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唐中宗李顯、睿宗李旦:“媽媽”懷裡的“寶寶”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 第127章 唐中宗李顯、睿宗李旦:“媽媽”懷裡的“寶寶”

第127章 唐中宗李顯、睿宗李旦:“媽媽”懷裡的“寶寶”(2 / 2)

李顯對韋氏的所作所為,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想管——他覺得自己欠韋氏的,當年要是沒有韋氏,自己可能早就死在房州了。所以不管大臣怎麼勸,他都聽不進去。有一次,大臣燕欽融上書,說韋氏和武三思勾結,危害社稷,李顯把燕欽融召到宮裡,還沒等燕欽融說完,韋氏就讓人把燕欽融摔死在殿上。李顯雖然有點不高興,但也沒責怪韋氏,隻是說了句“以後彆這樣了”,就不了了之了。

安樂公主比韋氏還過分,她仗著李顯的寵愛,經常跟李顯要官,還想讓李顯立她為“皇太女”就是未來的女皇帝)。李顯雖然沒答應,但也沒批評她,隻是笑著說“等我跟大臣們商量商量”。安樂公主一看李顯沒反對,就更加肆無忌憚,甚至把自己寫的詔書藏在李顯的詔書裡,讓李顯簽字,李顯連看都不看,就簽了字。

《新唐書·中宗紀》裡說李顯“在位五年,無甚政績,而韋後、安樂公主專權,朝政混亂”——這話一點都不假。李顯第二次登基的五年裡,沒乾過一件正經事,反而把朝堂搞得烏煙瘴氣。他以為自己是在“補償”韋氏,其實是在“養虎為患”;他以為自己能掌控權力,其實是在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淵。

景龍四年公元710年),李顯突然駕崩,死因成謎。《舊唐書·中宗紀》裡說李顯是“崩於神龍殿”,沒說具體原因;《新唐書·中宗紀》和《資治通鑒》則記載,韋氏和安樂公主為了奪權,用毒餅毒死了李顯。李顯的死,成了壓垮韋氏集團的最後一根稻草——也給了李旦和他兒子李隆基翻盤的機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顯一死,韋氏就想效仿武則天,先立李顯的小兒子李重茂為帝就是唐殤帝),自己當臨朝稱製的太後,然後再找機會廢掉李重茂,自己當皇帝。她一邊封鎖李顯駕崩的消息,一邊調兵遣將,把京城的兵權牢牢抓在手裡,還想除掉李旦和李隆基,以絕後患。

可韋氏千算萬算,沒算到李隆基早就暗中準備了。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個兒子,性格果敢,有勇有謀,早就看不慣韋氏的專權。他暗中聯絡了太平公主武則天的女兒,李旦的妹妹)、禁軍將領陳玄禮等人,計劃發動政變,除掉韋氏集團。

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六月二十日夜裡,李隆基帶著心腹將士,偷偷潛入長安,先殺了韋氏的親信韋播、高嵩,然後率軍衝進皇宮。韋氏聽到動靜,嚇得魂飛魄散,穿著睡衣就往宮外跑,結果在飛騎營被士兵殺死;安樂公主正在梳妝打扮,想當“皇太女”,士兵衝進來時,她還沒反應過來,就被砍了頭;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也被殺死,韋氏集團瞬間土崩瓦解。

政變成功後,李隆基把李旦請到宮裡,勸他登基稱帝。李旦一開始還想推辭——畢竟他當了一輩子“傀儡”,早就習慣了“不爭”,可太平公主和大臣們都勸他:“陛下,現在天下無主,隻有您登基,才能穩定大局,保住李唐的江山啊!”李旦一看實在推不掉,再加上兒子李隆基已經掌控了局麵,就答應了。

幾天後,李旦在太極殿登基,第二次成為大唐的皇帝,李重茂則被廢為溫王。李旦這次登基,跟第一次完全不一樣——第一次是“被動上位”,是老媽武則天的“棋子”;這次是“主動複位”,是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推”上來的,手裡終於有了實權。

可李旦當了皇帝後,卻發現自己陷入了新的困境——朝堂上出現了兩大勢力:一邊是自己的兒子李隆基,他因為發動“唐隆政變”,功勞最大,身邊聚集了一大批心腹大臣;另一邊是自己的妹妹太平公主,她也想效仿武則天,掌控朝政,身邊也有不少支持者。這兄妹倆、父子倆,為了權力,開始明爭暗鬥,把朝堂搞得雞飛狗跳。

李旦夾在中間,左右為難。他既不想得罪兒子,也不想得罪妹妹;既想保住自己的皇位,又不想看到李唐宗室再次自相殘殺。於是,他又開始發揮自己的“特長”——當“甩手掌櫃”。

有一次,朝堂上討論一件大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人吵得不可開交,大臣們都看向李旦,等著他拿主意。李旦卻笑著說:“這件事你們跟太子商量就行,太子年輕有為,比我懂朝政。”還有一次,太平公主向李旦推薦一個人當宰相,李隆基不同意,李旦就說:“你們倆先商量好,商量好了再告訴我。”

