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寒微牧馬來,沙場浴血顯雄才。
一朝黃袍加身日,半生戎馬定塵埃。
懲貪腐,恤民災,不循舊例革新霾。
可憐晚歲遭猜忌,千古功過任人裁。
唐懿宗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代北今山西北部)的一個沙陀部落裡,一個男嬰呱呱墜地。這孩子爹是個普通牧民,家裡窮得叮當響,連塊像樣的裹身布都沒有,隻能用破舊的羊皮把他裹起來。誰也沒想到,這個名叫李嗣源的窮小子,幾十年後會坐上後唐的龍椅——更有意思的是,他這輩子的起點,比乞丐強不了多少,最初就是個給人喂馬的“馬奴”。
沙陀人天生就會騎馬打仗,李嗣源打小就跟著部落裡的人練騎射,十來歲時就能騎著烈馬在草原上飛馳,拉弓射箭百發百中。不過那會兒他沒想著當英雄,就想著能多掙點糧食,讓家裡人不挨餓。後來,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路過代北,一眼就看中了這個身手矯健的少年,覺得他是塊打仗的料,直接把他招到身邊當“侍衛”——說是侍衛,其實還是乾著喂馬、牽馬的活兒,頂多算個“高級馬奴”。
可李嗣源不是個甘心一輩子喂馬的人。乾寧三年公元896年),李克用跟朱溫的軍隊在青山口打了一場惡仗,李克用被朱溫的人團團圍住,眼看就要成俘虜。就在這危急關頭,李嗣源提著一把大刀,騎著馬從斜刺裡衝了出來,左劈右砍,硬是在敵軍陣中殺開一條血路。他衝到李克用身邊,大喊一聲:“將軍快跟我走!”然後護著李克用一路突圍,自己身上被砍了好幾刀,鮮血浸透了戰袍都沒顧上擦。
這場仗打完,李克用對李嗣源刮目相看,當場拍著他的肩膀說:“你小子真是我的救命恩人!以後彆喂馬了,跟著我帶兵打仗!”從此,李嗣源才算真正脫離了“馬奴”的身份,成了李克用手下的一名將領。《舊五代史·明宗紀》裡記載這事:“青山之戰,嗣源為前鋒,殺數十人,獲其將薛阿檀,由是知名。”意思是青山之戰裡,李嗣源當先鋒,殺了幾十個敵人,還活捉了對方的將領薛阿檀,從此名聲大噪。
接下來的十幾年裡,李嗣源就跟開了掛一樣,跟著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南征北戰,打了無數硬仗。他打仗有個特點:不怕死,還特彆會帶兵。每次打仗,他都衝在最前麵,士兵們見將領這麼勇猛,也都跟著拚命;打完仗,他還會把朝廷給的賞賜全分給士兵,自己一點不留。所以他手下的士兵都特彆服他,願意跟著他出生入死。
有一次,李存勖跟後梁的軍隊在柏鄉打仗,後梁軍有幾萬人,而李存勖這邊兵力不足,士兵們都有點害怕。李嗣源看在眼裡,直接脫掉盔甲,露出身上的傷疤,對士兵們說:“兄弟們,梁軍都是些貪生怕死的軟蛋,咱們沙陀男兒什麼時候怕過他們?今天咱們跟他們拚了,打贏了,榮華富貴大家一起享!”說完,他提著馬槊就衝了上去。士兵們被他激勵得熱血沸騰,跟著他一起衝鋒,最後居然以少勝多,把後梁軍打得落花流水。
李存勖見李嗣源這麼能打,對他更是信任,還把他收為“義子”,賜名“李嗣源”之前他叫“邈佶烈”,是個沙陀名)。這時候的李嗣源,已經從一個馬奴,變成了後唐軍中數一數二的猛將,手裡握著兵權,身邊跟著一群忠心耿耿的兄弟——誰也沒想到,這為他後來的“逆襲”埋下了伏筆。
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李存勖在洛陽稱帝,建立後唐,當上了皇帝。可當了皇帝的李存勖,跟以前不一樣了——他不再是那個能跟士兵同甘共苦的將軍,而是變成了一個沉迷享樂、猜忌功臣的昏君。
他整天躲在宮裡聽戲,還把戲子當成親信,讓他們當官掌權;對跟著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卻處處提防,動不動就找借口殺頭。有個叫郭崇韜的大將,立了無數戰功,就因為跟戲子們鬨了點矛盾,居然被李存勖賜死,連家人都沒能幸免。
李嗣源看著這一切,心裡很著急,也很害怕。他知道自己功勞大,手裡有兵權,肯定會被李存勖猜忌。所以他平時儘量低調,不跟大臣們走得太近,也不參與朝廷的爭鬥,就想安安穩穩地當個將領。可樹欲靜而風不止,麻煩還是找上了他。
同光四年公元926年),鄴都今河北臨漳)爆發了兵變。士兵們因為長期拿不到軍餉,又被將領欺壓,忍無可忍之下,殺了將領,擁立一個叫趙在禮的官員當首領,起兵反叛。李存勖接到消息後,趕緊派大軍去鎮壓,可派去的將領要麼打不過叛軍,要麼乾脆跟叛軍串通一氣,叛軍的勢力越來越大。
