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研院的籌建如火如荼,李恪幾乎將全部心力都投入其中。他沉浸在圖紙、數據和一次次或成功或失敗的試驗裡,暫時將朝堂的紛爭置於腦後。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他這艘剛剛起航、看似順風順水的船,很快便遭遇了來自暗處的潛流。
這一日的常朝,氣氛與往日有些微妙的不同。議完幾件尋常政務後,太子李承乾罕見地主動出列,手持玉笏,神情懇切:
“父皇,兒臣有本奏。”
李世民目光掃來:“講。”
“啟奏父皇,”李承乾聲音清朗,帶著一種為國分憂的誠摯,“去歲關中、河南等地雨水不均,今春又逢倒寒,恐有春荒之虞。近日各地已有奏報,流民漸增,恐生事端。賑濟安撫,乃當前第一要務。然,此事千頭萬緒,需得一位身份尊貴、能力卓著,又深知民生疾苦的皇子親臨督辦,方能彰顯朝廷重視,安撫民心。”
他頓了頓,目光似乎不經意地掃過李恪所在的方向,繼續說道:“三弟吳王,前有獻火藥利器、大破慕容孝雋之功,後又主持武研院,銳意革新,才乾出眾,朝野共睹。且聽聞三弟平日議論,常懷‘人人平等’之念,體恤民情,由他前往主持賑災,再合適不過。既可解朝廷燃眉之急,亦可讓三弟深入民間,曆練實務,可謂兩全其美。”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一片寂靜,隨即響起一陣壓抑的議論聲。
好一招陽謀!
太子這一手,可謂高明至極。將李恪捧得高高的,理由冠冕堂皇——你有能力,你體恤民情,國家有難,你這剛剛立下大功的親王不出力,誰出力?而且點名了李恪那“人人平等”的“黑曆史”,將他架在道德的火爐上烤。
更重要的是,此舉一石二鳥:
其一,將李恪調離權力核心長安,調離他剛剛起步、潛力無限的武研院。賑災事務繁瑣,耗時良久,等李恪回來,武研院是否還能完全由他掌控?他在朝中新建立的勢頭是否已經冷卻?
其二,賑災是塊燙手山芋。做好了,是分內之事,功勞遠不如軍功顯赫;做不好,或者中間出了任何紕漏,那便是天大的罪過,之前所有的功勞都可能被一筆抹殺,甚至惹來一身騷。
李恪心中瞬間雪亮。他抬眼看向禦座上的李世民,隻見父皇麵色平靜,目光深邃,看不出喜怒。他又瞥向李承乾,對方臉上帶著恰到好處的期待與“兄弟情深”。
他能拒絕嗎?不能。太子占著大義名分,將他捧得如此之高,若他推辭,便是畏難,便是之前所言“體恤民情”俱是空談,瞬間便會聲望大跌。
這是陽謀,他必須接招。
李恪深吸一口氣,壓下心中的冷意,穩步出列,躬身道:“太子殿下過譽了。兒臣才疏學淺,然既為國家之事,父皇之憂,兒臣義不容辭!願往災區,竭儘全力,安撫流民,平息春荒!”
他沒有推辭,甚至沒有流露出絲毫猶豫,坦然將這副重擔接了下來。這份果決,反倒讓一些暗中觀察的官員微微頷首。
李世民看著下方兩個兒子,一個設套,一個入彀,眼中閃過一絲難以察覺的複雜神色。他沉默片刻,緩緩開口:
“太子所慮甚是,恪兒既有此心,朕心甚慰。即日起,擢升吳王李恪為黜陟使,代天巡狩,總攬關中、河南兩道賑災安撫事宜!賜王命旗牌,遇緊急事務,可相機決斷!望你不負朕望,妥善處置,早日平息民患!”
黜陟使!代天巡狩!王命旗牌!
這權柄不可謂不重!看似給予了極大的信任和權力,但李恪心中清楚,這權力越大,責任也越大,盯著他的眼睛也越多。這更像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或可積累民望;用不好,便是自戕的利器。
“兒臣,領旨謝恩!”李恪重重叩首。
“退朝!”
旨意很快明發天下。吳王李恪被任命為黜陟使,督辦賑災的消息,如同長了翅膀般傳開。有人讚歎陛下聖明,任用賢王;有人惋惜吳王剛剛開創的局麵被迫中斷;更多的人,則是在冷眼旁觀,等著看這位年輕氣盛的親王,如何在這泥潭般的賑災事務中掙紮。
消息傳到武研院,雷老頭、王德等人皆麵露憂色。他們都明白,王爺這一去,歸期難料,武研院這剛剛聚攏起來的人心,怕是又要散了。
李恪回到武研院,立刻召集所有骨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