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把話說完。“周教授從公文包裡又取出一份文件,“這是我向老單位申請的聯合實驗室計劃。設備、場地他們出,我們出技術。這樣既能降低研發成本,又能獲得國家級測試環境。“
顏旭注意到李思遠一直盯著白板上未擦淨的技術草圖。那是今早他們討論的一個信號乾擾問題。
“有想法?“顏旭把馬克筆遞過去。
李思遠猶豫了一下,接過筆在白板上畫起來:“我在博士期間研究過類似的乾擾模式。如果用自適應濾波算法,配合硬件上的這個改造......“他的筆跡越來越快,“可能隻需要原來三分之一的成本。“
張猛放下飯盒走過來,仔細端詳著草圖:“小子,想法不錯。不過你這個散熱設計太理想化了,在高溫高濕的工廠環境裡撐不過三個月。“他在圖上做了個標記,“這裡,要加個通風通道。“
“而且要考慮維修便利性。“王磊也加入討論,“工廠老師傅可沒耐心拆這麼多螺絲。“
看著熱烈討論的團隊,顏旭想起昨天麵試時問李思遠的問題。
當時這個年輕人拒絕了某互聯網巨頭六十萬年薪的offer,理由很簡單:“我想做的東西,能讓鋼廠減少一次非計劃停機。這在簡曆上可能不如"億級用戶係統"好看,但我覺得更有意義。“
夜幕降臨,新來的年輕人果然在辦公室角落打起了地鋪。周教授堅持要陪他們待到深夜,此刻正戴著老花鏡,幫李思遠修改方案書上的公式。
顏旭給自己泡了杯濃茶,聽見周教授在對年輕人說:“......做工業技術,要像老中醫把脈,既要懂理論,更要感受實際的脈搏。你們很幸運,這麼早就能觸摸到中國工業的真實心跳。“
窗外,雪越下越大,覆蓋了舊時代的痕跡,也掩埋了新時代的足跡。顏旭知道,這些新鮮血液帶來的不僅是技術能力,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在這個被資本快節奏遺忘的老廠房裡,正悄然孕育著能夠改變中國工業未來的力量。
而這一切,都始於一個簡單的問題:“你願意一起來啃這些硬骨頭嗎?“
臘月二十三,小年夜的北京籠罩在節前的喧囂中。旭日科技的會議室卻燈火通明,空氣中飄著外賣餃子的香氣,與打印機吐出的油墨味混合在一起。顏旭站在一塊略顯陳舊的白板前,上麵密密麻麻寫滿了數字和圖表。
“這是長青資本的投資款到賬後的第一件大事。“顏旭的聲音在安靜的會議室裡格外清晰,“我們要推行"技術股權激勵計劃"。“
財務總監李芸將一疊裝訂精美的文件放在桌上,封麵上“股權激勵方案“幾個字在燈光下泛著微光。周明儒教授拿起老花鏡,仔細端詳著文件內容,手指在“技術貢獻係數“那一欄輕輕敲擊。
“以專利數量、項目難度和實際效益作為確權依據......“周教授若有所思,“這個設計很見功力。“
年輕的李思遠湊過來看了一眼,突然睜大眼睛:“顏總,這個授予比例......是不是寫錯了?“
“沒有錯。“顏旭平靜地說,“首批期權池占總股本的15%,其中八成分配給研發團隊。“
會議室裡響起一陣壓抑的驚呼。張猛放下手中的螺絲刀,擦了擦油汙的手:“顏總,這可不是小數目。“
“正因為不是小數目,才要給對的人。“顏旭的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還記得水電站項目嗎?李思遠發現的振動頻率,張工改進的散熱設計,周教授提出的反饋回路——這些才是公司最珍貴的資產。“
深夜十一點,會議還在繼續。
周教授指著方案中的一個條款:“這個行權條件設置得很巧妙。既要達到技術裡程碑,又要服務滿四年,還要通過技術委員會評審......“
“我們要避免短期套現。“顏旭解釋道,“公司的價值需要時間來沉澱。“
李芸接過話頭:“從財務角度,這確實是最優選擇。期權激勵不影響當期現金流,又能將個人利益與公司長期發展綁定。不過......“她猶豫了一下,“首批授予人數是不是太多了?“
