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三年七月,熾熱的南風裹挾著海鹽與香料的氣息,席卷著泉州港。
鄭和所乘的寶船“探海號”緩緩駛入這“東方第一大港”時,即便是見多識廣的他也為眼前的景象所動容。
目之所及,桅杆如林,帆影蔽日,形態各異的船隻——從尖頭狹長的阿拉伯三角帆船“獨桅舟”,到船樓高聳的印度“烏舶”,再到本土的福船、廣船——密密麻麻地停泊在蜿蜒的海灣內。
碼頭上人聲鼎沸,頭纏白巾的阿拉伯人、皮膚黝黑的昆侖奴、高鼻深目的波斯客商,與本地腳夫、牙行夥計擠作一團,各種語言的叫賣聲、討價還價聲、船笛號角聲交織成一片喧囂的海洋奏鳴曲。
鄭和並未身著顯赫的官服,僅穿一襲素色葛布長袍,頭戴白色禮拜帽,混在隨從中間踏上碼頭。他的目光銳利地掃過港口,不僅在看繁華,更在評估港口的吞吐能力、船隻的構造特點,以及那些異域水手臉上所承載的遠洋經驗。
“鄭公公,前方便是清淨寺了。”通事官手指遠處一座巍峨的石構建築,其拱門、穹頂風格迥異於中土,宣禮塔高聳入雲。
然而,就在他們準備前往之時,一隊身著官服的人馬匆匆趕來,為首的是一位麵容精乾、眼神略帶倨傲的官員。
“可是欽差總兵正使鄭和鄭公公駕臨?下官泉州市舶司提舉,趙方舟,有失遠迎,還望恕罪!”趙提舉嘴上說著客套話,行禮的動作卻帶著幾分敷衍。市舶司掌管海上貿易,油水豐厚,地位特殊,對這位內官出身的欽差,他顯然心存試探。
“趙大人不必多禮。”鄭和神色平靜,“咱家奉陛下之命,為下西洋事,需在泉州征召一些精通番語、熟諳海道的人才。”
趙方舟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精光:“此乃泉州榮幸。不過,鄭公公,這泉州港情況複雜,番商水手良莠不齊,其中多有狡黠之徒,甚至不乏前朝遺孽、海上宵小混雜其間。征召之事,是否由我市舶司先行為公公甄彆一番,以免……”
鄭和抬手打斷了他,語氣溫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勢:“陛下賦予咱家全權,此事關係國策,咱家自當親自訪查。趙大人隻需提供便利即可。”他清楚,市舶司與本地海商集團關係盤根錯節,若經其手,找來的人未必真正能為遠航所用,反而可能被安插耳目。
趙方舟麵色微變,隻得躬身道:“既然如此,下官遵命。”
擺脫了市舶司的“好意”,鄭和一行步入清淨寺。莊嚴肅穆的大殿內,正在做晌禮的穆斯林們看到一位明顯是朝廷大員、卻作穆斯林打扮的人進來,紛紛投來驚訝與好奇的目光。
一位留著銀白長須、麵容慈祥的老者迎上前來,右手撫胸,用帶著泉州口音的漢語說道:“尊貴的客人,願真主的平安與你同在。我是本寺住持,夏不魯罕丁。”
鄭和以標準的阿拉伯語回禮:“願真主的仁慈與平安也降臨於您,尊敬的教長。”
夏不魯罕丁眼中頓時爆發出驚喜的光芒,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來:“啊!以真主之名,沒想到來自朝廷的貴人,竟能說如此純正的‘天方語’!”
在清淨寺簡樸而潔淨的會客室內,鄭和屏退左右,僅留一二心腹,開門見山:“大師,朝廷即將遣龐大船隊遠下西洋,宣威海外,互通有無。此事需大量精通阿拉伯語、波斯語,熟悉印度洋乃至更遠航路、風土人情的向導、通譯與導航員。久聞泉州臥虎藏龍,特來請教。”
夏不魯罕丁沉吟著,指尖緩緩撚動念珠,並未立即回答,反而意味深長地看著鄭和:“鄭公公,泉州確有這樣的人才。他們世代泛海,與風浪搏命,與異邦交易,積累了無價的見識。不過……”他頓了頓,“他們多數是普通百姓,或商賈,或船工,或教書先生。朝廷往日於海貿,時緊時鬆,他們為何要舍棄安穩,為這前途未卜的遠航效力?朝廷……又能給予他們什麼?”
鄭和從懷中取出一卷明黃色的綢緞詔書,輕輕展開:“此乃陛下親筆詔書,明令此次遠航,需尊重各國風俗信仰,無論佛教、伊斯蘭教,乃至番邦神隻,皆不可輕慢。對於所需人才,不論出身,唯才是舉,朝廷將授以相應官職,厚給俸祿,光耀門楣。”他目光懇切地看著夏不魯罕丁,“更重要的是,大師,這將是一條前所未有的海路,連接東西,傳播文明,亦是承載我等穆斯林兄弟通往天方之路的壯舉。於公於私,於國於教,皆意義非凡。”
夏不魯罕丁動容了,他撫摸著詔書上精美的紋飾,正要開口,一個清朗而自信的聲音從門外傳來:
“若朝廷果真欲尋熟悉西洋航路、通曉番語之人,在下馬歡,或可效勞。”
鄭和回頭,見一位年約三十、身著半舊青衫的儒生站在門口。他眉目清秀,身形挺拔,看似文弱,但那雙眼睛卻透著一股與書生身份不符的沉靜與銳利,仿佛能洞穿海上的迷霧。
“馬歡?”夏不魯罕丁笑著向鄭和介紹,“此子乃我泉州奇才,其父本是廣州籍船匠,後遷至泉州,參與過海船建造。馬歡自幼在船廠長大,熟稔船舶結構,後遍讀詩書,考取過生員,卻無意功名,偏愛番語與海道。他能說流利的阿拉伯語、波斯語,甚至一些天竺方言,曾數次隨商船遠航,最遠抵達古裡卡利卡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馬歡不卑不亢地向鄭和行禮,語氣平和:“在下久聞鄭公公大名,近日更聽聞公公在龍江船廠,以糯米漿改良船縫密封之法,巧思妙想,令船匠歎服。公公既能躬身實務,洞察秋毫,此番遠航,或可信賴。”
鄭和心中一動,此人不僅熟知海事,竟連龍江船廠的細節都如此關注,可見其心細如發,正是急需之才。“閣下對造船亦有研究?”
“不敢稱研究,略知皮毛耳。”馬歡微笑,“家學淵源,加之自幼好奇,於船舶水密隔艙、帆桅設計、抗浪結構,都有些許心得。曾將一些番船優點記錄整理,或可供公公參詳。”
三人正深入交談,一名寺眾引著一位中年漢子匆匆趕來。此人身材魁梧,皮膚被海風烈日灼成古銅色,滿麵風霜,步伐穩健,一進門便帶進一股豪邁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