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壽三年公元157年,丁酉年)
?春天:正月己未日,皇帝大赦天下,讓很多犯人重獲自由。
居風縣縣令貪婪殘暴到了極點,百姓實在受不了了。縣民朱達帶著一些人,還聯合了當地的蠻夷一起造反。他們殺了縣令,聚集了四五千人。夏天四月,這些造反的人攻打九真,九真太守兒式在戰鬥中不幸戰死。後來,皇帝下詔書,派九真都尉魏朗去平叛,魏朗成功打敗了叛軍。
?閏月:庚辰日的最後一天,發生了日食。首都也鬨起了蝗災,蝗蟲成群結隊,把莊稼都快吃光了。
有人向皇帝建議說,百姓貧困是因為貨幣分量不足,應該重新鑄造大錢。皇帝就把這件事交給四府的官員和太學裡有見解的人討論。太學生劉陶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說:“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錢,而是老百姓沒飯吃。這幾年,蝗蟲把莊稼都啃光了,官府和私人又不斷搜刮百姓。百姓擔心的哪裡是錢的輕重啊!就算把沙子變成金子,石頭變成美玉,可百姓口渴沒水喝,肚子餓沒飯吃,就算是古代的聖君在世,國家也會出大亂子。百姓可以很長時間沒有錢,但一頓飯不吃都不行,所以糧食才是最要緊的。那些主張鑄錢的人,根本不懂農業生產才是根本。就算很多人一起鑄錢,有一個人來搶奪,錢都不夠分,更何況是一個人鑄錢,無數人來搶呢!就算把天地萬物都當成鑄錢的材料,讓不吃不喝的人去鑄錢,也滿足不了人的貪欲。想要百姓富裕,關鍵是讓他們少服勞役,不再被搶奪,這樣百姓不用太辛苦就能過上好日子。陛下想通過鑄錢解決問題,就像把魚養在開水鍋裡,把鳥放在烈火上,反而會害了百姓。希望陛下放寬對百姓的限製,先彆討論鑄錢的事,多聽聽百姓的心聲,了解他們的憂慮,這樣就能清楚國家大事,不會再有疑惑了。現在地那麼多卻沒人耕種,人那麼多卻沒飯吃,一群小人掌握大權,到處搜刮百姓。我真擔心哪天老百姓被逼急了,揭竿而起,到時候就算有再多的錢,也救不了國家!”最後,皇帝決定不鑄造新錢了。
?冬天:十一月,司徒尹頌去世。長沙的蠻夷造反,攻打益陽。朝廷讓司空韓演擔任司徒,讓北海人孫朗擔任司空。
延熹元年公元158年,戊戌年)
?夏天:五月甲戌日的最後一天,又發生了日食。太史令陳授通過小黃門徐璜向皇帝說,這次日食是因為大將軍梁冀作惡導致的。梁冀聽說後,暗示洛陽的官員審訊陳授,陳授死在了監獄裡。皇帝因此對梁冀非常生氣。首都又遭遇了蝗災。
?六月:戊寅日,皇帝再次大赦天下,並改了年號。還舉行了大規模的求雨儀式。
?秋天:七月甲子日,太尉黃瓊被免職,太常胡廣被任命為太尉。
?冬天:十月,皇帝到廣成苑打獵,之後又去了上林苑。
?十二月:南匈奴各部一起反叛,還聯合烏桓、鮮卑侵犯邊疆的九個郡。皇帝任命京兆尹陳龜為度遼將軍。陳龜出發前,給皇帝上書說:“我聽說天上星辰運行不正常,就會選拔賢能的人當丞相;蠻夷不老實,就會挑選優秀的將領。我沒有什麼文武才能,卻擔任這麼重要的職位,就算拚死也不一定能有什麼貢獻。現在西部邊疆土地貧瘠,百姓多次遭受敵人侵擾,家園殘破,看著像活著,其實和死人差不多。去年並州又發大水,還鬨蝗災,莊稼收成不好,租稅都收不上來。陛下把百姓當作自己的孩子,怎麼能不關心他們呢?古代的賢君,靠的是仁德讓天下人歸順,哪裡是靠送金銀財寶呢?陛下繼承了漢朝中興的大業,但處理朝政時還不夠用心。而且很多地方官員不好,有些還是宦官出身,他們害怕違背上級的意思,隻想著應付眼前。百姓的抱怨聲,引發了各種災害。敵人又很凶悍,趁著國家衰弱來侵犯。