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乾就乾,澆地的空檔,芳芳挖了好些馬齒莧,這地方馬齒莧不叫馬齒莧,叫什麼馬渚菜,芳芳聽著,好像是老話,不過她那會兒,沒這種叫法了,都是叫馬齒莧。
說起來這個梅乾菜,她還是跟著南方一個妹子學的。
叫什麼三蒸三曬。
不過他們自己做,估計用不上三遍。
肥肥嫩嫩的馬齒莧,一整顆挖下來。
剪掉根部,抖摟乾淨泥土。
準備一大盆清水,使勁兒的漂洗乾淨之後,撈出來控水。
老太太這屋就開始燒火燒水,燒了一大鍋的水。
燒開了之後,馬齒莧整根放進去燙熟了,撈出來。
這個時候,火候很關鍵。
一定得把握住了,這菜擱鍋裡頭燙起來,葉子不能燙的發黃,也不能發黑,看著還是綠的,但是根莖都得變軟了,再撈出來。
最主要的還得是控乾水分,大手使勁兒攥緊,把這個菜裡頭的水分都壓出來。
不然曬起來不容易乾。
壓乾之後,芳芳端著盆,就站在院子裡一顆一顆的掛在晾衣繩上麵。
挖的太多了,一根繩子都掛不完。
剩下的這部分拿到芳芳那個院兒裡麵兒繼續掛起來。
好家夥,兩個院兒裡邊兒,兩根晾衣繩上都掛滿了。
她抬頭看看這天兒,晌午頭兒的太陽可真的是毒辣,
“我估摸著今天一天乾不透,明兒一天就差不多了。
不過這玩意兒晚上的時候是不是得收起來?”
陳大娘點點頭兒,“確實是得收起來,晚上還是冷,早晨的時候地上會有露水兒啥的。
都說曬乾的菜不能過露水,過了露水容易長毛。”
不過她還真沒注意,這會兒早上有沒有露水的。
不管怎麼著,這東西曬乾了不能受潮。
萬一沒曬乾沒曬透的情況下,放起來容易長毛,長毛兒那不就白瞎了嗎?
不行明兒個再曬曬,沒幾天就乾透了。
南方的梅乾菜好像都是蘿卜纓子曬的,北方地區沒見著吃這玩意兒的。
不過也可能是她見識少,反正她從小到大沒吃過,也就是前幾年村裡頭辦喜宴,流行什麼梅菜扣肉啥的。
村裡人才知道還有這玩意兒。
不過南方菜嘛,大家都不會做什麼梅菜,都是市場上買現成的。
因為芳芳她媽喜歡這種曬乾的菜,特意叫芳芳給她查一下這玩意兒怎麼做的。
芳芳宿舍就有南方的娃。宿舍裡的女娃馨園來自福南,就是那個洞庭福的福南。
彆笑,馨園同學就是這麼大家介紹自己的。
來自大湖南的馨園同學在回老家的時候特意給她錄了一個視頻,馨園媽媽手把手教她做梅乾菜。
她是沒那美國時間乾這個的,直接甩給媽。
他們看了,才知道這玩意兒就是青菜上水焯乾,蒸熟之後再曬乾了。
要吃的時候再用水洗洗,稍稍一泡就可以。
你彆說,煮熟曬乾過的菜葉子,再加上肥肉蒸起來,那比肉還好吃。
那菜當中浸滿了油水兒,聞起來和吃起來都特彆的香,特彆特彆的下飯。
她老弟一個人端著米飯吃這個菜,兩筷子菜能乾上一大碗米飯。
據說要是加上點辣椒就更下飯了。
馬齒莧曬了兩天之後徹底乾透了,陳大娘和大妞兒一大清早的起來去排隊,割了半斤肥肉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