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明太祖朱元璋:功過是非任憑說,千古一帝朱洪武。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 第208章 明太祖朱元璋:功過是非任憑說,千古一帝朱洪武。

第208章 明太祖朱元璋:功過是非任憑說,千古一帝朱洪武。(2 / 2)

登基那天,朱元璋穿著嶄新的龍袍,站在天壇上祭天。當禮官喊出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時,他心裡百感交集。他想起了死去的父母,想起了討飯的日子,想起了那些戰死的兄弟。他對著天空默念:爹娘,兒子做到了,再也沒人敢欺負我們朱家了。

當了皇帝的朱元璋,並沒有像其他皇帝那樣貪圖享樂,反而比以前更忙了。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處理政務,直到深夜才休息,幾十年如一日。他說:吾每旦臨朝,日晏忘餐,夜分乃寐,思天下事,未嘗一日敢怠。

他最關心的是老百姓的生活。畢竟,他自己就是從苦日子過來的。登基後,他頒布了一係列休養生息的政策:減免賦稅,鼓勵墾荒,興修水利,推廣棉花種植...他還規定,地方官要是敢欺壓百姓,老百姓可以直接綁了送京城治罪,沿途官員不許阻攔——這大概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上訪綠色通道。

在朱元璋的努力下,明朝初年的經濟很快就恢複了過來。田野裡長滿了莊稼,倉庫裡堆滿了糧食,老百姓終於能吃上飽飯了。有大臣拍馬屁說:陛下功蓋三皇五帝。朱元璋卻搖搖頭:我不要什麼功蓋誰,隻要百姓能安居樂業,我就心滿意足了。

但朱元璋也有個讓大臣們膽戰心驚的特點——對貪官汙吏下手極狠。他規定,官員貪汙六十兩銀子以上,就剝皮實草把人皮剝下來,填上稻草,掛在衙門裡警示後人)。這可不是說著玩的,他真這麼乾了。

最著名的就是空印案郭桓案。空印案是說,地方官到京城對賬,為了方便,都帶著蓋好公章的空白文書,要是數字對不上,就現場修改。

要知道,這是在古代,好一點的官員還可以有個“勞斯萊斯”——馬車,差一點的官員隻好騎著快馬一路狂奔,如果你是個倒黴蛋,封到西北任職,不好意思,你在年初就可以準備去往京城對賬,等到六七月間,好不容易到達京城如果發現有個小數點錯了,那不好意思,你隻好回到你的任職地,蓋好章,再回來。“high老兄你又來了”這已經是第二年的六七月份了……

所以朱元璋知道後大怒,認為這是官員互相勾結作弊,一口氣殺了幾百個官員。

郭桓案是說,戶部侍郎郭桓勾結地方官,貪汙了大量糧食。朱元璋徹查此案,牽連了幾萬人,從中央到地方,很多官員都掉了腦袋。

這些案子殺的人確實太多,連太子朱標都覺得父親太嚴厲,勸他手下留情。朱元璋沒說話,把一根長滿刺的荊棘扔在地上,讓朱標撿起來。朱標不敢撿,朱元璋說:我現在殺貪官,就是在替你拔刺,等你繼位時,這天下就是一根沒刺的荊棘了。

除了殺貪官,朱元璋還搞了很多製度創新。比如廢除丞相製度,把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設立錦衣衛,監視大臣的一舉一動;製定《大明律》,讓全國有法可依...這些措施,有的確實加強了中央集權,有的卻也造成了不少問題。

但不管怎麼說,朱元璋治國是真的用心。他怕官員偷懶,就親自去衙門檢查;他怕百姓受委屈,就經常微服私訪雖然大多是傳說);他甚至還編了本《大誥》,裡麵全是案例,讓老百姓沒事就看看,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朱元璋當了皇帝後,對那些跟著他打天下的功臣,一開始還是不錯的。徐達、常遇春、李善長、劉基等人都被封了大官,賞了土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朱元璋開始擔心了:這些人居功自傲,會不會將來造反?尤其是他的太子朱標性格仁厚,萬一自己百年之後,鎮不住這些老臣怎麼辦?

於是,一場針對功臣的清洗開始了。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指控謀反,朱元璋借此機會,殺了胡惟庸及其黨羽三萬多人,還順便廢除了丞相製度。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大將軍藍玉被指控謀反,朱元璋又殺了藍玉及其黨羽一萬五千多人。這兩大案,幾乎把明初的功臣殺了個精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狡兔死,走狗烹”這可是實實在在的概括,朱元璋晚年時候,幾乎將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淮西勳貴”統統送回老家,死啦死啦的乾活!

