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我是省長林錫光2_重生民國之我在西北當軍閥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63章 我是省長林錫光2(1 / 1)

報上來的冊子堆了半桌子,我和常恒對著牆上的地圖標——這孩子才十一歲,他是常督軍的獨子。

他是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孩子,與我所見過的官家子弟完全不同。他的早熟和早慧令人驚歎,仿佛他的心智已經超越了他的年齡。與那些官家孩子相比,他顯得格外特彆。

不僅如此,他還具備著精明的頭腦,其程度甚至可以與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吏相媲美。他對於政務和軍事有著濃厚的興趣,這在同齡人中是非常罕見的。彆人可能覺得這些事情枯燥乏味,但對他來說,卻是充滿樂趣和挑戰的領域。

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對農業、工業、商業以及畜牧業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似乎隻要是能夠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生活水平的事情,他都會心生喜愛。這種廣泛的興趣愛好使他成為一個全麵發展的孩子,對各種領域都有著深入的了解和見解。

他不僅能夠弄到一些稀奇古怪的機器,而且對基礎建設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和熱情。就在不久前,他還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一個名為“環金城防禦圈”的超級堡壘項目中。

然而,他對我卻表現出了一種特彆的敬意。這種敬意並非僅僅針對我個人,而是涵蓋了所有人,甚至包括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乞丐們。他的態度始終如一,無論麵對的是誰,他都會以同樣的尊重和謙遜相待。

這會兒他用手指點在靖遠縣的位置,指甲蓋還帶著點孩子氣的圓潤:“林叔,你看這兒,黃河決口三次了,去年冬天剛補的堤,今年汛期又裂了縫,得先修堤,不然修多少井都沒用,水一來全淹了。武威那邊地下水位深,本地的水先生說‘得挖三丈往下才見水’,得請懂打深井的人去,我手裡有批從天津買的鑽井工具,先往那邊運。河西走廊、寧夏那邊有大片荒地,就是石頭多,離三叔的商道近,運工具方便,能先開荒。”

他說得條條是道,我摸著他的頭笑:“你這小先生,比我懂行。”他卻皺著眉擺手:“不是懂行,是有統計依據的”

最終我確定了開荒地點,張掖—臨澤—高台黑河沿岸、酒泉金塔北大河下遊、民勤湖區、寧夏平原西大灘—水洞溝、蘭州—靖遠黃河階地、臨洮—渭源黃土殘塬六大片。

這孩子手裡不光有資源,還有本清清楚楚的賬,哪的糧夠多少人吃,哪的工具能支應多少工地,他都記得門清。

我讓常恒幫著調物資——他說那批洋鎬洋鍬是從天津通過租界運進來的,比本地鐵匠打的鐵鎬輕一半,還結實,先緊著靖遠和武威送。

又讓常老三改了商隊的路線,以前商隊主要跑糧道,現在除了運糧,優先拉鐵匠爐的工具、井繩、修堤用的麻包。常老三的駝工裡有幾個是從山西來的,祖傳的打井手藝,我都抽出來當師傅,給他們雙倍的工錢,讓他們帶著災民學。

最難的是技術。挖渠不是挖溝,得懂水勢,不然渠挖歪了,水引不過來,白費勁;修堤也不是堆土,得知道哪段該夯厚些,哪段該用石頭墊,不然汛期一來還是塌。

我讓各縣知事去找本地的“水先生”——就是那些世代管灌溉的老農,有的能看地形,知道水往哪流,有的會算土方,知道多少土能墊起多少堤。找到後,給他們雙倍的工票,讓他們帶徒弟,每個工棚裡選十個年輕機靈的,跟著水先生學看地形、算土方,學不會的當天領不到粥,逼著他們上心。

常敬之請的德軍顧問偶爾也會來工地轉轉。那顧問叫克虜伯,以前在德國陸軍工程部待過,不懂水利,卻懂工程管理。

他看災民乾活東一個西一個,就跟我說:“林先生,乾活得分組,就像軍隊編小隊,誰挖渠,誰運土,誰夯實,分工清楚了,效率才高。”我讓他教工頭分組,每個工棚編三個小隊,一隊挖,一隊運,一隊負責把土夯實,果然快了不少。

有次克虜伯看見災民用手搬石頭,搖著頭讓人去鐵匠爐打了些鐵撬棍,說“用工具,省力氣”——這些洋法子,倒是真管用。

工地上的秩序靠老兵管。常敬之派了些征戰多年的老兵來當工頭,這些人臉上大多帶疤,說話糙,卻有威信。

災民裡有想偷懶的,老兵不打不罵,就站在他跟前,看著他,直到他拿起工具為止;有搶彆人工具的,老兵就罰他當天領不到粥,讓他蹲在邊上看彆人乾活換粥,餓上一天,下次就老實了。

