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百工與絲路_逃荒是不可能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65章 百工與絲路(1 / 1)

磐石城的書館內,燭火通明,映照著牆上那張巨大的輿圖。李硯站在輿圖前,指尖從漠北草原劃過西域,再到中原腹地,最後落在一片模糊的藍色區域——那是他根據各方信息拚湊出的“西海”。這張輿圖耗費了數十位工匠與儒生的心血,融合了大周秘藏的《海內華夷圖》、西域商隊的手繪路線、神鷹青雲高空偵查的記錄,雖仍有疏漏,卻已能清晰看出天下格局,與他前世記憶中的世界版圖驚人地相似。

“大周的儒生總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卻把繪製輿圖、改良器物的百工視為賤業,真是暴殄天物。”李硯輕聲感歎,指尖落在中原的洛陽城位置。那裡曾是大周的都城,如今卻在藩王混戰中成了一座空城,無數典籍與工匠技藝在戰火中湮滅,想來便讓人心痛。

身旁的秦老匠正在用朱砂標注新探明的鐵礦位置,聞言笑道:“大可汗說的是。老奴在中原時,造的水車能讓畝產增三成,卻連工部的門檻都進不去;如今在磐石城,不過改良了一下鍛造爐,就能得您親自嘉獎,這才是匠人該待的地方。”

李硯點頭。他從未輕視百工,反而將其視為興國之基。在他看來,儒生的經史能安邦,百工的技藝卻能強國——沒有精良的農具,再多的土地也種不出糧食;沒有鋒利的兵器,再勇猛的士兵也難打勝仗;沒有堅固的城池,再廣袤的疆域也守不住。

自大周的工匠與典籍湧入後,磐石城的百工營已擴展到數千人,分為冶鐵、紡織、營造、陶瓷、軍械等十餘個作坊,每個作坊都有中原老匠人與草原巧匠共同鑽研,新成果層出不窮。

冶鐵作坊裡,工匠們用中原的“灌鋼法”結合西域的镔鐵,煉出的鋼材堅韌度遠超從前,用這種鋼材打造的長矛,能輕易刺穿三層皮甲;紡織作坊將中原的織機與草原的羊毛結合,織出的“鷹羽布”既保暖又輕便,成了鐵鷹衛新的甲胄內襯;營造作坊更不必說,秦老匠帶著徒弟們在磐石城周邊築起了三座衛星城,城牆上的箭樓與甕城設計,皆是借鑒了大周的築城典籍,卻又融入了草原易守難攻的特點。

“這是軍械坊新造的‘連弩車’,一次能射出十支弩箭,射程百丈,力道能穿透鐵甲。”軍械坊的頭領推著一輛黃銅打造的器械上前,臉上滿是自豪。這連弩車正是根據《考工記》中的記載改良而成,比李硯最初設想的威力還要大。

李硯試了試機關,隻見十支弩箭呼嘯而出,瞬間釘在百步外的木靶上,箭尾還在嗡嗡作響。他滿意地點頭:“量產,給每個衛所都配十輛。”

這種對百工的重視,讓工匠們乾勁十足。他們不再是中原那種“賤業者”,而是神鷹部的“國之利器”,不僅能獲得豐厚的賞賜,還能將技藝傳給子孫,甚至有機會被封為“技士”,與千戶平起平坐。

“匠人有奔頭,技藝才能傳下去。”李硯對秦老匠說,“等這批連弩車造好,就把改良的圖紙抄錄百份,送到各部落的作坊,讓他們也學著造。”

他要的不是少數人的技藝壟斷,而是整個神鷹部的技術革新。隻有當每個部落都能造農具、鍛兵器,草原才能真正擺脫對中原的依賴。

與百工營的熱火朝天相比,絲綢之路的管理則顯得“輕鬆”許多。

自從徹底掌控商道後,李硯隻定下了三條規矩:凡經過神鷹部疆域的商隊,需在驛站登記貨物清單;繳納三成貨物作為保護費,可選擇用絲綢、茶葉、鐵器等硬通貨抵扣;若遇劫掠,神鷹部負責追回貨物,代價是加繳一成費用。

這三條規矩簡單直接,卻比中原王朝的苛捐雜稅公平得多。商人們一算賬,即便繳了三成,剩下的利潤也比走其他商道高,加上神鷹部的騎兵確實能打——上個月有股馬匪劫掠了波斯商隊,李硯直接派輕騎兵追了三天三夜,將馬匪連根拔起,還把貨物原封不動地送了回去——商隊便如潮水般湧來。

“大可汗,這個月的商稅清單。”負責絲路事務的次相遞上賬本,上麵記錄著絲綢三千匹、茶葉五千斤、鐵器百車、寶石一箱……光是這些貨物折算成牛羊,就夠神鷹部全軍吃半年。

李硯翻了幾頁便放下,目光落在清單末尾的“玻璃匠人三名”上。玻璃在這個時代是稀罕物,隻有西域的大食國能少量燒製,沒想到竟有匠人願意來投。

“把這三名匠人分到陶瓷坊,讓他們試著燒製透明玻璃。”李硯下令,“若是能成,賞牛羊千頭,封地千戶。”

