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長安彙誌
長安朱雀大街的晨光裡,西域使者的駝隊踏過青石板,駝鈴響得清脆——回紇的阿古拉牽著可汗親贈的白駝,吐蕃使者捧著讚普手書的盟書,身後跟著的商隊,載滿了回紇的羊毛毯、吐蕃的雪蓮花,還有於闐的玉石,都是給中樞的朝賀禮。
“阿古拉大哥,長安比去年更熱鬨了!”吐蕃使者指著街邊的農具鋪,裡麵擺著王老鐵改良的雙用犁,還有措姆刻的青稞紋木柄,“你看,咱們靈州的農具,都賣到長安了!”
阿古拉笑著點頭,剛要說話,就見李謙迎了上來——如今他已從國子監學子轉為工部主事,專管農具推廣,手裡捧著的圖紙,正是在靈州匠坊跟王老鐵學的改良犁樣。“阿古拉使者,吐蕃使者,”李謙躬身行禮,“攝政王在太極殿等著各位,還有些農具推廣的事,想跟你們細聊。”
太極殿內,趙正坐在案後,趙江月侍立一旁,蘇琬琬、慕容芷、薩琳娜分坐兩側。阿古拉先呈上可汗的盟書:“啟稟攝政王,回紇商路已通半年,沿途設了十處驛站,盜匪絕跡;可汗還讓俺帶話,願再派三百部族兵,協助範陽軍守敦煌,不讓任何勢力擾商路。”
吐蕃使者也遞上文書:“讚普已按盟約歸還河西三城,質子在國子監讀書,還跟著蒙學先生學種粟米;吐蕃部族如今都在學中原耕作,去年試種的青稞粟米混種,收成比單種青稞多兩成,部族首領們都盼著再要些雙用犁。”
李謙趁機上前,展開改良犁圖紙:“攝政王,臣已將靈州的雙用犁推廣到隴西、江南,還按各地地形改了三種型號——平原用長柄,坡地用短柄,草原邊緣用帶槽柄,農戶們都說好用。前幾日收到靈州來信,王老鐵和措姆還新造了播種機,能省一半人力。”
蘇琬琬接著彙報:“流民安置已覆蓋十二州,靈州的張阿婆一家,今年不僅種了五畝地,還在村裡開了小粥鋪,專做青稞粟米粥,異族農戶都愛去;義倉存糧已夠全國過冬,漕渠運糧比去年快三成,再無州縣缺糧。”
薩琳娜最後開口,聲音沉穩:“舊黨餘孽已徹底肅清,恒州、洛陽的舊勳子弟,有三十人入了國子監,二十人進了六部當差;邊境線傳來消息,吐蕃、回紇、於闐互通商路,還約定共防草原盜匪,各族商隊往來,再無猜忌。”
趙江月聽著眾人的彙報,忽然想起去年在靈州漕渠邊,看著論布和漢族農戶一起修堤的模樣,如今這些細碎的場景,已彙成天下安穩的圖景。他上前一步,躬身道:“父親,臣有一請——明年開春,想再往靈州、敦煌走一趟,一是查看農具推廣情況,二是與西域部族商定互市細則,讓各族百姓過得更踏實。”
趙正看著兒子,眼底滿是讚許——從前那個需在身後提點的少年,如今已能獨擔民生要務,這正是新政最珍貴的傳承。他點頭:“準了。你要記住,每到一處,多聽百姓的話,多看地裡的糧,比讀十卷文書更有用。”
朝賀結束後,阿古拉跟著李謙去了工部,要把回紇的牧草種植法教給中原農戶;吐蕃使者則去了醫棚,將帶來的雪蓮交給柳萱,說要助醫棚治風濕;商隊的駝鈴,又響著去了街邊的市集,與中原的絲綢、瓷器交換。
暮色降臨時,趙正與趙江月並肩站在皇城樓上,望著長安的燈火——農具鋪的燈還亮著,工匠在趕製新犁;醫棚的燈暖著,柳萱在給老人診脈;西域商隊的燈晃著,正與中原商戶算著賬。這些燈火連成一片,比宮牆的琉璃瓦更耀眼。
“江月,你說‘威震天下’是什麼?”趙正忽然開口。
趙江月望著樓下的煙火氣,輕聲答:“不是甲胄刀劍,是阿古拉的駝隊能安穩來長安,是張阿婆能開起粥鋪,是吐蕃農戶能種上粟米,是各族人湊在一起,把日子過得熱熱鬨鬨。”
趙正點頭,指尖劃過城樓下的“新政碑”,碑上“保境安民”四字在燈火裡清晰:“這就是咱們的根——天下不是靠打出來的,是靠一碗粥、一把犁、一份盟書,靠人心湊在一起,慢慢暖出來的。”
長安的夜,駝鈴漸遠,燈火長明。
在這彙攏了邊境、中樞、流民、異族、舊勳的安穩裡,從來不是霸權的名號,是千萬百姓心頭那盞穩穩亮著的、名為“家”的燈。
第二百六十八章完)
喜歡雪月大明請大家收藏:()雪月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