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諸侯後代遣海外_楚國一統華夏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楚國一統華夏 > 第279章 諸侯後代遣海外

第279章 諸侯後代遣海外(1 / 1)

楚宮章華台的大殿內,青銅鼎中燃著的鬆香嫋嫋升起,與殿外飄來的桂花香交織在一起,卻壓不住空氣中的凝重。楚莊王熊旅身著玄色繡龍冕服,端坐在九龍寶座上,腰間懸掛的和氏璧在晨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目光掃過殿下階前的諸侯子弟,聲音沉穩如鐘,在大殿中緩緩回蕩:“九州歸一,非孤一人之功,乃天下蒼生計。然爾等先祖,曾為一尺土地、一城百姓,興兵戈、動乾戈,讓華夏大地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此過,不可不記;此責,不可不擔。”

隨著話音落下,偏殿的朱漆大門被內侍緩緩推開,三十餘名身著各異服飾的青年男女魚貫而入。他們中有身著淄衣、腰佩魚形玉佩的齊國公子——那淄衣是薑齊宗室的典型服飾,魚佩上刻著“薑”字紋,乃齊國開國君主薑太公的後裔標識;有袖口沾著鐵屑、身著粗布短打的晉國子弟,那粗布上還留著冶鐵時濺上的星火印記;有頭戴儒冠、手持竹簡的魯國少年,儒冠的形製仍是周公製禮時的舊樣;還有梳著椎髻、耳戴銀環的越國少女——這些曾是各國諸侯的嫡子嫡女、旁支貴胄,如今卻成了寄人籬下的“亡國之後”,站在楚國的朝堂上,一個個垂首斂目,神色間既有對陌生環境的警惕,也有對未來命運的惶恐,連呼吸都帶著小心翼翼。

站在最前排的齊國公子薑昭,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腰間的魚佩——這枚玉佩是他十五歲行冠禮時,父親齊頃公親手所贈,魚腹上刻著“營丘世胄”四字,是薑齊宗室的傳世信物。當年他曾戴著這枚玉佩,在臨淄的稷下學宮與孟子的弟子論辯“仁政”,身後跟著數十名侍從,何等意氣風發?如今齊國覆滅,他從營丘逃到莒城,又從莒城被楚軍“請”到郢都,昔日的侍從早已離散,隻剩這枚魚佩貼身佩戴,傲氣被磨去大半,隻剩下滿心的忐忑。

熊旅的目光落在薑昭身上,語氣沒有半分斥責,卻讓聽者心頭一震:“孤不給你們論罪,也不將你們圈禁於郢都——孤給你們一個機會,一個讓宗族延續、讓先祖榮光重現的機會。”他抬手示意,兩名內侍抬著一幅巨大的羊皮輿圖走上殿來,展開在諸侯子弟麵前。輿圖上用朱砂細細標注著華夏的山川河流、城池關隘,更在東南方向畫出一片廣闊的藍色水域,水域儘頭標注著“南洋洲”三個大字,旁邊還密密麻麻寫著“多灘塗、產海鹽、有珍禽”的注腳;西側則畫著連綿的山脈,標注著“大夏之地、多鐵礦、草木豐茂”;東側的大海上,還散落著幾座島嶼,標注著“夷洲、澶洲,可耕可漁”——這是楚國水師近年遠航探查的成果,連許多老臣都未曾見過全貌。

“薑昭,你上前聽令。”熊旅開口,目光落在齊國公子身上,特意加重了“薑”字的發音,以示對薑齊宗室的尊重。

薑昭連忙上前一步,躬身行禮,動作間仍保留著齊國貴族的禮儀:“臣,薑昭,恭聽大王諭旨。”

