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元三年公元262年)
這一年秋天,八月裡的乙酉日,東吳的皇帝立了朱氏當皇後,朱氏是朱公主的女兒。過了三天,到戊子日,皇帝又把兒子л立為太子。
蜀漢這邊,大將軍薑維準備出兵。右車騎將軍廖化勸他說:“老是打仗不停,就像玩火,早晚燒到自己,說的就是你薑維啊!咱們的智謀比不上敵人,兵力又比人家少,還沒完沒了地用兵,怎麼能長久呢!”到了冬天十月,薑維帶兵攻打洮陽,魏國的鄧艾在侯和迎戰,把薑維打敗了,薑維隻好退到遝中駐紮。
當初,薑維從彆的地方來到蜀漢,受到重用,多年來一直帶兵打仗,卻沒立下什麼大功勞。這時候,蜀漢朝廷裡宦官黃皓掌權,他和右大將軍閻宇關係特彆好,暗地裡想把薑維搞下台,讓閻宇上位。薑維知道了這個事兒,就跟蜀漢皇帝說:“黃皓又奸詐又專橫,會把國家搞垮的,趕緊殺了他!”皇帝卻覺得黃皓不過是個跑腿的小官,還說以前董允就特彆討厭黃皓,自己也挺遺憾當時沒處理他,讓薑維彆往心裡去。薑維一看黃皓黨羽眾多,擔心自己話說多了惹麻煩,隻好客客氣氣地退出來。皇帝還讓黃皓去給薑維道歉。從這以後,薑維心裡直發怵,從洮陽回來後,就請求到遝中去種麥子,都不敢回成都了。
東吳這邊,皇帝封濮陽興當丞相,廷尉丁密和光祿勳孟宗分彆當左右禦史大夫。以前濮陽興做會稽太守的時候,對當時還在會稽的東吳皇帝特彆好;左將軍張布以前是會稽王身邊的督將,所以皇帝一即位,這兩個人就成了大紅人,掌握大權。張布負責宮廷裡的事兒,濮陽興管理國家軍政,兩人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靠花言巧語往上爬,東吳的百姓都對他們很失望。
東吳皇帝喜歡讀書,想找博士祭酒韋昭、博士盛衝一起討論學問。張布卻覺得韋昭、盛衝說話太直,怕他們在皇帝身邊,把自己乾的壞事說出去,就一個勁兒地勸皇帝彆這麼做。皇帝說:“我讀了不少書,各種典籍都看了個遍,就是想和韋昭他們一起探討以前學過的知識,這有什麼不好?你就是怕他們說大臣們的壞話,所以不想讓他們來。這些事兒我心裡有數,不用非得他們說我才明白。”張布嚇得趕緊道歉,又找借口說怕耽誤皇帝處理政務。皇帝說:“國家大事和讀書學習是兩碼事,不會互相影響。這事兒本來沒什麼錯,你卻覺得不行,所以我才跟你說這麼多。沒想到你現在掌權了,還來限製我,真不應該!”張布趕緊上表磕頭認錯。皇帝說:“我就是跟你說清楚,用不著這樣!你的忠誠大家都知道,我能有今天,都是你的功勞。《詩經》裡說‘開始容易,堅持到最後難’,希望你能善始善終!”不過皇帝怕張布心裡有疙瘩,最後還是聽了他的,不再討論學問,也不讓韋昭他們進宮了。
譙郡有個叫嵇康的人,文章寫得特彆好,喜歡談論老子、莊子的學說,還愛行俠仗義。他和陳留的阮籍、阮籍的侄子阮鹹,還有河內的山濤、河南的向秀、琅邪的王戎、沛人劉伶關係特彆鐵,被人們稱為“竹林七賢”。這幾個人都追求虛無的境界,不把傳統禮法當回事兒,整天喝酒喝得昏天黑地,對世俗的事兒也不關心。
