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權力製約”的堤壩牢固築起,當“透明政府”的陽光普照大地,一種更為深刻、更為基礎性的變化,開始在清州這片經曆過陣痛的土地上悄然發生。這變化並非源於雷霆萬鈞的行政命令,也非依靠嚴密周詳的製度設計,而是如同春雨潤物,無聲卻有力地滲透進社會的肌理,重塑著官民之間的連接紐帶。這便是——“民心所向”。
“民心所向”,並非一個抽象的政治口號,而是具體體現在政府與民眾每一次互動時那微妙的態度轉變上,體現在街頭巷尾的閒談議論中,更體現在普通百姓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熱情和對未來生活的篤定信心裡。它是清州案後政治生態淨化、治理能力提升最終極的試金石,也是最寶貴的政治成果。
轉變一:從“信任赤字”到“信心回歸”
曾幾何時,清州的官民關係因魏長明、劉明坤等腐敗窩案而蒙上厚重的陰影。政府的承諾被打上問號,官員的表態被視為作秀,政策推行常常遭遇無形的軟抵抗。這種“信任赤字”是腐敗最致命的衍生品,它侵蝕著執政的根基,使得任何良法美策都可能因缺乏社會認同而事倍功半。
然而,隨著“清風”行動的持續深入,“909”專案組成果的公之於眾,以及李正峰等一批務實清廉乾部形象的樹立,堅冰開始融化。變化的起點,是“看見”。
·看見“動真格”:百姓們看到,反腐的利劍不僅揮向了胡三強這樣的黑商,也不僅斬落了劉明坤這樣的副市長,更觸及了像魏長明這樣位高權重的“保護傘”。無論級彆多高、關係多硬,隻要觸犯黨紀國法,都難逃懲處。這種“刑上大夫”的決絕,讓民眾真切地感受到“這次不一樣”,公平正義不再是紙麵上的空談。
·看見“辦實事”:“透明政府”建設讓政府的運作過程清晰可見。無論是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協調會,還是新增公交線路的規劃論證,或是財政資金流向民生項目的詳細公示,民眾親眼目睹了自己的訴求被傾聽、被討論、被落實。政府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神秘莫測的“衙門”,而是一個努力解決問題的公共服務機構。李正峰大力推動的“民生微實事”項目,聚焦於修補坑窪路麵、更換老舊路燈、增設社區健身器材等“小事”,資金不大,但解決的都是百姓家門口的痛點。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比任何華麗的承諾都更能積累信任。
·看見“人轉變”:乾部隊伍風氣的轉變是最直觀的風向標。過去那種“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官僚習氣明顯減少,“親”“清”政商關係逐步確立。官員下基層調研不再隻是“坐著車子轉、隔著玻璃看”,而是真正深入田間地頭、車間班組,聽真話、察實情。趙曉穎在跟隨一位新上任的區長為解決農民工欠薪問題而奔走時,記錄下了這樣的細節:區長不再滿足於在會議室聽彙報,而是直接跑到工地,麵對麵向包工頭和農民工了解情況,現場協調勞動監察、公安和建設單位,限時解決問題。這種務實作風,通過媒體報道和百姓口耳相傳,一點點地修複著政府的形象。
信任的積累,最終彙聚為信心的回歸。企業家敢於做長期投資規劃了,因為他們相信營商環境是穩定、公平、可預期的;年輕人願意留在家鄉創業就業了,因為他們看到了城市向上的勢頭和機會的均等;普通市民開始主動關心社區事務、參與城市管理了,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聲音能被聽見、自己的行動能帶來改變。這種彌漫於社會空氣中的“信心”,成為了清州走出陰影、邁向複蘇的最強勁內生動力。
轉變二: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
“民心所向”不僅意味著民眾對政府的認可,更意味著民眾主體意識的覺醒和參與熱情的迸發。當政府展現出傾聽的誠意和行動的決心後,民眾不再滿足於做政策的被動接受者和旁觀者,而是希望成為治理過程的參與者和共建者。
·“議事廳”裡的民主實踐:各個社區、村鎮普遍建立了“居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等協商平台。關於社區公共空間如何利用、集體資金如何使用、村規民約如何修訂等涉及集體利益的事務,都由居民或村民代表共同商議決定。政府角色從“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和“支持者”,提供政策指導和資源鏈接,但決策權充分下放。在清州區一個老舊社區,關於如何利用一小塊閒置空地,居民議事會提出了建停車場、建兒童樂園、建社區菜園等不同方案。經過幾輪熱烈討論和投票,最終選擇了建設融合停車與休閒功能的“綠色停車場”方案。這個過程雖然耗時較長,但因為凝聚了最大共識,方案推行起來異常順利,居民們像愛護自家花園一樣維護著這片共同決策的成果。
