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記得,”王振端坐在酸枝木太師椅上,指尖有節奏地敲擊著光潔的桌麵,聲音不大,卻讓侍立在下方的三人不自覺地屏住了呼吸,“去年這個時候,也是這般大雨。吏部考功司郎中張環,在文華殿外,當著幾位翰林的麵,說了句什麼話來著?”
毛貴那張圓胖的臉立刻堆滿憤慨,身子向前躬得更低:“回公公,那姓張的狂徒說,‘內宦者,刑餘之人,安知禮義?隻合灑掃庭除,豈可妄議朝政!’言辭刻毒,其心可誅!”他說得咬牙切齒,胖手緊緊攥著衣袖,仿佛自己親耳聽聞,受了天大的侮辱。
馬順按著腰間的繡春刀柄,指節因用力而微微發白,冷哼一聲:“這廝仗著是正統七年的進士,入了翰林,又轉遷吏部,自詡清流,向來不把咱們內官放在眼裡。末將記得,他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非議公公,說……說公公‘狐媚少主,竊弄威權’。”他眼中凶光畢露,如同盯上獵物的惡犬,臉上橫肉不自覺地抽動。
王振微微頷首,目光轉向一直沉默的王長隨:“長隨,你在文書房,可曾留意過這位張郎中的‘風骨’?”
王長隨上前半步,躬身回應,聲音平穩得沒有一絲波瀾:“奴才留意過。張環,字守方,江西吉水人,正統七年二甲進士,選庶吉士,散館後授翰林院編修,三年前遷吏部考功司郎中。為人確實以剛直敢言著稱,在清流中頗有聲望。與都察院幾位禦史過從甚密,時常詩文唱和。”他頓了頓,抬起眼皮,目光裡閃過一絲洞悉一切的了然,“不過,越是自命清高之人,往往越容易留下可供指摘之處。奴才……或可試著找找。”
王振的嘴角終於牽起一絲極淡的弧度,那弧度裡沒有半分暖意,隻有掌控生死的漠然:“哦?那便去找找。咱家也想看看,這位滿口禮義廉恥的張郎中,骨頭到底有多硬,經不經得起琢磨。”
他輕輕揮了揮手。毛貴和馬順會意,躬身退下,各自去準備。王長隨則深深一揖,無聲地退入值房外的雨幕之中,身影很快消失在廊廡儘頭。
王長隨回到他那間堆滿故紙堆的文書房庫室,空氣中彌漫著陳舊墨香和防蛀草藥的氣息。他閂上門,徑直走向靠牆的一排榆木書架。這些書架上擺放的並非官方檔案,而是他多年來利用職務之便,通過各種渠道搜集、抄錄的私人筆記、同年錄、詩文集,乃至一些官員私下流傳的唱和草稿。他精準地從中抽出一冊藍布封麵的《正統七年同年齒錄》,又找出幾本薄薄的、紙張已然泛黃的詩文雜抄。燭光下,他瘦削的身影伏在案上,一頁頁仔細翻閱,目光銳利如鷹,不放過任何一行可能被曲解利用的文字。
時間在寂靜中流逝,窗外雨聲漸歇。終於,在一本名為《南窗雜詠》的私刻詩集中,王長隨的目光定格在了一首題為《癸醜中秋夜值有感》的七律上。這是張環在翰林院值夜時所作,其中兩句映入他的眼簾:
“玉漏聲長孤臣影,
紫宸殿深聖心遙。”
王長隨的指尖在這兩句詩上輕輕劃過,嘴角浮現出一絲冰冷而得意的笑意。他小心翼翼地將這一頁折角,然後將詩集合上。他取過一張素箋,提筆蘸墨,開始寫下他的“注解”,每一個字都斟酌再三,務求既能置人於死地,又不露斧鑿痕跡。
與此同時,在內府庫那間充斥著各種貨品樣品和賬冊的值房裡,毛貴正召來了一個心腹小太監。這小太監原本在戶部當差,因貪墨被毛貴拿住把柄,如今對他死心塌地。
“找兩個手穩的,字要寫得像。”毛貴低聲吩咐,遞過去幾張空白的賬冊頁和一份名單,胖臉上那雙小眼睛閃爍著精明的光,“仿著這個筆跡,”他指了指一份不知從哪個衙門流出來的、張環批閱過的文書,“在上麵記幾筆。時間嘛,就寫去年和今年。名目嘛……就寫‘冰敬’、‘炭敬’,地方嘛,選江西、湖廣那幾個常來跑官的府縣。數目,不要太大,每次三五百兩,顯得真實。”他搓著肥厚的手指,補充道,“做得乾淨些,賬冊要半舊,墨色也要有深淺,像是陸續記下的。”
