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明成祖朱棣:靖難漠北下西洋,永樂雄風留後名!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 第210章 明成祖朱棣:靖難漠北下西洋,永樂雄風留後名!

第210章 明成祖朱棣:靖難漠北下西洋,永樂雄風留後名!(2 / 2)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如果說五征漠北是朱棣的,那七下西洋就是他的或者說外交秀)。這事兒的策劃者,是朱棣和姚廣孝,執行者則是三寶太監鄭和。

鄭和本來叫馬三保,是雲南的回族人,小時候被明軍俘虜,淨身當了太監,後來跟著朱棣打靖難之役,立了不少功,被賜姓鄭。這人體格魁梧,懂兵法,還熟悉航海,讓他帶隊下西洋,再合適不過。

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鄭和第一次出海,帶著六十二艘大船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堪稱當時的航空母艦),兩萬七千多人,從蘇州劉家港出發,一路南下,經過爪哇、蘇門答臘,一直到印度半島的古裡,這可比世界“第一次大航海時代”的哥倫布、麥哲倫等早好多年。

這趟出海,排場大得嚇人。船上裝著絲綢、瓷器、茶葉這些好東西,走到哪兒就跟哪兒貿易,順便宣傳明朝的威德。遇到不老實的,比如海盜陳祖義,就直接動手收拾;遇到願意臣服的,就請人家的國王去中國看看。

之後,鄭和又六次下西洋,最遠到了非洲東海岸的麻林今肯尼亞),還帶回來了長頸鹿當時叫),把朱棣高興壞了,覺得這是。

七下西洋,讓明朝的威名遠播海外,有三十多個國家派使者來朝貢,甚至還有國王親自來中國,比如渤泥國王、蘇祿國王,最後還死在了中國,葬在了南京、德州。朱棣看著萬國來朝的景象,估計心裡美得不行——老爹朱元璋當年搞,哪見過這陣仗!

但也有人說,朱棣讓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失蹤的朱允炆。畢竟,有傳言說朱允炆逃到了海外。這說法不是沒可能,但肯定不是主要目的。“七下西洋”就是想讓全世界都知道,東方的大明帝國有多厲害,他這個皇帝有多牛。

當然,下西洋花費也極大,光是造船、備貨、發軍餉,就花了無數銀子。後來因為財政緊張,加上大臣反對,到了宣德年間就停了,實在可惜。

朱棣雖然是個鐵血帝王,但在自家事兒上,也挺頭疼,尤其是立太子。

他有四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早夭。按規矩,該立長子朱高熾。但朱高熾是個胖子,走路都得人扶,還不善騎射,朱棣打心底裡瞧不上。

他更喜歡次子朱高煦。這小子跟他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能打能拚,靖難之役中立了大功,好幾次救了朱棣的命。朱棣甚至拍著他的肩膀說:你大哥身體不好,你好好乾!這“大餅”畫的,可比現在職場老板畫得大多了。

朱高煦這個牛馬真就信了,覺得自己有機會當太子,靖難之役屢立戰功,但立太子這事兒,不能隻看爹喜歡誰。

朱高熾雖然胖,但仁厚,有學問,得到不少文臣支持,而且他是長子,符合嫡長子繼承製,這在古代是天大的事。更重要的是,朱高熾有個好兒子朱瞻基後來的宣宗),聰明伶俐,朱棣特彆喜歡,覺得這孩子有自己的影子。

朱棣猶豫了好幾年,直到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才下定決心立朱高熾為太子。這下朱高煦可炸了,覺得自己被騙了,在封地樂安州今山東惠民)招兵買馬,到處說太子的壞話,還想搞掉支持太子的大臣解縉。後來解縉被他陷害致死,朱高熾的日子也過得提心吊膽。