阮籍做步兵校尉的時候,母親去世了。當時他正和人下圍棋,對手想停下來,阮籍卻非要接著下完。下完棋,他喝了兩鬥酒,突然放聲大哭,吐了好幾升血,悲傷過度,瘦得隻剩皮包骨頭。可在守喪期間,他喝酒還跟平常一樣。司隸校尉何曾特彆討厭他,在司馬昭麵前當麵指責阮籍:“你這種放縱自己、違背禮法、敗壞風俗的人,現在是忠臣賢才執政,嚴查名不副實的人,像你這樣的可不能留!”還對司馬昭說:“您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卻任由阮籍在服喪期間,在您這兒喝酒吃肉,以後還怎麼教育彆人?應該把他流放到邊遠地區,彆讓他汙染了中原風氣。”不過司馬昭愛惜阮籍的才華,經常護著他。
阮鹹一直寵愛姑姑家的婢女。姑姑要把婢女帶走,阮鹹當時正在會客,立刻借客人的馬去追,最後和婢女共騎一匹馬回來了。劉伶特彆愛喝酒,經常坐著鹿車,帶著一壺酒,還讓人扛著鐵鍬跟著,說:“我要是死了,直接埋了就行。”當時的士大夫都覺得他們這種行為很瀟灑,爭相模仿,把這叫做“放達”。
鐘會當時很受司馬昭寵信,聽說了嵇康的名氣,就去拜訪他。結果嵇康大大咧咧地坐在那兒打鐵,根本不把鐘會當回事兒。鐘會要走的時候,嵇康問他:“你聽說了什麼來的,又看到了什麼走的?”鐘會說:“聽到了該聽的就來了,看到了該看的就走了!”從這以後,鐘會就記恨上嵇康了。山濤做吏部郎的時候,推薦嵇康接替自己的職位。嵇康給山濤寫了封信,說自己受不了世俗那一套,還貶低商湯、周武王。司馬昭聽說後很生氣。嵇康和東平的呂安關係很好,呂安的哥哥呂巽誣陷呂安不孝,嵇康還出麵作證。鐘會趁機進讒言,說“嵇康以前想幫助毋丘儉謀反,而且他和呂安名氣太大,說話做事又放縱不羈,會擾亂社會風氣,應該借此機會除掉他們”。於是司馬昭就把呂安和嵇康殺了。嵇康以前拜訪過隱士汲郡的孫登,孫登就說過:“你雖然有才,但不懂處世之道,在當今世道很難保全自己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司馬昭頭疼薑維老是來騷擾,有個叫路遺的官騎主動要求當刺客潛入蜀漢。從事中郎荀勖勸他說:“您是天下的宰相,應該靠正義去討伐叛逆,用刺客這種手段,傳出去沒法服眾啊。”司馬昭覺得有道理。荀勖是荀爽的曾孫。
司馬昭想大舉討伐蜀漢,朝廷裡很多大臣都覺得不行,隻有司隸校尉鐘會支持。司馬昭就跟大家解釋:“自從平定壽春叛亂以來,我們休養生息六年了,整頓軍隊、打造兵器,就是為了對付吳、蜀兩國。吳國地盤大,而且地勢低窪潮濕,攻打起來難度大。不如先拿下巴蜀,三年之後,借著長江順流而下,水陸一起進攻,就像當年晉國滅掉虢國再拿下虞國一樣。蜀漢有九萬兵力,守成都和其他地方至少得四萬,那能用來作戰的最多五萬。現在我們把薑維拖在遝中,讓他沒法顧及東邊,然後直接攻打駱穀,從他們防守空虛的地方突襲漢中。劉禪昏庸,邊境城池一被攻破,國內百姓肯定人心惶惶,蜀漢滅亡是遲早的事兒。”於是司馬昭任命鐘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軍事。征西將軍鄧艾卻覺得蜀漢沒啥可乘之機,多次提出反對意見。司馬昭派主簿師纂做鄧艾的司馬,去給他講道理,鄧艾這才接受命令。
薑維給蜀漢皇帝上表說:“聽說鐘會在關中整頓軍隊,有進攻的打算,應該趕緊派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廖化,帶領各路軍隊分彆把守陽安關口和陰平橋頭,以防萬一。”可黃皓迷信巫術,說敵人肯定不會來,勸皇帝彆理這事兒,朝中大臣都不知道這情況。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
