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萬曆登基_大明太監秘史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68章 萬曆登基(1 / 1)

“陳公公,鹵簿儀仗再核對一遍!丹陛兩側的侍衛,務必按規製站定,半步不得擅離!”奉天殿外,禮官周應秋擦著額角的冷汗,對著匆匆走來的陳矩低聲催促,聲音裡帶著難以掩飾的焦灼。國喪未除,新帝登基,這場大典既要彰顯皇家威儀,又不能失了肅穆,稍有差池便是掉腦袋的罪過。

陳矩頷首,目光如炬般掃過排列整齊的儀仗隊:金瓜、鉞斧、朝天鐙依次排開,朱漆木杆上的鎏金裝飾在晨光中泛著冷光,映得周圍的地麵都亮堂了幾分;侍衛們身著明甲,手持長槍,身姿挺拔如鬆,連呼吸都刻意放輕,生怕打亂了這莊嚴肅穆的氛圍。他走到最前排,指尖輕點一名侍衛的甲胄,沉聲道:“甲片扣緊,纓穗整理好,莫要失了皇家體麵。”說罷,又轉向負責禮樂的太監,語氣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樂章順序再順一遍,登基大典,容不得半點錯漏。”

就在此時,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傳來。馮保身著繡著坐蟒的深色宮袍,在一眾小太監的簇擁下走來,腰間玉帶束緊,襯得身形愈發挺拔。他目光掃過陳矩布置的現場,微微頷首,語氣平淡卻帶著分量:“做得不錯。”隨即壓低聲音,湊近陳矩:“太後娘娘在珠簾後看著,陛下年幼,今日之事,你我需多費心。若出了差錯,誰也擔待不起。”

陳矩躬身應道:“馮公放心,臣已安排妥當,每一個環節都派了專人盯守。”

辰時三刻,禮樂聲準時響起,雄渾的《慶平之章》穿透奉天殿的朱紅大門,響徹紫禁城的每一個角落。十歲的皇太子朱翊鈞,身著一身略顯寬大的袞龍袍,在馮保的攙扶下,一步步踏上丹陛。袞袍上的十二章紋栩栩如生,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在晨光中流轉,可那身衣服套在單薄的孩童身上,卻顯得格外沉重,壓得他小小的肩膀微微下沉。

小皇帝的小手緊緊攥著馮保的衣袖,指節泛白,連帶著馮保的袍角都被捏出了褶皺。他低著頭,看著腳下的白玉台階,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繡著龍紋的靴底踩在冰涼的石階上,傳來陣陣寒意,讓他忍不住打了個寒顫。殿內文武百官垂首恭立,烏壓壓的一片,衣袂摩擦的窸窣聲與禮樂聲交織,如同一張無形的網,讓他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陛下,莫慌,抬首挺胸。”馮保的聲音低沉而平穩,帶著一種令人安心的力量,從耳畔傳來。他刻意放慢腳步,配合著小皇帝的節奏,目光警惕地掃過四周。

朱翊鈞依言抬起頭,目光掃過殿內。文武百官分列兩側,首輔高拱雖未到場——昨日遺詔風波後,他便稱病告假,實則心有不甘,想以此表達抗議——但次輔張居正、李春芳等人皆躬身侍立,目光肅穆。張居正身著藏青色官袍,神色平靜,眼神中卻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期待;李春芳則麵露憂色,時不時瞟向小皇帝,顯然是擔心大典出岔子。而最讓他不安的,是殿內那道若有似無的目光——珠簾之後,母親李太後正靜靜看著他,眼神裡滿是期許與擔憂,仿佛在說:“皇兒,你要撐住。”

終於,他走到了奉天殿正中的龍椅前。那把由金絲楠木打造的龍椅,高約丈餘,扶手雕刻著栩栩如生的五爪金龍,椅背上的龍紋張牙舞爪,仿佛要從木頭上躍下來,擇人而噬。朱翊鈞仰頭看著,隻覺得那龍椅高不可攀,一股無形的壓力撲麵而來,讓他下意識地後退了半步,小手緊緊抓住了馮保的衣角。

