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黨掌權的二十年裡,朝堂上的忠臣幾乎被他們殺光了,剩下的要麼是嚴黨的親信,要麼是不敢說話的膽小鬼。《明史·嚴嵩傳》裡說“嵩竊政二十年,溺信惡子,流毒天下,人鹹指目為奸臣”,意思就是嚴嵩掌權二十年,寵信嚴世蕃,害了天下人,所有人都把他們父子當成奸臣。
可嘉靖帝難道不知道嚴嵩父子貪嗎?他當然知道。有一次,有個大臣遞奏折,揭發嚴世蕃貪汙了十萬兩銀子,嘉靖帝看了奏折,卻跟沒事人一樣,說“嚴嵩幫我處理朝政,辛苦這麼多年,拿點錢也是應該的”。其實嘉靖帝心裡有自己的小算盤:嚴嵩父子雖然貪,但他們聽話,能幫自己處理朝政,還能幫自己背“黑鍋”——比如老百姓罵朝廷腐敗,罵的是嚴嵩父子,不是他這個皇帝;而且嚴黨沒有兵權,就算想造反,也造不了。所以隻要嚴嵩父子不碰他的權力,不耽誤他修道,他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就這麼著,嚴黨在嘉靖帝的默許之下,成了大明的“毒瘤”。他們貪汙的錢越來越多,害的人越來越多,大明的國力也越來越弱——軍隊沒了軍餉,戰鬥力下降;老百姓沒了活路,開始造反;地方官怕被嚴黨陷害,不敢如實上報災情。到了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嚴黨已經成了天下人的公敵,就連嘉靖帝身邊的太監,也開始看不慣嚴嵩父子了。
在嚴黨專權的二十年裡,不是沒人想扳倒嚴嵩父子,可大多都失敗了——夏言、沈煉、楊繼盛另一個揭發嚴黨的忠臣,被嚴嵩害死),這些人要麼被殺,要麼被流放。直到徐階的出現,情況才慢慢改變。
徐階是個特彆“隱忍”的人。他考中進士的時候,嚴嵩已經是內閣大臣了,徐階知道自己鬥不過嚴嵩,就一直忍著,不僅不跟嚴嵩作對,還時不時地討好嚴嵩——比如嚴嵩過生日,徐階會送貴重的禮物;嚴嵩寫青詞遇到困難,徐階會幫忙修改。嚴嵩覺得徐階“懂事”,就沒怎麼為難他,還把他提拔成了內閣次輔。
可徐階心裡,一直想扳倒嚴黨。他知道,要想扳倒嚴嵩,不能硬來,得等機會。所以他一邊討好嚴嵩,一邊暗中收集嚴黨的罪證,還跟嘉靖帝身邊的太監、道士搞好關係,了解嘉靖帝的心思。
機會終於在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來了。這一年,嘉靖帝身邊的道士藍道行,跟徐階關係不錯,藍道行知道嘉靖帝迷信“扶乩”一種道教儀式,據說能通神),就跟徐階商量,想通過“扶乩”來扳倒嚴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有一天,嘉靖帝讓藍道行搞“扶乩”,問“天下什麼時候才能太平”。藍道行假裝“神附體”,寫下了幾個字:“天下不太平,是因為有奸臣在朝。”嘉靖帝又問:“奸臣是誰?”藍道行又寫:“奸臣是嚴嵩。”嘉靖帝有點不信,說“嚴嵩幫我處理朝政這麼多年,怎麼會是奸臣”。藍道行接著寫:“嚴嵩父子貪汙受賄,陷害忠良,老百姓都在罵他們,要是陛下再留著他們,大明就要有危險了。”
嘉靖帝聽了,心裡開始動搖。他雖然寵信嚴嵩,但也知道嚴黨名聲不好,而且最近幾年,各地的流民造反越來越多,蒙古人也經常來騷擾邊關,他也覺得可能是嚴黨把朝政搞壞了。
徐階看到嘉靖帝開始懷疑嚴嵩,立馬抓住機會,讓自己的門生鄒應龍遞了份奏折,揭發嚴世蕃的罪行——比如嚴世蕃貪汙了幾百萬兩銀子,霸占了幾千畝土地,還跟倭寇有勾結。奏折裡還說“嚴世蕃罪大惡極,要是不殺他,老百姓就會造反”。
嘉靖帝看了奏折,終於下定決心要收拾嚴黨。他先把嚴嵩革職,讓他回江西老家養老;然後把嚴世蕃抓起來,關進了詔獄。可嚴世蕃一點都不怕,他在詔獄裡還跟人說“我爹是嚴嵩,陛下不會殺我的,最多把我流放”。
徐階知道,嚴世蕃要是不死,早晚還會出來作惡,所以他必須讓嚴世蕃死。他又找了些嚴世蕃的罪證,比如嚴世蕃在老家蓋的房子,規格跟皇宮一樣僭越之罪),還說嚴世蕃想“謀反”——這可是嘉靖帝最忌諱的罪名。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嘉靖帝下旨,判嚴世蕃“斬立決”,還把嚴家抄家。抄家的時候,從嚴家搜出了幾百萬兩銀子,幾萬匹絲綢,還有不少珠寶、古玩,這些財產加起來,比大明十年的國庫收入還多。嚴世蕃被砍頭那天,老百姓都跑到街上看熱鬨,還放鞭炮慶祝,說“嚴賊終於死了,大明有救了”。
