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烽煙漫帝京,臨危登極定衰庭。
平藩難挽唐基弱,馭下常牽骨肉情。
收故地,撫殘兵,功過留與史書評。
一生恰似風中燭,勉力支撐半世寧。
唐玄宗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長安城外的潼關丟了。消息傳到皇宮時,老皇帝李隆基正抱著楊貴妃琢磨荔枝新吃法,聽聞叛軍破城,當場嚇得腿軟,連夜帶著妃子、皇子們往蜀地跑——跑得太急,連太子李亨都差點被忘在長安。
這一跑,跑出了馬嵬坡兵變,也跑出了大唐的權力洗牌。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是為唐肅宗,而他身邊最得力的幫手,便是長子李豫。彼時李豫還叫“廣平王”,這名字聽著像個養尊處優的王爺,可實際卻是個能提刀上戰場的硬茬。史載其“仁孝溫恭,動必由禮”《舊唐書·代宗紀》),但打起仗來半點不含糊,安祿山的叛軍見了他的旗號,都得掂量掂量。
肅宗在位那幾年,日子過得比黃連還苦:外麵安祿山、史思明鬨得歡,家裡後宮還有個張皇後攪局。張皇後是個野心家,見肅宗身體不好,就想扶持自己的兒子上位,把李豫這個太子當成眼中釘。有一回肅宗病重,張皇後直接派人去召李豫,想趁機把他軟禁起來,幸虧太監李輔國提前報信,李豫才帶著親兵躲進禁軍大營,沒成了張皇後的刀下鬼。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肅宗咽了氣。張皇後還想搞政變,結果被李輔國和另一個太監程元振聯手收拾了——這倆太監本是張皇後的“盟友”,見她要對太子下手,立馬倒戈,帶著禁軍衝進皇宮,把張皇後的黨羽一鍋端了。搞定了內患,李豫才在文武百官的擁戴下登基,成了唐代宗。
登基那天,長安城裡還飄著小雨,李豫站在大明宮的丹陛上,看著底下跪著的群臣,心裡頭不是滋味。《新唐書》裡說他“當安史之亂,天下瘡痍”,這話一點不假:當時安祿山雖然死了,可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還帶著叛軍占著洛陽、河北一帶,老百姓流離失所,國庫比臉還乾淨。李豫接過的,哪裡是個江山,分明是個爛得不能再爛的攤子。
李豫剛登基,史朝義就給了他一個“下馬威”——派兵攻打澤州,還揚言要打進長安,把新皇帝拉下馬。李豫氣得拍了桌子,可手裡沒兵:之前肅宗派去平叛的唐軍,一半被史朝義打殘了,另一半還在河北跟叛軍僵持。怎麼辦?有人給李豫出主意:“陛下,不如請回紇人幫忙?”
回紇是當時北方的遊牧部落,跟唐朝關係時好時壞。安史之亂初期,回紇曾派兵幫唐軍打仗,條件是“打下城池後,土地歸唐朝,財物歸回紇”。肅宗那會兒沒轍,答應了這個條件,結果回紇兵打進洛陽時,把城裡的老百姓搶得底朝天。現在要再請回紇人,李豫心裡犯嘀咕:這哪是請援軍,分明是請“土匪”。可眼下沒彆的辦法,隻能硬著頭皮派使者去回紇借兵。
回紇的登裡可汗倒是痛快,一口答應出兵,但提出一個要求:要李豫的女兒寧國公主嫁給自己當可敦皇後)。寧國公主是李豫的親妹妹,之前已經嫁過兩次,現在要遠嫁回紇,李豫心裡舍不得,可國事當頭,隻能咬著牙答應。送公主出嫁那天,李豫親自送到長安城外,看著妹妹的馬車消失在塵土裡,眼圈都紅了——這哪是和親,分明是拿親妹妹換兵。
