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鄉村建設_重生民國之我在西北當軍閥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77章 鄉村建設(1 / 1)

三個月前,涇原道寧縣、涇川、慶陽、合水、鎮原、正寧等)遭遇大旱,小麥減產過半,秋收無望;導河縣今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麻雀絕跡兩月餘。

在當地政府的努力之下災情沒有好轉,隻能上報到督軍府和省政府處理。對於這些災情常敬之和林錫光早就見慣不怪了。

常敬之和林錫光的到彙報後,兩人正在督軍府後園的小亭裡。桌上攤著幾張地圖,一張是涇原道的,上麵用紅筆圈著寧縣、涇川、慶陽幾個縣,旁邊注著“麥減產六成”“水井乾涸過半”;另一張是導河縣的,隻畫了個小小的麻雀圖案,旁邊標注“兩月無跡”。

“不能再等了。”常敬之手指敲著涇原道的地圖,指節發白,“涇原道那幾千個深山裡的村子,本就靠天吃飯,現在麥子絕收,水井沒水,再耗下去,怕是要出人命。”

林錫光端起茶碗,沒喝,隻是看著水麵上的茶梗。“三年前挖井砌壩,以為能撐住,還是低估了災情。”他放下茶碗,聲音沉得很,“深山裡交通不便,糧運不進去,就算運進去了,也填不滿那麼多張嘴。”

兩人沉默了半晌,亭外的蟬鳴聒噪,卻襯得亭裡更靜。

“河西走廊中東部。”常敬之忽然開口,手指移到地圖西邊,“那裡有黑河、石羊河,灌溉方便,可開墾的荒地多。把深山裡的人家遷過去,給他們分地、打井,總比在山裡等死強。”

林錫光眼睛亮了亮,湊過去看地圖:“張掖、武威一帶?是個好地方。隻是……遷民不是小事,山裡人戀土,怕是不好動。”

“有啥可戀的?”常敬之歎了口氣,“除了剛分了沒幾年的地,就是那幾樣新發的農具。哦,還有祖宗的墳地。”

他頓了頓,“政府出麵動員,跟他們說清楚,留下是啥下場,遷過去有啥活路。至於墳地跟他們說,遷走後,政府會派人照看,等將來日子安穩了,要是想,也能回來祭拜。”

“運輸和食宿呢?”林錫光問,“那麼多人,路上得花錢花糧。”

“讓培之的公司來。”常敬之沒猶豫,“他公司有駱駝隊、馬車,人手也夠。政府負責把人勸動,運輸、路上的吃的住的,讓他公司包了。錢從督軍府的糧款裡挪,先緊著人走。”

事情就這麼定了。沒幾天,涇原道各縣的乾部就帶著人往深山裡去了。寧縣深山中的王家莊,是頭一個要遷的村子。縣乾部帶著常培之公司派來的人,站在村頭的老槐樹下,跟村民們說話。

“河西那邊有水,有地,政府給分田,公司給運東西,到了那兒就能種地,餓不著。”縣乾部扯著嗓子喊,額頭上全是汗。

底下靜悄悄的,沒人說話。王二狗攥著手裡的鋤頭,那是前年政府發的,還挺新。他看了看自家的地,雖然乾裂,可畢竟是自己的地。又看了看村後的墳地,他爹娘就埋在那兒。

“要走,俺不走。”人群後排,一個老太太顫巍巍地開口,是村裡最老的張奶奶,“俺爹娘就在這埋著,俺不走,俺要守著他們。”

“張奶奶,不是讓您丟了祖宗”縣乾部想勸。

“啥都甭說!”張奶奶梗著脖子,“活是這的人,死是這的鬼,哪也不去!”

有幾個老人跟著點頭,也說要留下守墳。可年輕些的人,眼神都動了。王二狗媳婦拉了拉他的袖子,低聲說:“他爹,咱走吧。你忘了前幾年挨餓的滋味了?娃還小,總不能讓他跟著咱在這兒等死。”

王二狗咬了咬牙。饑餓的滋味他沒忘,那年頭,樹皮都被扒光了,村裡餓死了好幾個人,那幾年人見人眼裡都冒著綠光。他看了看旁邊玩耍的兒子,兒子瘦得像根柴火棍。

“俺走!”他往前站了一步,“俺跟俺媳婦娃走!地沒了能再種,命沒了啥都沒了!”

