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港的海風帶著鹹澀的氣息,卷動著北洋水師的旌旗。李硯站在“鎮海號”的甲板上,望著緩緩駛入深海的船隊——三十艘樓船首尾相接,像一條銀色的長龍,在墨淵的引領下,向著未知的西方海域進發。
“陛下,此行路途遙遠,還請保重龍體。”秦老儒立於岸邊,遙遙作揖,花白的胡須在風中飄動。他雖不理解皇帝為何執著於出海,卻也明白這趟遠航的重要性——陛下口中的“高產作物”,關乎著大秦的根基。
李硯揮了揮手,聲音被海風送向岸邊:“秦先生放心,朕去去就回。北方的政務,就拜托你了。”
樓船緩緩駛離港口,岸邊的人影漸漸縮小。李硯轉身看向艙內,那裡堆放著百工營精心準備的物資:壓縮的肉乾、不易腐壞的醃菜、用於記錄的竹簡帛書、繪製輿圖的筆墨,還有幾箱用於交換的絲綢和瓷器——他知道,海上航行難免遇到異域部落,這些中原珍寶總能派上用場。
墨淵如同一座移動的島嶼,遊弋在船隊側方。五十丈長的身軀在海水中起伏,巨大的尾鰭輕輕擺動,便能掀起足以讓樓船搖晃的浪濤。李硯時常站在墨淵背上,感受著水係親和帶來的奇妙體驗——海水在他指尖流淌,仿佛有了生命,能清晰地感知到方圓十裡內的魚群與暗礁。
“前麵有島嶼。”墨淵的聲音直接在李硯腦海中響起,這是契約帶來的精神連接。
李硯登高眺望,果然見前方出現一片綠意盎然的島嶼。船隊靠近後,發現島上草木叢生,隱約有土著的身影在林間穿梭。
“派十名士兵登陸探查,帶上絲綢作為禮物,不可擅動刀兵。”李硯下令。他此行的目的是尋找作物,而非征服。
士兵們乘著小船登上島嶼,很快便帶回了幾個皮膚黝黑、穿著獸皮的土著。他們起初對樓船充滿恐懼,但在看到士兵遞上的絲綢後,眼中露出好奇與敬畏。
通過手勢與簡單的交流,李硯得知這座島嶼盛產一種塊莖植物,埋在地下,口感粗糙卻飽腹感強。他立刻讓士兵跟隨土著去挖掘,很快便捧著幾塊沾滿泥土的塊莖回來——那形狀、那紋理,與他記憶中的土豆驚人地相似!
“就是它!”李硯心中狂喜,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塊土豆,用小刀切開,內裡是淡黃色的果肉,散發著淡淡的土腥味。他讓士兵生火烤熟,嘗了一口,雖不如後世的土豆細膩,卻已是天大的收獲。
“留下十名士兵和一艘樓船,在此建立據點,收集土豆種子,學習種植方法。”李硯當即下令,“其餘人繼續向西。”
船隊離開島嶼時,土著們捧著更多的土豆來交換絲綢,李硯則讓士兵留下了幾把鐵製農具——對這些土著而言,鐵器或許比絲綢更實用。
一路向西,船隊又發現了幾處陸地。在一座氣候濕熱的半島上,他們找到了番薯,藤蔓匍匐在地上,根部結著紫紅色的塊莖;在一處火山島附近,他們甚至發現了玉米的野生祖先,雖然顆粒瘦小,卻已具備玉米的特征。
“有了這些,大秦的糧食問題,算是解決了一半。”李硯將收集到的種子小心翼翼地收好,心中一塊大石落地。這些作物適應性強,無論是北方的旱地還是南方的水田都能種植,一旦推廣開來,足以讓大秦的人口承載量翻上幾番。
航行途中,船隊還與幾支海上商隊相遇。有來自波斯的商船,滿載著香料與寶石;有來自南洋的獨木舟,載著椰子與象牙。李硯讓士兵用絲綢與他們交換,不僅獲得了更多異域作物的種子,還從波斯商人那裡得到了更精確的海圖——原來從海上到波斯,比他預想的還要近,隻需穿過馬六甲海峽,便可進入印度洋。
“海路果然比陸路便捷。”李硯看著海圖,心中有了新的計劃。待返回後,便開辟海上絲綢之路,與波斯、大秦羅馬)直接通商,既能賺取財富,又能更快地獲取異域的技術與作物。
兩個月後,船隊帶著滿艙的種子與海圖,在墨淵的護送下返回登州港。消息傳回長安,秦老儒欣喜若狂,立刻組織農匠研究土豆、番薯的種植方法,準備來年開春在北方試種。
