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意誌,伴隨著朝廷準設安西四鎮、建立常備軍、派遣官吏、直管互市等一係列重磅決策,如同強勁的東風,迅速席卷了整個西域。庭州、焉耆、高昌、疏勒四地,被正式升格為都督府,標誌著這片廣袤土地被前所未有地、係統性地納入大唐的直接統治之下。
李恪沒有浪費任何時間。皇帝的認可和朝廷的支持,給了他最大的底氣與合法性。一道道更加細致、更具操作性的命令,從庭州都督府發出,如同精準的齒輪,開始驅動安西這台龐大的機器,高速運轉起來。
庭州城西,原吐蕃俘虜營地舊址。
這裡不再是一片狼藉的囚籠,而是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熱火朝天的工地。“安西常備軍”大營正在此拔地而起。依據兵部核準的兩萬五千員額,新的營區規劃得井井有條,分區明確,可容納步、騎、弩、工各兵種協同駐訓。來自隴右、河西的府兵精銳,以及經過嚴格篩選、表現優異的歸附部落勇士和部分願意從軍的降卒,開始在此登記造冊,接受整編與訓練。軍械監的工匠在沈括格物司的指導下,日夜不停地打造著製式橫刀、長矛、弓弩,以及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特製破甲箭。一座規模更大的、被嚴格守衛的格物分工司也在營區旁動工,專門負責“驚雷銃”與“伏火雷”的進一步改進與有限度的生產。
焉耆城外,開都河畔。
大批被組織起來的民夫和士兵,正在疏浚河道,修複被戰爭破壞的水渠。馬周親自督辦的“軍屯”與“民屯”計劃同步展開。依照李恪“兵民合一、以戰養戰”的思路,常備軍在訓練之餘,需分批次參與屯墾,而分到土地的百姓,亦需在農閒時接受基礎的軍事訓練,承擔部分戍守、運輸任務。來自關內道、河西走廊的移民,在官府的引導和資助下,帶著種子、農具,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建立起新的家園。田野間,重新泛起的綠色,象征著生機與希望。
高昌,絲綢之路北道樞紐。
新設立的“互市監”衙門已然掛牌。來自朝廷戶部的官員與本地熟悉商情的胥吏合作,開始重新厘定稅則,規範市場秩序。原本因戰亂而蕭條的商路,以驚人的速度恢複著活力。大唐的絲綢、瓷器、紙張,西域的玉石、駿馬、葡萄乾,乃至更遠的天竺香料、波斯銀器,在此彙聚、交易。駝鈴之聲再次響徹戈壁,帶來的不僅是財富,更是文化的交融與信息的流通。侯君集坐鎮於此,一邊整訓北路駐軍,一邊保障著這條經濟命脈的安全。
疏勒,天山南路重鎮。
作為新設的四鎮之一,疏勒的戰略地位愈發凸顯。李恪委派了一名得力乾將,攜帶大批工匠和物資前往,開始大規模加固城防,興建官倉、驛館。此地將成為大唐經略帕米爾以西、威懾吐蕃西南方向的前進基地。同時,李恪也加強了對如於闐等南部城邦的羈縻與控製,通過經濟援助、軍事保護與政治懷柔,將其更緊密地捆綁在大唐的戰車之上。
格物司,庭州分司。
沈括幾乎將全部精力投入了“鑄劍為犁”與“鑄犁為劍”的雙重使命中。一方麵,他指導工匠改良從中原帶來的曲轅犁,使其更適應西域的土質;研究坎兒井技術,試圖在更乾旱的區域推廣;甚至嘗試將葡萄、苜蓿等西域作物的種植技術係統化,以提高產量。另一方麵,他對“驚雷銃”的可靠性進行了又一次提升,改進了火藥顆粒化技術以穩定性能;依據大量實戰數據,優化了重型床弩的結構;甚至開始探索,能否製造出更大規模、用於攻城的“伏火雷”。
整個安西,仿佛一個巨大的熔爐,正在將戰爭的創傷與戾氣,淬煉成建設與發展的勃勃生機。刀劍鑄成了犁鏵,用於開墾希望的田野;而犁鏵也隨時可以回爐,重鑄為保衛這田野的利劍。
李恪的身影頻繁出現在各處關鍵工地、新墾田疇和軍營校場。他不再僅僅是一位決勝千裡的統帥,更是一位事無巨細的治理者。他與移民交談,了解他們的困難;他與工匠討論,關注技術的細節;他檢閱新軍,鼓舞士卒的士氣。
站在庭州新築的了望塔上,俯瞰著這片逐漸褪去荒涼、蒸蒸日上的土地,李恪對身旁的馬周感慨道:“馬先生,你看,這才是真正的功業。攻城略地,固然暢快,但讓這片土地上的百姓能安居樂業,讓大唐的文明在此紮根繁衍,方是長治久安之道。”
馬周深以為然:“王爺所言,乃帝王之道,非一時之霸術可比。安西若能依此策經營十載,必將成為帝國最堅實的西陲基石,進可圖遠,退可自守。”
李恪點了點頭,目光卻再次投向西南,那片巍峨的雪山之後。
“隻是,鬆讚乾布,會給我們這十載光陰嗎?”
他很清楚,安西越是強大,越是穩固,那位雄踞高原的讚普,就越是如坐針氈。眼前的和平建設,不過是下一場更大風暴來臨前的短暫間歇。
帝國的狂瀾,在西域這片土地上,正從奔騰洶湧的征服之浪,逐漸轉化為深沉有力的建設之潮。但這股浪潮之下,暗湧從未停息。李恪在爭分奪秒地鑄劍為犁,積蓄力量,因為他知道,當高原的冰雪再次消融時,來自邏些的反撲,必將更加酷烈。
而他,已做好準備。無論來的是戰火,還是彆的什麼,他都將在安西這片他親手重塑的土地上,給予最堅決的回擊!
喜歡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請大家收藏:()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