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仿佛在說:看,我們一個年輕人隨手的“嘗試”和“探索”,就達到了這樣的水準。
我們根本沒必要跟你在同一個層麵上爭吵,因為我們的層次,你已經無法企及。
我們甚至都懶得拿它來反駁你,因為你不配。
這種深入骨髓的自信與淡然,比任何針鋒相對的反駁都更具殺傷力。
果然,這種“不在意”的官方態度,讓原本就因作品本身而備受震撼的外國輿論,感到了另一種層麵的輕蔑與壓力。
他們預想中的激烈對抗沒有出現,對方隻是輕飄飄地展示了一下實力,然後官方用一種近乎“哦,知道了”的態度表示了認可。
這種格局,這種氣度,反而讓他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雙方在文化自信上的差距,可能比他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第四十號交響曲》的發布,如同一顆投入深潭的巨石,激起的漣漪遠未平息。
它不僅徹底扭轉了網絡罵戰的局勢,更以一種無可辯駁的方式,向世界宣告了大秦在“高級音樂”領域同樣擁有頂尖的創造力和深厚的底蘊。
斯語的名字,再次被推上神壇,而這一次,他征服的,是一個全新的、曾被某些人視為禁臠的領域。
所有人都意識到,他們對於斯語的認知,必須再次刷新。
這個年輕人,他的才華邊界,仿佛永遠沒有儘頭。
《第四十號交響曲》帶來的震撼是全球性的,其藝術質量如同一聲洪鐘,敲碎了長久以來籠罩在部分西方人心中的文化優越感壁壘。
外網輿論的風向,在經曆了短暫的死寂與難以置信之後,迅速開始了一場精彩紛呈、甚至有些滑稽的“倒戈”與分裂。
許多原本就對萊斯特的傲慢言論有所不滿,或者單純被《第四十號交響曲》本身所征服的外國網友,將矛頭直接指向了始作俑者。
他們在萊斯特及其擁躉的社交媒體賬號下,留下了大量充滿怨氣的評論:
“奧斯頓·萊斯特!看看你乾的好事!你那愚蠢的‘高級低級論’現在成了全世界音樂界的笑柄!”
“你自己水平不夠,寫不出這樣的傑作,就汙蔑整個文明沒有音樂細胞?誰給你的勇氣?”
“就因為你的大嘴巴,現在我們所有人都要跟著被嘲笑!你應該為你狹隘的言論向大秦、向斯語先生道歉!”
“還‘高級音樂’?我看你的心胸和你的音樂一樣‘高級’——狹隘得可憐!”
“以後請閉嘴吧,萊斯特先生。
你用你的偏見,成功地反襯出了東方音樂家的胸懷與才華。”
這部分網友,或許並非完全出於對東方文化的認同,更多的是基於“事實勝於雄辯”的邏輯,以及一種因被“打臉”而產生的、對引發事端者的遷怒。
他們覺得萊斯特讓他們在國際輿論場上丟了麵子,成為了被嘲諷的對象。
另一部分思想更為活躍、甚至帶著點“眾人皆醉我獨醒”心態的外國網友,則將問題上升到了更高的層麵。
他們開始以《第四十號交響曲》為標尺,反思和批判起自身的文化環境與教育體係:
“我們總是沉浸在西方古典音樂至高無上的迷夢裡,看看大秦吧!他們一個年輕人,就能寫出如此純正而深刻的交響樂!
這說明音樂是世界的,不是某個種族或文化的專利!
而我們呢?我們的音樂教育是否太過固步自封?”
“我們的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在藝術上,為什麼卻培養不出像斯語這樣具有全球視野和驚人創造力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