現在國家的財物都進了敵人的口袋,打仗卻沒什麼成效,這都是因為將帥不忠誠,勾結壞人導致的。之前涼州刺史祝良,剛到任就查辦了很多不法官員,太守縣令被罷黜了將近一半,沒多久就做出了顯著的政績,應該給他特殊的獎賞,鼓勵更多官員好好做事。還應該更換一批地方官員,趕走那些奸惡殘暴的人;重新選拔護羌中郎將、校尉等官職,挑選有才能的人,教他們法令;免除並州、涼州今年的租稅,赦免犯人,給大家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這樣好的官員知道奉公守法有好處,壞的官員也會害怕營私舞弊帶來的災禍,敵人就不敢再來侵犯,邊疆就太平了。”皇帝聽了他的建議,更換了幽州、並州的刺史,從州郡太守、都尉以下的官員,也進行了大量調整。還下詔免除並州、涼州一年的租賦,賞賜給當地的官吏和百姓。陳龜到任後,州郡官員都嚇得不輕,不敢再胡作非為,每年節省下來的費用高達上億。皇帝又任命安定屬國都尉張奐為北中郎將,去討伐匈奴、烏桓等。匈奴和烏桓放火燒了度遼將軍的營門,駐紮在赤阬,遠處都能看到煙火。士兵們非常害怕,都想逃跑。張奐卻很鎮定,坐在營帳裡,像往常一樣和弟子們講學,士兵們漸漸安定下來。然後,他暗中拉攏烏桓,和他們講和,讓烏桓斬殺了匈奴、屠各的首領,打敗了匈奴的軍隊,其他胡人也都投降了。張奐覺得南單於車兒管不好自己的部落,就把他抓了起來,上奏皇帝想立左穀蠡王為單於。皇帝下詔說:“《春秋》主張正統,車兒一心歸順朝廷,有什麼罪要廢黜他!把他送回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大將軍梁冀和陳龜一直有仇,他誣陷陳龜損害國家威嚴,隻為自己撈取功勞和名聲,還說陳龜不被胡人畏懼。於是,陳龜被召回京城,種暠被任命為度遼將軍。陳龜請求辭官回鄉,後來又被征召為尚書。梁冀越來越殘暴,陳龜上書揭發他的罪狀,請求皇帝殺掉梁冀,皇帝卻不理會。陳龜知道自己肯定會被梁冀害死,就絕食七天,自殺而死。種暠到了軍營後,先對胡人宣揚朝廷的恩德和信用,誘導他們投降,對於不投降的才出兵討伐;他還把之前被郡縣抓來當人質的羌人、胡人都放了回去;真心安撫他們,賞罰分明,所以羌人、胡人都來歸順。種暠撤掉了烽火台,不再派人了望,邊疆一片安寧。後來,種暠被調回京城擔任大司農。
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己亥年)
?春天:二月,鮮卑侵犯雁門。蜀郡的夷人攻打蠶陵。
?三月:朝廷又取消了刺史、二千石官員為父母守孝三年的規定。
?夏天:京城發了大水。
六月:鮮卑侵犯遼東。
梁皇後靠著哥哥梁冀和姐姐的權勢,生活奢侈到了極點,比以前的皇後都誇張。她獨占皇帝的寵愛,還特彆善妒,其他宮女根本見不到皇帝。太後去世後,她的恩寵一下子就沒了。她一直沒有孩子,每次有宮女懷孕,很少有能平安生下孩子的。皇帝雖然害怕梁冀,不敢對梁皇後發火,但也很少去她那裡了,梁皇後更加憂愁憤怒。秋天七月丙午日,梁皇後去世。乙醜日,她被安葬在懿陵。梁冀一家,前後有七個人被封侯,出了三個皇後,六個貴人,兩個大將軍,有七個夫人、女兒被封邑稱君,三個和公主結婚,還有五十七個人擔任卿、將、尹、校等官職。梁冀獨攬大權,越來越凶狠殘暴。皇宮裡的侍衛、近臣,很多都是他的親信,皇帝的一舉一動,他都了如指掌。各地進貢給朝廷的東西,都要先把最好的送給梁冀,皇帝隻能拿到次一等的。為了求官或者免除罪行,給梁冀送錢送禮的人在路上排起了長隊。百官調動、升遷,都要先到梁冀那裡寫謝恩信,然後才敢去尚書台辦理手續。下邳人吳樹被任命為宛縣縣令,去上任前向梁冀告辭,梁冀有很多賓客在宛縣,就想讓吳樹照顧他們。