嚴嵩得知嚴世蕃被砍頭的消息後,哭得死去活來。他回江西老家後,沒人敢收留他,隻能住在破廟裡,靠撿垃圾為生。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嚴嵩在破廟裡餓死了,死的時候身邊連個收屍的人都沒有。《明史·嚴嵩傳》裡說“嵩死時,寄食墓舍,不能具棺槨,亦無吊者”,意思就是嚴嵩死的時候,住在彆人的墓屋裡,連棺材都沒有,也沒人來吊唁他。
嚴黨的倒台,是嘉靖朝的一件大事。它不僅清除了朝堂上的“毒瘤”,還讓很多忠臣重新得到重用,比如徐階當上了內閣首輔後,開始整頓吏治,減免賦稅,大明的朝政總算有了點起色。可此時的嘉靖帝,身體已經越來越差了——他天天吃丹藥,丹藥裡含有大量的汞、鉛等有毒物質,這些物質慢慢侵蝕了他的身體,讓他變得越來越虛弱,脾氣也越來越暴躁。
就在嚴黨專權的時候,大明的東南沿海,正被“倭寇”攪得天翻地覆。這些倭寇,不是單純的日本浪人,裡麵還有很多中國海盜,比如王直、徐海,他們跟日本浪人勾結在一起,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倭寇的起源,其實跟明朝的“海禁政策”有關。明朝從朱元璋的時候就實行海禁,不讓老百姓出海做生意,可東南沿海的老百姓,靠種地根本活不下去,隻能偷偷出海,跟外國人做生意,這些人被稱為“海商”。後來,明朝政府打擊海商,一些海商就被逼成了海盜,再後來,他們又跟日本浪人勾結,形成了“倭寇”。
到了嘉靖朝,倭寇越來越猖獗。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倭寇攻破了浙江台州,殺了幾千老百姓,還放火燒了整個台州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倭寇又攻破了江蘇鬆江今上海),搶走了幾萬兩銀子,還擄走了上千名婦女;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一小股倭寇隻有幾十人)從浙江登陸,竟然一路打到了安徽南京,雖然沒攻破南京城,但也殺了幾千人,明朝的軍隊根本攔不住他們。
《明史》裡形容當時的慘狀:“濱海數千裡,同時告警,殺掠殆儘,村落為墟。”意思就是東南沿海幾千裡的地方,同時傳來警報,老百姓被殺害、搶掠一空,村莊都變成了廢墟。
嘉靖帝一開始也派兵剿倭,可效果不好。原因有三個:一是軍隊戰鬥力差,士兵大多是流民充數的,沒經過訓練,看到倭寇就跑;二是將領互相推諉,誰都不想打仗,怕打輸了被治罪;三是倭寇行蹤不定,他們都是小船,速度快,打完就跑,明朝的大船根本追不上。
直到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胡宗憲被任命為浙直總督,全麵主持東南抗倭事宜,這才讓混亂的抗倭局麵有了轉機。
胡宗憲這個人,爭議從來不小。他是嚴嵩的門生,早年靠著給嚴世蕃送禮才換來了晉升機會,身上貼著“嚴黨”的標簽,這也是後來他倒台的重要原因。但在抗倭這件事上,他卻展現出了遠超常人的魄力和智慧——他知道,對付倭寇不能隻靠硬拚,得用“鐵血手腕”加“靈活計謀”,既要打服倭寇,也要瓦解他們的內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上任第一天,胡宗憲就做了兩件事:一是整頓軍紀,把那些貪生怕死、克扣軍餉的將領全部革職,甚至直接砍了幾個帶頭逃跑的千戶,震懾全軍;二是廣招人才,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隻要有抗倭的本事,他都敢用。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俞大猷、戚繼光此時尚為參將,未獨當一麵)等人被他納入麾下,成了抗倭的核心力量。
