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文官心裡,隻有自己的名聲和權力,哪會管孫可望能不能在西南立足。
鄭森想起曆史上的孫可望,忍不住在心裡歎氣。
他知道,曆史上的孫可望就是因為急功近利,跟李定國反目,最後投靠清廷落得個身死名裂的下場。
現在的孫可望,正一步步朝著同樣的方向走。
當年孫可望就是因為跟李定國爭權,又想逼永曆封他為“秦王”,最後眾叛親離,投降了清廷,落得個身死名裂的下場。
那段往事,鄭森記得清清楚楚,也正因如此,他更確定孫可望成不了氣候。
現在孫可望雖然提前控製了永曆,可骨子裡的短視和急躁,還是沒改。
他急於鞏固權力,卻沒意識到,軟禁永曆隻會讓士紳更反感。
跟李定國的矛盾也會越來越深。
他甚至沒察覺,大西軍舊部和滇黔士紳早就互相提防。
就等著一個火星子引爆矛盾。
鄭森能看到的這些隱患,孫可望卻視而不見,還以為自己握著“正統”的籌碼,就能高枕無憂。
“西南多山,咱們現在要是強行討伐,糧草運輸太困難了。”
鄭森站起身,走到牆邊的地圖前,手指點在廣西和湖南的交界處。
他的目光掠過地圖上的山川河流,心裡已經算出了糧草運輸的成本。
翻山越嶺的損耗,比在平原作戰要多一倍還不止。
從桂林到昆明,全程都是山地,光翻一座苗嶺,就要損耗三成糧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鄭森清楚,大夏的糧草主要靠江南供應,從江南運到桂林已經不易。
再往昆明運,中途的損耗會讓大軍難以為繼。
運十石糧到前線,路上就要耗掉五石,太不劃算。
他不僅算著糧草的賬,還想著士兵的狀態。
西南的瘴氣對北方來的士兵來說,比敵人的刀劍更可怕。
而且士兵水土不服,上次林察的大軍裡,有三成士兵染了瘴氣,有的連刀都握不住,戰鬥力大打折扣。
鄭森還記得林察送來的軍報裡寫著,不少士兵染病後,連行軍都要靠同伴攙扶。
這樣的軍隊根本沒法打硬仗。
他頓了頓,眼神變得銳利:“傳旨,命張煌言出任廣西、湖南總督,駐桂林,統領兩省軍政。”
鄭森選張煌言,是因為他知道張煌言不僅會打仗,還擅長安撫民心。
廣西剛平定,需要這樣的人來穩住局麵。
他的任務有三個:第一,加固桂林的防線,在桂林城外修三座堡壘,挖深護城河,把漓江水引到護城河裡,防止孫可望從廣西偷襲。
鄭森算過,桂林是西南的門戶,守住桂林,就能擋住孫可望向東擴張的路。
也能保護湖南的糧倉。
第二,安撫廣西的百姓,尤其是剛平定的桂北地區。
鄭森知道,桂北的苗、瑤百姓之前受夠了戰亂,隻要給他們安穩的生活,他們就會站在大夏這邊。
這比派多少士兵都管用。
免除今年的糧稅,還讓商部牽頭,在桂林開個藥材市場,讓苗、瑤百姓能拿山貨換糧食,爭取民心。
他甚至想到了細節。
藥材市場可以讓大夏的商人跟百姓公平交易,既讓百姓得實惠,也能讓商部賺些錢補貼軍餉。
第三,盯著雲貴的動向,尤其是孫可望和李定國的關係,一旦他們起了內訌,立刻上報南京。
鄭森等著看孫可望和李定國反目的那一天。
到時候,大夏不用費多少力氣,就能收了西南的局麵。
喜歡重塑南明:鄭森的天下請大家收藏:()重塑南明:鄭森的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