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丞相主簿楊修和丁儀兄弟謀劃讓曹植成為魏國繼承人,五官中郎將曹丕很擔心,就用車子裝載廢棄的竹箱,把朝歌長吳質藏在裡麵帶進宮,和他商量對策。楊修把這事告訴了魏王曹操,但曹操還沒來得及調查驗證。曹丕害怕了,趕緊告訴吳質,吳質說:“彆擔心!”第二天,曹丕又用竹箱裝絹綢運進宮,楊修又向曹操報告。曹操派人查驗,箱子裡卻沒有人,從此開始懷疑楊修。後來曹植因為驕縱任性逐漸被曹操疏遠,但他還是經常和楊修來往,楊修也不敢主動斷絕關係。每次去見曹植前,楊修擔心事情有疏漏,就揣測曹操的心意,提前寫好十多條應對答案,叮囑曹植門下的人:“曹操的指令一到,就按這些答案回複。”所以曹操的指令剛發出,回複就送上去了。曹操覺得回複得太快很奇怪,追查之下,真相才泄露。曹操又因為楊修是袁術的外甥,本來就不喜歡他,於是以楊修多次泄露朝廷機密、勾結諸侯的罪名,將他逮捕處死。
魏王曹操任命杜襲為留府長史,駐守關中。關中的軍營首領許攸帶著自己的部下不歸順曹操,還口出狂言,曹操大怒,打算先出兵討伐他。大臣們大多勸曹操應該招撫許攸,一起對抗強敵,曹操卻把刀橫放在膝蓋上,臉色一沉,根本不聽。杜襲進去想勸諫,曹操沒等他開口就說:“我主意已定,你彆再說了!”杜襲說:“如果殿下的計策是對的,我自然會幫您完成;要是不對,就算已經定下,也應該改。殿下還沒聽我說就不讓我開口,這怎麼能廣泛聽取意見呢?”曹操說:“許攸竟敢輕視我,怎麼能放過他!”杜襲問:“殿下覺得許攸是什麼樣的人?”曹操說:“就是個普通人。”杜襲說:“隻有賢人了解賢人,聖人了解聖人,普通人又怎麼能看透不普通的人呢?現在大豺狼擋在路上,您卻要先打小狐狸,彆人會說您欺軟怕硬,這進不算勇敢,退不算仁義。我聽說千鈞之力的弓弩,不會為了打小老鼠就發射;萬石重的大鐘,不會因為草莖敲打就發聲。許攸這樣的小人物,哪值得您大動乾戈呢!”曹操聽後說:“說得對!”於是優厚地安撫許攸,許攸很快就歸降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年冬天十月,魏王曹操到了洛陽。
陸渾縣的百姓孫狼等人發動叛亂,殺了縣主簿,向南歸附關羽。關羽給孫狼授官印,撥給他兵馬,讓他回去繼續騷擾曹魏。許都以南,很多地方紛紛響應關羽,一時間關羽威震天下。魏王曹操甚至考慮要遷都來避開關羽的鋒芒,丞相軍司馬司馬懿和西曹屬蔣濟勸曹操說:“於禁等人被大水淹沒,不是打仗的失誤,對國家大局影響不大。劉備和孫權表麵親近,實則各懷心思,關羽要是太得誌,孫權肯定不願意。可以派人勸說孫權偷襲關羽後方,答應把江南的土地封給他,這樣樊城之圍自然就解了。”曹操聽從了這個建議。
當初,魯肅曾勸孫權,因為曹操還在,應該先安撫好關羽,和他共同對抗曹操,不能輕易翻臉。等到呂蒙接替魯肅駐守陸口,他卻認為關羽向來勇猛強悍,有吞並東吳的野心,而且荊州處於長江上遊,這種局勢長久不了。他秘密對孫權說:“現在可以讓征虜將軍孫皎守南郡,潘璋駐守白帝城,蔣欽率領一萬機動部隊沿江巡查,哪裡有敵情就支援哪裡,我為國家前去占據襄陽。這樣一來,還怕什麼曹操,又何必依賴關羽!再說關羽他們君臣就愛耍詐,反複無常,不能真心相待。如今關羽沒向東進攻,是因為您英明,我們這些將領還在。要是不趁現在關羽還沒完全強大就解決他,等哪天我們不在了,再想動手就難了!”孫權問:“現在先拿下徐州,再對付關羽,怎麼樣?”呂蒙回答:“曹操現在遠在黃河以北,忙著整頓幽州、冀州,沒時間顧及東邊,徐州的守兵不值一提,我們去打肯定能拿下。