·“誌願者”成為城市風景:在重建社會信任的過程中,誌願服務精神得到了空前的發揚。由退休乾部、教師、律師、大學生和熱心市民組成的各類誌願者隊伍,活躍在文明勸導、環境監督、法律援助、扶貧濟困的一線。他們不僅是政府服務的有效補充,更是社會自我調節、自我修複能力的體現。一支由趙曉穎記者站協助發起的“網絡清朗誌願者”隊伍,由熟悉網絡技術的青年組成,他們協助網信部門識彆謠言、舉報不良信息、傳播正能量,在虛擬空間裡同樣構築起守護家園的防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第三方”力量的崛起:各種專業的社會組織、智庫、評估機構開始蓬勃發展,並在公共事務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將部分公共服務、政策評估、民意調查等事項委托給這些專業機構完成。例如,在年度民生實事項目征集和滿意度測評中,清州市政府引入了獨立的第三方調查機構,確保數據的客觀公正。這些“第三方”力量,以其專業性、獨立性和靈活性,成為了連接政府與民眾、提升治理精細化水平的重要橋梁。
轉變三:從“個體訴求”到“共同體意識”
腐敗橫行時期,社會利益碎片化,人人自危,普遍抱持著“各掃門前雪”的心態。而隨著政治生態的清朗和信任關係的重建,一種超越個體利益、關注公共福祉的“共同體意識”開始重新凝聚。
·共享發展成果的公平感:通過“清風”行動打擊權錢交易,通過“透明政府”建設規範資源分配,通過製度建設保障機會公平,發展的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廣大民眾。人們感受到,隻要努力奮鬥,就有上升的通道;隻要遵紀守法,權益就能得到保障。這種“公平感”是凝聚社會共識的基石。看到曾經憑借非法手段攫取巨額利益的黑商和保護傘受到嚴懲,看到普通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維護,看到保障性住房、公立學位、醫療資源等更加公平地分配,民眾對“正義”的信念更加堅定,對“清州人”這個共同身份的認同感也更加強烈。
·應對挑戰的團結精神:在麵對突發公共事件或共同挑戰時,這種新生的共同體意識展現出了強大的力量。例如,在一次局部地區的突發強降雨導致內澇時,社區乾部、物業、誌願者和受災居民迅速聯動,自救互救,沒有出現以往可能發生的相互抱怨、推諉責任的情況。政府部門救援力量抵達後,與民間力量高效協同,迅速控製了災情。這種“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經曆,進一步強化了社會的凝聚力和韌性。
·文化認同與精神家園的重建:在整頓吏治、發展經濟的同時,清州也注重挖掘和弘揚本地優秀傳統文化,修複在腐敗浪潮中被扭曲的價值觀。通過舉辦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建設城市書屋和社區文化中心、宣傳本地曆史名人和當代楷模,努力營造向上向善的社會氛圍。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腳下這片土地的文化底蘊和精神血脈,在共同的曆史記憶和文化認同中,找到作為“清州人”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李正峰在一次文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腐敗侵蝕的不僅是經濟基礎,更是文化根基和精神信仰。我們必須用清廉的文化、奮鬥的文化、奉獻的文化,去滌蕩那些腐朽的、庸俗的文化,重建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民心所向,政之所行。”清州的實踐生動地證明,反腐敗鬥爭贏得民心,製度建設凝聚民心,共享發展溫暖民心。當千萬個體的心彙聚在一起,向著共同的目標跳動時,便形成了一種無可阻擋的磅礴力量。這種力量,比任何嚴刑峻法都更能約束權力,比任何物質投入都更能推動發展。趙曉穎在她的新書《回歸——清州案後的民心重建之路》中寫道:“製度的鐵籠可以關住權力的野獸,但唯有民心的陽光,才能滋養出善治的森林。清州最可喜的變化,並非gdp增長了幾個百分點,也不是落馬官員的名單又增加了幾個名字,而是那條曾經斷裂的信任紐帶,正在被一寸寸重新連接、加固。這條路,比揪出腐敗分子更漫長,也比建設高樓大廈更艱難,但這是通往長治久安的唯一通途。”
“民心所向”並非終點,而是一個持續涵養、永無止境的過程。清州,這座曾經在迷霧中掙紮的城市,正憑借著這重新彙聚的民心,步履堅定地走向更加清晰、更加充滿希望的未來。這民心,如大地承載萬物,如水滴穿石不息,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是一切勝利的基石。
喜歡官場破局請大家收藏:()官場破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