“陛下,該升座了。”馮保輕輕扶著他的後背,將他引向龍椅。與慣例不同,他並未如其他太監般侍立於丹陛之下,而是徑直走到龍椅一側,轉過身,麵向群臣,身形筆挺如鬆,如同一尊守護神。

這一舉動,瞬間在群臣中引起一陣騷動。

“馮保怎敢立於禦座之側?”站在前列的高拱舊部、都禦史王廷相眉頭緊鎖,低聲對身旁的吏部尚書楊博道,語氣中滿是憤怒。

楊博連忙拉了拉他的衣袖,示意他噤聲:“王大人,稍安勿躁。此刻正是敏感時刻,馮保手握遺詔,又深得太後信任,貿然出頭,恐引火燒身。”

“祖製規定,內臣隻能在丹陛之下侍立,這是公然逾矩!”王廷相依舊憤憤不平,聲音雖低,卻還是被周圍的幾位官員聽到。

竊竊私語如同潮水般在殿內蔓延,幾位高拱的舊部麵露怒色,嘴唇翕動,似乎想站出來反駁,卻被身旁的同僚悄悄拉住。隆慶遺詔的風波剛過,馮保身為顧命內臣,手握東廠與司禮監大權,此刻正是權勢最盛之時。在這新舊交替、權力未明的敏感時刻,無人敢貿然出頭,以免落得個“違抗先帝遺命”的罪名。

馮保仿佛沒聽到那些竊竊私語,他目光如鷹隼般緩緩掃過殿內每一個臣工的臉龐。當他的目光落在王廷相身上時,眼神驟然變冷,如同冰刃般刺了過去。王廷相心中一凜,下意識地低下頭,再也不敢有絲毫異動。馮保的威壓,如同無形的氣場,籠罩著整個奉天殿,讓原本嘈雜的竊竊私語漸漸平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殿外,陳矩如同精密的機括,無聲地協調著大典的每一個環節。禮樂聲突然卡頓了一瞬,原來是一名樂師過於緊張,手指按錯了琴弦。陳矩立刻抬手示意,樂師們心領神會,迅速調整節奏,確保樂章流暢銜接。一名侍衛因站立過久,身體微微晃動,陳矩快步上前,眼神一凜,那侍衛立刻挺直腰背,額頭上滲出冷汗,再也不敢懈怠。

他的身影穿梭在忙碌的太監與侍衛之間,時而低聲吩咐,時而親自上手調整,沉穩而高效。陽光透過奉天殿的格窗,灑在他身上,將那身青色宮袍染成金色,卻絲毫未動搖他專注的神情。他知道,這場大典不僅關乎皇家體麵,更關乎新朝的穩定,容不得半點差錯。

龍椅上的小皇帝,被繁複的禮儀和滿殿陌生的目光弄得有些不知所措。他小手緊緊抓著扶手,指節因為用力而泛白,身體微微僵硬,連呼吸都變得急促起來。當禮官唱讚“百官跪拜”時,看著下方黑壓壓跪倒一片的群臣,他們的頭顱低伏在地,口中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那聲音如同山呼海嘯,震得他耳膜發疼。他竟忘了該說“平身”,隻是呆呆地坐著,眼神裡滿是茫然。

珠簾之後,李太後的心瞬間提到了嗓子眼。她下意識地攥緊了手中的絲帕,指尖泛白,想要出聲提醒,卻又硬生生忍住——她知道,此刻她不能失態,否則隻會讓群臣更加輕視幼主。身旁的心腹女官張嬤嬤輕聲安慰:“娘娘莫急,陳公公會有辦法的。”

就在這尷尬的間隙,陳矩趁著整理禦案上玉璽的機會,悄無聲息地走到龍椅旁。他彎腰時,飛快地將一小塊裹著銀紙的蜜餞塞進皇帝手中,用隻有兩人能聽到的聲音輕聲道:“陛下莫慌,照老奴之前教您的做便是。有老奴在,一切無虞。”

那蜜餞是小皇帝平日裡最愛的桂花味,掌心傳來的甜意和熟悉的聲音,如同定心丸一般,讓朱翊鈞緊繃的身體稍稍放鬆了些。他偷偷將蜜餞含入口中,甜意在舌尖化開,驅散了些許恐懼。他定了定神,在禮官再次唱讚時,終於顫抖著說出:“眾……眾卿平身。”

