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明成祖朱棣:靖難漠北下西洋,永樂雄風留後名!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 第210章 明成祖朱棣:靖難漠北下西洋,永樂雄風留後名!

第210章 明成祖朱棣:靖難漠北下西洋,永樂雄風留後名!(1 / 2)

靖難揮師入帝京,龍椅血染手足情。

五征漠北驚胡膽,七下西洋揚國名。

紫禁巍峨凝匠意,《永樂》恢弘彙史聲。

功過千載憑誰說?永樂宏圖照汗青。

在中國曆史上,要是評選最能打的皇帝,明成祖朱棣絕對能排進前三。這位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本是駐守北平的燕王,卻憑著一場靖難之役,把侄子朱允炆拉下皇位,自己當了皇帝。他的一生,就像一場停不下來的戰鬥——打蒙古、打安南、建北京、下西洋,忙得腳不沾地,卻也硬生生造出了一個永樂盛世。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應天府的戰火還沒平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降生了。這孩子就是朱棣,但他出生時,老爹正忙著跟陳友諒死磕,連看他一眼的功夫都沒有。直到七歲,朱元璋當了皇帝,才給他取了這個名字——跟大哥朱標、二哥朱樉比起來,這待遇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朱棣的童年,是在軍營裡泡大的。朱元璋對兒子們要求極嚴,尤其是幾個年長的藩王,從小就得學兵法、練騎射。朱棣跟著徐達、常遇春這些開國猛將練過武,又跟著宋濂這些大儒讀過書,算是個文武雙全的主。不過他骨子裡還是更愛舞刀弄槍,據說十二歲就能拉開強弓,十五歲跟著朱元璋北征,親手殺過蒙古兵——這履曆,比溫室裡長大的侄子朱允炆硬核多了。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二十歲的朱棣到北平就藩,成了燕王。北平這地方,是元朝的大都,緊挨著蒙古草原,堪稱明朝北境第一防火牆。朱元璋把他放這兒,就是看中了他能打。朱棣也沒辜負老爹的期望,到任後天天帶著兵在邊境溜達,沒事就跟鄰居,也就是蒙古人乾仗。打了好幾仗,把朵顏三衛這些蒙古部落收拾得服服帖帖。

有一次,他率精騎突襲蒙古乃兒不花部,恰逢大雪,手下勸他等雪停了再進兵。朱棣眼睛一瞪:就是要趁下雪,他們才想不到我們會來!結果一鼓作氣端了乃兒不花的老巢,還把人家整個部落都招降了。朱元璋收到捷報,高興得直誇:老四像我!

在北平的二十年,朱棣不光練出了一支能打的軍隊,還攢下了不少人脈。謀士姚廣孝就是那個和尚道衍)主動找上門,說要送他一頂白帽子王白,就是。朱棣表麵罵他胡說,心裡卻樂開了花。還有張玉、朱能這些將領,跟他出生入死,成了後來靖難的核心班底。

這時候的朱棣,就像一頭潛伏在北方的猛虎,看似安分守己,實則磨爪礪牙,等著屬於自己的機會。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就是建文帝。這位新皇帝,書讀得不少,心眼卻有點實,一上台就被齊泰、黃子澄這些大臣攛掇著削藩。

削藩這事兒,本身沒毛病,藩王權力太大確實威脅中央。但朱允炆的操作,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他先拿周王、齊王這些軟柿子開刀,廢的廢,抓的抓,手段狠辣,一點不念叔侄情分。朱棣看在眼裡,心裡直發毛:下一個肯定輪到我!

果然,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允炆派人到北平,要削去朱棣的王爵。朱棣知道,再不反就沒活路了。但他兵力不如朝廷,硬拚肯定不行。於是,他先裝瘋——大夏天裹著棉被烤火,在街上搶人家饅頭吃,把來監視他的官員騙得團團轉。暗地裡,卻在王府地窖裡打造兵器,訓練士兵。

等準備得差不多了,朱棣召集手下,哭著說:我爹把我封到北平,本來好好的,現在侄子聽了奸臣的話,要置我於死地。我沒辦法,隻能起兵,幫侄子清除奸臣!這就是靖難之役的由來,名義上是清君側,實際上就是搶皇位。

朱允炆聽說朱棣反了,壓根沒當回事,派老將耿炳文率三十萬大軍北伐。結果耿炳文太保守,被朱棣打了個伏擊,輸了一陣。朱允炆更蠢,臨陣換將,讓李景隆這個草包接替耿炳文。

李景隆這人,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兒子,典型的官二代,紙上談兵還行,真打仗就是個笑話。他率五十萬大軍圍攻北平,朱棣不在家,世子朱高熾後來的仁宗)帶著老弱病殘死守。李景隆打了半天打不下來,等朱棣回師救援,他嚇得掉頭就跑,五十萬大軍丟盔棄甲,連糧草輜重都送給了朱棣。

就這,朱允炆還沒醒悟,繼續讓李景隆帶兵。結果可想而知,明軍是越打越少,朱棣的隊伍卻越打越強。打到後來,朱棣都琢磨透了:這侄子是真不會打仗,隻要我敢打,就有機會!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繞開濟南這些硬骨頭,率大軍直撲南京。靈璧一戰,把南軍主力打垮,嚇得李景隆沒錯,這貨又被派來了)直接打開金川門,放朱棣進城。

南京城破那天,皇宮起了大火,朱允炆不見了蹤影。有人說他燒死了,有人說他從密道跑了,當了和尚,還有人說他漂洋過海去了國外——這成了明朝第一大懸案。朱棣不管那麼多,先在群臣的下,登上了皇位,改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明史》裡寫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短短十幾個字,藏著多少刀光劍影和骨肉相殘。朱棣的皇位,來得確實不光彩,但成王敗寇,曆史從來都是勝利者書寫的。

