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右大捷的消息,如同長了翅膀的烈火,瞬間燃遍了整個長安。市井巷陌,酒肆茶樓,人人都在熱議那“聲如驚雷,火光衝天”的神奇火藥,以及獻上此物的吳王李恪。“吳王”二字,不再僅僅是一個皇室頭銜,更與一種令人敬畏的力量緊密相連。
朝堂之上的封賞,更是將這種聲望推向了頂峰。加實封,賜金牌,隨時奏對——這幾乎是皇子所能獲得的極致恩寵,其象征意義甚至超過了太子和魏王平日所得。一時間,吳王府門前雖不至於車水馬龍,但暗中遞送名帖、尋求投效的士子、工匠,乃至一些中低層武將,明顯多了起來。
然而,李恪卻異常清醒。他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反而更加謹慎。府門依舊把守森嚴,等閒人等一概不見。他每日的生活軌跡,依舊是在王府與火藥作之間兩點一線,隻是往返的頻率更高,停留的時間更長。
皇帝的賞賜和支持,是動力,更是壓力。隴右一戰證明了火藥的價值,也意味著父皇和整個帝國對火藥的期待值被拉到了最高。小打小鬨的作坊式生產,已經無法滿足需求,更無法應對未來可能更廣闊的應用場景。
這一日,李恪再次被召入兩儀殿。
殿內除了李世民,還有房玄齡、杜如晦、侯君集三位核心重臣。氣氛嚴肅而凝重。
“恪兒,隴右軍報,朕與諸公已反複研讀。”李世民開門見山,將一份謄抄的詳細戰報推到禦案邊緣,“火藥之威,確乎驚人。然,李積在軍報末尾亦提及,此物使用起來,限製頗多。火箭射程、準頭有待提升;‘震天雷’投擲距離有限,且於開闊地帶,威力大打折扣;更有甚者,遇風雨天氣,引信受潮,幾同廢鐵。”
李恪心中凜然,李積不愧是沙場宿將,眼光毒辣,一眼就看出了早期火器的諸多弊端。他躬身道:“父皇明鑒,李大將軍所慮極是。兒臣近日亦在反思,火藥武器初現,雖建奇功,然其粗陋不穩,亦是事實。若要真正成為我軍之倚仗,非大力改進、標準化生產不可。”
“哦?你有何想法?”房玄齡撫須問道,目光中帶著考校。
李恪深吸一口氣,知道決定火藥乃至自己未來命運的關鍵時刻到了。他整理了一下思緒,朗聲道:
“回父皇,房相。兒臣以為,如今之火藥作,附於將作監之下,格局太小,權責不清,物料、人手、研發皆受掣肘。且將作監本職在於營造器玩,與軍國利器之研製,宗旨不合。”
他頓了頓,拋出了深思熟慮的方案:“兒臣懇請,於將作監之外,另設一獨立機構,專司火藥及一切新式軍器之研發、試驗、定型與監造!此機構當直屬於陛下,由兵部協理,彙聚天下能工巧匠、精通格物之才,係統鑽研,以期不斷推陳出新,使我大唐軍械,始終領先於四夷!”
“獨立機構?”杜如晦眼中精光一閃,“殿下所言,莫非類似漢代之‘尚方’?然其權責,似乎更為專精。”
“可稱之為——‘武備研發院’!”李恪擲地有聲地說出了他構想的名字,“其下可分設火藥司、機械司、甲胄司、舟車司等,不僅改進現有火藥武器,更可研發強弓硬弩、攻城器械、乃至……利於後勤轉運之新式車輛工具!凡有利於強軍者,皆可研究!”
他描繪的藍圖,已經超出了單純的火藥,指向了一個係統化的軍事科技研發體係。這在這個時代,是前所未有的構想!
侯君集聽得呼吸急促,作為武將,他太明白一個專司研發先進軍器的機構意味著什麼了!這簡直就是為軍隊插上翅膀!
房玄齡與杜如晦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震驚與深思。此子格局,果然不凡!
李世民手指輕輕敲擊著禦案,目光銳利如鷹,仿佛要穿透李恪的內心:“獨立於將作監,直屬於朕……恪兒,你可知道,此機構若成,你將手握何等的權柄?又將置身於何等的風口浪尖?”
“兒臣知道!”李恪迎接著父皇的目光,毫不退縮,“然,利器唯有掌握在朝廷手中,掌握在父皇手中,方能真正利國利民!兒臣願為此機構之首任主官,立下軍令狀!三年之內,若不能使大唐軍械有明顯改觀,兒臣甘願領受任何懲處!至於風口浪尖……”
他嘴角勾起一抹堅毅的弧度:“兒臣既然選擇了這條路,便早已無懼風雨!隻求能為大唐強盛,儘一份心力!”