吳樹說:“那些壞人壞事做儘,滿大街都是該殺的。將軍您位高權重,應該推薦賢能的人來幫助朝廷。我在這兒坐了這麼久,沒聽您說過一個有德行的人,卻推薦了這麼多不怎麼樣的人,我實在不敢聽從!”梁冀聽了很不高興。吳樹到了宛縣,就殺了幾十個為害百姓的梁冀的賓客。後來吳樹升任荊州刺史,又去和梁冀辭彆,梁冀給他喝了毒酒,他出門就死在了車上。遼東太守侯猛剛被任命,沒去拜見梁冀,梁冀就找了個借口把他腰斬了。汝南的袁著,才十九歲,給皇帝上書說:“四季輪回,完成使命就會過去,地位太高、恩寵太厚,很少有不惹來災禍的。現在大將軍梁冀已經位極人臣,應該有所警惕,不如辭官回家,安享晚年。俗話說‘果實太多會壓斷樹枝,損害樹心’。如果不收斂權力,恐怕連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梁冀知道後,派人秘密抓捕袁著,袁著隻好改名換姓,裝病假死,還做了個草人當自己,買棺材下葬。梁冀識破了他的計策,抓到他後,用鞭子活活打死了他。太原的郝絜、胡武,喜歡發表正直激烈的言論,和袁著是好朋友。郝絜、胡武曾經聯名給三府上奏,推薦天下的賢士,卻沒有去拜見梁冀。梁冀懷恨在心,下令官府發文逮捕他們,結果兩家六十多口人都被殺害。郝絜一開始逃跑了,但知道自己逃不掉,就載著棺材到梁冀家門口上書,寫完信後,喝毒藥自殺,這樣他的家人才能保全。安帝的嫡母耿貴人去世,梁冀向耿貴人的侄子林慮侯耿承索要耿貴人的珍寶,沒要到,梁冀大怒,把耿承一家十幾口人都殺了。涿郡的崔琦因為文章寫得好,受到梁冀的賞識,崔琦寫了《外戚箴》《白鵠賦》來勸誡梁冀,梁冀很生氣。崔琦說:“以前管仲輔佐齊國,喜歡聽彆人的批評建議;蕭何輔佐漢朝,專門設立記錄自己過錯的官員。現在將軍您幾代人都擔任高位,責任和伊尹、周公一樣重大,卻沒聽說您有什麼好的政績,百姓生活困苦,您不結交賢良的人來避免災禍,反而想堵住天下人的嘴,蒙蔽皇帝,難道您想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嗎!”梁冀無話可說,就打發崔琦回家。崔琦害怕被殺害,就逃走藏了起來,結果還是被梁冀抓到殺了。
梁冀把持朝政將近二十年,朝廷內外都是他的勢力,皇帝就像個擺設,什麼事都做不了主,心裡早就不滿了。等太史令陳授因為說日食是梁冀作惡導致,被梁冀害死之後,皇帝更是憤怒到了極點。
和熹皇後堂兄的兒子、郎中鄧香的妻子叫宣,她生了個女兒叫鄧猛。鄧香去世後,宣改嫁給了梁紀。梁紀是梁冀妻子孫壽的舅舅。孫壽看鄧猛長得漂亮,就把她送進了皇宮,成了貴人。梁冀想把鄧猛認作自己的女兒,讓她改姓梁。但梁冀擔心鄧猛姐夫、議郎邴尊會阻攔這件事,破壞他的計劃,就派殺手把邴尊殺了。殺了邴尊後,梁冀還想殺宣滅口。宣家緊挨著中常侍袁赦的家,梁冀派去的殺手爬上袁赦家的屋頂,準備潛入宣家。袁赦發現後,立刻敲鼓召集人手,並把消息告訴了宣。宣趕緊跑去皇宮,向皇帝報告了這件事。皇帝聽後怒火衝天,借著上廁所的機會,單獨叫來小黃門史唐衡,問他:“我身邊的人和梁冀他們合不來的,都有誰?”唐衡回答說:“中常侍單超、小黃門史左悺和梁冀的弟弟梁不疑有矛盾;中常侍徐璜、黃門令具瑗也一直對梁冀一家的橫行霸道心懷不滿,隻是不敢說出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於是,皇帝把單超、左悺叫進屋裡,對他們說:“梁冀兄弟獨攬朝政,在朝廷內外欺壓眾人,公卿以下的官員都得聽他們的。現在我想除掉他們,你們覺得怎麼樣?”單超等人回答:“梁冀確實是國家的大奸賊,早就該殺了!隻是我們能力有限,不知道陛下您到底是怎麼想的。”皇帝說:“既然你們也這麼認為,那就秘密謀劃一下吧。”單超等人說:“謀劃這件事不難,就怕陛下您中途動搖、猶豫不決。”皇帝堅定地說:“奸臣危害國家,就該伏法,我有什麼可猶豫的!”接著,皇帝又把徐璜、具瑗等人叫來,五個人一起商定了鏟除梁冀的計劃。為了表示決心,皇帝甚至咬單超的手臂,直到出血,以此立下盟約。單超等人說:“陛下現在主意已定,就彆再提這件事了,免得被人懷疑。”
