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公公,此番歸來,又立不世奇功啊!看那麒麟祥瑞,萬國來朝,真乃我朝盛事!下官等在京中聞之,無不歡欣鼓舞!”
說話的是戶部一位姓李的郎中,他在南京城最負盛名的“望江樓”雅間內,舉著酒杯,滿麵紅光地向主位的鄭和敬酒。窗外是滾滾長江,室內是珍饈美酒,席間作陪的還有幾位與鄭和相熟的勳貴子弟及幾位品級不高的官員。場麵看似熱絡,充滿了對凱旋英雄的奉承與恭維。
鄭和端起酒杯,麵帶得體的微笑,淺淺抿了一口:“李郎中過譽了,此皆賴陛下天威,將士用命,鄭某豈敢貪天之功?”他語氣平和,眼神卻不著痕跡地掃過席間眾人。這些人的熱情背後,似乎總隔著一層若有若無的東西。
“誒,鄭公公過謙了!”一位勳貴子弟接過話頭,語氣帶著誇張的讚歎,“如今這南京城裡,誰人不知鄭公公三下西洋,揚我國威於萬裡之外?聽說那錫蘭山王不服王化,被公公略施小計便手到擒來,真是用兵如神!還有那麻林地的麒麟,嘖嘖,若非公公,我等凡夫俗子,怕是終生也難得一見這等祥瑞!”
眾人紛紛附和,又是一輪敬酒。
然而,酒過三巡,話題在微醺中漸漸偏離了最初的純粹頌揚。那位李郎中放下酒杯,看似隨意地歎了口氣:“說起來,鄭公公每次遠航,這排場是越來越大,帶回的奇珍異寶也越來越多,真是讓我等開眼。隻是……”他拖長了語調,瞥了鄭和一眼,“部堂裡的老大人們,近來可是為這錢糧度支,愁白了不少頭發啊。”
席間瞬間安靜了幾分。另一位官員接口道:“李兄所言極是。下官在兵部聽用,也常聽聞些議論。一艘寶船造價幾何?數萬將士遠航數載,糧餉、賞賜、撫恤,又是何等天文數字?如今北邊……”他壓低了聲音,“北虜阿魯台又不安分,陛下已有意再次北征,這九邊軍費,各處要塞的修繕,哪一樣不是吞金的窟窿?唉,當家才知柴米貴啊。”
這些話,像是無意間的抱怨,又像是精心設計的試探。鄭和握著酒杯的手指微微收緊,麵上卻不動聲色:“陛下雄才大略,北征南撫,皆為社稷長治久安。下西洋所費雖巨,然所獲亦豐,更打通海路,令諸番畏威懷德,其利在長遠,非一時銀錢所能衡量。”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李郎中連忙笑著打圓場,“鄭公公高瞻遠矚,非我等所能及。隻是朝中有些迂腐之人,目光短淺,隻盯著眼前賬目,不免有些聒噪,公公還需心中有數才好。”
這場接風宴,最終在一種表麵和諧、內裡卻各懷心思的氛圍中結束。鄭和走出望江樓,初夏的暖風吹在臉上,卻讓他感到一絲寒意。這些看似隨意的閒談,如同拚圖的碎片,在他心中逐漸拚湊出朝堂之上正在悄然變化的氛圍——對他的功績,讚美依舊,但對其背後巨大成本的質疑與非議,已如暗流般開始湧動。
數日後的常朝,這種變化得到了更清晰的印證。當鄭和出列,詳細稟報了第三次遠航的成果,並謹慎提出,為鞏固與西洋諸國關係,保持海路暢通,宜當開始考慮籌備下一次遠航的必要性時,丹陛之下,陷入了一陣短暫的、令人不安的沉默。
端坐在龍椅上的永樂皇帝朱棣,麵容依舊威嚴,他肯定了鄭和的功績,對船隊將士的賞賜也未有絲毫吝嗇。然而,當他開口時,那洪亮的聲音中,以往提及下西洋時特有的、幾乎能點燃整個大殿的激情,似乎減退了幾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深沉的、帶著權衡的平靜。
“鄭卿之功,朕與百官皆已親見。舟師勞苦,揚威異域,宣朕德意於四海,甚合朕心。”朱棣的目光緩緩掃過群臣,最終落回鄭和身上,“然,”他話鋒一轉,語氣加重,“北虜阿魯台,背信棄義,屢犯我邊陲,殺掠我子民,壞朕與民休息之政。朕已決意,待秋高馬肥,糧草齊備,將再舉大軍,深入漠北,犁庭掃穴,以靖邊患!”