《舊唐書·睿宗紀》裡說李旦“每宰相奏事,上輒問:‘與太平議否?’又問:‘與三郎議否?’”——這裡的“三郎”就是李隆基。意思是“每次宰相上奏事情,李旦都會問‘跟太平公主商量過嗎?’又問‘跟李隆基商量過嗎?’”。從這句話就能看出來,李旦雖然是皇帝,但很多事都做不了主,隻能看兒子和妹妹的臉色。

李旦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越來越深,遲早會爆發衝突,到時候自己不僅保不住皇位,還可能連累整個李唐宗室。於是,他開始琢磨著“退位”——把皇位讓給李隆基,自己當太上皇,這樣既能避免衝突,又能保住自己的平安。

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天空中出現了“彗星”,古人認為這是“不祥之兆”,預示著“皇權更替”。太平公主趁機讓人對李旦說:“彗星出現,說明太子要當皇帝了,這是上天的旨意,陛下不能違背啊!”太平公主本來是想借此挑撥李旦和李隆基的關係,沒想到李旦卻順水推舟,說:“既然是上天的旨意,那我就把皇位讓給太子吧。”

李隆基一開始還想推辭,說“父皇還年輕,兒臣不能當皇帝”。李旦卻笑著說:“我當了一輩子皇帝,早就累了,你年輕有為,肯定能把大唐治理好。再說,這是上天的旨意,你要是不答應,就是違背天意了。”

就這樣,李旦在當了兩年皇帝後,主動禪位給李隆基,自己當太上皇,遷居百福殿,不再過問朝政。李旦的這次“退位”,看似是“被迫”,實則是“明智之舉”——他用自己的“退讓”,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宮廷政變,也讓李隆基順利登基,開啟了“開元盛世”的序幕。

李顯兩次登基,兩次被廢,最後還不明不白地死了,他的一生,堪稱唐朝皇帝裡的“反麵教材”。

很多人提到李顯,都會說他“昏庸無能”“寵妻滅國”,這話雖然有點誇張,但也沒說錯。李顯的第一次登基,因為一句荒唐話丟了皇位,說明他“拎不清”——不知道皇帝的權力是有限的,不知道外戚乾政的危害;他的第二次登基,因為對韋氏的“補償心理”,縱容韋氏和安樂公主專權,導致朝政混亂,最後還被自己最信任的老婆和女兒害死,說明他“沒腦子”——不知道權力會讓人變質,不知道人心會被欲望吞噬。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五》裡記載了一件事,很能說明李顯的“昏庸”:有一次,李顯在宮裡舉辦宴會,讓大臣們作詩助興。有個叫沈佺期的大臣,作詩的時候犯了“失粘”就是詩歌的平仄不符合格律)的錯誤,李顯不僅沒批評他,反而笑著說“沈卿的詩雖然不合律,但寫得挺有感情,賞你一杯酒”。還有個叫宋之問的大臣,詩寫得很好,李顯卻因為宋之問曾經依附張易之,就沒賞他——從這件事就能看出來,李顯評判大臣的標準,不是“能力”,而是“感情”,這樣的皇帝,怎麼可能治理好國家?

李顯的一生,也給後來的皇帝留下了“血淚教訓”:一是不能縱容外戚乾政,否則會導致皇權旁落;二是不能寵信後宮,否則會引發宮廷內亂;三是當皇帝要有主見,不能耳根子軟,否則會被身邊的人牽著鼻子走。

不過,李顯也不是完全沒有“優點”——他在房州的十四年裡,嘗儘了人間疾苦,知道百姓的不容易。所以他第二次登基後,也做了一些好事,比如減輕賦稅、赦免罪犯、恢複一些被武則天廢除的禮儀製度。《舊唐書·中宗紀》裡說他“赦天下,改元景龍,大酺五日”——意思是“李顯複位後,大赦天下,改年號為景龍,讓百姓大擺宴席五天”。從這件事就能看出來,李顯雖然昏庸,但也不是“壞透了”,他隻是“沒能力”,沒本事當好皇帝。

李顯的死,也標誌著“武周以來的宮廷內亂”暫時告一段落。他用自己的生命,為李隆基的登基鋪平了道路——如果不是李顯縱容韋氏專權,韋氏就不會想當皇帝;如果不是韋氏想當皇帝,就不會發動政變;如果不是韋氏發動政變,李隆基就沒有機會發動“唐隆政變”,更沒有機會登基稱帝。從這個角度來說,李顯雖然昏庸,但也算是“間接成就”了“開元盛世”。

李旦禪位給李隆基後,當了五年太上皇。這五年裡,他過得很愜意——不用再管朝堂上的煩心事,不用再夾在兒子和妹妹之間左右為難,每天就是讀書、練字、賞花、下棋,活脫脫一個“閒散老人”。