好在回紇兵確實能打。寶應元年十月,唐軍跟回紇兵聯手,在洛陽城外跟史朝義的叛軍決戰。史朝義本以為自己人多勢眾,結果回紇騎兵一衝,叛軍立馬亂了陣腳。史朝義帶著殘兵往河北跑,唐軍跟在後麵追,一路上不少叛軍將領見大勢已去,紛紛投降。《舊唐書》裡記載,這場仗打完後,“河南悉平”,洛陽終於回到了唐朝手裡。
可回紇兵進城後,又故技重施,開始搶老百姓的東西。李豫聽說後,趕緊派大臣去跟登裡可汗交涉,好說歹說,才讓回紇兵停止搶掠,還拿出國庫的錢,把被搶走的財物贖了回來。李豫看著洛陽城裡被搶得破破爛爛的房子,心裡發誓:以後再也不借回紇兵了,靠誰都不如靠自己。
接下來收拾史朝義就容易多了。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唐軍收複了河北的幽州、薊州等地,史朝義走投無路,在樹林裡自縊身亡。曆時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在李豫手裡畫上了句號。消息傳到長安,李豫在大明宮舉行了慶功宴,可他沒喝幾杯就停了——他知道,平了安史之亂,隻是第一步,後麵要收拾的爛攤子,比打仗還難。
安史之亂剛平,西邊又出事了。吐蕃趁著唐朝兵力空虛,帶著二十萬大軍攻打長安。吐蕃這支部隊可不是善茬,之前就經常騷擾唐朝的河西、隴右一帶,現在見唐朝剛打完仗,立馬趁虛而入。
當時長安城裡的守軍不多,李豫趕緊派太監程元振去調兵。可程元振是個嫉賢妒能的主兒,之前因為跟大將郭子儀有矛盾,就故意扣下調兵的聖旨,沒把消息傳給郭子儀。等吐蕃兵快到長安時,李豫才知道守軍根本擋不住,隻好帶著太子、嬪妃們往陝州跑——跟他爺爺李隆基當年的處境一模一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吐蕃兵打進長安後,沒找到李豫,就立了個叫李承宏的宗室子弟當“傀儡皇帝”,還在城裡搶了三天三夜,把皇宮裡的珍寶、宮女都擄走了。關鍵時刻,還是郭子儀站了出來。郭子儀當時手裡沒多少兵,就用了個“疑兵計”:派士兵在長安城外插滿唐軍的旗幟,又讓老百姓在城裡散布“郭子儀帶百萬大軍回來了”的消息。吐蕃兵本來就心虛,聽說郭子儀來了,連夜撤出了長安。
李豫聽說長安收複了,才敢從陝州回來。剛進皇宮,就看見宮裡被翻得亂七八糟,連他辦公的龍椅都被吐蕃兵搬得不見了蹤影。李豫氣得直跺腳,當即把程元振找來問責。程元振嚇得跪地求饒,李豫本來想殺了他,可念在他之前幫過自己收拾張皇後),就免了他的死罪,把他貶為庶民。經此一役,李豫才算明白:太監掌權沒一個靠譜的,以後可不能再讓太監乾政了。
可麻煩還沒完。安史之亂平定後,那些投降的叛軍將領,李豫沒敢殺——怕殺了他們再激起兵變,就把他們封為節度使,讓他們繼續管轄河北、河南的一些地方。這些節度使表麵上聽唐朝的話,暗地裡卻把轄區當成自己的“獨立王國”,收稅、征兵都自己說了算,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裡。比如李懷仙,當了幽州節度使後,就把幽州的軍政大權都抓在手裡,朝廷派去的官員,他要麼架空,要麼趕走。《新唐書》裡說這些節度使“擁強兵,據土宇,政令自出”,成了唐朝的“國中之國”。
李豫也想收拾這些節度使,可手裡沒兵沒糧——平安史之亂花光了國庫,吐蕃又搶了一把,朝廷根本沒錢養兵。隻好跟這些節度使“妥協”:隻要你們不造反,按時給朝廷交一點稅,朝廷就不管你們的事。就這麼著,唐朝的“藩鎮割據”算是埋下了根,以後的皇帝,都得跟這些節度使鬥智鬥勇。
