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嘉三年公元134年)
四月,車師後部司馬帶著後王加特奴等人,在閶吾陸穀突襲北匈奴,大獲全勝,還俘虜了單於的母親。
五月戊戌日,因為春夏連續乾旱,皇帝大赦天下。他親自坐在德陽殿東邊露天求雨,還因為尚書周舉學問好,專門問他解決辦法。周舉說:“天氣異常是因為陰陽失調。陛下拋棄了文帝、光武帝的好做法,學起了秦朝的奢侈風氣,宮裡有很多宮女嫁不出去,民間又有不少光棍。乾旱這麼久,沒見陛下真正改過,光在外麵曬著求雨沒什麼用。陛下隻做表麵功夫,就像爬樹找魚、倒退著往前走,根本沒用。應該真心改革,釋放宮裡多餘的宮女,減少禦膳開支。《易傳》說:‘君主改過,上天很快就會回應。’陛下好好想想吧!”後來皇帝又當麵問他,周舉說要謹慎選官,遠離貪官和小人。皇帝問具體是誰,周舉說:“我職位低,不好直接說大臣的壞話,但敢直言的是忠臣,隻會奉承的就是小人。”
太史令張衡也上書說:“前年京城地震、土地開裂,這是權力分散、百姓不安的征兆。我擔心陛下處理政事不夠果斷,把本該屬於自己的權力和恩德分給彆人。權力和恩德都必須由陛下一人掌控,希望陛下遵守古法,彆讓重要權力落到彆人手裡,這樣才能消除災禍。”此外,張衡還提到,東漢建立後,很多儒生熱衷研究《圖緯》這類讖緯之書,但這些書漏洞百出,比如裡麵提到的公輸班、墨翟的故事發生在戰國,還說益州在漢朝之前就有,可劉向父子整理書籍時根本沒見過這些書。所以這些書都是西漢末年的人編造出來騙人和謀利的。張衡建議把這些書全部禁掉,免得混淆視聽、汙染經典。
七月,鐘羌的良封等人再次侵犯隴西、漢陽。皇帝任命前校尉馬賢為謁者,去安撫羌人各部。十月,護羌校尉馬續派兵攻打良封,取得勝利。
十一月壬寅日,司徒劉崎、司空孔扶被免職,這是皇帝采納了周舉建議的結果。乙巳日,大司農黃尚被任命為司徒,光祿勳河東人王卓為司空。
因為耿貴人多次為耿氏家族求情,皇帝就封耿寶的兒子耿箕為牟平侯。
陽嘉四年公元135年)
春天,北匈奴呼衍王侵犯車師後部,皇帝讓敦煌太守發兵救援,結果吃了敗仗。
二月丙子日,朝廷首次允許宦官收養兒子並繼承爵位。當初皇帝能複位,宦官出了不少力,所以皇帝很寵信他們,還讓他們參與政事。禦史張綱上書反對:“漢文帝、漢明帝時,宦官隻有兩人,賞賜也很少,所以國家富足。現在卻隨便給沒功勞的宦官封官,這可不是愛護百姓、順應天道的做法。”但皇帝根本沒當回事。
這一年發生旱災,謁者馬賢攻打鐘羌,大獲全勝。
四月甲子日,太尉施延被免職。戊寅日,執金吾梁商被任命為大將軍,前太尉龐參再次擔任太尉。梁商稱病在家將近一年,皇帝派太常桓焉帶著任命詔書到他家,梁商才出來接受任命。梁商年輕時精通經傳,為人謙虛,喜歡結交人才,他征召漢陽的巨覽、上黨陳龜做自己的屬官,李固為從事中郎,楊倫為長史。李固覺得梁商性格太軟,不敢整頓朝綱,就勸他:“這幾年災禍不斷,聰明人看到異象就會反思,愚蠢的人才會逃避。隻要您能整頓朝綱,堅持正道,就能像古代賢人伯成一樣,留下不朽的名聲,哪能和那些隻知道貪圖榮華的外戚相提並論呢!”但梁商沒聽進去。
閏八月初一,發生日食。冬天十月,烏桓侵犯雲中,度遼將軍耿曄追擊失敗,十一月,烏桓把耿曄圍困在蘭池城,朝廷發兵幾千人才解圍。十二月甲寅日,京城發生地震。
永和元年公元136年)
正月己巳日,皇帝改年號,大赦天下。
冬天十月丁亥日,承福殿失火。十一月丙子日,太尉龐參被罷官。十二月,象林的蠻夷造反。乙巳日,前司空王龔被任命為太尉。