次相領命而去,心中暗歎大可汗的魄力——為了幾個匠人便許以千戶之賞,換作中原的皇帝,是萬萬不會如此的。

其實在李硯看來,這根本不算什麼。他知道玻璃的價值,既能製作望遠鏡觀察敵情,又能造器皿提升生活品質,甚至能用來裝飾宮殿彰顯威儀,其價值遠非千戶封地能比。

隨著商道的繁榮,磐石城成了草原與西域、中原的交彙中心。城裡不僅有草原的氈房、中原的瓦房,還有西域的尖頂屋;市集上能聽到蒙古語、中原官話、波斯語,甚至還有幾句生硬的大秦話;攤位上擺著草原的肉乾、中原的瓷器、西域的香料,琳琅滿目,熱鬨非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以前覺得草原就是天儘頭,現在才知道,外麵的世界這麼大。”一個年輕的牧民捧著剛買的波斯地毯,眼睛瞪得溜圓。他從小在草原長大,從未想過能見到如此精美的物件。

李硯看著這一切,心中很是平靜。他知道,這種融合才是最穩固的統治——當草原的牧民用上中原的瓷器,中原的商人離不開草原的皮毛,西域的匠人在磐石城安家,神鷹部的凝聚力便會越來越強。

有人說他治國太過“簡單”,不懂中原王朝的權謀製衡,可李硯卻覺得,治國本就該如此。草原的規則本就直接:賞罰分明,讓肯乾活的人有飯吃;保護強者,讓有能力的人有奔頭;守住商道,讓部眾們能換得想要的物件。至於那些複雜的禮儀、繁瑣的規矩,在生存與發展麵前,都顯得多餘。

這日,西域都護府傳來急報:大食國的使者帶著一支商隊來了,不僅帶來了香料與寶石,還帶來了一種“能計算天地”的儀器,據說能預測日食月食。

“是渾天儀。”李硯看著密報上的描述,眼中閃過一絲興趣。他知道這儀器的價值,不僅能觀天象定曆法,更蘊含著數學與天文知識。

“請使者到磐石城,就說本汗要親自向他請教。”李硯下令。他對大食國的天文曆法早有耳聞,正好借此機會交流學習。

使者抵達的那天,磐石城萬人空巷。人們爭相圍觀這支來自遙遠西方的商隊——他們穿著長袍,戴著頭巾,牽著駱駝,與草原的裝束截然不同。當那座黃銅打造的渾天儀被抬出來時,更是引來一片驚歎。

“這儀器能測日月星辰的運行。”大食使者是個留著長beard的老者,他轉動渾天儀上的刻度,指著上麵的星圖說,“按照它的指示,下個月初三會有日食。”

李硯讓人記下日期,又與老者探討起天文曆法。他發現大食國的曆法雖與中原不同,卻各有精妙之處,便讓人將雙方的對話記錄下來,交由書館整理。

“大食國也有很多匠人,能造精巧的機械,還能煉出透明的石頭玻璃)。”老者說,“若是大可汗有意,我可派人回去,邀請他們來磐石城。”

“好。”李硯欣然應允,“隻要他們有真本事,本汗保證他們能得到應有的尊重與賞賜。”

送走大食使者後,李硯站在書館的輿圖前,將大食國的位置標注出來。他的指尖從磐石城出發,向西經過西域、大食,一直延伸到那片模糊的藍色區域——他知道,那裡還有更廣闊的土地,更多未知的文明。

“或許有一天,本汗的鐵騎能踏上那裡。”李硯輕聲道,語氣裡沒有絲毫狂妄,隻有一種水到渠成的篤定。

他從不急於求成。統一草原用了五年,打通絲路用了三年,建造磐石城用了三年,如今吸納百工、融合各方文化,也需要時間。但他有耐心,更有燈塔水母賦予的悠長生命,足以等待這一切的實現。

夕陽透過書館的窗戶,照在輿圖上,將那些代表城池的紅點映照得格外明亮。李硯的身影與輿圖重疊在一起,仿佛他本身就是這片土地的一部分。

有人說他不懂治國,可他卻用最簡單的方式,讓草原變得前所未有的繁榮;有人笑他看重“賤業”,可正是這些百工技藝,讓神鷹部的實力日新月異;有人歎他錯失南下中原的良機,可他卻在默默積蓄力量,等待最佳的時機。

李硯知道,自己要的從來不是一時的霸業,而是能傳承下去的根基。當百工技藝在草原紮根,當絲綢之路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當各族人民在磐石城和睦相處,神鷹部的未來,早已注定。

夜色漸深,書館的燭火依舊明亮。李硯拿起一支狼毫筆,在輿圖的最東方,輕輕畫了一個圈——那裡是大海的方向,是他曾經尋找燈塔水母的地方,或許,也是未來的新征程。

治國或許真的很簡單,隻要抓住根本:讓部眾安居樂業,讓技藝不斷傳承,讓道路永遠暢通。做到這些,剩下的一切,便會水到渠成。

喜歡逃荒是不可能的請大家收藏:()逃荒是不可能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