梁冀心裡開始懷疑單超等人。八月丁醜日,他派中黃門張惲進宮值宿,想提前防範變故。具瑗立刻命令官吏逮捕張惲,罪名是“擅自入宮,圖謀不軌”。隨後,皇帝來到前殿,把尚書們都召集過來,宣布要鏟除梁冀。他讓尚書令尹勳拿著符節,率領丞、郎以下的官員,手持兵器把守宮門,收繳所有的符節,統一送到宮中保管。又派具瑗率領左右廄騶、虎賁、羽林、都候等一千多名帶劍持戟的士兵,和司隸校尉張彪一起包圍了梁冀的府邸。還讓光祿勳袁持節去收繳梁冀的大將軍印綬,把他改封為比景都鄉侯。梁冀和妻子孫壽當天就自殺了;梁冀的弟弟梁不疑、梁蒙此前已經去世。梁氏、孫氏兩家的內外親屬全被抓進了詔獄,無論老少,全部被處死棄市;受牽連的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官員,死了幾十人。太尉胡廣、司徒韓演、司空孫朗,都因為阿附梁冀,在皇帝鏟除梁冀時,沒有保護皇宮,隻守在長壽亭,被免去死罪,貶為平民。梁冀的舊部、賓客被罷官免職的有三百多人,朝廷裡幾乎都沒人了。這件事突然爆發,傳令的使者在京城來回奔走,公卿大臣們都慌了神,官府和集市亂成一團,過了好幾天才平靜下來。老百姓知道後,個個拍手稱快。朝廷沒收了梁冀的財產,公開拍賣,一共得到三十多億錢,充實了國庫,還因此減免了天下一半的稅租。梁冀的園林、土地也被分給了窮苦百姓,讓他們能夠謀生。
壬午日,皇帝立梁貴人鄧猛)為皇後,還追廢了梁冀妹妹懿獻皇後的陵墓,把它降為貴人塚。皇帝討厭梁氏,就讓皇後改姓薄,過了很久,知道她是鄧香的女兒,才又讓她改回鄧姓。
皇帝下詔獎賞誅殺梁冀的功臣,封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個人都為縣侯。單超食邑兩萬戶,徐璜等人各食邑一萬多戶,世人稱他們為“五侯”,還讓左悺、唐衡繼續擔任中常侍。又封尚書令尹勳等七個人為亭侯。
朝廷任命大司農黃瓊為太尉,光祿大夫中山人祝恬為司徒,大鴻臚梁國人盛允為司空。當時,梁冀剛被除掉,天下百姓都盼著朝廷能有新的氣象。黃瓊作為三公之首,率先檢舉上奏了各州郡一貫貪汙腐敗的官員,其中被處死和流放的有十多人,全國上下都稱讚他做得好。
黃瓊征召汝南人範滂來做官。範滂從小就注重培養高潔的節操,深受州裡人的佩服。他曾經擔任清詔使,到冀州巡視考察。範滂一上車,就拉緊韁繩,意氣風發,立誌要整頓天下的不良風氣。那些有貪汙行為的太守、縣令,聽說範滂來了,都嚇得主動交出官印,棄官逃跑;他所檢舉彈劾的人,也都讓眾人信服。恰逢皇帝下詔,讓三府屬官舉報各地的輿論民情,範滂一下子就上奏了刺史、二千石官員以及他們的權貴黨羽二十多人。尚書責備範滂彈劾的人太多,懷疑他有私心。範滂回答說:“我檢舉的人,如果不是貪汙腐敗、奸邪殘暴,嚴重危害百姓的,我怎麼會寫進奏章裡呢!隻是因為時間緊迫,所以先把最緊要的報上來,那些還沒調查清楚的,我還會繼續核實。我聽說農夫除掉雜草,莊稼才能長得茂盛;忠臣鏟除奸賊,國家的政治才能清明。如果我說的有假,我甘願接受死刑!”尚書聽了,也無話可說。