“齊地靠海,營丘、即墨一帶的漁鹽之利甲天下,你薑氏先祖自太公封齊以來,便以漁鹽興邦,煮海為鹽、通商列國,才讓齊國成東方霸主。”熊旅指著輿圖上南洋洲沿岸那片綿延千裡的灘塗,“這片土地比齊地的鹽場更廣闊,海水含鹽量更高,潮起潮落間便能蓄鹵煮鹽,正合你們薑氏世代相傳的煮鹽之術。你帶著齊國宗室的三百餘口——包括那些煮鹽老匠,遠涉重洋去那裡建一座城,就叫‘齊安’——取‘薑齊血脈安寧、海外百姓安樂’之意。”

他頓了頓,補充道:“孤給你三年糧草、百艘海船,船上還備著煮鹽用的陶盤、鐵釜,以及齊地的稻種、麥種。你要做的,不僅是讓薑氏宗族在那裡立足,更要讓那裡的海鹽,每年順著洋流運回華夏——孤要讓郢都的百姓,吃到和營丘一樣鹹鮮的海鹽;要讓天下人知道,薑氏的手藝,在海外依舊能發光發熱。”

薑昭猛地抬頭,眼中滿是難以置信——他原以為等待自己的會是被削去宗籍、圈禁深宮,或是被派去雲夢澤邊開荒,沒想到大王竟會讓他帶著宗族、帶著祖業去海外開辟封地!他看著輿圖上“齊安”的標注,又想起營丘城外那些冒著白汽的鹽灶,想起父親教他辨認鹵汁濃度的場景,眼眶微微泛紅,再次躬身行禮,聲音帶著一絲顫抖:“臣……臣定不辱命!他日齊安的海鹽運回郢都,臣必親自押送,用先祖傳下的陶盤煮鹽,請大王品鑒,讓大王知道薑氏沒有辜負先祖之教!”

熊旅微微頷首,目光又轉向晉國子弟趙鞅。這是晉國正卿趙盾的旁支孫子,當年晉國內亂,六卿爭權,他跟著叔父逃到河西,靠著祖傳的冶鐵手藝在民間謀生,如今袖口還沾著沒洗乾淨的鐵屑,指節上滿是冶鐵時磨出的厚繭。

“趙鞅,你父祖以冶鐵興邦,晉國的絳邑、邯鄲一帶,鐵礦密布,趙氏的冶鐵作坊曾造出‘斬釘截鐵’的鐵劍、‘深耕易耨’的鐵犁,當年晉文公能稱霸諸侯,趙氏的鐵器功不可沒。”熊旅指著輿圖西側大夏之地那片標注著“赤鐵礦脈”的山穀,“那裡的鐵礦藏於淺表,隻需鑿石便可采礦,比晉國的鐵礦更易開采。你帶著趙氏的冶鐵工匠,去那裡建立冶鐵作坊——記住,你帶去的不僅是熔爐與鐵砧,更要帶著趙氏傳下的‘柔鐵之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語氣嚴肅起來:“孤要你在那裡鑄出的第一樣東西,不是鐵劍,而是鐵犁。你要讓那裡的蠻夷之人知道,鐵器能開墾荒地、能織布裁衣,能讓莊稼增產、百姓飽腹,而非隻用來鑄造兵器、殺戮生靈。孤要你在每一把鐵犁上,都刻上‘華夏趙氏’四個字,讓大夏之地的百姓,知道何為華夏的工匠之魂,何為薑太公所說的‘正德、利用、厚生’。”

趙鞅握緊了藏在袖中的小鐵錘——這是他從晉國帶來的唯一信物,錘頭刻著“趙氏”二字,是祖父親手傳給他的。此刻聽了熊旅的話,隻覺得渾身的血液都沸騰起來,仿佛又回到了絳邑的冶鐵作坊,聽著熔爐的轟鳴、鐵砧的敲打聲。他上前一步,單膝跪地,聲音鏗鏘有力:“臣趙鞅,謝大王恩典!臣定讓大夏的鐵器刻上華夏印記,讓那裡的荒地變成良田,讓趙氏的冶鐵手藝,在海外傳揚下去,不負大王‘厚生’之教!”