李豫這輩子,最信任的大臣就是郭子儀。郭子儀是唐朝的“救火隊長”,安史之亂時幫肅宗收複兩京,吐蕃入侵時又幫李豫收複長安,堪稱大唐的“定海神針”。可就是這麼個功臣,卻總有人嫉妒他,想害他。
有一回,一個叫魚朝恩的太監這也是個掌權的太監),故意在郭子儀的府邸旁邊建了座寺廟,還在寺廟的塔樓上裝了個望遠鏡,天天盯著郭子儀家的動靜。郭子儀知道後,不但沒生氣,還把家裡的大門、側門都敞開,讓魚朝恩看個夠。有人問郭子儀:“將軍您不怕彆人算計您嗎?”郭子儀笑著說:“我家大業大,要是把門關上,彆人肯定會說我想造反;我把門敞開,彆人一看就知道我沒鬼,也就不會害我了。”
李豫聽說這事兒後,對郭子儀更信任了。有一回郭子儀進京述職,李豫親自到宮門口迎接,還拉著他的手說:“國家再造,都是你的功勞啊!”《舊唐書·郭子儀傳》)後來郭子儀的兒子郭曖娶了李豫的女兒升平公主,小兩口吵架時,郭曖氣不過,說:“你爹是皇帝又怎麼樣?我爹還不想當皇帝呢!”升平公主哭著跑回宮裡告狀,李豫聽了卻笑著說:“他說的是實話,要是郭子儀想當皇帝,這江山早就不是我的了。”還勸公主回去跟郭曖好好過日子。就憑這份信任,郭子儀這輩子都對李豫忠心耿耿。
但李豫也不是軟柿子,對那些奸臣、貪官,他下手一點不含糊。比如宰相元載,這人很有本事,幫李豫處理了不少政務,可後來卻變得貪得無厭,不但收受賄賂,還把朝廷的官職當成商品賣——誰給的錢多,誰就能當大官。有一回,元載的一個親信想當京兆尹長安市市長),給了元載十萬貫錢,元載立馬就幫他辦成了。
李豫早就知道元載貪贓枉法,可一直沒動手——因為元載手裡有不少朝廷的秘密,還跟一些節度使有勾結。直到後來,元載越來越過分,居然想瞞著李豫跟吐蕃議和,李豫才下定決心收拾他。大曆十二年公元777年),李豫派禁軍突襲元載的府邸,搜出了大量的金銀珠寶,還有好幾百石的胡椒當時胡椒是奢侈品,比黃金還貴)。李豫看著這些贓物,氣得說:“元載這是把國庫都搬自己家了!”當即下令把元載處死,還把他的家產抄沒充公。
收拾了元載,李豫又提拔了楊綰、常袞當宰相。楊綰是個清官,上任第一天就把自己的馬車換成了普通的牛車,還下令禁止官員穿華麗的衣服。官員們見宰相都這麼節儉,紛紛跟著效仿,長安城裡的奢侈品價格一下子跌了一半。李豫見了很高興,說:“楊綰當宰相,天下人都跟著變儉樸了,這才是我要的好官啊!”《新唐書·楊綰傳》)
李豫雖然是皇帝,可家裡的事也讓他頭疼。他這輩子最愛的女人,是沈氏也就是後來傳說中的“沈珍珠”)。沈氏是江南人,長得漂亮,還很有才華,李豫當廣平王的時候就娶了她,兩人感情很好,還生了個兒子叫李適後來的唐德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可安史之亂爆發後,沈氏在洛陽被叛軍擄走,從此下落不明。李豫當上皇帝後,一直沒放棄尋找沈氏,派人在全國範圍內打聽她的消息,還專門設立了“尋訪使”,負責尋找沈氏的下落。有一回,有人說在洛陽找到了沈氏,李豫高興得立馬派太監去核實,結果發現是個冒牌貨——那女人隻是長得跟沈氏有點像,想冒充皇後來享富貴。李豫雖然很失望,可也沒懲罰那個女人,隻是說:“要是能找到真的沈氏,就算有一百個冒牌貨也沒關係。”《舊唐書·後妃傳》)
就這麼找了十幾年,一直沒找到沈氏的下落。李豫到死都惦記著她,臨死前還囑咐兒子李適:“一定要找到你娘,把她接回宮裡來。”後來李適當了皇帝,繼續派人尋找沈氏,可直到李適去世,也沒找到——沈氏的下落,成了唐朝曆史上的一個謎。