這年春天二月,朝廷又要給司馬昭加封爵位,和之前一樣,司馬昭還是推辭不接受。
東吳的交趾太守孫訁胥特彆貪婪殘暴,老百姓都恨透了他。正好東吳皇帝派察戰鄧荀到交趾,鄧荀擅自征調三十隻孔雀送到建業,百姓們害怕出遠門服勞役,就商量著造反。夏天五月,交趾郡吏呂興等人殺了孫訁胥和鄧荀,還派人來請求朝廷派新太守,並且派兵支援,九真、日南兩個地方也響應了他們。
魏國朝廷下令各路軍隊大舉討伐蜀漢。派征西將軍鄧艾率領三萬多人從狄道進軍甘鬆、遝中,牽製薑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領三萬多人從祁山進軍武街橋頭,切斷薑維的退路;鐘會率領十多萬人馬,分彆從斜穀、駱穀、子午穀進軍漢中。還讓廷尉衛瓘拿著符節監督鄧艾和鐘會的軍事行動,兼任鎮西軍司。衛瓘是衛覬的兒子。
鐘會路過的時候拜訪了幽州刺史王雄的孫子王戎,問他:“你覺得這次行動該怎麼打?”王戎說:“道家說‘有所作為但不居功自傲’,打勝仗不難,守住勝利果實才難。”有人問參相國軍事的平原人劉寔:“鐘會和鄧艾能拿下蜀漢嗎?”劉寔說:“肯定能滅了蜀漢,但他們都回不來了。”彆人問他為什麼,他隻是笑笑不說話。
這年秋天八月,魏軍從洛陽出發,大肆犒賞將士,還舉行誓師大會。將軍鄧敦說蜀漢不好打,不應該討伐,司馬昭直接把他殺了示眾。
蜀漢這邊聽說魏軍馬上要打過來了,趕緊安排軍事行動。派廖化帶兵去遝中支援薑維,張翼、董厥等人前往陽安關口,作為外圍防線的後援。同時,蜀漢宣布大赦天下,把年號改成了炎興。還下令各個據點都彆主動出戰,退守漢、樂兩座城,每座城裡都駐紮五千兵力。張翼和董厥往北走到陰平,聽說諸葛緒帶兵要去建威,就在那兒等了一個多月。
鐘會帶著魏軍一路順利開到漢中。這年九月,鐘會派前將軍李輔帶一萬人包圍駐守樂城的王含,護軍荀愷包圍駐守漢城的蔣斌。鐘會自己則繞開兩城,直奔陽安口,還派人去祭拜諸葛亮的墓。
之前,蜀漢武興督蔣舒在職期間沒什麼成績,朝廷派人來接替他,讓他協助將軍傅僉守衛陽安關口,蔣舒因此懷恨在心。鐘會派護軍胡烈當先鋒,攻打關口。蔣舒騙傅僉說:“現在敵人來了,咱們不出去迎戰,隻躲在城裡防守,這可不是好辦法。”傅僉回答:“我們接到的命令是守住城池,能保全城池才是功勞。現在違反命令出戰,如果打了敗仗辜負國家,就算死了也沒用。”蔣舒說:“你覺得守住城算功勞,我覺得出城殺敵才是功勞,咱們各乾各的吧。”說完就帶著自己的部下出城了。傅僉以為他真去打仗了,就沒做防備。結果蔣舒帶著人直接向胡烈投降,胡烈趁機突襲城池,傅僉奮力抵抗,最終戰死,他是傅肜的兒子。鐘會聽說陽安關口被拿下,就長驅直入,繳獲了大量的物資和糧食。
鄧艾這邊也沒閒著,他派天水太守王頎直接攻打薑維的營地,隴西太守牽弘在前方攔截,金城太守楊欣進軍甘鬆。薑維聽說鐘會的大軍已經進入漢中,趕緊帶兵往回趕。楊欣等人在強川口追上薑維,雙方大戰一場,薑維戰敗逃走。薑維聽說諸葛緒已經堵住道路,在橋頭屯兵,就從孔函穀進入北道,想繞到諸葛緒後方。諸葛緒得知後,把軍隊往後撤了三十裡。薑維進入北道三十多裡,聽說諸葛緒撤軍了,馬上往回走,從橋頭通過。諸葛緒再想去攔截薑維時,晚了一天沒趕上。薑維隻好退到陰平,收攏殘部,本想去支援關城,還沒走到,就聽說關城已被攻破,又退到白水,正好遇上廖化、張翼、董厥等人,幾路人馬合在一起,駐守劍閣,抵擋鐘會的大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時候,安國元侯高柔去世了。
