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之約帶來的震撼與激情,在回歸日常後,迅速轉化為一種沉甸甸的壓力。
全國青年航天學術交流會,這個突如其來的機遇,像一顆投入湖麵的石子,在蘇婉寧的心湖中漾開層層漣漪,卻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書房裡,台燈亮至深夜。
蘇婉寧麵前攤著“簡化思路”整理的初步構想。然而,當她試圖將這些靈感深化為一篇嚴謹的學術論文摘要時,卻陷入了困境。
“啟明計劃”本身是高度保密的,任何直接引用都可能觸及紅線。她仿佛站在一座寶庫門前,卻找不到那把合規的鑰匙。
一連幾天,她食不知味,原本清亮的眼眸下也染上了淡淡的青黑。
顧淮將她的焦慮看在眼裡。這個周末,他沒有約她去圖書館,而是將她帶到了校園僻靜處的涼亭。
“遇到坎了?”
他將一杯溫熱的豆奶遞到她手中。
蘇婉寧捧著杯子,暖意從掌心蔓延,卻化不開眉間的愁緒:
“感覺前麵有一堵牆,知道牆後麵有什麼,卻繞不過去。”
顧淮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看著她手邊那份寫滿又劃掉的提綱,沉穩地問:
“拋開‘啟明計劃’這個名頭,拋開所有不能說的部分,你父親那個公式最核心、最讓你眼前一亮的東西,是什麼?”
“是思路!”
蘇婉寧幾乎脫口而出。
“是一種將複雜高階問題,通過物理意義清晰的轉換,降維到更易求解層麵的優化思想!”
“那就抓住這個‘魂’。”
顧淮目光銳利。
“把它拿出來,應用到一個完全公開、乾淨的模型裡去驗證,去闡述。讓評審看到的是你蘇婉寧的思考和創新,而不是一個保密項目的影子。”
一語點醒夢中人!
蘇婉寧眼中的迷茫瞬間被光芒驅散。她立刻拿出紙筆,就在這涼亭裡,重新勾勒論文框架——
她選擇了一個經典的霍曼轉移軌道優化問題作為載體,將父親的“降維思想”作為核心算法進行植入和比對。
蘇婉寧心中已有了清晰的規劃。
開學後,她需要第一時間向崔教授彙報並申請使用學校的計算資源,崔教授是此領域的專家,他的指導至關重要。
年關的腳步悄然而至,街巷間的年味漸漸濃了起來。
母親結束了西北的勘探任務,姥姥也從西京的國學研討會歸來,家裡一下子充滿了久違的熱鬨與生氣。
傍晚時分,蘇婉寧從圖書館回來,剛走到堂屋門外,便聽見裡麵傳來母親溫和的說話聲,語氣比平日更加輕柔。
她下意識地停住腳步,透過虛掩的門縫,看見母親正坐在姥姥身旁,手中拿著她之前寄過去的那封家書。
“媽,顧淮的父親顧維安……是沈家那邊的親戚。”
姥姥端著茶杯的手停在半空。
母親繼續緩緩說道,每個字都斟酌得極其小心。
“沈伯伯是他顧淮父親姨母家的表哥,是他從小最敬重的人。”
房間裡陷入一片漫長的寂靜。姥姥緩緩將茶杯放下,瓷器與木桌接觸發出極輕的“叩”聲。她微微仰起頭,目光望向窗外暮色漸合的天空,久久沒有說話。
蘇婉寧站在門外,屏住呼吸。
昏黃的燈光下,姥姥側臉的輪廓顯得格外柔和,又帶著一種曆經歲月沉澱後的寧靜。
過了好一會兒,姥姥才輕輕歎了口氣,那歎息裡沒有悲傷,隻有一種穿透時光的了然與釋然。
“原來是他啊……”
姥姥的聲音很輕,像在自言自語。
“難怪第一次見著顧家那孩子,就覺得眉眼間有幾分說不出的熟悉。”
蘇婉寧輕輕推開門,走了進去。
姥姥聞聲轉過頭來,看到她,眼中還帶著未散的水光,卻已經漾開溫柔的笑意。她朝蘇婉寧伸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