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在紫禁城的紅牆黃瓦間悄然流轉,日子仿佛陷入了一種詭異的平靜。自海蘭偷炭、嫻妃求追封兩場風波後,後宮似乎被一層無形的薄冰覆蓋,底下暗流仍在,表麵卻暫時維持著勉強的寧靜。
在這段時間裡,宮廷中發生了許多事情,但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無疑是延禧宮的那位嫻妃烏拉那拉·如懿。
如懿原本在宮中的地位並不高,但在經曆了生母追封事件後,她卻意外地觸怒了皇帝,導致自己一度失寵。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懿並沒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通過某種方式,逐漸緩和了與皇帝之間的關係。
更讓人驚訝的是,如懿竟然收養了一直養在擷芳殿、生母早逝的大阿哥永璜。這個決定不僅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也讓人們對如懿的手段和心機產生了更多的猜測和議論。
畢竟,永璜作為皇帝的長子,其身份地位非同一般。如懿能夠成功收養他,顯然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和代價。真的不愧是青梅竹馬。而這一舉動,也使得如懿在宮廷中的地位得到了顯著提升,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聽說原來慧貴妃也想收養大阿哥,卻被如懿成功截胡,和高唏月結仇。
這件事在宮裡引起了不小的議論。有說嫻妃是借此固寵,有說她是想找個依靠,也有暗地裡嘲諷她自己生不出才養彆人的孩子。何玉蓉安陵容)冷眼旁觀,隻覺得如懿這一步走得險卻也妙。失了聖心,便抓住一個皇子,無論如何,總算是在這深宮裡多了一道護身符,也全了她潛邸舊人的那點情分和體麵。至於這其中皇帝點了多少頭,皇後又是否樂意,就不得而知了。
除了這件事,後宮再無大的波瀾。高貴妃依舊時不時尋釁滋事,但目標多是失寵的嫻妃或是不得寵的低位嬪妃,手段也依舊是那般直來直去的羞辱斥罵,毫無長進。嘉貴人依舊笑吟吟地扇著陰風點著鬼火,樂此不疲。皇後依舊端坐中宮,維持著四平八穩的賢德模樣。
何玉蓉的日子過得更是平淡。她謹守“靜”字封號,每日除了按規矩去長春宮請安,便是窩在永壽宮偏殿這一方小天地裡。她重拾了前世調製香料的手藝,但因材料有限,也隻能做些簡單的熏香或香囊自用,或是研究些糕點甜湯的新花樣。
她從不主動去禦前邀寵,也絕不在皇帝可能經過的路線上“偶遇”。但她會讓喜兒,每隔三五日,便提著一個精巧的食盒,在皇帝批閱奏折的間隙,送到養心殿禦前太監李玉的手上。
食盒裡有時是幾塊造型彆致、甜而不膩的江南點心,有時是一盅溫潤滋補、火候恰到好處的冰糖燉雪梨或杏仁酪,每次都分量不多,剛好夠皇帝略嘗幾口,絕不會顯得刻意或貪心。附上的話也永遠是那般謙卑得體:“我們小主惦記皇上操勞,親手做了些粗陋點心湯水,聊表心意,不敢打擾皇上正事。”
第一次送去時,李玉或許還不在意。次數多了,連李玉也不免對這位安靜得幾乎沒存在感的靜答應生出了幾分好感。東西雖不貴重,難得的是這份細心和持之以恒的體貼,且從不借此要求什麼,懂事得讓人省心。
偶爾,皇帝批折子批得煩了,或是腹中略有空乏,看到李玉端上來的還冒著熱氣的甜湯或精巧的點心,也會隨口問一句:“又是永壽宮送來的?”
李玉便會恭敬回答:“是,靜答應身邊的喜兒剛送來的,說是小主的一點心意。”
皇帝“嗯”一聲,舀一勺溫熱的湯羹,清甜滋潤,恰到好處地撫慰了疲憊。他或許不會說什麼,但這份不惹麻煩、安守本分卻又細水長流的關懷,終究是在他心裡留下了一點極淡的、正麵的印象。
久而久之,連皇帝自己也習慣了。有時隔得日子稍長沒見到永壽宮的點心盒子,還會覺得少了點什麼。
這一日,一道晉封的旨意便這般平靜地落在了永壽宮偏殿。
依舊是李玉帶著徒弟前來,笑容比上次更真切了幾分:“恭喜靜常在!皇上口諭,靜答應何氏,性行溫良,克嫻內則,深得朕心,特晉封為常在。望爾日後謹守本分,勤勉侍上,欽此。”
沒有盛大的賞賜,沒有過多的褒獎,就是這般水到渠成的一道晉封。從答應到常在,雖隻是小小的一階,卻意味著她真正在這後宮無數低階嬪妃中向前踏出了一小步,站穩了腳跟。
何玉蓉恭敬地叩首領旨謝恩,臉上帶著恰到好處的欣喜與惶恐。
送走李玉,巧兒高興得幾乎要跳起來。喜兒也眼眶微紅,替主子感到欣慰。
何玉蓉看著鏡中已然是“靜常在”的自己,神情卻依舊平靜。這一步,在她預料之中。恩寵如同細沙,抓得越緊,流失得越快。不如像現在這樣,如同無聲的春雨,一點點浸潤,反而能留下更深的痕跡。
位份升了,是好事,但也意味著將更多地進入某些人的視線。未來的路,需得更謹慎才行。
她輕輕撫過鬢角,眼底是一片深沉的靜默。這平淡日子下的暗湧,她看得分明。而她,隻需繼續等待,繼續蟄伏。
喜歡綜影視之不晚請大家收藏:()綜影視之不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