王龔痛恨宦官專權,上書痛斥。宦官們就派人誣陷他,皇帝讓他立刻解釋清楚。李固趕緊勸梁商:“王公為人正直,卻被小人陷害,大家聽說後都很氣憤。三公地位尊貴,按規矩不會自己出來喊冤,如果被冤枉得太狠,很可能會自殺。按舊例,不是犯大罪不會這樣逼問他。要是王公真有個三長兩短,朝廷就會背上害賢的名聲,大臣們也會寒心!救人要趁早啊!”梁商跟皇帝說了之後,王龔才沒事。
這一年,執金吾梁冀被任命為河南尹。梁冀嗜酒如命,成天吃喝玩樂,當官後更是胡作非為。他父親梁商的親信、洛陽令呂放把這事告訴了梁商,梁商就責備梁冀。梁冀懷恨在心,派人在路上刺殺了呂放,又怕父親知道,就假裝是呂放的仇人乾的,還推薦呂放的弟弟呂禹當洛陽令,讓他去追捕凶手,結果把呂放的宗族、親戚、朋友一百多人全殺了。
武陵太守上書,說當地蠻夷已經歸順,可以像漢人一樣收稅。大臣們大多同意,但尚書令虞詡反對:“自古以來,聖王都不會強迫異族和我們一樣。先帝定下的貢稅標準已經很久了,現在突然增加,他們肯定會造反。就算收到稅,恐怕還不夠平叛的費用,到時候肯定後悔。”皇帝沒聽,結果澧中、漸中的蠻夷果然因為貢布增加而造反,殺了當地官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永和二年公元137年)
春天,武陵的兩萬蠻夷包圍充城,八千人侵犯夷道。
二月,廣漢屬國都尉打敗了白馬羌。皇帝派武陵太守李進征討叛亂的蠻夷,李進不僅平定了叛亂,還選拔了一批好官吏,用心安撫蠻夷百姓,武陵郡從此安定下來。
三月乙卯日,司空王卓去世。丁醜日,朝廷任命光祿勳郭虔為司空。
四月丙申日,京城發生地震。
五月癸醜日,山陽君宋娥因勾結壞人、欺上瞞下,被收回官印,遣返回鄉。黃龍、楊佗等九位侯爺,因為和宋娥相互送禮行賄、謀求高官厚祿,也被打發回各自的封國,還被削減了四分之一的租稅。
同一時期,象林的蠻夷首領區憐帶人攻打縣衙,殺了當地官員。交趾刺史樊演征調交趾、九真兩地一萬多士兵去救援。結果士兵們害怕長途跋涉,七月,這兩地的士兵就造反了,還攻打官府。雖然官府鎮壓了叛亂,但蠻夷的勢力卻越來越大。
冬天十月甲申日,皇帝前往長安。扶風人田弱向皇帝推薦同鄉法真,說他學問淵博,精通各家學說,卻一直隱居不願做官,應該請他出來擔任重要職務。皇帝一心想請法真出山,先後四次征召,法真始終沒有答應。法真的朋友郭正稱讚他:“法真的名聲人人都知道,但想見他一麵卻很難。他越是想遠離名聲,名聲就越是跟著他,他簡直稱得上是百世之師!”法真,是法雄的兒子。
丁卯日,京城又發生地震。太尉王龔看不慣中常侍張昿等人獨攬大權,想上奏皇帝殺掉他們。王龔的宗親拿楊震因為得罪宦官被害的事勸他,王龔這才打消了念頭。
十二月乙亥日,皇帝從長安返回京城。
永和三年公元138年)
春天二月乙亥日,京城、金城、隴西發生地震,金城和隴西還出現了山體崩塌。
夏天閏四月己酉日,京城再次地震。
五月,吳郡丞羊珍造反,攻打郡府,被太守王衡打敗斬殺。
侍禦史賈昌和州郡官兵一起征討區憐,但一直沒打贏,反而被區憐的軍隊包圍。一年多過去,軍隊糧草都供應不上了。皇帝召集公卿百官和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四府的屬官,問大家該怎麼辦。多數人建議派大將,征調荊、揚、兗、豫四個州的四萬人馬去支援。