就在這時,一個頭戴儒冠的少年從隊列中走出,是魯國諸侯的幼子姬誦。他今年不過十六歲,當年魯國覆滅時,他正在曲阜的孔府跟著孔子的弟子子夏研習周禮,如今手中還抱著一卷用帛布寫就的《詩經》,帛布邊緣已被磨得發白,顯然是時常翻閱。

“大王,臣有一請。”姬誦拱手行禮,動作標準的“士相見禮”,聲音雖輕,卻帶著堅定,“臣不願去南洋洲,也不願去大夏之地——臣願帶著魯國的儒生,去輿圖東側更遠的島嶼,那座標注著‘澶洲’的大島。先祖周公製禮作樂,在曲阜製禮、作《周官》,本為教化萬民、使天下歸仁。如今華夏歸一,然海外蠻夷之地,仍不知君臣、父子、夫婦之禮,仍以刀耕火種為生,不知聖賢之教。”

他舉起手中的《詩經》,眼中滿是懇切:“臣願帶著《詩》《書》《禮》《樂》,帶著曲阜孔府的禮器——包括那套青銅編鐘,去澶洲建立學宮,就叫‘魯禮學宮’。臣要教蠻夷子弟識漢字、讀聖賢書,教他們行‘冠禮’‘婚禮’,教他們吟‘關關雎鳩’‘周雖舊邦’,讓他們知道‘不學禮,無以立也’,讓他們明白‘仁者愛人’的道理。這不是臣的‘贖罪’,而是臣作為周公後代,應儘的責任——先祖的禮,本就該傳遍天下。”

熊旅看著姬誦眼中的懇切,又看了看他手中那卷泛黃的《詩經》,嘴角露出一絲讚許的笑容:“孤準了。孤給你五十名儒生、百卷典籍——包括你要的那套青銅編鐘,再給你十艘海船,船上裝滿了筆墨紙硯、祭祀用的犧牲、耕種用的農具。你去澶洲建學宮,不僅要教禮儀,還要教農耕、教紡織。孤等著你的消息,等著有一天,澶洲的學子能捧著《詩經》來郢都,與楚國的學子論道;等著有一天,那裡的百姓能行周公之禮、奏華夏之樂——那時候,便是你們姬氏宗族真正的榮光,也是華夏文明真正的遠播。”

姬誦深深躬身,將手中的《詩經》緊緊抱在懷中,仿佛抱著先祖傳下的使命:“臣,謝大王!臣定讓禮儀之花開遍澶洲,不負大王所托,不負先祖周公之教!”

有了薑昭、趙鞅、姬誦的帶頭,其他諸侯子弟也紛紛上前領受諭旨。越國少女姒月,是越王勾踐的旁支孫女,她領了去夷洲教百姓種水稻的差事——越國本就擅長水田耕作,她要將越國的“雙季稻”種帶去夷洲,教那裡的百姓築堤引水、育秧插秧,讓他們不再靠漁獵為生;燕國公子姬垣,是燕召公的後裔,他領了去北方海外島嶼牧馬的任務——燕國的“遼東良馬”聞名天下,他要在島嶼上建立牧場,改良馬種,讓華夏的良馬在海外繁衍;韓國公子韓平,則領了去南洋洲燒製瓷器的差事——韓國的“鄭韓瓷”以“白如玉、明如鏡”聞名,他要帶著陶匠去那裡建窯,讓海外的百姓用上華夏的瓷器,知道何為“禮器之用”。

熊旅看著眼前這些原本惶恐不安的青年,如今一個個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心中微微感慨——這些諸侯後代,若隻是圈禁起來,隻會成為楚國的隱患,隻會讓他們怨恨楚國、記恨“九州歸一”;如今讓他們帶著宗族、帶著祖業、帶著文明去海外開辟,不僅能消除隱患,更能讓華夏的血脈——薑氏的鹽、趙氏的鐵、姬氏的禮、姒氏的稻,順著海洋傳播到更遠的地方。這不是“流放”,而是“傳承”,是讓華夏的根,紮得更深、更廣闊。