朱棣剛上台,朝廷裡還有不少建文舊臣不服。最有名的就是方孝孺,朱棣讓他寫即位詔書,他偏不,還罵朱棣燕賊篡位。朱棣惱了,說要誅他九族。方孝孺梗著脖子:誅十族又如何?結果朱棣真就把他的門生故吏算成第十族,殺了八百多人。

這事兒確實夠狠,但也彆怪朱棣心黑。他這皇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不殺幾個人立威,根本鎮不住場子。除了方孝孺,齊泰、黃子澄這些建文重臣也都被處死,家屬流放。不過,朱棣也不是亂殺人,隻要肯歸順的,比如夏原吉、蹇義這些有本事的,他都照用不誤,而且委以重任。

穩住局麵後,朱棣開始搞建設。他乾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遷都北平。南京這地方,雖然富庶,但離北方太遠,不利於防備蒙古。北平是他的老巢,又是戰略要地,遷都再合適不過。

從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開始,朱棣下令修建北平宮殿,也就是後來的紫禁城。這工程可太大了,光是準備材料就花了十年,召集了全國上百萬工匠和民工。光是一塊太和殿的丹陛石,就從房山用了兩萬多人拉了二十多天。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宮殿建成,朱棣正式遷都,把北平改名為。

遷都這事兒,遭到不少大臣反對,說勞民傷財。但朱棣力排眾議,硬是辦成了。事實證明,這步棋走得太對了——北京作為都城,既鞏固了北方邊防,又加強了對全國的控製,影響了中國幾百年的政治格局。

除了遷都,朱棣還乾了不少大事:

一、編修《永樂大典》:他讓解縉、姚廣孝主持,召集了三千多文人,用了五年時間,編成了一部中國古代最大的類書。這部書收錄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字數超過三億,可惜後來大部分失傳了。朱棣編這部書,一是為了炫耀文治,二是為了把建文舊臣的精力從政治上引開,可謂一石二鳥。

二、疏通大運河:元朝的大運河有些地方淤塞了,朱棣派宋禮等人重新疏浚,打通了從北京到杭州的水路。這一下,南方的糧食和物資就能源源不斷運到北方,解決了遷都後的供應問題。

三、改革官製:他設立了內閣,讓幾個有學問的大臣幫他處理奏章,這就是後來內閣製的雛形。還加強了錦衣衛,又設立了東廠,讓太監負責,監視官民——這一手,後來雖然出了不少亂子,但在當時確實幫他鞏固了權力。

朱棣治國,跟他老爹朱元璋很像,既嚴厲又勤政。他每天天不亮就上朝,中午就吃點簡單的飯菜,接著處理政務,晚上還經常召見大臣討論國事。有大臣勸他注意身體,他說:老百姓都在乾活,我當皇帝的,能偷懶嗎?

在他的治理下,明朝國力蒸蒸日上,糧食滿倉,人口增加,史稱永樂盛世。《明史》說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雖然有點誇張,但也確實反映了當時的繁榮景象。

朱棣這輩子,最惦記的就是蒙古人。畢竟,他在北平跟蒙古打了半輩子交道,知道這些不老實,不打服了,明朝就彆想安生。

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朱棣第一次親征蒙古。這次打的是韃靼部,首領本雅失裡和阿魯台,一個傲慢,一個狡猾。朱棣率五十萬大軍出塞,本雅失裡嚇得往西跑,阿魯台則往東躲。朱棣兵分兩路,自己追本雅失裡,在斡難河就是成吉思汗發家的地方)把他打垮;另一路追阿魯台,也大勝而歸。

班師回朝的時候,朱棣還在擒胡山刻了塊碑,寫著瀚海為鐔,天山為鍔,又在清流泉刻了於鑠六師,禁暴止侮,那叫一個意氣風發。

但蒙古人就像打不死的小強,這邊韃靼剛消停,那邊瓦剌又起來了。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第二次親征,在忽蘭忽失溫今蒙古烏蘭巴托附近)跟瓦剌大戰。瓦剌騎兵很猛,還帶了神機銃一種火器)。朱棣親自督戰,派神機營先打一輪,再讓騎兵衝鋒,硬是把瓦剌打垮,斬殺王子十餘人,士兵數千。

接下來的幾年,蒙古各部老實了不少,紛紛遣使朝貢。但朱棣還是不放心,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到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又三次親征,目標主要是阿魯台的韃靼部。這幾次雖然沒打什麼大仗,但朱棣就是要讓蒙古人知道:明朝皇帝不好惹,敢來搗亂,就打到你服為止!

五征漠北,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有大臣勸他彆打了。朱棣卻說:我打蒙古,不是為了好大喜功,是為了讓子孫後代能過上安穩日子。現在多流點血,將來就少流血。這話雖然有道理,但連續用兵也確實讓明朝的財政有點吃不消。

除了打蒙古,朱棣還派兵征服了安南今越南)。安南本來是明朝的屬國,後來內部作亂,還殺了明朝的使者。朱棣怒了,派張輔率軍征討,把安南變成了明朝的一個省,設交趾布政使司管轄。雖然後來安南又獨立了,但至少在永樂年間,明朝的版圖達到了頂峰。


最新小说: 八零小廚娘的紅火日子 星際戰艦赤壁號劉關張天團曆險記 穹界強製入職:我在廢土撿隊友 共餐者 洪武:醫聖朱橚 為了賣皮膚,我成了文娛之王 你一神棍,怎麼就渡劫了 富養女兒30年,她叫我生物學爹 淨身分家,我靠著靈泉空間當首富 知青入贅寡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