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發展,王遠航越來越能感受到孔子身上的神奇魅力。
在麵對不同性格的學生時,孔子總是可以準確發現不同人身上的閃光點,從而幫助他發揚光大,使其成為一名真真正正的仁義之士。
幾千年後的性格色彩,就是根據這個思路,慢慢發展起來的。
就像是子路這樣信奉武力至上,認為拳頭比道理管用的“山野匹夫”,孔子也能激發出他內心深處的仁義之氣。
“如果換成是一個2025年的老師,麵對子路這個不好好學習、平時就喜歡打架鬨事的學生,一定會強行壓製他吧?”
王遠航忍不住感慨道。
因為他想起在自己初中時候,那時候的老師就喜歡把班級裡最調皮的兩個學生,安排坐在講台的兩邊。
平時在老師的眼皮底下,以為他們就可以好好學習了。
可是最後的結果呢?
那些貪玩的孩子,依然貪玩,就算是在老師的身邊,也絲毫不影響他們上課時候開小差,也不會改變他們每次考試都是全班倒數的結果。
“哎……那些老師就是沒有想明白,如果想要教育好一個貪玩的學生,並不是打壓他們的積極性,試圖用外力和強力去迫使他們學習。”
王遠航不由得感慨道,“而是要激發出他們內心深處,那顆熱愛學習的心。”
那是因為其實每個學生,都是天生的喜歡學習。
但是從小到大,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告訴他們學習就是苦中作樂。
這年頭誰還喜歡沒苦硬吃啊,這就是為什麼會有孩子們的青春叛逆期,天天不好好學習,隻是知道整天玩手機打遊戲。
其實這裡麵的罪魁禍首,不是孩子自己,而是教育他們的家長和老師們。
隻有教育孩子們快樂學習,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養成好好學習的習慣。
每天陪在孔子的身邊,能夠與這位即使是在幾千年後的世界,依然被世人推崇為聖人的神奇人物,進行麵對麵的交流接觸,王遠航越來越感受到了穿越考驗的神奇之處。
有一天,王遠航問孔子說,“老師,你能跟我說說什麼是仁嗎?”
畢竟,“仁”這個字可是儒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啊。
能夠成為一名仁者,也是所有儒生心目中,人生發展的終極目標。
其實,孔子門下很多學生,都問過他這個一模一樣的問題。
麵對這個魯莽的子路,孔子並沒有告訴他關於“仁”所有的內容,這也是孔子教育學生時候的高明之處。
王遠航心裡很清楚,那種“填鴨式”的教育理念,就是把知識一味的灌輸給學生,也不管學生是否能聽明白,隻要可以順利通過考試的及格線,就已經算是完成任務了。
而那個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他隻是簡單的告訴子路說,所謂的仁者,就是一個人說話的方式都得保持謹慎。
這就是“仁者,其言也訒”,這句經典論語語錄的具體含義了。
作為一個性格急躁的人,想要成為一名仁者,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開始學習如何收斂自己的言行舉止。
當然這可不是“仁”這個字的所有內容了,能夠做到“其言也訒”,充其量也就是進入“仁”這個境界的入門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