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這份來之不易的考試資格,凝聚著時代的變遷、組織的信任和夥伴的深情。
他必將,也必須,全力以赴。
蘇婉寧的床頭貼上了一張用紅筆粗粗寫下的小紙條:
“時間就是分數”。
這成了他們四人小組,乃至整個知青點備考隊伍的共同信條。
生活被極簡到隻剩下兩件事:完成無法逃避的生產任務,以及擠占一切時間複習。
蘇婉寧成了“時間管理大師”。
她將各科知識點拆解成無數小卡片,利用田間地頭休息的每分每秒。乾活時,她在心裡默背政治論述;排隊打飯時,她手指在褲腿上劃著英語單詞;甚至走路時,她都在腦海中推演物理公式。
那本太姥爺的《格物拾遺》影印本,邊緣已被摩挲得起了毛邊。
周明遠不再滿足於解題,而是開始總結題型和“秒殺”技巧。
他弄來一塊小黑板,掛在知青點堂屋的牆上,每天下工後義務為所有願意聽的知青講解數學難點,深入淺出,被大家尊稱為“周教授”。
梁斌是團隊的“定海神針”和“信息源”。他憑借過人的洞察力,將可能的政治考點與時事緊密結合,編寫出精煉的背誦手冊。
那台珍貴的收音機使用頻率被迫降低,但每一次收聽,他都如同最高效的信息處理器,捕捉、篩選、記錄,然後將最關鍵的信息傳遞給同伴。
趙紅梅的刻苦達到了新的高度。她的曆史地理筆記已經修訂到第三版,字跡工整,重點突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為了克服記憶難關,她發明了“聯想記憶法”和“口訣記憶法”,常常在夜深人靜時,獨自在院子裡一邊踱步一邊念念有詞。
他們照著廣播裡說的考試時間,找來幾張油印的舊試卷當模擬考。
每天晚上用墨水瓶改的沙漏計時,你考我我考你,常常熬到煤油燈都燒乾了。
“這道題有三種解法,我傾向於第二種,更簡潔。”
周明遠在地上畫著圖。
“但題乾裡這個條件,是否可以引申出哲學上的矛盾論觀點?”
梁斌總能將具體問題提升到理論高度。
“我記得類似的知識點在曆史上有過體現,是在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期……”
趙紅梅提供史實佐證。
“我們可以用一個物理模型來類比理解……”
蘇婉寧則負責打通學科壁壘。
這種高效的思維碰撞,讓他們對知識的理解遠超死記硬背。
高強度的勞動加上無休止的複習,迅速消耗著每個人的體力。眼窩深陷、手指磨破成了常態。
趙紅梅有次甚至在灶膛前背書時,累得直接睡著,差點燒著了額前的劉海。
物資依舊匱乏。幾個人分食一個窩頭、共用一瓶墨水是常事。但精神的支撐卻無比富足。
蘇婉寧會將姥姥信中鼓勵的話語讀給大家聽,那句“傳承非枷鎖,而是根基”成了幾人在疲憊時最好的強心劑。
周明遠會在大家情緒低落時,故意用蹩腳的方言講個笑話,緩和緊張氣氛。
梁斌則會分享他聽到的關於大學校園的隻言片語,描繪那“象牙塔”的美好,激勵大家前行。
趙紅梅則用她無微不至的關懷,確保每個人至少能吃到一口熱乎的,睡上幾個小時的安穩覺。
備考的隊伍在悄悄擴大。
之前猶豫觀望的人,在看到蘇婉寧他們的拚勁後,也默默拿出了書本。
喜歡征途與山河請大家收藏:()征途與山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