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敦禮帶著李恪謙恭的回複與那份沉甸甸的《安西長遠策》奏疏,離開了庭州,返回長安。他此行所見,安西之安定繁榮,軍容之鼎盛,尤其是吳王李恪那份沉穩氣度與深謀遠慮,皆遠超京中諸多想象,心中已自有計較。
月餘之後,這份由李恪主筆、馬周潤色、侯君集聯署的奏疏,被鄭重地擺在了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兩儀殿禦案之上。
與奏疏同時抵達的,還有崔敦禮的密報,詳細陳述了安西見聞,尤其強調了李恪對皇帝的恭順忠誠、對治理安西的務實態度,以及那份奏疏中所蘊含的、主動將安西納入朝廷更直接管轄的“公心”。
李世民仔細閱讀著這份堪稱宏大的規劃。設立四鎮,移民實邊,請求派官,朝廷直管互市,建立常備軍……每一條都切中要害,每一條都看似在加強中央集權,削弱李恪個人對安西的控製力。這確實是一份他無法拒絕,甚至應該大力支持的方案。
“好一個以退為進……”李世民放下奏疏,目光深邃,喃喃自語。他豈能看不出這份奏疏背後李恪的真實意圖?將安西徹底納入帝國常規行政與軍事體係,固然加強了控製,但也意味著朝廷需要投入巨大的資源來維係這片疆域,而李恪作為安西大都護,其地位反而因這套體係的建立而更加穩固、名正言順。常備軍的設立,更是給了他合法掌握一支強大邊軍的權力。
這個兒子,不僅會打仗,更懂得如何經營,如何運用政治智慧。其格局與手腕,已遠非尋常皇子可比。
“諸位愛卿,都看看吧。”李世民將奏疏傳給下首的房玄齡、長孫無忌等重臣。
殿內一時寂靜,隻聞翻閱紙張的沙沙聲。
片刻後,房玄齡率先開口,語氣中帶著難以抑製的激動:“陛下!吳王殿下此策,高瞻遠矚,老成謀國!若得施行,則安西可定,絲綢之路可暢,吐蕃之患可弭!此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之偉業!老臣以為,當準其所奏,並傾力支持!”
他是從帝國整體利益出發,看到了這份規劃帶來的巨大戰略好處。
李靖仍按小說設定)也撫掌讚歎:“殿下用兵如神,治政亦有大略!建立安西常備軍,正當其時!可保西陲百年安寧!”
然而,長孫無忌的臉色卻略顯凝重。他緩緩放下奏疏,沉吟道:“陛下,吳王殿下所奏,於國而言,確為良策。然……其所請規模浩大,移民、設鎮、建軍,皆需朝廷投入海量錢糧、官吏。如今國庫雖豐,然支撐如此龐大計劃,亦恐力有未逮。且……安西遠離中樞,權柄過重,雖殿下忠心可鑒,然製度之設,不可不慮深遠。”
他話語含蓄,但殿內眾人都明白其意。他擔心的是,一旦這套體係建立,李恪在安西的權力和影響力將更加根深蒂固,未來恐成尾大不掉之勢。
太子李承乾站在一旁,臉色晦暗不明。他聽著重臣們對李恪的讚譽,看著父皇那沉思的表情,心中如同壓了一塊巨石。李恪越是出色,越是立功,他的太子之位就越是岌岌可危。他忍不住出言道:“父皇,舅舅所言極是。三弟立功心切,所奏雖好,然亦需量力而行。且安西新定,當以安撫為主,如此大興土木,廣設軍鎮,是否操之過急?恐激起當地部族反彈。”
魏王李泰則是一副為國分憂的模樣,胖臉上堆滿誠懇:“父皇,兒臣以為三弟之策,利國利民。然長孫司空與太子兄長所慮,亦不無道理。或可……分批施行,徐徐圖之?比如,先設庭州、高昌兩鎮,常備軍員額亦可稍減,待成效顯現,再行擴充。如此,既回應了三弟為國之心,亦保全朝廷穩妥之道。”
他這話看似折中,實則是在拖延和削減李恪的計劃。
殿內頓時分成了幾派意見,有全力支持的,有擔憂謹慎的,也有暗中掣肘的。
李世民高踞龍椅,靜靜聽著臣子與兒子們的爭論,臉上看不出喜怒。他心中明鏡似的,支持者是為國謀,謹慎者是為他這個皇帝謀,而反對者……則是為了他們自身的地位和利益謀。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份奏疏上,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扶手。
李恪這一步棋,走得極其高明。將他這個皇帝和整個朝廷,都綁上了安西的戰車。若支持,則李恪權勢更固,安西將成為帝國前所未有的、高度自治的強藩;若反對或削減,則顯得他這個皇帝猜忌功臣,罔顧國家西陲長遠安危,寒了邊關將士之心,更可能錯失徹底穩定西域的良機。
這是一個陽謀。一個基於赫赫軍功和卓絕政治眼光布下的陽謀。
良久,李世民緩緩抬起頭,目光掃過全場,聲音沉穩而堅定,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好了。”
爭論聲立刻停止。
“吳王李恪,赤心為國,深謀遠慮,所奏《安西長遠策》,老成持重,實為安定西陲之根本大計!”
他定了調子,肯定了李恪的方略。
“著中書門下,即刻依此策詳議細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準設安西四鎮!庭州、焉耆、高昌、疏勒,即刻籌備升格為都督府,築城置縣,移民實邊,吏部、戶部、工部協同辦理,不得有誤!”
“準於安西設‘互市監’,由戶部直管,太府寺協理,規範商稅,振興絲路!”
“準建‘安西都護府常備軍’,定額……兩萬五千!兵部、戶部負責軍械糧餉籌措供應之責!”
“至於派遣官吏……”李世民略一沉吟,“著吏部從速遴選乾練官員,分批前往安西,聽候吳王調遣任用!”
他沒有完全采納李泰削減員額的建議,隻稍作調整,保留了絕大部分核心內容,更是將派遣官員的任用權,直接交給了李恪!這既是信任,也是一種表態——他相信李恪能把握好這個度。
“陛下聖明!”房玄齡、李靖等人躬身領命,麵露喜色。
長孫無忌眼神複雜,但皇帝已做出決斷,他亦隻能低頭:“臣遵旨。”
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臉色微變,卻也不敢再多言。
帝國的抉擇已然做出。巨大的資源開始向西方傾斜,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強化的安西都護府,即將在李恪的手中誕生。
消息傳回庭州時,李恪正在與沈括查看新鑄的“安西通寶”樣錢。
聽完王德的稟報,李恪放下手中泛著金屬光澤的錢幣,臉上露出了一絲預料之中的淡然笑容。
“兩萬五千常備軍……父皇還是留了些餘地。”他輕輕摩挲著錢幣上的紋路,“不過,足夠了。”
他抬頭,望向長安的方向,目光仿佛穿透了千山萬水。
“從今日起,安西,將不再是帝國的邊陲,而是帝國伸向西方的手臂,是未來席卷大地的狂瀾之起點!”
“傳令四鎮,依策行事!讓我們,為這帝國,開創一個新的時代!”
帝國的狂瀾,因李世民的這個決定,被賦予了更強大的動力和更明確的方向,向著未知而廣闊的天地,奔湧而去!而掌舵這狂瀾的,正是遠在庭州的吳王——李恪!
喜歡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請大家收藏:()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