聲音雖小,卻清晰地傳遍大殿。群臣起身,動作整齊劃一,沒有人敢嘲笑這位年幼的新帝。但仍有幾位高拱舊部,眼神中帶著一絲輕蔑,顯然並未將這位小皇帝放在眼裡。

李太後看到這一幕,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鬆開了攥緊的絲帕。她看著陳矩不動聲色地退回到殿外,又看向禦座旁的馮保,眼中閃過一絲讚許。她輕輕對張嬤嬤道:“馮保能鎮得住場麵,陳矩心細,照料皇上周到。此二人,忠誠可靠,皇上年幼,朝中大事,或可托付。”

張嬤嬤躬身應道:“娘娘英明。馮公公與陳公公皆是先帝顧命之臣,又深得陛下信任,有他們輔佐,定能保大明江山安穩。”

李太後微微頷首,目光重新投向殿內。她知道,隆慶帝駕崩,留下十歲的幼子,朝堂之上暗流湧動,高拱雖告假,但其黨羽遍布朝野,絕非善類。馮保與陳矩,一個主外震懾群臣,一個主內照料皇上,正是她此刻最需要的助力。她心中已然有了盤算,待登基大典結束,便要借馮保之力,徹底打壓高拱勢力,確保幼主能順利掌控朝政。

登基大典的流程冗長而繁瑣:祭天、告地、宣讀即位詔書、接受百官朝賀……每一個環節,馮保都在禦座旁輕聲提醒。“陛下,該舉杯了。”“陛下,目光要平視群臣。”他的聲音不大,卻總能在關鍵時刻響起,引導著小皇帝完成各項禮儀。

當宣讀即位詔書時,小皇帝按照馮保的囑咐,努力挺直腰背,眼神平視前方。詔書內容冗長,全是晦澀的文辭,他雖聽不懂,但也知道這是關乎自己成為皇帝的重要時刻,便一直強撐著精神。張居正站在群臣前列,看著小皇帝的模樣,眼中閃過一絲欣慰——這位幼主雖年幼,卻已有了幾分帝王的模樣。

而那些中立派的官員,見馮保如此得太後信任,又能如此熟練地引導新帝,心中已然開始重新權衡利弊,暗暗傾向於依附馮保與張居正的陣營。

終於,當最後一道禮樂聲落下,禮官高聲唱讚“登基大典畢”時,奉天殿內再次響起山呼海嘯般的“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朱翊鈞坐在龍椅上,看著下方跪拜的群臣,感受著那份至高無上的權力,心中既有茫然,也有一絲不易察覺的興奮。他偷偷看了一眼珠簾之後的母親,李太後對著他微微點頭,眼神裡滿是鼓勵。

冗長的登基大典終於結束。退朝後,小皇帝被馮保和陳矩簇擁著,前往文華殿東暖閣休息。一路之上,他緊繃的神經終於放鬆下來,剛到暖閣,便趴在榻上沉沉睡去,連袞袍都未來得及脫下,小小的眉頭依舊微微蹙著。

馮保與陳矩作為顧命內臣,在此值守。燭光搖曳,映照著孩童皇帝稚嫩卻已承載江山重量的睡顏,長長的睫毛在眼瞼下投下淡淡的陰影,嘴角還殘留著一絲蜜餞的甜意。

馮保負手立於榻前,凝視片刻,輕輕吐出一口氣,低聲道:“從今日起,這大明的萬裡江山,十歲的幼主,可就係於你我二人之手了。”他的聲音裡帶著一絲難以抑製的激動——

陳矩沒有接話。他隻是默默上前,仔細地將小皇帝蹬開一角的明黃錦被重新掖好,動作輕柔,生怕驚擾了孩子的安眠。他的目光落在小皇帝稚嫩的臉龐上,眼中滿是複雜——

他的沉默,與馮保的慨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群臣散去後,張居正並未立刻回府,而是繞道前往李太後的慈寧宮。他要向太後稟報大典的情況,同時進一步鞏固與太後、馮保的同盟。而那些高拱的舊部,則聚集在王廷相的府邸,商議著如何反擊馮保,奪回話語權。

喜歡大明太監秘史請大家收藏:()大明太監秘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