“陛下聖明!”以武將和部分激進文官為首的朝臣們齊聲應和,聲浪明顯蓋過了之前對下西洋的回應。北征,這個帝國永恒的主題,再次以強大的引力,將朝堂的注意力與資源導向了北方。
朱棣微微抬手,壓下呼聲,繼續對鄭和說道:“下西洋之事,關係重大,亦不可輕廢。鄭卿可先將此次航行圖冊、各國表文、風物記錄等整理詳儘,交付有司存檔、研議。後續事宜,待朕北征凱旋後,再行詳酌。”
這番話,看似沒有否定下西洋,實則已將其優先級,明確地排在了即將到來的、耗費巨大的北征之後。一種無形的壓力,籠罩在鄭和心頭。他清晰地感受到,皇帝的戰略天平,正在傾斜。
真正讓鄭和深刻體會到這“陰影”具體形象的,是數日後在一次宮廷典禮間隙,與皇太子朱高熾的第一次正式、深入的會麵。
在文華殿的偏殿,太子朱高熾屏退了左右。他身材肥胖,行動略顯遲緩,但眼神溫潤而透著一股務實的氣息。他並未像其他人那樣對鄭和的功績大加讚揚,而是更關心具體細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鄭公公辛苦。”朱高熾的聲音溫和,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沉穩,“孤翻閱過馬歡、費信等人記錄的《瀛涯勝覽》草稿,西洋諸國風物,確實光怪陸離,令人驚歎。隻是,孤有一事不明,還望公公解惑。”
“太子殿下請講,臣知無不言。”鄭和恭敬地回答。
“孤聽聞,此次遠航,僅賞賜各國君主、酋長及換取物資所耗絲綢、瓷器、金銀,便已是一個極其驚人的數目。而船隊數萬將士數年之糧餉、船隻建造維護之費,更是浩繁。這些支出,與我大明境內修河築路、賑濟災民、供養九邊將士之費用相比,孰輕孰重?”朱高熾的問題直指核心,語氣平和,卻如重錘般敲在鄭和心上。
鄭和深吸一口氣,謹慎應答:“回殿下,下西洋所費確巨。然其利亦遠。一則揚我國威,使四夷賓服,減少邊釁;二則互通有無,香料、珍寶入我中土,亦有裨益;三則開拓海路,利於商賈,長遠來看,可增稅賦。昔年蒙元亦曾經營海運,其利……”
“蒙元?”朱高熾輕輕打斷了鄭和的話,嘴角露出一絲難以言喻的笑意,那笑容裡似乎帶著一絲對前朝教訓的了然,也有一絲對過於宏大敘事的保留,“蒙元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終致國力耗竭,民心離散,其覆轍豈可效仿?父皇雄才大略,欲追摹漢武唐宗之功業,孤深以為然。然,為君者,亦當知‘藏富於民’,知‘量入為出’。如今北虜未平,內地諸省亦偶有災荒,國庫雖豐,亦非取之不儘。”
他頓了頓,看著鄭和,語氣依舊溫和,卻字字清晰:“鄭公公之忠勇與能力,孤素來欽佩。遠航壯舉,曠古爍今。然,國之資源,猶如杯水,傾於西洋多一分,則注於北疆與內地便少一分。如何權衡,使之既不墜父皇開拓四海之誌,又不傷我大明之元氣,此中分寸,極難把握。公公日後行事,需更加惕厲謹慎,方為長久之道。”
這番話,如同一盆摻雜著冰塊的冷水,從鄭和頭頂澆下,讓他徹骨生寒。太子並未明確反對下西洋,但其態度已昭然若揭:他更看重內部的穩定與民生,對耗資巨大的遠航持保守甚至警惕的態度。這意味著,一旦陛下……未來的朝堂,下西洋的政策很可能麵臨巨大的變數。
鄭和深深一躬:“殿下教誨,臣謹記於心。”
從文華殿出來,午後的陽光有些刺眼。鄭和走在長長的宮道上,身後是巍峨的宮殿,前方是重重疊疊的朱紅宮牆。他感覺自己仿佛行走在一片輝煌的陰影之下,一邊是皇帝尚未完全熄滅的開拓雄心,一邊是太子務實保守的治國理念,中間還夾雜著朝臣們基於各自立場的算計與質疑。
“第五次、第六次……”鄭和在心中默念著那尚未完全展開的航海圖,那上麵還有更多未知的海岸等待標記。
喜歡大明太監秘史請大家收藏:()大明太監秘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