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這輩子,最有爭議的事,就是會昌滅佛。這事說起來,跟他信道教有點關係,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唐朝缺錢了。
唐朝中期以後,佛教發展得特彆快。寺廟占了大量的土地,還不用交稅;和尚尼姑也不用服徭役,很多人為了逃避賦稅,都跑去當和尚尼姑。《舊唐書·武宗紀》裡說,當時天下僧尼,不可勝數,皆待農而食,待蠶而衣,意思就是和尚尼姑都靠農民養活,自己不乾活,還占著資源。
到了李炎登基的時候,唐朝的財政已經快撐不住了。一方麵,平定藩鎮需要花錢;另一方麵,朝廷的開支也越來越大。李炎看著空蕩蕩的國庫,跟李德裕商量:老李,你看這寺廟占了這麼多土地,和尚尼姑又不用交稅,咱們能不能從這上麵想想辦法?
李德裕本來就對佛教沒什麼好感,覺得佛教太浪費資源,就說:陛下,佛教泛濫,確實是國家的大患。咱們可以下令讓那些不合格的和尚尼姑還俗,把寺廟的土地收回來,分給農民耕種,這樣既能增加稅收,又能充實勞動力。
李炎一聽,覺得這主意不錯,就開始推行政策。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李炎下了一道聖旨,內容很狠:
一、全國的寺廟,除了長安、洛陽各留兩座,其他地方的寺廟,每州隻留一座,剩下的全部拆毀;
二、和尚尼姑,凡是沒有官府頒發的相當於和尚尼姑的身份證)的,全部還俗;
三、寺廟裡的銅像、銅鐘,全部上交官府,用來鑄造錢幣;
四、寺廟占有的土地,全部收歸國有,分給農民耕種。
這道聖旨一下,全國都動了起來。據《新唐書·武宗紀》記載,這次滅佛,一共拆毀了寺廟四萬多座,還俗的和尚尼姑二十六萬多人,收回土地數千萬頃。唐朝的財政狀況,一下子就好轉了不少,勞動力也增加了很多。
但這事也引來了不少反對的聲音。有些信佛的大臣,就跟李炎說:陛下,佛教是教化百姓的,您這麼做,會不會引起百姓的不滿啊?李炎卻說:朕不是要滅佛,是要整頓佛教。那些真正修行的和尚尼姑,朕會讓他們繼續留在寺廟裡;但那些借著佛教之名,逃避賦稅、魚肉百姓的人,朕必須收拾他們。
其實,李炎這麼做,還有個私人原因——他信道教,想讓道教成為唐朝的國教。他登基後,就請了很多道士進宮,跟他們一起研究煉丹、養生。這次滅佛,也有打壓佛教、抬高道教的意思。但不管怎麼說,會昌滅佛確實解決了唐朝當時的不少難題,也算是李炎的一大功績。
李炎是個有抱負的皇帝,他想把唐朝重新帶向繁榮,所以當了皇帝後,一直很勤奮。《舊唐書·武宗紀》說他在位六年,英明果斷,振舉朝綱,天下翕然稱治。要是他能一直這麼乾下去,說不定真能成為唐朝的中興之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可壞就壞在他信道教,尤其是相信道士煉的。他覺得,吃了金丹就能長生不老,就能有更多的時間治理國家。於是,他請了一個叫趙歸真的道士,專門在宮裡給他煉丹。
趙歸真煉的金丹,其實就是些重金屬,比如鉛、汞之類的。這些東西吃多了,對身體的傷害特彆大。李炎剛開始吃的時候,還沒什麼感覺,反而覺得精神好了不少。可沒過多久,他的身體就開始出問題了——先是脾氣變得特彆暴躁,經常跟大臣們發火;然後是臉上、身上長出了很多毒瘡,疼得他晚上睡不著覺;最後連話都說不清楚了,隻能靠太監傳話。
李德裕見李炎變成這樣,心裡特彆著急,就勸他說:陛下,那些金丹都是騙人的,您彆再吃了!要是您覺得身體不舒服,咱們可以請太醫來看啊。可李炎已經聽不進去了,他覺得趙歸真說的是對的,吃金丹出現這些反應,是的過程,堅持下去就能長生不老。
會昌六年公元846年)正月,李炎的病情越來越重,已經不能上朝了。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想立太子。可他的兒子都還小,最大的也才幾歲,他擔心自己死後,宦官又會搞事情,就跟李德裕商量,想立自己的叔叔、光王李忱為皇太叔,讓他繼承皇位。
李德裕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李忱雖然平時看起來有點其實是裝的,為了躲避宦官的迫害),但為人穩重,應該能當好皇帝。於是,李炎就下了一道聖旨,立李忱為皇太叔,代理朝政。
這年三月,李炎在大明宮的會昌殿駕崩,年僅三十三歲。《舊唐書·武宗紀》裡說他崩於會昌殿,時年三十三,還評價他惜乎享國不永,未竟其誌——可惜啊,他在位時間太短,沒能完成自己的誌向。
李炎死後,李忱登基,就是唐宣宗。宣宗上台後,因為跟李德裕有矛盾,就把李德裕貶到了地方,李炎時期的很多政策也被廢除了。但不管怎麼說,李炎在位的六年,確實給中晚期的大唐帶來了一絲希望,他整頓吏治、平定藩鎮、改革財政,這些功績都被寫進了史書裡。
隻是讓人可惜的是,這麼一個有能力的皇帝,最後卻因為吃金丹送了命。要是他當初不信那些道士的鬼話,說不定還能多活幾年,把唐朝治理得更好。可曆史沒有如果,李炎最終還是成了唐朝眾多英年早逝的皇帝之一,隻留下了一個的廟號,和一段讓人唏噓的往事。
李炎的一生,就像一場短暫而熱烈的煙火。他從一個不起眼的王爺,逆襲成為掌控朝政的皇帝;他收拾宦官、重用賢臣、平定藩鎮、改革財政,把中晚期的大唐從崩潰的邊緣拉了回來;可他最終卻因為迷信金丹,早早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不是一個完美的皇帝,有過過錯,有過遺憾;但他也算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在唐朝最艱難的時候,撐起了一片天。正如開篇那首《西江月》裡寫的:曾是深宮潛龍,一朝權掌天工。滅佛拓土氣如虹,怎奈金丹誤種。
或許,這就是曆史的魅力吧——它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功績而掩蓋他的過錯,也不會因為一個人的過錯而否定他的功績。李炎就這麼靜靜地躺在曆史的長河裡,等著後來的人,去讀他的故事,去評他的一生。
參考《舊唐書·武宗紀》《新唐書·仇士良傳》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