“不多。“顏旭斬釘截鐵,“我們要讓每個創造價值的人,都分享到價值。“
他拿起白板筆,在空白處畫出一個結構圖:“看,這是分級授予方案。核心研發人員拿大頭,但連入職滿一年的助理工程師也有份。我們要建立的不是幾個富翁,而是一個共享的命運共同體。“
李思遠突然站起來,聲音有些發顫:“顏總,我......我剛入職半年,這個授予名單上居然有我?“
“你那套自適應濾波算法,為我們節省了二百多萬研發成本。“顏旭微笑,“這是你應得的。“
張猛撓了撓頭:“說實話,我以前在外企也參加過股權激勵,但都是高管們的遊戲。像這樣真刀真槍分給一線工程師的,還是頭一次見。“
窗外傳來零星的鞭炮聲,提醒著人們這是個闔家團圓的日子。顏旭走到窗前,望著遠處通天的摩天大樓,那裡的燈光依舊璀璨。
“知道為什麼選在今天宣布嗎?“他轉過身,“小年夜,本該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但你們選擇留在這裡,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旭日科技不是我顏旭一個人的,它是我們所有願意沉下心來做實事的人,共同的事業。“
周教授緩緩點頭:“我在研究所待了四十年,見過太多技術人才因為分配不公而流失。你這個方案,比很多國企的改革都走得遠。“
“因為我們輸不起。“顏旭的聲音低沉下來,“通天集團可以用三倍薪資挖走任何人,但我們有的,是他們給不了的東西——在這裡,你們不是在為彆人的夢想打工,而是在建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他拿起那份厚厚的協議,輕輕放在會議桌中央:“這不是施舍,這是對等交換。你們把最寶貴的青春和智慧獻給公司,公司理應用最實在的方式回報。“
李思遠第一個走上前,拿起筆在協議上簽下名字。他的手在微微發抖,不是因為緊張,而是因為激動。“我爸媽一直不明白,我為什麼放棄互聯網大廠來這裡。“他笑著說,“現在我可以告訴他們,我不僅是在工作,我是在成為這個事業的主人。“
張猛大笑著拍拍他的肩:“好小子,從現在開始,咱們可真是拴在一根繩上的螞蚱了!“
淩晨時分,簽字儀式才全部完成。顏旭獨自整理著文件,周教授拄著拐杖走過來:“知道我為什麼最終決定加入嗎?“老人望著窗外,“不是因為你給我的顧問費,而是因為看到了你這份胸懷。技術人才最怕的,就是心血被辜負。“
“我經曆過。“顏旭輕聲說,“當年在郵電部,我參與研發的程控交換機獲得了部裡大獎,最後分到手的獎金還不夠買台彩電。從那時起我就發誓,如果有一天我創辦公司,絕不讓技術人才寒心。“
周教授若有所思:“你這個股權結構,讓我想起華為早期的員工持股計劃。不過你做得更徹底——完全向技術人才傾斜。“
“因為我相信,在硬科技領域,技術人才就是最核心的資本。“顏旭翻開賬本,“你看,這筆投資款,我準備拿出40%投入研發。期權激勵表麵上是分蛋糕,實際上是在把蛋糕做大。“
老教授欣慰地點頭:“有了這個製度,團隊就有了定心丸。不過你要做好準備,這條路走得很辛苦——既要對投資人負責,又要對員工承諾,還要在市場競爭中殺出血路。“
“所以我們需要更堅韌的脊梁。“顏旭望向辦公室,那裡還有年輕人在加班,“不僅是技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窗外,新年的第一縷曙光正在天際浮現。顏旭拿起那架紫檀木算盤,輕輕撥動算珠。這一次,他計算的不是得失盈虧,而是在描繪一個更遙遠的未來——一個由這群人共同創造的,值得為之奮鬥的未來。
在這個寒冷的冬夜,一紙紙股權協議如同種子,悄然埋進肥沃的土壤。它們需要時間來生根發芽,但所有人都相信,終有一天,這些種子會長成參天大樹,撐起屬於他們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