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的竹苗剛冒新葉,小男孩就背著書包跑來了,手裡攥著個編了一半的竹青蛙。
“小……小師傅,你看這腿,總……總歪,”他舉著竹青蛙,眼裡滿是急勁兒。
結巴的孩子蹲下來,拿過竹條手把手教:“這……這裡要折個小彎,像……像青蛙蹲著呢。”
小男孩學得認真,手指被竹條紮了下也不吭聲,紮羊角辮的小姑娘趕緊找來創可貼給他貼上。
“編竹器哪有不紮手的,”她笑著說,“你小師傅當年編竹魚,手上的口子比你這深多了。”
學竹蜻蜓的姑娘端來竹篩,裡麵曬著新采的金銀花:“歇歇再編,喝口花茶敗火。”
五個身影圍著竹苗蹲成圈,花茶的清香混著竹腥味,日子慢悠悠的,像院裡淌的溪水。
城裡專櫃來了個新客人,是家幼兒園的園長,說想訂一批竹製玩具。
“塑料玩具太硬,怕紮著孩子,”園長摸著竹木馬,“你們這竹器軟和,還帶著自然氣,孩子肯定喜歡。”
結巴的孩子趕緊說:“能……能編,保……保證沒毛刺,邊邊角角都磨圓。”
紮羊角辮的小姑娘拿出紙筆:“您說說要啥樣的,小木馬、竹蜻蜓、小推車……咱都能編。”
學竹蜻蜓的姑娘在旁邊算數量,小男孩也湊過去,拿著小竹棍在地上畫:“我能幫忙編竹青蛙,我現在編得可快了。”
園長被逗樂了:“行啊,就這麼定了,算這孩子一個,也算他的社會實踐。”
入夏的暴雨衝垮了院後的小石橋,仨人帶著小男孩去修,竹筐裡裝著竹條、麻繩和錘子。
結巴的孩子站在水裡搭竹架,紮羊角辮的姑娘遞竹條,學竹蜻蜓的姑娘捆繩子,小男孩在岸邊遞釘子,像模像樣的。
“這竹子泡了水更結實,”結巴的孩子抹了把臉上的雨水,“等……等乾了,比石頭橋還穩。”
紮羊角辮的姑娘踩著竹架往上鋪竹板:“加層竹篾當墊子,走上去不硌腳。”
路過的老鄉看見了,也來搭把手:“你們這仨孩子,真是把竹子用到家了,連橋都用竹的。”
新橋修好那天,村裡人都來踩橋,竹板“咯吱咯吱”響,像在唱小調。
小男孩在橋上跑來跑去,手裡舉著竹青蛙:“真結實!比村裡的石板橋好玩。”
秋天摘桂花時,竹滿堂的竹籃堆成了小山,小男孩也挎著個小竹籃,踮著腳夠低處的花枝。
“慢點摘,彆把花捏碎了,”紮羊角辮的小姑娘喊,“要完整的花瓣才香。”
學竹蜻蜓的姑娘把桂花往竹篩裡倒,金黃的花瓣堆得像小山:“今年的桂花比往年稠,能多釀兩缸酒,再做些桂花糕。”
結巴的孩子爬上竹梯摘高處的花,竹梯晃了晃,小男孩趕緊跑過去扶:“小師傅小心!”
他低頭笑了:“沒事,這梯……梯子是我編的,結……結實著呢。”
夕陽把五個身影拉得老長,桂花落在頭發上、竹籃裡,連空氣都染成了甜的。
天冷後,火塘燒得更旺了,竹棚下堆著給幼兒園編的玩具,像座小城堡。
結巴的孩子在磨竹條,邊磨邊教小男孩:“磨……磨到這樣,指甲劃過去不……不紮手,才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