殿內陷入短暫的沉默。三位重臣都在消化著李恪這石破天驚的提議,以及其中蘊含的巨大野心與風險。
良久,李世民緩緩開口,聲音帶著一種決定帝國命運般的沉重:
“準奏。”
兩個字,重若千鈞!
“即日起,設立‘武備研發院’,秩比正四品下,獨立官署,直屬於朕!由吳王李恪,兼任武備研發院總辦,全權負責一應事務!兵部、戶部、將作監及諸司,需全力配合,不得有誤!”
“臣等遵旨!”房玄齡、杜如晦、侯君集齊聲應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走出兩儀殿時,李恪感覺自己的後背已被冷汗浸濕。他成功了!他為自己,也為大唐,爭取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平台!
“武研院”的成立,絕非易事。選址、建製、抽調人手、擬定章程……千頭萬緒。但這一次,有了皇帝的明確旨意和重臣的支持,阻力小了很多。
李恪將火藥作的原班人馬作為核心班底,整體並入武研院。同時,他通過侯君集,從軍中搜羅了一批善於製作、維修軍械的底層工匠;通過房玄齡和杜如晦,從工部、將作監調來了一些不得誌但確有才華的技術官吏;他甚至讓王德暗中留意,招募了一些流落市井、精通算術、機關之術的“奇才異士”。
武研院的選址定在了皇城邊緣一處相對獨立、占地廣闊的舊官署。李恪親自規劃,劃分出辦公區、研發區、試驗區、庫房區以及工匠生活區。規章製度的製定更是嚴格到了極點,尤其是在保密和安全方麵,遠比之前的火藥作更為周密。
在這個過程中,李恪展現出了驚人的組織能力和管理才華。他知人善任,將雷老頭提拔為火藥司的主事,負責核心的火藥研發與生產;讓一位從工部調來的、精於營造的老吏負責基建和日常管理;他自己則總攬全局,專注於技術方向的把握和關鍵項目的攻關。
他不再滿足於現有的“震天雷”和“一窩蜂”,開始組織人手,係統性地研究提高火藥威力、穩定性的方法,改進火箭的飛行穩定性和射程,設計更便於投擲、威力更集中的新式爆炸物。同時,他也將目光投向了冷兵器的改進和後勤工具的研發,比如嘗試用新的熱處理工藝打造更鋒利的刀劍,設計更省力的畜力運輸車輛。
整個武研院,如同一個被上了發條的精密機器,在李恪的驅動下,開始高速運轉起來。這裡彙聚了這個時代頂尖的工匠和技術人才,在李恪超越時代的眼光指引下,向著未知的領域發起衝擊。
偶爾,李世民會在張阿難的陪同下,微服來到武研院外圍,遠遠看著那片日漸繁忙、不時傳出轟鳴聲的官署,目光深邃,不知在想些什麼。
而李恪,則完全沉浸在了創造與開拓的激情之中。他知道,這裡每一點微小的進步,都可能在未來改變一場戰役的結局,都可能讓更多的大唐兒郎活著回家。
他站在武研院最高的了望台上,看著下方忙碌的景象,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充實感。
權力、地位,固然重要。
但親手推動一個時代前進的感覺,更令人迷醉。
慕容孝雋的潰敗,隻是一個開始。
他要讓大唐的武備,徹底領先於這個時代!
然而,他並不知道,就在武研院轟轟烈烈籌建之時,東宮內,太子李承乾將一份關於武研院人員構成的密報狠狠摔在了地上。
“好一個李恪!好一個武研院!搜羅工匠,結交軍將,他到底想乾什麼?!”李承乾的臉色因憤怒而扭曲。
一旁的心腹低聲道:“殿下息怒,陛下此舉,或許隻是看重火藥之利……”
“你懂什麼!”李承乾厲聲打斷,“獨立官署,直屬於父皇!這是何等的信任!他今日能研火藥,明日就能掌新軍!長此以往,東宮之位,豈不形同虛設?!”
他眼中閃過一絲狠厲:“不能再等了……必須想辦法,給他找點‘正經事’做做,讓他無暇他顧!”
風暴,在無聲地醞釀。而沉浸於技術世界的李恪,尚未察覺,一張新的羅網,正在悄然向他罩來。
喜歡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請大家收藏:()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