李固反對說:“如果荊、揚二州太平無事,調兵還行。可現在這兩個州盜賊紮堆,武陵、南郡的蠻夷也沒徹底平定,長沙、桂陽又多次被征調勞力,如果再折騰,肯定會惹出新麻煩,這是第一個不行的理由;兗、豫兩地的百姓突然被征調,遠赴萬裡之外,歸期遙遙,朝廷詔書催得又急,肯定會有人逃跑造反,這是第二個不行的理由;南方天氣濕熱,還有瘴氣,士兵去了,十個人裡得死四五個人,這是第三個不行的理由;長途跋涉,等士兵到了嶺南,早就累得沒力氣打仗了,這是第四個不行的理由;軍隊每天走三十裡算正常行程,可日南離內地九千多裡,得走三百天才能到,按每人每天五升米算,光士兵就得六十萬斛米,還沒算將官和馬匹的口糧,光是糧草運輸,花費就大得嚇人,這是第五個不行的理由;到了前線,士兵肯定大量死亡,到時候打不過敵人,還得再調兵,這就像割掉心腹來補四肢,這是第六個不行的理由;九真和日南相距千裡,征調當地的百姓都受不了,何況讓四個州的士兵去吃這份苦,這是第七個不行的理由。以前中郎將尹就去益州平叛,益州百姓編了句諺語:‘敵人來了還能活,尹就來了要我命。’後來尹就被召回,把軍隊交給刺史張喬,張喬靠著原來的將士,一個月就消滅了敵人。這說明派大將不一定有用,州郡官員也能擔此重任。不如重新選拔有勇有謀、愛護百姓的人當刺史、太守,讓他們都去交趾。現在日南兵力單薄又沒糧草,防守守不住,進攻也不行,不如把當地百姓都遷到北邊的交趾,等局勢穩定了再讓他們回來;再招募蠻夷,讓他們自相攻擊,朝廷提供錢財物資;誰能通過離間計拿到叛賊首領的人頭,就封他為侯,賞給他土地。前並州刺史長沙人祝良,性格果敢;南陽人張喬,之前在益州平叛立過功,這兩人都能重用。以前漢文帝直接任命魏尚為雲中太守,漢哀帝當場任命龔舍為泰山太守,咱們也應該直接任命祝良、張喬,讓他們直接赴任。”
四府官員都覺得李固說得對,於是朝廷任命祝良為九真太守,張喬為交趾刺史。張喬到任後,對蠻夷進行安撫勸降,叛亂的人紛紛投降、散去。祝良到了九真,獨自一人深入敵營,用計謀和威望招降了幾萬人,這些人還幫祝良修建了官府。從此,嶺南地區再次恢複太平。
八月己未日,司徒黃尚被免職。九月己酉日,朝廷任命光祿勳長沙人劉壽為司徒。丙戌日,皇帝下令讓大將軍、三公各自舉薦兩名剛毅果敢、勇猛善戰、有謀略能當將帥的人,特進、卿、校尉各自舉薦一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當初,尚書令左雄推薦冀州刺史周舉擔任尚書。後來左雄升任司隸校尉,推薦前冀州刺史馮直擔任將帥。但馮直曾經因為貪汙獲罪,周舉就以此彈劾左雄。左雄辯解道:“詔書讓我舉薦勇猛的人,又沒讓我舉薦品行高潔的人。”周舉反駁:“詔書讓你舉薦勇猛的人,可沒讓你舉薦貪汙的人!”左雄說:“我當初推薦你,真是給自己挖坑!”周舉說:“以前趙宣子任命韓厥為司馬,韓厥按軍法殺了趙宣子的仆人,趙宣子卻對大夫們說:‘快恭喜我!我沒選錯人!’如今您不嫌棄我才能不足,把我推薦到朝廷,我不敢為了討好您而隱瞞過錯,沒想到您的想法和趙宣子不一樣啊。”左雄聽後很高興,道歉說:“我曾經侍奉過馮直的父親,和馮直關係也不錯,如今你因此彈劾我,確實是我的過錯!”天下人因此更加敬重他們。
當時,宦官們都在爭著賣官鬻爵、濫用權勢,隻有大長秋良賀清廉節儉、為人寬厚。皇帝下詔舉薦勇猛之士,隻有良賀一個人沒推薦任何人。皇帝問他原因,良賀回答:“我出身平民,在宮裡長大,既沒有識彆人才的眼光,也沒和士大夫們交往過。當年商鞅通過景監見到秦孝公,有見識的人就知道他不會有好下場。現在如果因為我的推薦而得到官職,對被推薦的人來說不是榮耀,而是恥辱,所以我不敢推薦!”皇帝因此更加欣賞他。
冬天十月,燒當羌的那離等人率領三千多騎兵侵犯金城,被校尉馬賢打敗。
十二月初一,發生日食。
大將軍梁商看到小黃門南陽人曹節等宦官在宮裡掌握實權,就讓兒子梁冀、梁不疑和他們結交。但其他宦官嫉妒梁商一家受寵,反而想陷害他們。中常侍張逵、蘧政、楊定等人和皇帝身邊的人合謀,一起誣陷梁商以及中常侍曹騰、孟賁,說:“他們打算征召各位王子,密謀廢立皇帝,應該把梁商等人抓起來治罪!”皇帝說:“大將軍父子是我的親信,曹騰、孟賁是我寵信的人,肯定不會有這種事,分明是你們嫉妒他們!”