尚書令陳蕃上奏,推薦了五位隱士:豫章的徐稚、彭城的薑肱、汝南的袁閎、京兆的韋著、潁川的李曇。皇帝派人用安穩的馬車,帶著貴重的禮物,按照最高的禮儀去征召他們,可他們都沒有應召入朝。徐稚家裡很窮,一直親自耕種,不是自己勞動得來的食物堅決不吃,為人恭敬、節儉、仁義、謙讓,鄉裡人都很敬佩他的品德。官府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拒絕了。陳蕃擔任豫章太守時,以禮相請,讓他暫任功曹,徐稚去見了陳蕃一麵就走了。陳蕃性格嚴肅方正,從不接待賓客,隻有徐稚來了,才專門設一張坐榻,徐稚走後,就把坐榻掛起來。後來徐稚被推舉為有道之士,朝廷派人到他家授予他太原太守的官職,他也沒接受。徐稚雖然不接受官府的征召,但聽說誰去世了,總會背著書箱趕去吊唁。他每次去吊唁,都會提前在家裡烤好一隻雞,用一兩綿絮泡在酒裡,然後晾乾,用浸了酒的綿絮裹著雞,直接來到死者墳墓外。他用水把綿絮泡濕,讓酒氣散發出來,再擺上一碗米飯,用白茅墊著,把雞放在前麵,灑酒祭奠完,留下名帖就走,不去見喪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薑肱和他的兩個弟弟薑仲海、薑季江,都因為孝順友愛而出名,兄弟三人經常蓋一條被子睡覺,從不接受官府的征聘。有一次,薑肱和弟弟薑季江一起去郡裡,晚上在路上遇到強盜,強盜想殺了他們。薑肱說:“我弟弟年紀小,是父母疼愛的孩子,還沒娶媳婦,希望你們殺了我,放了我弟弟。”薑季江卻說:“哥哥年齡大,品德好,是家裡的珍寶,國家的人才,我請求你們殺了我,代替哥哥去死。”強盜聽了很感動,就把兄弟倆都放了,隻搶走了他們的衣服和財物。到了郡裡,人們看到薑肱沒穿衣服,奇怪地問他原因,薑肱找了個借口,始終沒說被強盜搶劫的事。強盜聽說後,又感動又後悔,跑到薑肱住的地方求見,磕頭認罪,要把搶來的東西還給他。薑肱不肯接受,反而擺上酒食招待強盜,然後送他們離開。皇帝征召薑肱,他不去,皇帝就下令彭城官府,讓畫師去畫他的容貌。薑肱躺在昏暗的房間裡,用被子蒙著臉,說自己得了眩暈病,不能吹風,畫師最終也沒能見到他的樣子。
袁閎是袁安的玄孫,他生活清苦,注重修養節操,不接受官府的征召。韋著隱居起來,專心講學,不過問世俗之事。李曇的繼母非常嚴厲刻薄,但李曇侍奉她更加恭謹,每當得到四季的珍貴玩物,一定會先祭拜祖宗,然後才獻給繼母,鄉裡人都把他當作榜樣。
皇帝還征召安陽的魏桓,同鄉的人都勸他去做官。魏桓說:“做官求取功名,是為了實現自己的誌向。現在後宮有上千宮女,能減少嗎?皇家馬廄裡有上萬匹馬,能縮減嗎?皇帝身邊的權貴豪強,能除掉嗎?”大家都說:“不能。”魏桓感慨地說:“如果我去做官,活著不能實現誌向,死了也沒什麼意義,這對你們又有什麼好處呢!”於是,他一直隱居在家,不再出來。
漢桓帝殺掉梁冀後,開始論功行賞,但這次封賞卻亂了套:和皇帝沾親帶故的、有仇有怨的,都撈到了爵位。皇後她爸鄧香被追封為車騎將軍、安陽侯;皇後她媽宣成了昆陽君,娘家的子侄鄧康、鄧秉也都封了侯,整個家族不少人當了軍官,賞賜的錢財更是數不清。
宦官們也趁機上位。中常侍侯覽靠進獻五千匹細絹,先得了個關內侯,又借口參與誅殺梁冀,升為高鄉侯;小黃門劉普、趙忠等八個宦官也都成了鄉侯。從此,朝廷大權徹底落到宦官手裡,其中單超等“五侯”最貪婪,把朝廷內外攪得烏煙瘴氣。
那段時間,天災不斷,又是地震又是日食。白馬縣令李雲實在看不下去,寫了封公開信批評皇帝:“梁冀雖然罪大惡極,但殺他不過是皇帝一句話的事兒,現在卻給那些所謂的‘功臣’封萬戶侯,漢高祖知道了都得反對!這讓在西北拚命守邊關的將領們怎麼想?孔子說‘帝’就是‘諦’明察)的意思,可現在官職亂封,小人靠拍馬屁上位,貪汙腐敗公開化,皇帝下詔書都不仔細審核,這不是逼著大家罵您嗎?”