有次幾個從外地來的流民,大概是沒趕上工票,見著常家商隊運糧的車路過工地,紅了眼,拎著棍子就想哄搶。

管工棚的老兵叫王二柱,以前是常敬之手下的班長,胳膊上有個槍眼,他沒慌,從腰裡摸出個哨子,“嘀嘀”吹了兩聲。

工棚裡的壯丁聽見哨聲,都拎著鋤頭洋鎬圍了過來——這些壯丁跟著王二柱晚上操練過,知道誰是給他們粥吃、給他們活乾的人。那幾個流民見勢頭不對,灰溜溜地跑了。從那以後,工地上再沒出過搶東西的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修水利的同時,開荒也沒停。黑河那邊有大片荒地,以前是戈壁邊緣,石頭多,沒人種。我讓人把孤兒營的孩子暫時遷到那邊的學棚,每個粥廠旁邊搭個棚子,讓孤兒住,請私塾先生教識字,退伍老兵教武藝。把孩子遷過去,一是讓他們離工地遠些,二是讓老兵順帶照看著。

黑河的荒地得先清石頭,再翻土。開頭壯丁們也懶,覺得“這石頭縫裡長不出糧食,白費勁”。常恒又出了個主意,讓“田畝入股”先在黑河試行——壯丁開多少地,就按三成算他的“股”,將來地裡收了糧食,他能分三成,剩下的歸省府統一調配,要是將來分田,這些開過荒的地,優先分給他。

這話傳下去,工地上立馬變了樣。有個叫李鐵牛的壯漢,以前是個佃戶,黃河決口時房子被衝了,帶著老婆孩子逃到張掖附近。他一天清了半畝地的石頭,手上磨出的血泡破了,染紅了洋鎬的木柄,還咧著嘴笑:“這地以後有我的份!多乾點值!”他老婆也跟著撿小石頭,孩子在邊上幫著遞水,一家老小都在地裡忙,倒比以前在村裡時還精神。

中間也出過錯。武威那邊有個縣知事,急著要政績,沒找水先生,憑著感覺就讓人打井,挖了三丈深還沒見水。

災民們不乾了,圍著工棚喊“官府騙我們”,有幾個脾氣暴的,還把洋鎬往地上摔。得到消息的我連夜發電報過去。

讓縣知事沒先跟災民解釋,直接把本地的水先生請到工地上,讓他拿著羅盤在附近轉。

水先生轉了半晌,指著離原來打井處不遠的一塊地說:“這兒!往下挖,準見水!”縣知事讓人把工票拿出來,對災民說:“先前是我們沒找對地方,誤了大家的工。現在重新挖,先前耽誤的日子,工票照給,挖到水了,每人多補一張。”又讓常恒調了台輕便的鑽井機——是他從上海弄來的稀罕物,靠蒸汽帶動,比人工挖得快,運了過去。

半個月後,鑽井機“哐當”一聲鑽到了水層,井水“咕嘟咕嘟”冒出來,清得能照見人。

災民們圍著井哭,有個老太太掬起一捧水就往嘴裡送,一邊喝一邊抹眼淚:“活了一輩子,沒見過這麼清的水……”我站在邊上,看著井水映著日頭,晃得人眼暈,忽然覺得,這苦日子,或許真能熬過去。

轉眼半年過去。靖遠的河堤修好了半段,今年五月份決口的地方加了石夯,用的是從附近山上采的青石;武威打了三十多口井,有幾口是深井,用常恒的鑽井機挖的。

災民臉上漸漸有了點肉,眼窩不那麼陷了,說話也有了力氣。工棚裡晚上不再是唉聲歎氣,能聽見王二柱他們教操練的喊叫聲:“一二一!把腰挺直了!”學棚裡的孩子也敢大聲背書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聲音能飄出半條街。

常敬之上個月來金城的工地看了趟。他沒穿軍大衣,就穿了件灰布褂子,蹲在新修的渠邊,用手摸了摸渠壁的土——是用夯夯實的,硬得像石頭。他沒說話,就蹲了半晌,臨走時拍了拍我的肩膀,力道比平時重些:“林省長,你乾得不錯。”

常老三前幾天運糧過來,跟我說:“林省長,商隊現在不光運糧了,天水,隴南那邊災民種的菜,長得好,我讓他們曬成乾菜,我讓人往陝西運,能換不少工具。”他還從馬背上解下個布包,裡麵是些新打的鐵犁:“這是那邊產的農具,比咱們本地的好用,先給天水、隴南送了五十張。”

我站在黃土坡上,看著遠處田埂上扛著鋤頭的人,看著井邊挑水的婦人,風還是刮沙,撲在臉上依舊疼,可心裡踏實。我不知道災荒還要持續多少年,路還長,說不定明年又有蝗災,後年黃河又要鬨脾氣。可至少我不是在等,不是在盼著天可憐見,我是在乾——帶著災民挖井,修渠,開荒。

以後青史怎麼寫,我不知道。或許根本沒人記著民國十二年有個叫林錫光的福建人在甘肅乾過這些事。可這片土地會記得——記得靖遠那段河堤是誰壘的石頭,記得武威那口井是誰挖的,記得那片荒地是誰主導開墾的。

有這些,就夠了。

喜歡重生民國之我在西北當軍閥請大家收藏:()重生民國之我在西北當軍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刑偵天梯 華娛重生之完美人生 晚唐持卷人 民國:簽到死士,列強都問我借兵 焚天劍主傳 混元玄天錄 禍世雙嬌 逆襲千金之總裁夫君是廢柴 活在這溫情人間 國運七零,嫌我女娃?我科研興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