除了沈氏,李豫還有個寵妃叫獨孤氏。獨孤氏長得也很漂亮,還很會討李豫的歡心,李豫對她寵愛有加,甚至想立她為皇後。可因為沈氏的下落不明,李豫一直沒立皇後——他心裡還是想著沈氏,覺得立了彆的女人當皇後,對沈氏不公平。獨孤氏雖然沒當上皇後,可李豫給了她皇後的待遇,宮裡的人都叫她“獨孤貴妃”。
獨孤氏還為李豫生了個兒子叫李迥,李豫對這個兒子十分溺愛,經常把他抱在懷裡,連上朝都想帶著。有一回,李迥生病了,李豫居然不上朝,天天在宮裡陪著兒子,直到李迥病好才去處理政務。大臣們見了,紛紛上書勸李豫“以國事為重”,李豫雖然嘴上答應,可心裡還是把兒子放在第一位。
可獨孤氏命不好,大曆十年公元775年)就去世了。李豫悲痛欲絕,居然把獨孤氏的靈柩放在宮裡,天天去哭祭,連政務都懶得處理了。大臣們見了,隻好勸李豫說:“貴妃已經去世了,陛下要是總這樣悲傷,會傷了龍體的,也會耽誤國事啊。”李豫這才勉強同意把獨孤氏的靈柩下葬,可下葬後,他還是經常去墓地哭祭,有時候甚至在墓地裡待上一整天。
李豫在位的最後幾年,身體越來越差,可朝廷的麻煩一點沒少。藩鎮割據的問題還是沒解決,李懷仙、李正己等節度使依然我行我素,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裡;吐蕃也沒閒著,時不時就派兵騷擾唐朝的邊境,李豫隻好派郭子儀去鎮守邊境,才勉強擋住吐蕃的進攻。
更頭疼的是財政問題。因為藩鎮不交稅,朝廷的收入越來越少,可開支卻越來越大——既要養兵防備藩鎮和吐蕃,又要養活宮裡的人,還要救濟受災的老百姓。李豫沒辦法,隻好下令增加稅收,可老百姓本來就窮,再增加稅收,很多人都活不下去了,隻好逃到藩鎮的轄區裡去——因為藩鎮雖然割據,可有時候稅收反而比朝廷還輕。
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李豫病倒了。他躺在病床上,看著身邊的太子李適,心裡滿是愧疚:自己當了十七年皇帝,雖然平定了安史之亂,收複了長安,可沒能解決藩鎮割據和吐蕃入侵的問題,還留下了一個空空的國庫。他拉著李適的手說:“爹沒本事,沒能給你留下一個太平江山,以後就靠你了。”《資治通鑒·唐紀四十二》)
這年五月,李豫在大明宮的紫宸殿去世,享年五十三歲。死後,大臣們給他上了廟號“代宗”,諡號“睿文孝武皇帝”。“代宗”這個廟號,意思是“代替祖宗守護江山”——確實,李豫在位期間,雖然沒能讓唐朝重現盛世,可他在亂世中守住了江山,為唐朝延續了一百多年的壽命。
後人對李豫的評價,一直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個“賢君”,因為他平定了安史之亂,信任郭子儀這樣的忠臣,還嚴懲了元載這樣的奸臣;也有人說他是個“昏君”,因為他縱容藩鎮割據,重用太監,還因為寵愛獨孤氏耽誤了政務。可不管怎麼說,李豫都是一個不容易的皇帝——他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能做到“勉力支撐,維持半世安寧”,已經很不容易了。
就像《舊唐書》裡評價的那樣:“代宗之朝,餘孽猶在,平亂守成,蓋亦中材之主也。”意思是說,代宗在位時,叛亂的餘孽還在,他能平定叛亂、守住江山,算是一個中等水平的皇帝。這個評價,或許是對李豫一生最中肯的總結吧。
參考《舊唐書·代宗紀》《資治通鑒·唐紀四十二》《新唐書·楊綰傳》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