劇。原左校令龐參因犯法在若盧服役,派兒子龐俊上書建議:“長途運糧損耗巨大,不如讓鄧騭暫時撤軍,留任尚督率涼州軍民遷居三輔,恢複生產積蓄力量,待羌人疲憊時再出奇製勝。”奏書呈上時,恰逢樊準舉薦龐參,太後立即將龐參從囚徒中提拔為謁者,派他西去督導三輔各軍屯駐。十一月辛酉日,朝廷命鄧騭回師,留任尚屯駐漢陽指揮各軍,同時派使者迎接鄧騭並拜為大將軍。鄧騭抵達京城時,大鴻臚親自迎接,中常侍到郊外慰勞,王侯公主以下官員沿途等候,恩寵顯赫震動朝野。
滇零自稱天子,在北地招集武都參狼羌、上郡與西河各羌族部落,切斷隴道,劫掠三輔地區,又南下益州殺死漢中太守董炳。梁慬接詔本應屯駐金城,聽聞羌人進攻三輔,立即率兵馳援,在武功、美陽一帶連戰連捷,羌人逐漸退散。十二月,廣漢塞外參狼羌投降。這一年,十二個郡國發生地震。
永初三年公元109年)
正月庚子日,安帝行成年加冠禮,大赦天下。朝廷派騎都尉任仁督率各郡屯兵救援三輔,但多次戰敗。當煎、勒姐羌攻占破羌縣,鐘羌攻占臨洮縣,生擒隴西南部都尉。
三月,京城發生嚴重饑荒,出現人相食慘劇。壬辰日,公卿大臣到皇宮請罪,安帝下詔要求“務必想辦法恢複陰陽調和,彌補朕的不足”。
壬寅日,司徒魯恭被罷免。他兩度擔任三公,選拔的高才之士中有數十人官至列卿、郡守,但門下老臣有的未被舉薦,甚至心生怨恨。魯恭聽聞後說:“學問不精是我擔憂的,學生們不是可以通過鄉裡舉薦入仕嗎!”始終不解釋,也不借助議論平息爭議。他教導學生時必深究疑難,學業有成後才讓其離去,學生們都說:“魯公親自指導論辯,求學不可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