朱高燧也不是省油的燈,跟二哥勾結,想一起把大哥拉下馬,甚至還想過毒死朱棣,自己繼位。幸虧被朱棣發現,才算沒鬨出大亂子。

這場儲位之爭,鬨了十幾年,直到朱棣去世才算結束。最後朱高熾順利繼位,也算沒辜負朱棣的選擇——畢竟,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開創的仁宣之治,是明朝最安穩的時期。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已經六十五歲了,身體大不如前,但當他聽說阿魯台又在邊境作亂時,還是決定第五次親征。

這一次,他的身體實在扛不住了。大軍出塞後,沒找到阿魯台的蹤影,糧草又快用完了,隻能班師。走到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附近)時,朱棣病倒了,沒過幾天就去世了。

臨終前,他召見英國公張輔,留下遺詔:傳位皇太子朱高熾,喪禮從簡,不許擾民。這位一生征戰的帝王,最終還是死在了征途上,也算得償所願。

朱棣的一生,充滿了爭議。他奪了侄子的皇位,殺了不少人,手段狠辣;但他又開創了永樂盛世,遷都北京,五征漠北,七下西洋,乾成了很多皇帝想乾都乾不成的大事。

《明史》評價他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這評價夠高了,但也沒回避他的問題。

其實,評價一個皇帝,不能隻看他的私德,更要看他的功業。朱棣雖然得位不正,但他確實把明朝帶向了強盛,奠定了明朝兩百多年的基業。他就像一頭不知疲倦的雄獅,用鐵腕和雄心,在大明的版圖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遷都北京,看似隻是換了個都城,實則是把國家的戰略重心北移,用天子守國門的氣魄,守護著中原的安寧。後來的曆史證明,正是這個決定,讓明朝在麵對蒙古和後金的威脅時,有了一道堅固的屏障。

他編修《永樂大典》,不是為了炫耀,而是想把華夏文明的火種延續下去。這部大典收錄了無數孤本善本,雖然大多失傳,但僅存的部分,也足以讓後人窺見古人的智慧。

他五征漠北,或許耗費巨大,但確實打出了明朝的國威,讓蒙古人幾十年不敢輕易南犯,為中原的發展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他派鄭和下西洋,更是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戶。那些滿載絲綢瓷器的寶船,不僅帶去了貿易,更帶去了和平與交流——這在閉關鎖國成為常態的古代,顯得尤為珍貴。

當然,他的鐵血手段也留下了不少後遺症。殺方孝孺十族,開創了文字獄的先例;重用宦官設立東廠,為後來的宦官專權埋下了隱患;連續征戰和大興土木,也讓百姓負擔加重,晚年出現了一些民變。

但瑕不掩瑜,朱棣終究是個有大格局、大作為的皇帝。他不像父親朱元璋那樣隻懂打天下,也不像侄子朱允炆那樣隻會紙上談兵,他既懂鐵血手腕,又有戰略眼光,硬生生把明朝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據說朱棣去世前,曾望著北方的草原,喃喃自語:要是能再活十年,我定能徹底平定漠北,讓大明永無邊患。這話裡,有不甘,更有一個帝王的終極追求。

他的一生,就像他親手打造的紫禁城,威嚴、壯麗,卻也藏著無數不為人知的角落。有人罵他是篡位的亂臣,有人讚他是千古一帝,但無論如何,他都在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最後,用一首詩來總結他的一生:

燕藩崛起靖難兵,鐵騎踏平金陵城。

遷都北國固疆土,大典編成耀汗青。

七下西洋通四海,五征漠北定邊庭。

功過是非任憑論,永樂雄風萬古名。

參考《明史》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崇禎元年,開局逆轉亡國局 天幕:始皇之子的造反人生 長生:老夫一慣儒雅隨和 暗塵明月樓 南北戰爭:我與龍娘同居的日子 圍棋少年,我在大明舉重若輕 抗戰!我攜軍需商城和平全世界! 緬北:強迫臣服 天地翻覆 文娛:北電攝影係大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