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冬祭融情
靈州的冬雪落得輕軟,西郊的空地上已搭起了祭棚,棚前掛著各族的信物——漢族的五穀穗、吐蕃的青稞枝、回紇的羊毛氈,都是百姓們湊來的,要在冬祭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張阿婆正帶著小石頭揉麵團,身邊圍著幾個吐蕃婦人,卓瑪學得最認真,指尖沾著麵粉,卻笑得眉眼彎彎:“阿婆,這餃子要捏出褶才好吃嗎?”
“對喲,”張阿婆手把手教她捏褶,“俺們中原過年要吃餃子,包著菜和肉,象征日子圓滿。你們吐蕃的青稞糕也好吃,等會兒咱們一起蒸,讓大家都嘗嘗。”
不遠處,論布和巴圖正扛著鬆木,要搭祭台的橫梁。王老鐵拿著墨鬥跟在後麵,時不時喊一聲“往左挪半寸”,他手裡還攥著個小木雕——是縮小版的雙用犁,要放在祭台上當“豐收信物”:“今年靠這犁多收了糧,冬祭得讓它沾沾香火,明年再打更多好犁!”
李謙也從長安趕來,馬車裡裝著國子監學子寫的福字,還有工部新製的農具圖譜。他剛把福字遞給蒙學的周儒,就見李小寶和論小遠跑過來,舉著剛畫的“糧”字:“李大哥,俺們也會寫福字了,能貼在祭棚上嗎?”
“當然能!”李謙笑著接過,把孩子們的字貼在最顯眼的地方,“你們寫的‘糧’字,比啥福字都金貴——有糧吃,就是最大的福氣。”
祭棚裡漸漸熱鬨起來,柳萱帶著醫女們煮了薑茶,給忙碌的人暖手;阿古拉的商隊送來了回紇奶酒,還幫著掛羊毛氈;舊勳子弟陳默前鎮軍將軍之孫)也來了,他如今在靈州管驛道,特意帶來了驛道修繕的圖紙,要在冬祭後跟論布商量,把驛道修到吐蕃聚居地,方便運糧運農具。
夕陽西下時,祭台終於搭好。趙江月策馬趕來,身上還帶著長安的寒氣,他手裡捧著趙正托帶的“鎮安牌”——木牌上刻著“各族同心,天下安瀾”,是要放在祭台中央的。“各位鄉親,”趙江月站在祭台前,看著滿棚的各族百姓,“今年靈州的冬祭,沒有官兵值守,沒有族群隔閡,隻有咱們湊在一起做餃子、蒸青稞糕、盼來年——這就是父親說的‘天下安穩’。”
冬祭儀式開始,周儒先領著孩子們念祈福詞,漢語裡混著吐蕃話、回紇話,卻念得格外整齊;論布捧著青稞枝,和張阿婆一起放在祭台中央,枝椏上還係著小石頭寫的“家”字;王老鐵把雙用犁木雕擺上,陳默則展開驛道圖紙,說要讓“來年的糧車跑得更快”。
祭棚外,炊煙升了起來,青稞粟米糕的甜香、餃子的鮮香、回紇奶酒的醇厚混在一起。張阿婆給卓瑪盛了碗餃子,卓瑪則回贈她一塊吐蕃奶渣糕;論布和巴圖舉著奶酒,跟王老鐵、陳默碰碗,說要“明年一起修驛道、種好地”;李小寶和論小遠追著跑,手裡攥著福字,雪地上留下一串小腳印。
趙江月站在祭棚邊,看著這一幕,忽然想起去年靈州的寒冬——那時流民還在逃荒,異族間還存著防備,如今卻連冬祭的煙火氣裡,都融著各族的味道。他摸出懷裡的《民生冊》,上麵最後一頁還空著,便提筆寫下:“冬祭之日,漢藏回同聚,共食一灶飯,共祈一歲安——靈州新政畢,民心歸,天下定。”
夜色漸深,祭棚的燈還亮著,百姓們圍著篝火唱歌,漢語的調子混著吐蕃的唱腔、回紇的牧歌,飄在雪夜裡。張阿婆抱著小石頭坐在篝火邊,聽著歌聲,忽然對身邊的論布說:“俺這輩子沒見過這樣的日子,各族人像一家人似的——這就是攝政王要的天下吧?”
論布點頭,望著篝火裡跳動的火苗:“是,這就是安穩。”
遠處的攝政王府裡,趙正看著趙江月送來的信,信裡寫著靈州冬祭的模樣,字裡行間滿是暖意。他提筆在信尾批了一句:“終,非威非武,以情融情,方得天下安。”
雪還在下,靈州的燈火卻暖得人心發燙。
第二百六十九章完)
喜歡雪月大明請大家收藏:()雪月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