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齊齊跪拜謝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隨後,熊旅繼續道:“三公之下設九卿——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掌宮廷侍衛,衛尉掌宮門屯衛,太仆掌車馬儀仗,廷尉掌司法審判,典客掌外交事務,宗正掌王室宗族,治粟內史掌財政稅收,少府掌皇室私產。九卿各司其職,皆對孤與三公負責,不得越權擅斷。”
這一整套官製設計,既借鑒了秦國嚴密的中央集權體製,又吸收了齊國重賢任能的用人理念,更保留了楚國重視禮樂的傳統。結構清晰,權責分明,堪稱古今之創舉。
羋啟身為丞相,深知其中關鍵所在,當即進言:“大王,新官製雖已確立,但若無明文規定職責邊界,日後難免推諉扯皮,甚至結黨營私。臣請命製定《百官職責律》,將三公九卿及郡縣官吏的職掌一一列明,刻於竹簡,頒行天下,使人人知其所司,守其所職。”
“甚好。”熊旅滿意點頭,“此事便交由你負責,一月之內務必完成。孤要看到一部能讓百官照章辦事、百姓依規申訴的法典。”
“臣必竭儘全力,不負所托!”羋啟鄭重叩首。
官製與地方製度既定,熊旅話鋒一轉,談及經濟民生,語氣竟柔和了幾分:
“其三,經濟上推行‘重農抑商,農商並舉’。”
他走到地圖前,指著廣袤的南方沃野:“命治粟內史即刻派人前往各地,丈量土地,登記戶籍。凡無主荒地,一律鼓勵百姓開墾。新開墾者,三年內免征賦稅,五年內減半征收。同時,在各縣設立‘勸農使’,指導耕種技術,推廣牛耕與鐵犁。”
他又指向幾處交通樞紐:“在郡、縣設立‘市官’,統一管理市集交易,嚴禁奸商囤積居奇、哄抬米價。統一度量衡標準,尺用楚尺,鬥用官鬥,秤用鐵權,確保買賣公平。凡敢違令者,一經查實,沒收全部貨物,三年不得入市經商。”
此策一出,許多來自地方的官員眼前一亮。他們深知民間疾苦,常因豪強壟斷糧食而引發饑荒騷亂。如今朝廷出手調控市場,實乃惠民之舉。
最後,熊旅轉向文化政策,語氣溫和卻堅定:
“其四,文化上以楚文化為核心,促進融合。”
他望著殿外星空,緩緩說道:“楚地千裡,江漢縱橫,孕育了獨特的語言、禮樂與風俗。孤決定,將楚語定為官方語言,楚禮定為官方禮儀。今後各級官吏奏事、學堂授課、律令頒布,皆須使用楚語。”
“但——”他話音一頓,加重語氣,“我們不是要消滅其他文化,而是要包容並蓄。各國典籍,無論儒、墨、道、法、陰陽,皆應收錄於新設的‘國家藏書閣’。各地學宮不僅要教授楚文化,也要講授諸子百家之學。”
“尤其重要的是,不得強迫百姓改變舊俗。北方人祭祖用羊,南方人拜神用魚,皆可保留。隻要心向大楚,遵守國法,無論你是秦人、趙人、燕人,還是越人、巴人、濮人,皆是我楚國子民!”
殿內百官聽著這一係列新政,從最初的震驚、疑慮,漸漸轉為信服乃至敬佩。有人低聲感歎:“這才是真正的王者之政啊……不獨尊一家,不偏廢一地,兼收並蓄,澤被萬方。”
禦史大夫昭雎起身,神情激動:“大王的新政,兼顧了集權與民生,融合了文化與習俗,實乃萬世之策。臣請命即刻頒行天下,讓百姓早日知曉大王的仁政,也讓四方夷狄明白,華夏正統,已歸於楚!”
熊旅沒有立即回應。他緩緩起身,走向那尊巍峨的九州鼎,雙手撫上冰冷的鼎身,指尖劃過那些古老的山川紋路。
良久,他低聲道:“這鼎,曾承載過周天子的夢想。而今天下歸一,它該承載新的使命。”
他猛然抬頭,聲音如洪鐘震響:“孤的新政,非為一時之利,而是為華夏的長治久安。諸位當同心協力,推行新政,若有阻礙者,無論是貴族還是官吏,皆以國法論處!若有造福百姓者,孤必厚賞,傳之後世!”
“臣等遵旨!”百官齊齊跪拜,伏地叩首,聲音震得大殿梁柱嗡嗡作響,連窗外棲息的飛鳥都被驚起,撲棱棱飛向夜空。
那一夜,新政的竹簡從王宮傳出,經由驛站快馬加鞭,送往天下三十六郡。每一座城池、每一個鄉裡,都將迎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在遙遠的北方邊境,一位老農正蹲在田埂上抽著旱煙。驛卒騎馬而來,大聲宣讀新政內容。老人聽完,怔了許久,忽然眼眶濕潤,喃喃道:“有生之年,還能看見太平……真好。”
一場席卷華夏的製度變革,就此拉開序幕。
而它的起點,正是那一尊沉默千年的九州鼎,和一個決心重塑天下的王者之心。
喜歡楚國一統華夏請大家收藏:()楚國一統華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