但徐州地勢平坦,適合騎兵馳騁,您今天拿下徐州,曹操十天內肯定會來爭奪,就算派七八萬人防守,還是讓人擔心。不如先收拾關羽,完全占據長江,這樣我們的優勢更大,防守也更容易。”孫權覺得有道理。孫權曾經想為兒子求娶關羽的女兒,關羽卻大罵孫權的使者,拒絕聯姻,孫權因此懷恨在心。等到關羽攻打樊城,呂蒙上奏說:“關羽攻打樊城卻留下很多兵馬防備,肯定是怕我偷襲他後方。我一直稱病,現在請求分一部分士兵回建業,就說是回去治病。關羽聽說後,一定會撤走防備的兵力,全力進攻襄陽。到時候我們的大軍乘船日夜兼程,偷襲他空虛的後方,一定能拿下南郡,活捉關羽。”於是呂蒙對外宣稱病情嚴重。孫權公開下文書召呂蒙回建業,暗中與他謀劃計策。呂蒙東下到蕪湖時,定威校尉陸遜對他說:“關羽就在鄰境,您卻要遠離駐地東下,後麵不會有隱患嗎?”呂蒙說:“確實像你說的,但我病得實在厲害。”陸遜說:“關羽仗著自己勇猛,看不起彆人,剛立了大功,更是驕傲鬆懈,一門心思向北進攻,沒把我們放在眼裡。要是聽說您病了,他肯定更不防備。我們趁他不備出擊,一定能製服他。您去見主公,應該好好謀劃一下。”呂蒙說:“關羽一向勇猛,本來就不好對付,又占據荊州,對百姓很有恩信,現在又立了大功,氣勢正盛,不好對付。”呂蒙到了建業,孫權問:“誰能接替你?”呂蒙回答:“陸遜思慮深遠,有能力承擔重任,看他的規劃謀略,將來一定能成大事。而且他現在名聲還不大,不會引起關羽的忌憚,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了。如果用他,應該讓他對外隱藏鋒芒,暗中觀察形勢變化,這樣才能成功。”孫權於是召見陸遜,任命他為偏將軍、右部督,接替呂蒙。陸遜到陸口後,寫信給關羽,大肆稱讚關羽的功績,言辭十分謙遜,表達自己對關羽的敬服和願為其效力的意思。關羽看了信,徹底放下心來,不再防備東吳,逐漸撤走部分兵力支援樊城前線。陸遜把這些情況詳細報告孫權,並陳述了可以擒獲關羽的關鍵要點。關羽收編了於禁的幾萬降兵後,糧食短缺,就擅自取用孫權在湘關的糧米。孫權得知後,立刻發兵偷襲關羽。孫權原本想讓征虜將軍孫皎和呂蒙分彆擔任左、右部大督共同出兵,呂蒙說:“如果您覺得孫皎有能力,就用他;覺得我有能力,就用我。以前周瑜、程普擔任左右部督,一起攻打江陵,雖然事情由周瑜決斷,但程普自恃是老將,又和周瑜同為都督,兩人關係不和睦,差點誤了大事,這可是眼前的教訓。”孫權醒悟過來,向呂蒙道歉說:“那就任命你為大督,讓孫皎在後麵接應吧。”
魏王曹操從漢中撤軍時,派平寇將軍徐晃駐紮在宛城支援曹仁。等到於禁的軍隊全軍覆沒,徐晃便帶兵前進到陽陵陂。當時,關羽派兵駐守偃城,徐晃一到,就假裝要挖壕溝截斷關羽軍隊的後路,關羽的士兵害怕,燒了營寨撤退。徐晃順利拿下偃城,然後把營寨一點點往前推進。
曹操派趙儼以議郎的身份參與曹仁的軍事謀劃,和徐晃一起進軍。但其他的救兵還沒到,徐晃手下的兵力根本不夠解樊城之圍。將領們就責怪徐晃,催促他趕緊去救曹仁。趙儼對將領們說:“現在敵人的包圍圈很牢固,洪水還沒退,我們兵力少,曹仁又被隔絕在城裡,沒辦法裡應外合。現在冒然進攻,隻會讓城裡城外都受損。不如先讓前軍靠近包圍圈,再派間諜通知曹仁,讓他知道外麵有救兵,鼓舞一下城裡的士氣。估計後續援軍十天內就能到,樊城還能堅守住。到時候內外一起發動,肯定能打敗敵人。要是因為救援遲緩被治罪,我來替大家擔著!”將領們聽了這才放心。