俞大猷是個典型的“武癡”,這輩子就兩件事:研究兵法、打仗。他出身武將世家,從小就跟著父親學武藝、讀兵書,二十歲考中武舉,後來在邊關打了十幾年仗,對付蒙古人很有一套。可到了東南沿海,他才發現,打水戰跟打陸戰完全不一樣——倭寇的小船靈活,擅長近戰,而明朝的大船雖然火力強,卻不夠靈活,經常被倭寇繞到後麵偷襲。
為了對付倭寇的小船,俞大猷花了三個月時間,專門研究水戰戰術。他發現倭寇的小船雖然快,但不耐撞,而且船上沒有火炮,隻能靠士兵跳幫近戰。於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把明朝的大船改成“福船”,這種船船體大、吃水深,還在船兩側裝了幾十門火炮,既能遠程轟擊倭寇的小船,又不怕被撞。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倭寇首領徐海率兩萬多人,乘坐幾百艘小船,圍攻浙江嘉興。胡宗憲讓俞大猷率領福船隊,在嘉興附近的王江涇設伏。等倭寇的小船進入伏擊圈後,俞大猷一聲令下,福船上的火炮同時開火,倭寇的小船瞬間被打得粉碎,很多倭寇還沒反應過來就掉進了水裡。徐海見勢不妙,想率軍突圍,可俞大猷早就讓士兵用鐵鏈把河道攔住了,倭寇的小船根本跑不掉。
這場戰鬥,俞大猷率軍斬殺倭寇五千多人,俘虜三千多人,徐海帶著殘部狼狽逃竄,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王江涇大捷”。這是嘉靖朝抗倭以來,明軍取得的最大勝利,消息傳到北京,嘉靖帝高興得親自下旨,賞賜胡宗憲和俞大猷,還把“王江涇大捷”的經過寫進了《明實錄》。
可倭寇的主力還在,尤其是海盜王直,他控製著日本到中國的海上通道,手下有幾萬弟兄,還有幾十艘大船,被倭寇稱為“老船主”,是東南沿海最大的隱患。胡宗憲知道,要想徹底肅清倭寇,必須搞定王直。
他沒有直接派兵攻打王直,而是用了“招撫”的計謀。他先派人找到了王直在安徽的家人,不僅沒有治他們的罪,還好吃好喝地招待著,然後讓王直的家人給王直寫信,勸他投降。接著,他又派了一個叫蔣洲的使者,去日本找王直談判,說“隻要你投降,朝廷就免你死罪,還讓你負責管理海上貿易,讓你當‘海防總兵’”。
王直一開始不信,他跟明朝政府打了十幾年交道,知道官府的話不可信。可看到家人的信,又聽到蔣洲說胡宗憲已經赦免了他的手下,還讓他們在浙江舟山駐紮,他動心了。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王直帶著幾百個親信,乘坐一艘大船,來到浙江杭州投降。
可王直剛上岸,就被浙江巡按禦史王本固抓了起來。王本固是個“清流”,看不慣胡宗憲的“招撫”政策,覺得“倭寇就是倭寇,必須處死”。胡宗憲得知消息後,氣得差點吐血——他本來想通過王直控製倭寇,現在王直被抓,倭寇群龍無首,肯定會更加瘋狂。
果然,王直被抓後,他的手下在浙江、福建一帶大肆作亂,甚至比之前更狠。胡宗憲沒辦法,隻能硬著頭皮率軍鎮壓。他讓俞大猷率軍在福建漳州圍剿倭寇,自己則率軍在浙江溫州抵禦倭寇的進攻。經過一年多的苦戰,明軍終於平定了王直殘餘勢力的叛亂。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王直被押到北京,嘉靖帝下旨,將王直“斬立決”。臨刑前,王直對著南方歎氣:“我本來想投降報國,沒想到還是落得這樣的下場。”王直死後,胡宗憲雖然徹底肅清了東南沿海的倭寇主力,但他“招撫王直”的事,卻成了政敵攻擊他的把柄——後來嚴黨倒台,徐階等人就用“私通倭寇”的罪名彈劾胡宗憲,導致他被抓進監獄。
除了王直、徐海,俞大猷還對付過一個叫吳平的倭寇首領。吳平是福建人,早年也是海商,後來被逼成了海盜,他手下有一萬多人,擅長在福建沿海的島嶼之間流竄,明軍多次圍剿都沒能抓住他。