有了第一個,就有第二個。“俺也走!”“俺家也走!”人群裡陸續有人應和。大多是年輕人,帶著老婆孩子,眼神裡有不舍,可更多的是對活路的盼頭。甘肅這地方,災太多了,誰也不想再見人相識的慘劇了。

沒幾天,願意遷的人就收拾好了東西。其實也沒啥好收拾的,幾床破被褥,一口鍋,政府發的農具,再就是揣在懷裡的、寫著祖宗名字的牌位。常培之公司派來的馬車和駱駝隊停在村外,車夫和駝夫忙著幫村民把東西搬上車。

張奶奶站在村口,看著車隊動起來,看著王二狗他們回頭望了望村子和墳地,然後慢慢跟著車隊走遠。她抹了把眼角,沒哭出聲,隻是嘴裡念叨著:“走吧,走吧,走了能活就好……”

遷民的事在涇原道以及其他災區慢慢推開,而地理條件稍好些的地方,政府也有了安排。平涼城郊的李家莊,雖然也旱,但好歹還有些收成。這天,村裡來了糧官,趕著幾車糧食,卸在村頭的打穀場上。

“各家壯勞力聽著!”糧官站在糧袋上喊,“政府發糧食,夠各家老少吃倆月的。但有個條件,壯勞力得去參與省裡的建設,修騾馬路,修水渠,管飯,還發工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村民們圍過去,看著那些黃澄澄的小米,眼睛都亮了。李家的老大擠上前:“官爺,修啥路?遠不遠?”

“不遠,就在本縣內,有的修騾馬大道,有的修往鄰縣的路。”糧官說,“先把這難關過了,來年要是天好,還能種地;要是天不好政府再想辦法!”

沒人猶豫,壯勞力們當天就報了名。有糧食吃,還能掙錢,總比在家等著餓死強。

位於金城的四大糧庫之一裡麵,德式立筒倉和中式土圓倉並排立著,倉頂新換的紅瓦在太陽下反光。

倉庫監督巡視員李正正拿著賬本核對,嘴裡念念有詞:“金城庫還有八萬七,武威庫六萬三,天水庫……”

旁邊的年輕隨員湊過來:“李叔,今年的糧夠嗎?遷民的、發救濟的、給修路民工的,用得太快了。”

李正歎了口氣:“夠是夠,就是代價太大了。”他指了指賬本上的數字,“督軍府、省政府每年從外麵買糧,得花了一百萬塊銀元,占了全省財政盈餘的三分之一。換算成黃金,差不多兩噸半呢!就這,還是托了常培之先生的福,要是沒有他的運輸公司,這點糧食也根本進不來。”

“那運費呢?”年輕隨從問。

“運費?”李正苦笑,“運費都快趕上糧價的十幾倍了。再說,好多地方搞‘米禁’,糧食運進來難著呢。”

年輕隨員沒再說話,隻是看著那些糧倉。他聽說,為了減少糧食的消耗,督軍府、省政府每年從外蒙古地區、從青藏高原、從下轄的牧區,買牛羊,運到各地分給百姓。

說是搭點肉星油脂,人就不那麼餓了,糧食消耗也能少點。他還知道,政府發了長期政令,誰能給甘肅運來糧食,就按市價的三倍收。可就算這樣,糧食還是緊巴巴的。

其實甘肅也不是沒做長遠打算。常敬之和林錫光早就合計著,不能總靠外麵買糧,得建自己的內循環。

河西走廊、寧夏平原、金城—河湟盆地那些產糧多的地方,隻要是豐年,政府都會挨著村收購餘糧;農閒的時候,就組織壯勞力修路,不光修省內的,還修通往外麵的,路通了,運輸就方便了;農具在改良,水利在興修,就連種子都在滿世界購買,從外麵引進了好品種;甚至還打算建肥料廠,隻是這些都急不來,得一步一步來。

可災情不等人。斷斷續續六年了,旱了又澇,澇了又旱,百姓們熬不住,甘肅也熬不住。

無數個晚上,林錫光在燈下構思符合甘肅實際的“鄉村建設計劃”,計劃上列著一條條:興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廣良種、開辦農校、組織合作社……他塗塗改改已經更新了好幾個版本了。

常敬之走進來,看了看計劃,沒說話,隻是給林錫光續了杯茶。

“敬之,”林錫光放下筆,揉了揉太陽穴,“你說,咱們做的這些,能趕上嗎?遷民是救急,可長遠來看,還是得讓鄉村自己活起來。”

常敬之端起自己的茶碗,喝了一口:“趕不上也得趕。咱們這地方,不可能總這麼艱難。遷民往河西去,那邊地好,能紮根;留下的人,政府幫著渡難關,壯勞力修路,路修好了,將來乾啥都方便。你這鄉村建設計劃,一部分已經在實施了。咱們一步一步來,總會好的。”

喜歡重生民國之我在西北當軍閥請大家收藏:()重生民國之我在西北當軍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規則怪談:龍國守護神是全球唯一 西湖謎案 【民間故事】合集 異界秘境 石器崛起 龍椅上的欲望:情鎖宮闈之殤 穿越大唐,全靠小公主! 祖宗們,時代變了 當AI名為利維坦時 穿到八零做首富,反派大佬被撩紅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