張逵等人知道皇帝不信他們的話,又怕被追究,就假傳聖旨,在宮中逮捕了曹騰、孟賁。皇帝聽說後勃然大怒,命令宦官李歙立刻放了曹騰、孟賁,又把張逵等人關進監獄。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
正月庚辰日,張逵等人被處死。案件牽連到弘農太守張鳳、安平相楊皓,二人都被處死。受牽連的人越來越多,很多在位大臣都被卷入其中。梁商擔心冤枉太多人,就上書說:“按照《春秋》的道理,功勞歸於主帥,治罪隻針對首惡。大案子一辦,無辜受牽連的人太多,囚犯長期被關押,小錯也會變成大罪,這不利於營造和諧的社會風氣,也不利於推行善政、教化百姓。應該儘快結案,彆再抓人了。”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隻懲處了確實有罪的人。
二月,皇帝任命梁商的小兒子、虎賁中郎將梁不疑為步兵校尉。梁商上書推辭說:“不疑年紀還小,卻擔任成人才能勝任的職位。當年晏平仲辭掉鄁殿的封地,以此守住財富;公儀休不接受彆人送的魚,以此保住地位。我雖然沒什麼才能,也希望在聖明的時代守住這份福祿!”於是皇帝改任梁不疑為侍中、奉車都尉。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這一年一開始就不太平。三月乙亥日,京城發生地震,大地晃動,人心惶惶。
地震的餘波還未平息,燒當羌的那離等人又起兵反叛。到了夏天四月癸卯日,護羌校尉馬賢奉命出征,他帶領軍隊一路拚殺,最終斬殺那離,還消滅了1200多叛軍,成功平定叛亂。朝廷為此大赦天下,希望借此安撫人心。
五月戊胡日,皇室這邊有了新動靜,已故濟北惠王劉壽的兒子劉安被封為濟北王,又多了一位王爺。可到了秋天八月,太原郡又遭遇旱災,地裡的莊稼都快乾死了,百姓生活艱難。
轉眼到了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春天二月戊申日,京城再次地震,仿佛老天在不斷發出警示。
這次是南匈奴出了事,句龍王吾斯、車紐等人帶頭造反,他們一路攻打西河郡,還拉攏右賢王,合起夥來包圍美稷城,殘忍殺害了朔方、代郡的長官。五月,度遼將軍馬續和中郎將梁並緊急調遣邊境軍隊,又聯合羌、胡等部落,湊了兩萬多人馬發動突襲,暫時把叛軍打得七零八落。但吾斯等人不甘心失敗,重新集結起來,繼續攻打城池,搶奪地盤。
皇帝氣得不行,派人去斥責單於。其實單於根本沒參與謀反,嚇得趕緊摘下帽子,躲進帳篷,又跑到梁並那裡磕頭謝罪。不巧梁並生病了,被召回京城,五原太守陳龜接替他擔任中郎將。陳龜覺得單於管不住手下,竟然強迫單於和他弟弟左賢王自殺,還打算把單於的近親都遷到內地。這下可好,那些投降的人心裡直發毛,不知道朝廷到底要乾什麼。陳龜也因為這事被關進監獄,丟了官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大將軍梁商看到這種局麵,趕緊上書給皇帝說:“匈奴叛亂,他們心裡也清楚自己罪大惡極。就像走投無路的鳥、被困住的野獸,都知道拚命求生,何況匈奴人多勢眾,根本不可能一下子消滅乾淨。現在為了打仗,糧草運輸的壓力越來越大,軍隊也疲憊不堪,掏空國內去對付外敵,對咱們國家沒好處。度遼將軍馬續一直足智多謀,又長期鎮守邊疆,特彆懂軍事。我每次看他的書信,發現他的想法和我的計策不謀而合。不如讓他深挖壕溝、加高城牆,用恩德和誠信去招降匈奴,再公開懸賞,約定好條件。這樣,那些反叛的人就會歸服,國家也能太平。”
皇帝覺得有道理,就下令讓馬續去招降叛軍。梁商還專門寫信給馬續等人,叮囑說:“咱們國家太平太久,都快忘了戰爭的殘酷。匈奴騎兵厲害,擅長野外作戰,麵對麵拚殺是他們的強項,卻是我們的短板;但我們擅長用強弩守城,堅守營壘,等敵人疲憊再出擊,這是我們的長處,卻是匈奴的弱點。我們一定要發揮長處,靜觀其變,用懸賞吸引敵人投降,千萬不要貪圖小功勞而壞了大局。”果然,右賢王的部下抑韑等多人都向馬續投降了。
不過,這一年還是災禍不斷,己醜日月末),發生了日食,太陽好像被什麼東西慢慢吃掉了,天空變得昏暗,古人覺得這是不祥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