到了冬天十月,蜀漢派人向東吳求救。甲申日,東吳皇帝派大將軍丁奉率領各路軍隊開往壽春;將軍留平到南郡和施績會合,商量下一步軍事行動;將軍丁封、孫異率軍前往沔中,支援蜀漢。
魏國這邊,因為征討蜀漢的將領們不斷傳來捷報,朝廷再次下令給大將軍司馬昭加封,爵位和賞賜和之前詔書裡說的一樣,這次司馬昭接受了。
司馬昭征召任城人魏舒擔任相國參軍。魏舒年輕的時候反應遲鈍、為人樸實,同鄉們都不看重他。他的堂叔父魏衡在當時很有名氣,也不了解他,還讓他去看守水碓,還經常歎氣說:“魏舒能當個管理幾百戶的小官,我就心滿意足了!”魏舒也不往心裡去,沒有刻意表現自己。隻有太原人王乿看好他,說:“你以後肯定能當大官。”還經常在魏舒困難的時候接濟他,魏舒也坦然接受。魏舒四十多歲的時候,郡裡推舉他當上計掾,又被舉薦為孝廉。宗族親友覺得他沒什麼學問,勸他彆去應考,這樣還能落個清高的名聲。魏舒卻說:“要是考試沒通過,責任在我。怎麼能靠假裝不去應考來博取名聲呢!”於是他給自己製定學習計劃,一百天學通一部經書,最後參加考試還考中了,後來逐步升遷,成了後將軍鐘毓的長史。鐘毓每次和下屬們射箭,魏舒常常隻是在旁邊計算得分。後來有一次人數不夠,就讓魏舒湊數,結果魏舒神態優雅,每次射箭都能命中,滿座的人都驚呆了,沒人能比得上他。鐘毓感歎著向他道歉說:“我以前沒發現你的才能,就像這次射箭一樣,我對你的了解太片麵了!”魏舒擔任相國參軍後,日常瑣碎事務從不發表意見,但遇到國家興衰這樣的大事,大家都拿不定主意時,他慢慢分析謀劃,提出的辦法常常超出眾人的設想,司馬昭因此非常器重他。
癸卯日,魏國立卞氏為皇後,她是昭烈將軍卞秉的孫女。
鄧艾進軍到陰平後,挑選精銳士兵,想和諸葛緒一起從江油直取成都。諸葛緒覺得自己原本接到的命令是攔截薑維,向西進軍不符合詔書要求,就帶兵前往白水,和鐘會會師。鐘會想獨攬軍權,就秘密向朝廷上報說諸葛緒膽小畏縮,不敢進軍。朝廷用囚車把諸葛緒押回,他的軍隊都歸鐘會指揮。
薑維在劍閣憑借險要地勢紮營防守,鐘會進攻多次都沒能攻克。由於運糧道路艱險遙遠,軍糧短缺,鐘會打算撤軍。鄧艾上書說:“敵人已經受到重創,應該乘勝追擊。如果從陰平走小路,經過漢德陽亭直取涪城,就能繞到劍閣西邊一百裡的地方,距離成都隻有三百多裡。派一支奇兵直插敵人心臟,打他們個措手不及。到時候劍閣的守軍肯定要回援涪城,這樣鐘會就可以順利進軍;如果劍閣守軍不回援,那涪城的防守兵力就會很薄弱。”於是鄧艾親自率領部隊,在荒無人煙的地方走了七百多裡,開山修路,架橋搭閣。一路上山高穀深,非常艱險,而且糧食也快吃完了,好幾次都到了危險邊緣。鄧艾甚至裹著毛氈,從山上直接滾下去。將士們也都攀著樹木,沿著懸崖,一個接一個艱難前進。他們率先到達江油,蜀漢守將馬邈投降。