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俞大猷率軍來到福建,他沒有急著進攻,而是先派人摸清了吳平的行蹤——吳平經常在福建詔安的梅嶺島駐紮,那裡地形複雜,易守難攻。俞大猷決定用“火攻”的辦法:他讓士兵準備了幾百艘小船,船上裝滿了乾草和硫磺,趁著夜色,悄悄靠近梅嶺島。
等靠近島嶼後,俞大猷讓士兵點燃小船,小船順著風向飄向吳平的營寨。吳平的手下看到火船,頓時慌了神,紛紛四散逃跑。俞大猷率軍趁機登陸,斬殺倭寇三千多人,吳平帶著幾百個親信乘船逃跑。俞大猷沒有放棄,率軍追擊了一個多月,最後在廣東潮州附近的海上,將吳平的船隊團團圍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吳平見大勢已去,跳海自殺,他的手下要麼被斬殺,要麼被俘虜。至此,福建沿海的倭寇也被肅清了。
到了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經過胡宗憲、俞大猷、戚繼光等人的努力,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被肅清,老百姓終於能過上安穩日子。《明史·俞大猷傳》裡評價俞大猷:“為將廉,馭下有恩,數建大功,威名震南服。”意思就是俞大猷作為將領,清正廉潔,對手下士兵很好,多次立下大功,在南方的名聲非常響亮。
可胡宗憲的結局卻很悲慘。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嚴黨倒台後,徐階的門生鄒應龍等人彈劾胡宗憲“私通嚴黨,貪汙軍餉”,嘉靖帝雖然沒有殺他,卻把他革職,讓他回安徽老家養老。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又有人彈劾胡宗憲“私通倭寇”,嘉靖帝大怒,下令把胡宗憲抓進北京詔獄。
在詔獄裡,胡宗憲多次遞奏折為自己辯解,說“我抗倭多年,殺了無數倭寇,怎麼會私通倭寇”,可嘉靖帝根本不聽。胡宗憲知道自己沒有活路了,在獄中寫下了“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的詩句,然後自殺身亡,年僅五十四歲。直到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朝廷才為胡宗憲平反,恢複了他的官職。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此時的嘉靖帝已經二十年沒上過早朝了。他天天躲在西苑的煉丹房裡,跟道士們一起煉丹、做道場,堅信自己能長生不老。朝堂上,嚴黨雖然倒了,但徐階、高拱這些大臣,要麼怕得罪嘉靖帝,要麼忙著爭權奪利,沒人敢說真話——整個大明,仿佛都在陪著嘉靖帝“裝睡”。
就在這時,一個叫海瑞的戶部主事,站了出來。海瑞當時隻是個從六品的小官,無權無勢,卻敢做彆人不敢做的事——他寫了一份《治安疏》,也就是後人常說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直接罵嘉靖帝。
這份奏折,堪稱大明曆史上最“膽大包天”的文書。開頭先肯定了嘉靖帝早年的功績,說“陛下禦極之初,掃除奸邪,天下翕然稱治”,可接著話鋒一轉,直接指出嘉靖帝的過錯:“陛下之誤多矣,其大端在於齋醮。陛下天資英斷,即位初年,冠履之間,一言一動,都出於正道,天下翕然仰德。播遷以來,乃不克終厥美,好神仙,求長生,竭民脂膏,濫興土木,二十餘年不視朝,法紀弛矣。”
翻譯過來就是:陛下您的錯誤太多了,最大的錯誤就是沉迷修道。您早年很英明,可後來卻變了,天天煉丹求長生,花光了老百姓的錢,建了很多沒用的宮殿,二十年不上朝,朝廷的法紀都廢了。
更狠的是,海瑞還在奏折裡說:“陛下不及漢文帝遠甚。漢文帝在位二十三年,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天下富足;陛下在位四十五年,卻讓老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這難道是明君該做的事嗎?”甚至還說:“陛下要是再這麼下去,大明就要亡了!”