小太監心領神會,躬身接過東西,悄無聲息地退了下去。毛貴滿意地眯起眼,仿佛已經看到白花花的銀子,不,是看到王公公讚許的目光。他深知,構陷的關鍵在於細節的真實,在於將謊言編織得如同真相般無懈可擊。
而在錦衣衛北鎮撫司那陰森的值房內,馬順正對著牆上懸掛的京師輿圖,手指點在西城澄清坊的位置。一個身著褐色便裝、眼神銳利的錦衣衛總旗肅立在他身後。
“大人,都查清楚了。”總旗低聲彙報,聲音乾練,“張環每日卯時三刻出門,乘一頂青布小轎前往吏部衙門,路線固定,經李廣橋、小時雍坊、鹹宜坊。申時左右下值歸家,偶爾會去附近的茶樓‘聽雨軒’小坐。身邊常隨隻有一個老蒼頭和一個十四五歲的書童,都不會武藝。其府邸位於澄清坊三條胡同底,獨門小院,左右鄰舍不多,且多是尋常人家,動手極為方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馬順摩挲著繡春刀冰冷的刀鐔,臉上橫肉抽動,露出一個殘忍的笑容:“好!告訴盯梢的弟兄們,都給老子把招子放亮點!盯死了,但沒老子的命令,誰也不準驚了這老小子!”他轉過身,眼中閃爍著嗜血的光芒,“等王公公一聲令下,老子要親自去會會這位‘清流’老爺,請他到咱們北鎮撫司的詔獄裡,好好講講他的‘禮義廉恥’!讓他知道知道,馬王爺到底有幾隻眼!”
總旗躬身領命:“屬下明白!弟兄們都已安排妥當,隻等大人令下。”
次日,王長隨將那份《南窗雜詠》連同他親筆寫下的箋紙,呈送到了王振的案頭。箋紙上,是他對那兩句詩的“注解”:
“張環此詩,作於宣德八年先帝病重、輟朝多日之時。‘玉漏聲長孤臣影’,暗諷宮禁森嚴,君主不朝,使其如棄婦孤臣,心懷怨懟;‘紫宸殿深聖心遙’,其怨望之心,昭然若揭!竟敢妄測聖心,抱怨君恩不及,此非人臣所當言!若深究其意,與‘清君側’之逆論,僅一步之遙。此等文字,流於私集,其心叵測。”
王振看著這份“注解”,手指在“怨望”、“謗君”、“其心叵測”等字眼上輕輕劃過,臉上沒有任何表情,但眼底深處卻掠過一絲滿意的神色。他不需要確鑿的證據,隻需要一個看似合理的借口,一個能擺上台麵、堵住悠悠眾口的罪名。
幾乎同時,毛貴也捧著那本偽造好的流水賬冊來了。他小心翼翼地將賬冊放在王振麵前,臉上帶著難以抑製的諂媚和邀功之色:“公公,您過目。東西準備好了,筆跡模仿了八九分,做舊也做得妥帖,這墨色、這紙張的磨損,都像是用了些時日的舊物。上麵記了十幾筆,統共四千兩出頭,數目不大不小,正合適。人證也好安排,找個‘悔過’的商人或罷黜小吏,一口咬死便是。保管那姓張的渾身是嘴也說不清!”
王振掃了一眼那本足以以假亂真的賬冊,又看了看旁邊王長隨提供的“詩案”,微微頷首。貪墨,加上怨望謗君,罪名環環相扣,已然紮實。他抬眼看向窗外,雨已停歇,天色灰蒙。
“馬順那邊,都準備好了?”王振的聲音依舊平淡。
“回公公,”毛貴連忙答道,“馬鎮撫使那邊早已安排妥當,人手都撒出去了,隻等公公示下。”
王振沉默片刻,指尖在案上輕輕一點,仿佛落下一枚無形的棋子:“那就……先讓都察院那邊,收到點風聲吧。看看這位張郎中,在‘鐵證’麵前,還能不能保持他那份‘風骨’。”
“是,公公!”毛貴精神一振,躬身領命,胖臉上滿是即將看到仇家倒黴的興奮。
喜歡大明太監秘史請大家收藏:()大明太監秘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