諸葛瞻率領各路軍隊抵禦鄧艾,到了涪城後卻停了下來,不再前進。尚書郎黃崇是黃權的兒子,他多次勸說諸葛瞻應該迅速占據險要地勢,彆讓敵人進入平原,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采納。黃崇再三勸說,急得都哭了,諸葛瞻還是不聽。鄧艾於是長驅直入,擊敗了諸葛瞻的前鋒部隊,諸葛瞻隻好退守綿竹。鄧艾寫信勸降諸葛瞻:“你要是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為琅邪王。”諸葛瞻大怒,斬殺了鄧艾的使者,擺開陣勢準備迎戰。鄧艾派兒子惠唐亭侯鄧忠從右邊進攻,司馬師纂從左邊進攻。鄧忠和師纂進攻失利,回來報告說:“敵人不好打!”鄧艾生氣地說:“生死存亡在此一舉,有什麼不好打的!”大聲斥責鄧忠和師纂,要殺了他們。兩人嚇得趕緊返回陣地,重新作戰,最終大敗蜀軍,斬殺了諸葛瞻和黃崇。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感歎道:“我們父子深受國家大恩,卻沒能早點殺掉黃皓,導致國家衰敗、百姓遭殃,活著還有什麼意義!”說完騎馬衝入敵陣,戰死沙場。
蜀漢這邊完全沒想到魏軍會突然打到家門口,根本沒來得及部署守城。聽說鄧艾已經進入平原地區,百姓們亂成一團,紛紛逃進山野,官府根本管不住。蜀漢皇帝召集大臣們商量對策,有人說蜀漢和東吳一直是盟友,應該投奔東吳;有人說南中七郡地勢險要,容易防守,可以逃到那裡。光祿大夫譙周卻反對說:“從古到今,還沒有跑到彆國當皇帝的。現在就算去了吳國,也得稱臣。而且治國能力差不多的情況下,大國肯定能吞並小國,這是常理。這麼看,魏國能吞並吳國,吳國卻吞並不了魏國。同樣是稱臣,向大國稱臣不比向小國稱臣強嗎?受兩次屈辱,哪有受一次屈辱好!再說,如果想去南中,就應該早點謀劃,現在大敵當前,那些手下人心不穩,說不定剛出發就出亂子,怎麼能順利逃到南中呢!”有人問:“現在鄧艾馬上就到了,萬一他不接受投降怎麼辦?”譙周說:“現在東吳還沒被平定,魏國從大局考慮一定會接受投降,而且也不敢怠慢陛下。如果陛下投降後,魏國不封給您土地,我願意親自去京城,用古代的道理為您爭取。”大家聽了都覺得譙周說得對。但蜀漢皇帝還想逃到南中,猶豫不決。譙周又上書說:“南中是偏遠少數民族地區,平常就沒給國家做什麼貢獻,還經常反叛。以前丞相諸葛亮用武力威逼,他們走投無路才歸順。現在要是逃到南中,對外要抵抗敵人,對內要供應皇室開銷,花費巨大,又沒有其他收入來源,隻會加劇和少數民族的矛盾,到時候他們肯定又要反叛!”蜀漢皇帝這才派侍中張紹等人捧著玉璽印綬向鄧艾投降。北地王劉諶憤怒地說:“如果真的是走投無路,大禍臨頭,就應該父子君臣一起背水一戰,為國家戰死,這樣才有臉去見先帝,怎麼能投降呢!”但蜀漢皇帝不聽。當天,劉諶在昭烈帝劉備的廟中痛哭,先殺了自己的妻子兒女,然後自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張紹等人在雒城見到鄧艾,鄧艾非常高興,回信表示接受投降。蜀漢皇帝又派太仆蔣顯去給薑維傳令,讓他向鐘會投降,還派尚書郎李虎把百姓戶籍、軍隊數量等簿冊送給鄧艾,上麵記載著蜀漢有二十八萬戶百姓,九十四萬人口,十萬兩千名士兵,四萬官吏。鄧艾到成都城北時,蜀漢皇帝率領太子、諸王以及六十多名大臣,雙手反綁,拉著棺材,來到鄧艾軍營門前投降。鄧艾手持符節,為他們解開繩索,燒掉棺材,以禮相待。他還約束部下,禁止搶掠,安撫接納投降的人員,讓他們恢複原來的產業。鄧艾還仿照當年鄧禹的做法,以皇帝名義任命蜀漢皇帝劉禪為驃騎將軍,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蜀漢的官員們也都按照原來的官職大小,被任命為魏國官員,有的還兼任鄧艾的下屬。鄧艾任命師纂兼任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人兼任蜀中各郡太守。鄧艾聽說黃皓奸詐陰險,就把他抓起來,準備殺掉,結果黃皓賄賂了鄧艾身邊的人,最後竟然逃過一死。