隻有少數幾個人幸免,比如徐達。傳說徐達得了背疽,不能吃鵝,朱元璋卻故意送了一隻蒸鵝給他。徐達知道皇帝的意思,含淚吃了下去,沒多久就死了。當然,這隻是傳說,正史裡並沒有記載,但也能看出朱元璋對功臣的猜忌有多深。

劉基劉伯溫)的死也很蹊蹺。他生病後,朱元璋讓胡惟庸帶醫生去看他,結果吃了藥病情反而加重,沒多久就死了。很多人都懷疑是朱元璋授意胡惟庸乾的——畢竟,劉基太聰明了,朱元璋怕他將來輔佐彆人。

朱元璋的發妻馬皇後,是唯一能勸住他的人。馬皇後為人仁慈,經常勸朱元璋少殺人。有一次,朱元璋要殺朱文正,馬皇後說:文正雖然有錯,但他是你侄子,立過大功,就饒他一次吧。朱元璋聽了,果然放了朱文正一馬。可惜,馬皇後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就去世了。失去了馬皇後的勸阻,朱元璋殺起人來更沒顧忌了。

馬皇後去世後,朱元璋又遭遇了一個沉重打擊——太子朱標死了。朱標是朱元璋精心培養的繼承人,性格仁厚,很受大臣們愛戴。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標病逝,朱元璋悲痛欲絕。最終,他決定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作為自己的繼承人。

為了讓朱允炆能順利繼位,朱元璋又開始清洗那些可能威脅皇太孫的人。他甚至對朱允炆說:我把那些危險的人都給你除掉了,以後就沒人能威脅你了。可他沒想到,真正的威脅,來自他的兒子們——尤其是燕王朱棣。

晚年的朱元璋,越來越孤獨。曾經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要麼戰死沙場,要麼被他親手送上斷頭台;最懂他的馬皇後走了,寄予厚望的太子也走了,身邊隻剩下一群小心翼翼的大臣和年幼的皇太孫。他常常一個人坐在皇宮裡,看著窗外的落葉發呆,想起濠州鄉下的日子,想起那些一起放牛、一起討飯的夥伴,不知道心裡是啥滋味。

但他沒忘了自己是皇帝。就算到了晚年,他依然堅持批閱奏折,關注著國家大事。他下令編纂《洪武正韻》,規範漢字讀音;他派人丈量全國土地,編製《魚鱗圖冊》,讓賦稅征收更公平;他還興修水利,治理黃河,讓老百姓能安心種地。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七十一歲的朱元璋病倒了。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躺在病床上,拉著皇太孫朱允炆的手說:爺爺把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靠你了。記住,要善待百姓,嚴懲貪官,守住這大明江山。

這年閏五月初十,朱元璋在應天皇宮的西宮去世。臨終前,他留下遺詔: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

這段話,沒有皇帝的威嚴,倒像個操勞一生的老人在交代後事。他承認自己起自寒微,沒什麼學問,做不到儘善儘美,但他真的儘力了——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這九個字,是他一生最好的寫照。

朱元璋死後,葬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的孝陵。這座陵墓,沒有像其他帝王陵那樣奢華,卻透著一股樸實和威嚴,就像他本人一樣。

縱觀朱元璋的一生,實在太傳奇了。從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放牛娃,到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他的逆襲之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他的功勞很大。他推翻了元朝的統治,結束了元末的戰亂,讓老百姓重新過上了安穩日子;他整頓吏治,打擊貪官,雖然手段狠了點,但確實讓官場乾淨了不少;他重視農業,休養生息,讓明朝初年的經濟迅速恢複,為後來的永樂盛世打下了基礎。《明史》評價他帝天授智勇,統一方夏,緯武經文,為漢、唐、宋諸君所未及,這話雖然有點誇張,但也不算太離譜。

但他的爭議也很大。他殺功臣,手段殘忍,株連甚廣,讓很多人覺得他刻薄寡恩;他設立錦衣衛,搞特務統治,讓大臣們人人自危;他廢除丞相,雖然加強了皇權,卻也讓皇帝的工作量大增,為後來的宦官專權埋下了隱患。

不過,要是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想想,或許也能理解他的做法。他見過太多貪官汙吏害民,如果沒有他們,他的父親母親不會被餓死,哥帝也不會……所以才對貪汙零容忍;他出身底層,深知權力的危險,所以才把權力牢牢抓在自己手裡;他怕功臣造反,是因為他見過太多亂世,不想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又陷入戰亂。

就像他自己說的:吾非徒恃武力,實以仁德感化。然仁德之外,不得不有威刑,以懲凶頑。他不是天生就喜歡殺人,隻是覺得,在那個亂世剛過的年代,不用重典,不足以震懾宵小,不足以讓天下安定。

如今,六百多年過去了,朱元璋的故事依然被人們津津樂道。有人罵他是暴君,有人讚他是明君,但不管怎麼說,他都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個性、最具傳奇色彩的皇帝之一。

最後,用一首詩來總結他的一生吧:

出身寒微誌氣高,亂世沉浮逞英豪。

手提三尺龍泉劍,掃儘胡塵定九宵。

鐵腕治國安黎庶,嚴繩整紀肅官曹。

功過是非任憑說,千古一帝朱洪武。

參考《明史》《明朝那些事兒》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京圈大佬們的重生妹寶,又甜又乖 這個賞金獵人有點強! 明珠映夜 重生之我絕不當舔狗 炮灰重生後逆襲,渣夫全家悔斷腸 被趕到狗窩住趙老太手握千萬巨款 無限戰警 末世重生:終末堡壘 殘土紀元 開局被電死,穿越後用電稱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