這時候,李存勖實在沒人可用了,隻好讓李嗣源帶兵去平叛。李嗣源心裡不願意——他知道這是個燙手山芋,打贏了可能會被猜忌,打輸了更是死罪。可君命難違,他隻能硬著頭皮帶著大軍出發。
到了鄴都城外,李嗣源沒急著攻城,而是想勸叛軍投降。他知道士兵們都是被逼反的,隻要朝廷答應給他們發軍餉,赦免他們的罪,說不定就能平息叛亂。可就在他跟叛軍談判的時候,他手下的士兵突然嘩變了——這些士兵大多是跟著李嗣源打了一輩子仗的老部下,他們早就看不慣李存勖的昏庸,也怕李嗣源打完仗後被李存勖害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一群士兵衝進李嗣源的大帳,把刀架在他脖子上,大喊:“將軍!皇上昏庸無道,戲子當權,功臣們死的死、逃的逃,咱們就算平定了叛亂,回去也沒好下場!不如咱們反了,擁立將軍當皇帝!”真有點“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意思。
李嗣源當時都懵了,他趕緊擺手說:“兄弟們,彆胡鬨!我深受先帝李克用)和皇上的恩寵,怎麼能造反呢?”可士兵們根本不聽,還把一件黃色的袍子披在了他身上這袍子是士兵們臨時找的,不是真的龍袍,卻有點“黃袍加身”的意思)。《新五代史·明宗紀》裡記載:“軍亂,嗣源為兵所逼,不得還,遂入鄴都,與在禮合。”意思是軍隊嘩變,李嗣源被士兵逼迫,沒辦法回去複命,隻好進入鄴都,跟趙在禮的叛軍聯合在了一起。
李嗣源心裡清楚,這下徹底完了——不管他是不是自願的,跟叛軍聯合,就是謀反大罪,回去肯定會被李存勖殺頭。沒辦法,他隻能硬著頭皮,帶著軍隊往洛陽方向進軍,想找李存勖解釋清楚。可一路上,越來越多的士兵和將領來投奔他——大家都知道李存勖不行了,想跟著李嗣源混個前程。
李存勖在洛陽聽到李嗣源“謀反”的消息,嚇得魂飛魄散。他趕緊派大軍去攔截,可派去的軍隊要麼投降了李嗣源,要麼乾脆跑了。最後,連宮裡的戲子都背叛了他——一個叫郭從謙的戲子,趁著李存勖不備,發動兵變,把李存勖射死在了宮裡。
李嗣源趕到洛陽的時候,李存勖已經死了。大臣們見大勢已去,紛紛勸李嗣源登基稱帝。李嗣源還想推辭,說自己是被逼的,隻想輔佐皇室。可大臣們說:“現在天下無主,隻有將軍您威望高、得民心,要是您不當皇帝,天下又要大亂了!”
就這樣,在士兵和大臣們的“逼迫”下,李嗣源在洛陽登基,改元“天成”,成了後唐的第二位皇帝——從馬奴到皇帝,他的人生,簡直比小說還離奇。
李嗣源登基的時候,已經快六十歲了。他這輩子吃過苦,打過仗,見過太多百姓的苦難和朝廷的腐敗,所以當上皇帝後,他沒想著享樂,而是一門心思搞改革,想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他的第一個“神操作”,就是殺戲子、清貪官。李存勖在位時,戲子們作威作福,貪汙受賄,老百姓恨得牙癢癢。李嗣源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些作惡多端的戲子全部抓起來,該殺的殺,該貶的貶,還把戲子們當官的權力給取消了——他跟大臣們說:“戲子就是唱戲的,懂什麼治國?讓他們當官,不是坑老百姓嗎?”
對於貪官汙吏,李嗣源更是毫不手軟。他專門成立了一個“反腐小組”,嚴查各地官員的貪汙情況。有個叫孔謙的租庸使管財政的官),在李存勖時期貪汙了大量錢財,還發明了各種苛捐雜稅,老百姓怨聲載道。李嗣源查明情況後,直接把孔謙砍了頭,還把他發明的苛捐雜稅全部廢除。《舊五代史·明宗紀》裡說他:“即位之初,減賦稅,除苛法,罷宮人,省冗官,中外翕然稱治。”意思是他剛登基,就減少賦稅,廢除苛捐雜稅,遣散多餘的宮女,裁減沒用的官員,朝廷內外都稱讚他治理得好。
他的第二個“神操作”,是體恤百姓,發展生產。李嗣源知道老百姓最缺的是糧食,所以他下令:各地官員要鼓勵農民種地,凡是開墾荒地的,免三年賦稅;遇到災年,要及時開倉放糧,不能讓老百姓餓死。有一年,山東一帶鬨旱災,老百姓顆粒無收,到處逃荒。李嗣源接到消息後,不僅派人送去糧食,還親自下旨,讓當地官員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來救濟百姓。他對大臣們說:“我當皇帝,不是為了自己享福,是為了讓老百姓有飯吃、有衣穿。要是老百姓都餓死了,我這個皇帝還有什麼用?”