薑維等人聽說諸葛瞻戰敗,還不知道蜀漢皇帝的去向,就帶兵向東撤到巴地。鐘會進軍到涪城,派胡烈等人追擊薑維。薑維到了郪縣,收到蜀漢皇帝的投降命令,隻好讓士兵放下武器,把符節傳給胡烈,然後帶著廖化、張翼、董厥等人從東邊去見鐘會投降。蜀漢將士氣得拔刀砍石頭,卻隻能接受現實。隨後,各個郡縣的守軍都接到皇帝命令,放棄抵抗投降。鐘會對薑維等人很客氣,暫時把印綬節蓋都還給了他們。東吳聽說蜀漢滅亡,也召回了丁奉等人的軍隊。吳中書丞華核吳郡人)到宮門上表說:“聽說成都失守,君臣流亡,國家覆滅,我們失去了依附的盟友,陛下仁德,聽到消息一定很悲痛,我內心惶恐,特此上表。”
魏國伐蜀時,有人對襄陽人張悌說:“司馬氏掌權後,國內動亂不斷,百姓還沒信服,現在又勞師遠征,肯定會失敗。”張悌卻認為:“曹操雖有功,但百姓怕他威嚴而不感其德。曹丕、曹睿時刑罰繁重、徭役沉重,百姓沒安寧日子。司馬懿父子立了大功,減輕苛政、施恩百姓,民心早已歸附。所以淮南三次叛亂,內部都沒動搖;曹髦被殺,四方也沒響應。他們任人唯賢,根基穩固。而蜀漢宦官專權,國無政令,還窮兵黷武,百姓疲勞、士兵疲憊,又隻顧對外擴張,不修守備。魏強蜀弱,魏軍趁勢伐蜀,必能取勝。他們得誌,就是我們的憂患啊。”當時吳人嘲笑他,後來才信服。
蜀漢滅亡後,東吳擔心武陵五溪的少數民族叛亂,派鐘離牧任武陵太守。魏國已派郭純當漢葭縣長,率涪陵百姓進入遷陵,屯兵赤沙,引誘少數民族進攻酉陽,郡中震動。鐘離牧問下屬怎麼抵禦,眾人說:“兩縣山險,夷人擁兵,不能驚擾,宜慢慢安撫。”鐘離牧卻認為:“外敵入侵,必須趁他們根基未穩迅速撲滅,就像救火要快。”他立刻整軍出發。撫夷將軍高尚說:“以前太常潘濬帶五萬兵才討平五溪,現在沒外援,郭純已占遷陵,您帶三千兵深入太冒險。”鐘離牧說:“特殊情況不能循舊例!”他率部晝夜兼程,沿山險走了近兩千裡,斬殺叛亂首領及黨羽千餘人,郭純敗逃,五溪得以平定。
十二月,魏國封鄧艾為太尉增邑兩萬),鐘會為司徒增邑一萬)。鄧艾在成都很自大,對蜀地士大夫說:“你們幸虧遇到我,不然早像當年吳漢滅蜀時那樣被殺了。”他還寫信給司馬昭建議:“趁滅蜀之勢伐吳,吳人必震恐。但大軍剛征完,將士疲勞,可先留隴右兵兩萬、蜀兵兩萬,煮鹽冶鐵、造舟船,再封劉禪為扶風王,賞賜財物,用廣陵、城陽的封地作榜樣招降東吳,可不戰而勝。”司馬昭讓衛瓘告誡他:“凡事需上報,彆擅自行動。”鄧艾卻堅持:“奉命征蜀,如今蜀已降,應靈活處理以安定局勢。《春秋》說大夫出國,若能安社稷可專斷。我不求名不避罪,隻為國家。”
鐘會早有野心,薑維察覺後想借他搞亂局勢,便勸他:“您從淮南以來算無遺策,助晉興盛,如今滅蜀,功高震主,怎能自保?不如學範蠡泛舟歸隱。”鐘會說:“你說遠了,我還有彆的打算。”薑維知道他想謀反,便說:“其他事憑您的智謀就行,我就不操心了。”兩人從此關係密切,出同車坐同席。鐘會因鄧艾擅自以皇帝名義行事,就和衛瓘密報鄧艾謀反。他還模仿鄧艾筆跡,篡改奏章使其言辭傲慢,又偽造司馬昭回信讓鄧艾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