徐晃的營寨離關羽的包圍圈隻有三丈左右,他挖地道、用箭射書信,和曹仁多次互通消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孫權寫信給魏王曹操,表示願意討伐關羽效力,但請求曹操不要泄露消息,免得關羽有防備。曹操詢問大臣們的意見,大家都說應該保密。可董昭卻反對:“軍事行動講究隨機應變,關鍵要合適。表麵上答應保密,暗中把消息透露出去更好。關羽知道孫權要偷襲,要是撤軍自保,樊城之圍馬上就能解除,這對我們有利。還能讓他們兩家互相爭鬥,我們坐收漁翁之利。如果真的完全保密,讓孫權獨自獲利,可不是好計策。而且,被圍困的將士不知道有救兵,糧食一緊張就容易恐慌,萬一出了其他變故,麻煩就大了。所以還是泄露消息更好。再說關羽為人強勢,覺得江陵、公安兩座城防守堅固,就算知道消息也不會馬上撤退。”曹操覺得有道理,立刻讓徐晃把孫權的信射到樊城的包圍圈裡和關羽的軍營中。被圍的將士看到信,頓時士氣大振;關羽果然猶豫不決,沒有馬上撤軍。
魏王曹操準備從洛陽南下救援曹仁,手下的人都說:“大王不趕緊出發,曹仁就要敗了!”隻有侍中桓階提出不同意見:“大王覺得曹仁他們有能力判斷局勢嗎?”曹操說:“有。”桓階又問:“大王是擔心他們不儘力嗎?”曹操說:“不是。”桓階接著問:“那為什麼還要親自去?”曹操說:“我是擔心敵人太多,徐晃他們形勢不利。”桓階說:“現在曹仁身處重圍卻死守不動搖,就是因為知道大王在遠處為他們聲援。人在絕境中,就會有拚死抗爭的決心。城裡將士決心死戰,外麵又有強大的救兵,大王按兵不動展示實力,何必擔心失敗還要親自去呢?”曹操覺得有理,就在摩陂駐紮軍隊,先後派殷署、朱蓋等十二支軍隊支援徐晃。
關羽在圍頭和四塚都有駐軍。徐晃對外宣稱要進攻圍頭,卻秘密攻打四塚。關羽看到四塚快守不住了,親自帶著五千步兵和騎兵出戰,結果被徐晃打敗,隻能撤退。關羽的營寨外有十層壕溝和鹿角障礙,徐晃緊追不舍,跟著關羽衝進包圍圈,大破關羽的防線,傅方、胡修都戰死,關羽隻好撤圍後退。不過,關羽的水軍還控製著沔水,襄陽依然和外界隔絕。
與此同時,呂蒙到了尋陽,把精銳士兵都藏在大船裡,讓士兵穿上平民百姓的衣服,扮成商人搖櫓,日夜不停地趕路。關羽設在江邊的偵察兵,全被呂蒙的人抓了起來,所以關羽完全沒得到消息。南郡太守糜芳和公安守將傅士仁,一直不滿關羽輕視自己。關羽出征後,他們供應軍需物資不及時,關羽放下狠話:“等我回來,一定收拾你們!”兩人聽了心裡直發慌。呂蒙讓原騎都尉虞翻寫信勸傅士仁投降,分析了成敗利害,傅士仁看完信就投降了。虞翻提醒呂蒙:“這是奇襲,得帶著傅士仁一起走,留下軍隊守城。”於是呂蒙帶著傅士仁到了南郡。糜芳緊閉城門堅守,呂蒙就讓傅士仁現身,糜芳見狀,也開城門投降了。
呂蒙進入江陵後,釋放了被囚禁的於禁,安撫關羽及其將士的家屬,還下令全軍:“不許騷擾百姓,不能索要財物。”呂蒙手下有個士兵,和他是同鄉,拿了百姓家一個鬥笠遮蓋鎧甲。鎧甲雖是公物,但呂蒙認為他違反了軍令,不能因為是同鄉就網開一麵,流著淚把這個士兵斬了。從此,呂蒙的軍隊紀律嚴明,路上丟了東西都沒人撿。呂蒙每天派人慰問老人,問他們缺什麼,生病的送醫送藥,饑寒的發放衣食。關羽府庫裡的財寶,呂蒙都封存起來,等孫權來處理。
關羽聽說南郡失守,立刻撤軍南返。曹仁召集將領們商議,大家都說:“趁關羽軍心不穩,趕緊追擊,一定能抓住他!”趙儼卻反對:“孫權想借我們和關羽交戰的機會,偷襲關羽後方。他怕我們趁他們兩敗俱傷時動手,才假意幫忙,其實是想隨機應變撈好處。現在關羽孤立無援,不如留著他,讓他繼續成為孫權的威脅。要是我們深入追擊,孫權就會調轉矛頭對付我們,後患無窮。大王肯定也在深思這個問題。”曹仁聽後,就不再追擊。曹操聽說關羽撤退,也怕將領們追擊,果然派人傳令,內容和趙儼的建議一樣。