內侍們將刻著“華夏”二字的銅符一一交到諸侯子弟手中——這銅符一麵刻著封地的方位與地理特征,比如薑昭的銅符上刻著“南洋洲灘塗,煮鹽之地”,一麵刻著楚國的“熊”字國徽。憑此符,他們可調動沿途楚地的糧草、船隻,可在海外封地自行管理百姓、製定律法,隻需每年向楚國繳納“貢賦”——不是金銀財寶,而是海外的特產、開墾的土地畝數、教化的百姓人數,是讓楚國知道,他們在海外過得很好,華夏的文明在海外活得很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諸侯子弟們手持銅符,走出章華台的大殿時,正午的陽光正好落在銅符上,映出“華夏”二字的金光,也映出他們臉上不再惶恐、而是充滿希望的笑容。薑昭握著銅符,指尖摩挲著“煮鹽之地”的刻痕,想著南洋洲的鹽灶;趙鞅摩挲著銅符,想著大夏之地的熔爐;姬誦抱著典籍,想著澶洲學宮的琅琅書聲……他們身後,跟著各自的宗族、工匠、儒生,提著行囊、扛著工具,不再是“亡國之奴”,而是“華夏文明的使者”。

他們不知道的是,多年以後,南洋洲的齊安城成了天下聞名的鹽都,薑氏傳下的煮鹽術讓那裡的百姓安居樂業,每年運往華夏的海鹽堆滿了郢都的倉庫;大夏之地的趙氏冶鐵坊,造出的鐵犁傳遍西域,連大宛、烏孫的牧民都來購買,“華夏趙氏”的鐵器成了品質的象征;澶洲的魯禮學宮,走出了無數通曉周禮的學子,那裡的百姓行冠禮、奏編鐘,《詩經》的吟誦聲順著海風傳到華夏;夷洲的水稻畝產逐年增高,姒氏的“雙季稻”讓那裡成了“海外糧倉”……而這一切的開端,都源於楚莊王熊旅在章華台大殿上的那道諭旨,源於這些諸侯後代——薑氏、趙氏、姬氏、姒氏的子弟們,遠涉重洋、傳播華夏文明的腳步。

殿內,熊旅看著輿圖上那些標注著“齊安”“魯禮學宮”“趙氏冶鐵坊”的地方,輕輕撫摸著腰間的和氏璧,對身旁的令尹孫叔敖道:“孤要的,不是一時的九州歸一,不是楚國獨占天下,而是萬世的華夏永存。這些孩子,帶著薑氏的鹽、趙氏的鐵、姬氏的禮去海外,就像把華夏的種子撒在四海——種子會生根發芽,會長成大樹,到時候,無論哪裡的土地,都能長出華夏的文明。”

孫叔敖躬身行禮,眼中滿是敬佩:“大王之遠見,遠超古人。昔日大禹治水,讓百姓安居;今日大王遣諸侯後代於海外,讓文明傳揚。他日華夏文明傳遍四海,百姓安樂,皆賴大王今日之舉——此乃萬世之功也!”

陽光透過章華台的窗欞,灑在輿圖上,照亮了華夏的山川,也照亮了海外的萬裡海疆。一條連接華夏與海外的文明之路,正從這裡緩緩鋪開,而那些握著銅符的諸侯後代,正帶著華夏的種子,走向更遠的海洋,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喜歡楚國一統華夏請大家收藏:()楚國一統華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混沌奪天訣 葬神之夜 鎏金歲月:妯娌大戰 嬌軟女配被困瘋批修羅場強製掠奪 七零軍婚換嫁高冷軍官後兩胎六寶 緬北歸來:複仇的她致命太惹火 七零軍婚:我攜億萬物資閃嫁兵王 穿越星際,我在荒星綜藝度假 米西的海歸生活 快穿之美強慘你先彆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