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婉寧脫下軍大衣,給自己倒了杯熱水暖手,搖搖頭:
“有一個跨日夜的連續模擬正在跑,數據流太大,老計算機有點不堪重負,得時刻盯著,怕中途宕機。”
兩個姑娘相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同樣的壓力與堅持,不由得一起苦笑起來。
“給,墊墊肚子。”
明玉把桌上另一半用乾淨手帕包著的饅頭遞過來。
“食堂早就關門了。”
蘇婉寧接過冰冷的饅頭,心裡卻覺得暖暖的,她掰開饅頭,分享著自己帶來的梅菜乾肉絲。
在寂靜的深夜裡,兩個肩負重任的年輕女孩,就著白開水和梅乾菜,分享著簡單的食物,也分享著彼此的疲憊與堅持。
“星河”項目進入了分係統聯調的關鍵階段,蘇婉寧被正式編入核心算法小組,負責與控製係統進行數據對接。
這意味著她的“竹節”模型,將從理論仿真走向與真實控製指令的融合。
第一次聯合調試會,氣氛凝重。
控製係統負責人是一位姓趙的高工,作風嚴謹到近乎苛刻。他將蘇婉寧提交的參數表放在桌上,推了推眼鏡。
“蘇工,你的模型在數學上很優美。”
趙高工語氣平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
“但控製邏輯講究的是絕對可靠。你引入的這個動態因子,根據載荷實時調整各級推力分配,想法很好,但增加了係統的不確定性。”
“我們需要的是穩定、可預測的指令,而不是一個‘聰明’但可能失控的算法。”
會議室裡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蘇婉寧身上。嚴工坐在一旁,眉頭緊鎖,沒有立刻出聲維護,他想看看這個年輕人如何應對。
蘇婉寧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她打開自己的筆記本,上麵不僅有公式,還有她用不同顏色筆標注的各種邊界條件和應對策略。
“趙高工,我理解您的顧慮。”
她的聲音清晰,不卑不亢。
“傳統的控製邏輯像走固定的台階,安全,但效率有上限。而‘竹節’模型的動態調整,更像是在有彈性的繩索上攀爬,看似風險增加,實則通過係統內部的協同,獲得了更高的整體效率和容錯空間。”
她調出之前模擬的數據投影:
“請看,在應對突發大氣湍流時,固定參數的控製方案,姿態調整耗時1.2秒,燃料額外消耗0.8。而采用動態因子模型,調整僅需0.7秒,燃料額外消耗僅為0.3。在極端條件下,這零點幾秒和百分之零點幾的燃料,可能就是任務成敗的關鍵。”
趙高工盯著數據,沉默了片刻,再次提出質疑:
“數據很漂亮。但你的模型建立在理想的數學環境裡。真實的箭上計算機計算能力有限,你的算法能否在限定時間和內存內完成解算?如果計算延遲,後果不堪設想。”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且尖銳的問題。蘇婉寧感到手心有些冒汗,這正是她近期一直在攻克的難點。
“這個問題我正在解決。”
她沒有回避。
“我已經在嘗試一種分段預計算的簡化算法,將大部分複雜計算在地麵完成,箭上隻執行最核心的查詢和微調。初步仿真顯示,可以在現有計算機能力範圍內實現。”
會議沒有立刻達成一致,趙高工要求她提供更詳儘的簡化算法驗證報告。
壓力如山般襲來。
華北的秋,天高雲闊,風裡帶著沙塵與乾草的氣息。
訓練場上,殺聲震天。
顧淮正帶著全營進行四百米障礙考核,他站在終點線旁,迷彩服袖子挽到手肘,露出結實的小臂,目光如鷹隼般掃過每一個飛躍矮牆、攀爬雲梯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