桓帝看完信,氣得火冒三丈,立刻下令抓人。李雲被關進黃門北寺獄,由宦官管霸和司法官員一起嚴刑逼供。弘農有個小官杜眾,同情李雲的遭遇,上書說“願意和李雲一起死”。桓帝更怒了,把杜眾也抓進大牢。大鴻臚陳蕃趕緊勸皇帝:“李雲說話直,但也是為國家好啊!以前漢高祖能容忍周昌的直言,漢成帝赦免朱雲的死罪,您要是殺了李雲,天下人又該說您容不下忠臣了!”太常楊秉、雒陽市長沐茂等人也紛紛求情。結果桓帝不但不聽,還把陳蕃、楊秉罷官趕回老家,沐茂等人降了兩級官職。
後來管霸在桓帝麵前替李雲求情:“李雲就是個不懂事的書呆子,杜眾也是個小官,犯不著和他們計較。”桓帝卻吼道:“他說‘帝欲不諦’皇帝做事不明察),這是什麼話?你居然還想放過他?”最後,李雲和杜眾都死在獄中,宦官們更加肆無忌憚。
太尉黃瓊一看,自己根本鬥不過這群人,隻好稱病在家,還寫了封奏疏痛陳時弊:“陛下登基以來,沒乾出幾件好事。先是梁冀專權,現在宦官又當道。李固、杜喬因為說真話被殺,現在李雲、杜眾又步了後塵,天下人都寒了心。還有那尚書周永,以前抱梁冀的大腿,看梁冀快倒台了,馬上跳出來裝忠臣,居然也封了侯。宦官們更是兩麵三刀,梁冀得勢時他們諂媚討好,梁冀倒台了又靠揭發舊主來討賞。陛下也不仔細查查,就把他們和真正的忠臣一起封賞,這不是把美玉當石頭,把寶石踩進泥裡嗎?”可惜,奏疏交上去,皇帝理都不理。
這年冬天,桓帝跑去長安遊玩。中常侍單超生病了,桓帝為了安撫他,封他為車騎將軍。十二月,桓帝從長安回來,正好碰上羌族八個部落侵犯隴西金城塞,護羌校尉段潁帶兵迎擊,一路追殺到羅亭,斬殺了兩千多敵軍,俘虜了上萬人。
後來,桓帝重新啟用陳蕃當光祿勳,楊秉當河南尹。可單超的侄子單匡在濟陰當太守,仗著叔叔的權勢大肆貪汙。兗州刺史第五種派人一查,居然查出贓款五六千萬!第五種立刻上奏彈劾單匡,順便把單超也告了。單匡狗急跳牆,花錢雇殺手去刺殺調查官衛羽。衛羽識破了陰謀,把殺手抓起來關進洛陽大牢。單匡怕楊秉追查到底,又買通關係讓殺手越獄。尚書反而把楊秉叫來問責,楊秉硬氣地說:“這事全是單匡搞的鬼,隻要把他抓來審問,真相立刻大白!”結果楊秉反被定罪,送去服苦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泰山有個叫叔孫無忌的造反,在徐州、兗州一帶燒殺搶掠,地方官府根本鎮壓不了。單超趁機誣陷第五種,把他流放到朔方。更倒黴的是,朔方太守董援是單超的外孫,一門心思想整死第五種。第五種以前的下屬孫斌知道他此去必死,召集一群人在太原半道上把他救走,兩人東躲西藏好幾年,直到朝廷大赦才敢露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