李硯回到長安時,正值新科進士赴任各地。他特意召見了那五十名擅長農桑、算術的進士,讓他們負責推廣新作物,並改良農具、興修水利。
“你們的功績,不在開疆拓土之下。”李硯對他們說,“若能讓大秦的畝產翻倍,朕必重賞。”
進士們備受鼓舞,紛紛奔赴各地。他們帶著土豆種子,深入田間地頭,教農民開墾荒地,試種新作物。起初,百姓們對這些“奇形怪狀”的東西充滿疑慮,但在看到試種田裡沉甸甸的土豆後,都開始踴躍種植。
與此同時,鐵甲重步兵營的訓練也已初見成效。李硯在長安城外的校場上觀看演練,隻見數千名重步兵身披镔鐵甲,手持長戟,列成方陣穩步推進,步伐整齊劃一,甲葉碰撞聲如雷貫耳。麵對模擬的騎兵衝鋒,他們迅速變換陣型,長戟如林,將“騎兵”擋在陣外,展現出極強的防禦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很好。”李硯點頭,“再練三個月,便可調往長江防線,與江南的周軍對峙。”
海軍方麵,北洋水師又新造了二十艘樓船,士兵們的海戰技巧也日漸嫻熟。李硯讓他們沿著海岸線巡邏,清理海盜,保護往來商船,同時在登州、萊州等港口建立市舶司,負責管理海外貿易,收取關稅。
“陛下,江南的周室派人來了,說願向大秦稱臣,年年納貢,隻求陛下承認他們的封地。”趙勇前來彙報,語氣中帶著不屑。
李硯冷笑一聲:“稱臣?他們早有今日,何必當初負隅頑抗?告訴來使,想要稱臣可以,必須交出長江沿岸的所有城池,解散軍隊,周室宗室遷往長安居住。否則,明年開春,朕便揮師南下,踏平金陵!”
他知道,江南的藩王們已是強弩之末。北方的穩定與富庶,早已讓江南百姓心生向往,不少周軍士兵甚至偷偷渡江投降。隻要再施加些壓力,江南的歸順隻是時間問題。
這日,李硯正在翻看各地送來的農桑報告,秦老儒匆匆趕來,手中捧著一本冊子:“陛下,您看!這是北方試種土豆的產量,一畝地竟能收獲三千斤!”
李硯接過冊子,看著上麵的數據,眼中閃過一絲激動。三千斤的產量,是傳統粟米的五倍有餘!有了這樣的產量,彆說養活北方百姓,就算南下統一江南,糧草也綽綽有餘。
“立刻下令,在北方各州全麵推廣土豆、番薯種植,官府提供種子與技術指導,凡超額完成種植任務的,減免賦稅。”李硯站起身,語氣斬釘截鐵。
消息傳開,北方百姓歡呼雀躍。他們不再擔心饑荒,開始開墾更多的荒地,連那些曾經貧瘠的山坡與鹽堿地,也種上了土豆與番薯。田野裡,隨處可見忙碌的身影,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李硯站在皇城的角樓上,望著北方的原野。那裡,新作物正在茁壯成長;長安城內,百工營的錘聲此起彼伏,新的農具、兵器不斷產出;登州港外,北洋水師的樓船往來穿梭,帶來了異域的財富與種子。
他知道,大秦的根基已經穩固。文有科舉取士的儒生治理地方,武有鐵甲重步兵與北洋水師守護疆土,民有高產作物解決溫飽。接下來,便是南下江南,完成最後的統一。
至於更遠的未來,他已將目光投向了大海。墨淵傳來消息,在更遙遠的西方海域,似乎有一片廣袤的大陸,那裡或許有更多的奇珍異寶,或許有更先進的文明。
“等統一江南,便組建更大的船隊,去看看那片大陸。”李硯輕聲道,眼中閃爍著探索的光芒。
窗外,夕陽正濃,將長安的宮殿染成金色。屬於大秦的時代,才剛剛拉開序幕。而他,這位從草原崛起、一統北方、揚帆出海的開國皇帝,將繼續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讓大秦的旗幟,插遍已知與未知的土地。
喜歡逃荒是不可能的請大家收藏:()逃荒是不可能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