關羽多次派人跟呂蒙聯係,呂蒙每次都熱情款待使者,還讓他們在城裡四處參觀,到將士家中慰問,有的家屬還寫了親筆信讓使者帶回。使者回去後,關羽的將士私下打聽,知道家人平安,待遇比以前還好,頓時沒了鬥誌。
這時孫權趕到江陵,荊州的官員大多歸附了孫權,隻有武陵郡治中從事潘濬稱病不見。孫權派人用床把他抬來,潘濬卻趴在床上不肯起身,痛哭流涕,悲傷得不能自已。孫權喊著他的字和他說話,誠懇地安慰他,還讓親信用手巾給他擦臉。潘濬這才起身下拜感謝。孫權任命他為治中,荊州的軍事都向他谘詢。武陵郡從事樊伷煽動當地少數民族,想帶著武陵歸附漢中王劉備。有人建議派一萬大軍去討伐,孫權沒同意,專門問潘濬的意見。潘濬說:“給我五千兵就夠了。”孫權問:“你為什麼這麼有把握?”潘濬說:“樊伷出身南陽世家,就會耍嘴皮子,其實沒什麼本事。我以前見他請客,到了中午還沒開飯,十幾個人自己站起來走了,從這點就能看出他的能力。”孫權聽了大笑,立刻派潘濬帶五千人前去,果然斬殺了樊伷,平定了叛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孫權任命呂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賞賜一億錢、五百斤黃金;讓陸遜兼任宜都太守。十一月,漢中王劉備任命的宜都太守樊友棄城逃走,各城的官員和少數民族首領都向陸遜投降。陸遜請求用金、銀、銅製成官印,授予剛歸附的人。他又進攻蜀將詹晏和秭歸的大姓武裝,這些人紛紛投降。前後斬殺、收編的人數達到幾萬。孫權提拔陸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讓他駐紮在夷陵,把守峽口。關羽走投無路,向西退守麥城。孫權派人勸降,關羽假裝答應,在城上立起旗幟和草人迷惑敵人,然後悄悄逃走,手下的士兵也都散了,最後隻剩下十幾名騎兵。孫權提前派朱然、潘璋截斷他的退路。十二月,潘璋的司馬馬忠在章鄉抓獲關羽和他的兒子關平,將他們斬殺,荊州就此被孫權平定。
當初,偏將軍全琮上書提出可以攻打關羽的計策,孫權怕消息泄露,一直沒回複。等到抓住關羽,孫權在公安擺酒慶功,對全琮說:“你之前提的建議,我雖然沒回應,但今天能獲勝,也有你的功勞!”於是封全琮為陽華亭侯。孫權又讓劉璋擔任益州牧,駐守秭歸,沒過多久,劉璋就去世了。
呂蒙還沒來得及接受封賞就生病了,孫權把他接到自己住所旁邊,想儘辦法給他治病。每次醫生給呂蒙針灸,孫權都跟著難過。他想去探望呂蒙,又怕打擾他休息,就命人在牆上鑿個洞偷偷看。看到呂蒙能吃點東西,就高興地和身邊人說笑;要是發現呂蒙情況不好,就唉聲歎氣,晚上都睡不著覺。呂蒙病情稍有好轉,孫權就下令大赦天下,群臣都來慶賀。可沒過多久,呂蒙還是去世了,年僅四十二歲。孫權悲痛萬分,專門安排三百戶人家為呂蒙守墓。
後來,孫權和陸遜談論周瑜、魯肅和呂蒙時說:“周瑜雄武剛烈,膽略過人,打敗曹操,開拓荊州,這樣的人才太少見了。魯肅經周瑜推薦和我見麵,我們一談就說到建立帝王大業,這是第一件讓我痛快的事。後來曹操拿下劉琮,揚言要率幾十萬水陸大軍東下,我召集將領們商量對策,沒人先開口。張昭、秦鬆都勸我派使者投降,隻有魯肅堅決反對,還勸我趕緊召回周瑜,交給他軍隊迎敵,這是第二件讓我痛快的事。雖然他後來勸我借地給劉備,這是個失誤,但不影響他的兩大功績。周公都不求全責備,所以我不在意他的短處,看重他的長處,常把他比作東漢的鄧禹。呂蒙年輕時,我覺得他隻是不怕困難、果敢有膽;等他長大後,學問長進,謀略出眾,僅次於周瑜,隻是議論時的英氣比不上周瑜。要說謀劃奪取關羽,他比魯肅強。魯肅給我寫信說:‘成就帝王大業的人,都要先掃除障礙,關羽不足為懼。’這其實是他心裡沒把握,隻是說大話罷了,我也沒過分責怪他。不過他治軍嚴謹,令行禁止,轄區內沒有荒廢的事務,路上丟了東西都沒人撿,這套管理方法很不錯。”