李隆基登基後,一開始對李旦很孝順,每天都會去百福殿看望李旦,跟他彙報朝堂上的事。可後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越來越深,太平公主想發動政變,廢掉李隆基,另立皇帝。李旦知道後,很擔心,就想從中調解,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不聽他的——李隆基覺得太平公主是“威脅”,必須除掉;太平公主覺得李隆基是“障礙”,必須廢掉。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李隆基先發製人,發動“先天政變”,殺了太平公主及其黨羽,徹底掌控了朝政。政變成功後,李隆基去百福殿看望李旦,李旦很害怕,趕緊說:“我早就知道太平公主會謀反,現在你把她殺了,是為國家除害,我很高興。”李隆基聽了,才放下心來——他怕李旦會責怪自己殺了太平公主,畢竟太平公主是李旦的親妹妹。

從那以後,李旦就徹底“放權”了,再也不過問朝政。他知道,李隆基已經長大了,有能力掌控大唐的江山,自己隻要安安穩穩地當太上皇,就能保住平安。《舊唐書·睿宗紀》裡說李旦“晚年尤好道術,常召道士入宮,講論經法”——意思是“李旦晚年特彆喜歡道教,經常召道士入宮,跟他們討論道教經典”。從這件事就能看出來,李旦晚年的生活很平靜,也很滿足。

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李旦在百福殿駕崩,享年五十五歲。李隆基追尊李旦為“大聖貞皇帝”,葬於橋陵。李旦的一生,雖然充滿了“傀儡”的無奈,但也算是“善始善終”——他兩次登基,兩次退位,既沒像李顯那樣被人害死,也沒像武則天那樣背負罵名,而是以“太上皇”的身份,平安地度過了晚年。

李旦的一生,也給後來的皇帝留下了“正麵教材”:一是當皇帝要“識時務”,該退的時候就退,不要貪戀權力;二是當皇帝要“隱忍”,在自己沒能力的時候,要學會保護自己,等待時機;三是當皇帝要“明事理”,知道誰是真正能為國家做事的人,不要被權力蒙蔽了雙眼。

李顯和李旦,是唐朝曆史上最特殊的一對兄弟——他們都是皇帝,都當過“傀儡”,都經曆過宮廷政變,可他們的人生結局卻截然不同:李顯兩次登基,兩次被廢,最後被老婆和女兒害死,留下了“昏庸無能”的罵名;李旦兩次登基,兩次退位,最後以“太上皇”的身份平安去世,留下了“謙恭孝友”的美名。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彆?關鍵就在於“性格”。

李顯的性格,是“衝動型”的——他想乾什麼就乾什麼,不考慮後果,不懂得隱忍。第一次登基,他想給老丈人升官,大臣反對,他就說“把天下給老丈人都沒問題”,結果丟了皇位;第二次登基,他想補償韋氏,就縱容韋氏專權,結果被韋氏害死。李顯就像一個“沒長大的孩子”,手裡拿著“皇帝”這個權力玩具,卻不知道怎麼玩,最後把自己玩死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旦的性格,是“隱忍型”的——他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爭”,什麼時候該“退”,懂得在逆境中保護自己。第一次登基,他知道老媽武則天要掌權,就主動“躺平”,不跟武則天爭,保住了性命;第二次登基,他知道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有矛盾,就主動“退位”,不跟他們爭,保住了平安。李旦就像一個“老練的演員”,在“傀儡皇帝”這個角色裡,演得爐火純青,最後還能“全身而退”。

《新唐書·中宗睿宗紀》裡說:“中宗失德,睿宗知機。”——這句話精準地概括了兄弟倆的一生。李顯因為“失德”昏庸、縱容外戚),導致自己身死國亂;李旦因為“知機”識時務、懂隱忍),導致自己平安善終。

不過,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李顯,也不能完全肯定李旦。李顯雖然昏庸,但他在房州的十四年裡,嘗儘了人間疾苦,複位後也做了一些好事,比如減輕賦稅、赦免罪犯;李旦雖然明智,但他在第一次登基時,對老媽武則天的暴政視而不見,對老婆和兒子的死無能為力,也有“軟弱”的一麵。

李顯和李旦的一生,就像一麵鏡子,映照出了唐朝中期的宮廷內亂和權力鬥爭。他們都是時代的“受害者”——李顯是“權力的犧牲品”,李旦是“權力的幸存者”。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在權力的遊戲裡,光有“野心”不行,光有“能力”也不行,還得有“智慧”——懂得在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什麼時候該“忍”,什麼時候該“爭”。

參考《新唐書·中宗紀》《資治通鑒》《新唐書·睿宗紀》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中世紀的傳奇獵魔人 開局融合深淵的我重建深淵 逃荒種田:我的金手指是個垃圾桶 驚!滿級詭醫覺醒,神魔跪求饒命 風雲際會:楊儀傳 萬劫仙帝:腳踩星河鎮八荒 紅樓:開局呂布戰力的我強奪金釵 星辰耀九州 傀儡皇帝?開局召喚董卓當暴君! 雙穿:甩我?修仙後會來殺你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