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鎮“哎哎,那被赦免的罪裡,謀反大逆不赦,這沒毛病。但謀殺祖父母父母也不赦,夠狠啊。”
朱祁鈺“這叫底線!連至親都敢害,留著乾啥?太祖爺定下的規矩裡,這也是重罪,沒毛病。”
朱元璋“這話說得對!弑親這種事,擱哪朝哪代都不能饒!朱棣這點做得好,守住了人倫底線。至於田賦,後來改過來就行,知錯能改就不算大錯。”
朱棣“當時確實以穩定為主,後來見浙西百姓負擔重,也減過幾次。治國哪能一步到位,總得慢慢調嘛。”
秦良玉“這就對了,知錯就改,比硬撐著強。看來永樂皇上也不是一味守舊,還是有變通的。”
朱棣“對於靖難的功勞,我在1403年,永樂元年四月,封駙馬都尉袁容等三人為侯,陳亨的兒子陳懋(同“茂”音)等六人為伯。還廣求賢才,對那些隱居山林有本事有品德的人,讓官府去尋訪,根據才能提拔任用。”
朱棣“靖難之役後,‘淮以北鞠為茂草’,生產受了嚴重破壞,大批農民流離失所。我著手恢複民生、減免賦稅,下令山東、北平、河南遭受戰禍的州縣,有沒法耕種的百姓,免去三年的差稅。
沒被兵禍影響的地方,也和直隸鳳陽、淮安、徐州、滁州、揚州一起減免秋夏稅糧,其餘直隸府州、山西、陝西、浙江、福建、江西、湖廣、兩廣、四川、雲南各減免一半,建文四年七月初一日以前拖欠的一應錢糧、鹽課等一並免除。
河南、山東、北平、淮南北流離的百姓,讓他們各回原籍複業,需要的種子、牛具,讓官府給。建文年間廢除的北方學校依舊開設,不讓它們荒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朱祁鎮“這波操作暖心啊!就像冬天給凍著的人遞棉襖,免賦稅、給種子牛具,老百姓才能安心回家種地。不然地都荒著,咱們吃啥?”
朱祁鈺“你總算說句靠譜的。剛打完仗最缺的就是安穩,讓流民回家、學校重開,這才是長治久安的法子。總不能光靠打仗吃飯吧?”
秦良玉“戰場再厲害,也得有後方糧倉撐著。永樂皇上這是把‘打天下’的勁兒轉成‘治天下’的力了,知道先讓土地喘口氣,百姓緩過來豎大拇指表情包)。”
戚繼光“淮北大片荒地,要是不管,遲早出亂子。給種子給牛具,這叫‘精準幫扶’,比空喊口號強多了。當年我守邊疆,也得先讓軍戶有地種,才有力氣打仗。”
解縉“還有北方學校重開,這招高!不光要肚子飽,還得腦子有墨水。不然光有糧食,沒讀書人管事兒,地方照樣亂糟糟。”
姚廣孝“戰亂之後,最忌‘不管不顧’。皇上這是‘兩手抓’:一手抓飯碗,一手抓教化,懂治根。”
楊士奇“我那會兒在地方上看到,不少流民聽說免賦稅、給牛具,都背著包袱往回趕,田埂上沒多久就有煙火氣了。這才是正經事。”
朱高煦“還是我爸爸有遠見!要是換了建文,估計還在糾結田賦減多少,哪有這雷厲風行的勁兒。”
朱高熾“二弟少說兩句。其實讓百姓複業,最要緊的是官府彆瞎折騰。爸爸下令‘種子牛具官府給付’,就是怕下麵的人趁機盤剝,這點想得細。”
朱祁鎮“哎,那北方學校重開,是不是又能培養出像解縉先生這樣的大才子了?”
朱祁鈺“難說,不過至少能讓更多人識文斷字,總比目不識丁強。將來收稅、判案,也能少點糊塗官。”
朱元璋“這才像個治國的樣子!打歸打,打完了就得讓老百姓過好日子。土地不荒、學校不廢,這江山才能坐得穩。朱棣,這點比你大哥當年想得還周全難得誇人)。”
朱棣“爸爸過獎了。都是被逼出來的,打仗打怕了,知道百姓安穩比啥都強。再說了,國庫再空,也不能虧了種地的和念書的。”
秦良玉“是啊,百姓是水,咱們是船,水穩了船才能行得遠。永樂皇上這波民生牌,打得準點讚表情包)。”
朱棣“好了,今天就到這兒結束吧秦良玉。”
“啪!”
秦良玉“預知後續如何,請繼續關注明天下一章。”
朱祁鎮“哎,明天周五,要不要把朱厚照放出來?”
朱祁鈺“你閉嘴吧。”
喜歡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請大家收藏:()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