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意睜開眼時,天剛亮。她沒起身,隻是盯著房梁看了幾秒。昨晚保存的文檔還在平板裡,標題是“茶與科技融合初步構想”。她伸手摸到床頭,把設備打開。
屏幕亮起,那三個詞還在:感知、還原、參與。她滑動頁麵,看到自己錄下的語音筆記最後一句:“能不能讓一杯茶,既知人心,又見往事?”
她坐起來,穿好衣服,拿著平板走到院中。桂花樹下擺著一張木桌,硯台邊放著昨夜寫完的手稿。阿斑已經趴在案角,尾巴輕輕擺動。
沈知意把手稿鋪開,輕聲說:“再試一次。”
她將手稿放在樹影下,靜靜等著。大約過了十分鐘,茶葉上的紋路開始浮現,像細小的枝杈慢慢生長。她取出平板,打開掃描程序,對準葉片表麵。屏幕上出現了一串波動曲線,起伏不規則。
這是第一次把紋路轉成數據圖像。她不知道這算不算情緒的痕跡,但至少,它能被看見了。
裴硯來的時候,她正低頭調整掃描角度。他手裡提著一個布包,裡麵是一本舊書和一堆零件。
“我帶了《光學成像原理》。”他說,“還有拆下來的vr眼鏡。”
沈知意點頭,把平板遞給他看波形圖。“這是我剛掃出來的,看起來像心跳圖,但節奏不一樣。”
裴硯翻了幾頁書,在紙上畫了個框,寫下四個環節:書寫、生紋、采集、反饋。然後連成一圈。
“如果這個循環成立,我們就能做一個小係統。”他說,“先從一段記憶開始。”
他們決定用“春日采茶”作為第一個實驗內容。沈知意記得十年前清明那天,霧還沒散,她跟著陳嬸進山。露水打濕了褲腳,指尖碰嫩芽時有微涼的觸感。
她說:“我想讓人喝這杯茶的時候,也能感覺到那天的溫度。”
裴硯記下關鍵詞:晨露、炒鍋熱氣、山風。
當天下午,沈知意去了老茶坊。陳嬸正在翻炒新摘的茶葉。她沒說明來意,隻說想錄點聲音。手機藏在外套口袋裡,對著鍋底方向。
鍋鏟刮過鐵麵的聲音很沉,葉片在高溫下發出細微爆裂聲。陳嬸呼吸平穩,偶爾哼一句采茶謠。風吹進門縫,帶動屋角的乾草沙沙響。
這段錄音後來被剪輯成一分半鐘的音頻。沈知意戴上耳機聽了一遍,閉上眼,眼前真的浮現出那個早晨的畫麵。
她明白了一件事:不需要完全真實的還原,隻要關鍵細節到位,人的記憶就會自動補全。
另一邊,裴硯在書坊後屋研究溫控裝置。他拆了取暖爐的小模塊,接進一隻仿瓷茶杯內壁。杯身加了三層材料,外層隔熱,中間嵌入微型加熱片,最裡層塗了食品級導熱塗層。
測試時,他設定三個階段溫度。第一段是18c,模擬清晨露水沾手的感覺;第二段升到65c,對應殺青時鍋邊的熱浪;最後一段回落到22c,代表攤晾時山間的微風。
沈知意端起杯子,按提示順序飲用。當溫度變化傳到掌心時,她手指微微顫了一下。
“像是回到了灶台前。”她說。
兩人把音頻和溫控杯結合起來,在祖屋堂屋做了一次完整模擬。關燈,戴耳機,手持特製茶杯,聽著炒茶聲,感受溫度流轉。
雖然沒有畫麵,但那種沉浸感已經初現。
第二天清晨,沈知意開始製作vr片段。她不用三維建模,而是把自己手繪的插圖掃描進電腦,做成逐幀動畫。畫麵風格簡單,線條柔和,顏色偏淡。
主角是個背影少女,挎著竹籃走進茶園。陽光從雲隙落下,照在葉尖上。她的手伸出去,輕輕掐下一片嫩芽。鏡頭緩緩上移,拍到遠處山坡上的老屋輪廓。
背景音用了那段采茶錄音,去掉人聲部分,保留風聲、腳步聲和鍋鏟摩擦聲。
最後兩秒鐘,畫麵變暗,浮現一行小字:“你記得嗎?”
裴硯負責編程。他在vr設備裡設置觸發機製:隻有當用戶飲用特製“清明款”桂語茶,且茶湯溫度達到60c時,視頻才會自動播放。
首次測試安排在傍晚。
沈知意坐在堂屋中央,戴上vr頭顯。裴硯遞來一杯剛泡好的茶,溫度正好。
她喝了一口,熱流順著喉嚨下去。幾乎同時,耳邊響起熟悉的炒茶聲,眼前光影閃動。
她看見自己十年前的樣子,站在坡上,抬頭望天。雲層裂開一道口子,陽光落下來,暖得讓她想哭。
她的手還握著杯子,指節發白。
兩分鐘後,視頻結束。頭顯自動關閉。她摘下來,眼睛有些濕。
“原來……真的可以回去。”她說。
裴硯站在旁邊,手裡拿著記錄本,上麵寫著各項參數。他沒說話,隻是把剛才的數據存進u盤。
沈知意打開平板,新建一頁文檔。她敲下一句話:“科技不是替代講述,而是讓沉默的故事被聽見。”
窗外,風鈴響了一下。
裴硯走出院子,站在桂花樹下。手裡捏著一張新的電路草圖,邊角有幾處塗改痕跡。他抬頭看了看屋裡的燈光,轉身朝書坊方向走。
沈知意沒動。她把vr設備放回桌上,又點開錄音功能。
按下錄製鍵。
屋裡很靜。
她說:“第二次嘗試完成。聲音、溫度、畫麵都連上了。下一步,怎麼讓更多人體驗?”
話音落下,阿斑跳上桌子,鼻子湊近那隻特製茶杯,聞了聞,然後趴了下來。
沈知意看著它,忽然想到什麼。
她重新打開文檔,在最後一行加了一句:
“也許,下一次可以讓飲茶的人,自己走進故事裡。”
喜歡茶中往事,筆下姻緣請大家收藏:()茶中往事,筆下姻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