還有一次,孫權和於禁騎馬並行,虞翻大聲嗬斥於禁:“你這個投降的俘虜,怎麼敢和我們主公並排騎馬!”說著揚起馬鞭要打於禁,孫權趕緊製止了他。
孫權向曹操稱臣時,魏王曹操召張遼等各路軍隊回援樊城,他們還沒到,樊城之圍就已解除。徐晃整頓軍隊返回摩陂,曹操到七裡之外迎接,大擺酒宴。曹操舉杯對徐晃說:“保全樊城、襄陽,全是將軍的功勞!”他也厚賞桓階,提拔其為尚書。曹操嫌荊州的殘民和在漢川屯田的人麻煩,想把他們都遷走。司馬懿勸道:“荊楚百姓性情輕躁易變,關羽剛被打敗,那些作惡的人正躲藏觀望。遷走良善百姓會傷人心,還會讓離開的人不敢回來。”曹操覺得有理,此後那些逃亡的人果然都回來了。
曹操上表封孫權為票騎將軍,授符節,兼任荊州牧,封南昌侯。孫權派校尉梁寓入朝進貢,送還朱光等人,還寫信向曹操稱臣,勸他順應天命稱帝。曹操把孫權的信給眾人看,說:“這小子想把我架在爐火上烤啊!”侍中陳群等人說:“漢朝氣數已儘,並非今日才如此。殿下功德卓著,百姓期盼,所以孫權遠來稱臣。這是天意人心所向,殿下應登基稱帝,還有什麼可猶豫的?”曹操說:“若天命在我,我願做周文王。”
臣司馬光說:教化是國家的當務之急,可庸碌的官吏卻輕視它;風俗是天下的大事,可昏庸的君主卻忽視它。隻有明智的君子深謀遠慮,才知道教化的益處極大、收效深遠。光武帝在漢朝衰落、群雄並起時,以平民身份奮起,恢複漢朝基業,四處征戰,日理萬機,卻仍能推崇經術,延請儒雅之士,興辦學校,修明禮樂。武功成就後,文德也融洽。接著孝明、孝章二帝繼承先誌,親臨辟雍拜見老者,鑽研經學。從公卿大夫到郡縣官吏,都選用通曉經義、品行端正的人,虎賁衛士都研習《孝經》,匈奴子弟也進入太學,因此教化在上確立,風俗在民間形成。那些忠厚清修的士人,不僅被士大夫看重,也被百姓仰慕;愚鄙汙穢之人,不僅不被朝廷容納,也被鄉裡摒棄。自三代之後,風化之美,沒有超過東漢的。
到孝和帝以後,貴戚專權,寵臣當道,賞罰混亂,賄賂公行,賢愚混雜,是非顛倒,可稱混亂。但漢朝仍能延續而不滅亡,是因為上有公卿大夫袁安、楊震、李固、杜喬、陳蕃、李膺等人當麵直諫、在朝堂上爭論,用公義扶持危局;下有平民符融、郭泰、範滂、許邵等人,通過民間輿論挽救敗局。因此政治雖汙濁但風俗未衰,甚至有人冒死進諫,前赴後繼,視死如歸。這難道隻是幾個人的賢能嗎?也是光武帝、明帝、章帝留下的教化啊!當時若有明君振興,漢朝的國祚不可估量。不幸的是,在衰落破敗之後,又有桓帝、靈帝的昏虐:他們庇護奸邪勝過親骨肉,殄滅忠良甚於對待仇敵,積累了眾多士人的憤怒,蓄藏了四海的怨恨。於是何進召外兵,董卓趁機而入,袁紹等人製造災難,導致天子流亡,宗廟化為廢墟,王室覆滅,百姓塗炭,漢朝天命終結,不可挽救。
然而州郡擁兵自重的人,雖互相吞並,仍以尊漢為借口。像魏武帝這樣暴戾強悍、有大功於天下的人,早已懷有不臣之心,卻到死都不敢廢漢自立,難道是他不想嗎?隻是畏懼名義而自我抑製。由此可見,教化怎能輕視,風俗怎能忽視呢!
喜歡資治通鑒白話版請大家收藏:()資治通鑒白話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