他還特彆節儉,以身作則。李存勖在位時,宮裡的宮女有幾千人,珠寶玉器堆積如山。李嗣源登基後,把大部分宮女遣散回家,讓她們嫁人;宮裡的珠寶玉器,除了必要的禮器,其餘的全部賣掉,換成糧食救濟百姓。他自己穿的衣服,都是粗布做的,吃飯也隻有幾個小菜,從不搞鋪張浪費。有大臣勸他:“陛下是天子,應該穿得華麗一點,不然顯不出皇家的威嚴。”李嗣源笑著說:“皇家的威嚴,不是靠衣服和珠寶撐起來的,是靠老百姓的擁護撐起來的。要是老百姓都過得不好,我穿再華麗的衣服,也沒麵子。”
在他的治理下,後唐的局勢慢慢穩定下來,老百姓的生活也有了改善。當時的人都說:“李嗣源雖然是個武將出身,沒讀過多少書,可他當皇帝,比那些讀過書的皇帝還好!”甚至有人把他跟唐太宗李世民相比,說他有“貞觀之治”的風範。
可惜,好景不長。李嗣源當了幾年皇帝後,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越來越差,性格也變得多疑起來。他開始擔心自己的兒子們爭權奪利,也擔心手下的將領們謀反——畢竟他自己就是靠兵變當上皇帝的,所以對誰都不放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的大兒子李從璟,為人正直,很有才乾,本來是皇位的最佳繼承人。可李嗣源因為猜忌,居然被小人挑撥,誤以為李從璟想謀反,最後把李從璟殺了。殺了李從璟後,李嗣源又立二兒子李從榮為太子。可李從榮是個野心勃勃的人,他怕李嗣源會改立其他弟弟為太子,就想提前動手,發動兵變奪取皇位。
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十一月,李從榮帶著幾千士兵,衝到皇宮門口,想逼李嗣源退位。李嗣源當時正在病床上躺著,聽到消息後,氣得渾身發抖,連忙派禁軍去鎮壓。李從榮根本不是禁軍的對手,沒一會兒就被打敗,自己也被殺死了。
看到兒子的屍體,李嗣源心裡又痛又悔。他知道,是自己的猜忌,害死了大兒子;也是自己的縱容,讓二兒子走上了絕路。這件事對他的打擊很大,他的病情越來越嚴重,連話都說不清楚了。
臨終前,李嗣源拉著宰相馮道的手,斷斷續續地說:“我……我這輩子,沒什麼本事,就是想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可惜……可惜沒管好兒子……以後的事,就拜托你們了……”說完,他就咽了氣,享年六十七歲。
李嗣源死後,他的小兒子李從厚登基,也就是後唐閔帝。可李從厚性格懦弱,根本鎮不住局麵。沒幾個月,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就發動兵變,殺了李從厚,自己當了皇帝。又過了幾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推翻了後唐,建立了後晉——李嗣源辛苦治理的後唐,就這樣走向了滅亡。
縱觀李嗣源的一生,堪稱五代十國時期最傳奇的“逆襲者”。他出身寒微,從一個喂馬的馬奴,憑著自己的勇猛和智慧,一步步成為猛將,最後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當上皇帝,還開創了一段短暫的“小康盛世”——這樣的人生,在整個中國曆史上都不多見。
《新五代史》的作者歐陽修,對李嗣源的評價很高,說他:“明宗雖出夷狄,然為人純質,寬仁愛人。”意思是李嗣源雖然是少數民族出身,但為人純樸,寬厚仁慈,愛護百姓。確實,在五代十國那個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年代,李嗣源算得上是一個難得的好皇帝。他減輕賦稅、打擊貪官、體恤百姓,讓老百姓過了幾年安穩日子,這就比很多皇帝強多了。
可他的一生,也有很多遺憾。他因為猜忌,害死了自己的親生兒子,還讓二兒子走上了謀反的道路,最後導致後唐陷入內亂;他雖然有治國之心,卻沒多少治國之才,很多政策都是治標不治本,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後唐的問題——比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這些隱患,他都沒能徹底消除,最後還是讓後唐走向了滅亡。
不過,我們不能用“完美皇帝”的標準來要求他。畢竟,他沒讀過多少書,一輩子都在打仗,能做到這個地步,已經很不容易了。就像他自己說的,他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從這一點來看,他已經做到了。
直到今天,當人們說起五代十國的皇帝時,大多會想起朱溫的殘暴、李存勖的昏庸、石敬瑭的賣國,而李嗣源這個“馬奴皇帝”,卻總能讓人多幾分敬佩和惋惜。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出身並不能決定一切,隻要有能力、有良心,哪怕是一個馬奴,也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傳奇;而作為統治者,不管你有多大的本事,隻要心裡裝著老百姓,老百姓就會永遠記得你。
參考《新五代史》《舊五代史·明宗紀》《資治通鑒》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