海瑞寫這封奏折前,已經做好了死的準備。他先是把自己的家產全部變賣,給老母親和妻子留了些生活費,然後買了一口棺材,放在家裡,還跟家人、仆人一一告彆,說“我這次上奏折,肯定會被皇帝殺了,你們以後好好過日子,彆想我”。仆人嚇得紛紛辭職,可海瑞卻很平靜,還特意把《治安疏》抄了幾份,一份遞交給朝廷,一份留給自己,一份送給了朋友。
嘉靖帝看到《治安疏》的時候,正在西苑煉丹。他一開始還沒在意,可越看越生氣,看到“陛下不及漢文帝遠甚”的時候,氣得把奏折往地上一摔,吼道:“趕緊把這個人抓起來,彆讓他跑了!”
旁邊的太監黃錦,跟海瑞有點交情,知道海瑞是個忠臣,就趕緊勸道:“陛下,海瑞這個人,是個出了名的‘死腦筋’,他早就買好棺材了,就等著您殺他呢。他要是想跑,早就跑了,不會等著被抓。”
嘉靖帝愣了一下,撿起奏折,又仔細看了一遍。這一次,他沒有那麼生氣了,反而歎了口氣,說:“這個人跟比乾一樣忠,可我不是商紂王啊。”《明史·海瑞傳》裡詳細記載了這件事:“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顧左右曰:‘趣執之,無使得遁!’宦官黃錦在側曰:‘此人素有癡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於朝,僮仆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
嘉靖帝雖然沒殺海瑞,但也沒放他,而是把他關進了詔獄。負責審理海瑞的官員,知道嘉靖帝不想殺海瑞,就沒敢對海瑞用刑,隻是把他關在牢房裡,每天給飯給菜。海瑞在詔獄裡,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一點都不害怕,還經常跟獄卒聊天,說“我罵皇帝,是為了讓皇帝醒悟,隻要能讓大明變好,我死了也值”。
其實嘉靖帝不殺海瑞,有兩個原因:一是海瑞說的是實話,嘉靖帝自己也知道沉迷修道不對,隻是不願意承認;二是嘉靖帝不想落個“殺忠臣”的名聲——比乾是商朝的忠臣,被商紂王殺了,商紂王成了亡國之君;要是嘉靖帝殺了海瑞,他就會被後人比作商紂王,這是他不能接受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可經此一罵,嘉靖帝的心情徹底壞了。他本來就因為長期吃丹藥,身體越來越差,加上氣火攻心,沒過多久就病倒了。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帝在西苑的玉熙宮駕崩,享年六十歲。
嘉靖帝駕崩的消息傳到詔獄後,獄卒趕緊跑去找海瑞,說“陛下駕崩了,您有救了”。海瑞一開始不信,等確認消息後,他突然趴在地上,嚎啕大哭,哭得撕心裂肺,甚至吐了血。獄卒很奇怪,問他“您不是罵陛下嗎?怎麼還哭這麼傷心”。海瑞說:“我罵陛下,是希望陛下能醒悟,重新治理朝政,不是希望陛下死。陛下雖然有錯,但他畢竟是大明的皇帝,他死了,我心裡難受。”
嘉靖帝死後,隆慶帝朱載坖繼位,他一上台就下旨,釋放海瑞,還把海瑞提拔為大理寺丞正五品)。海瑞出獄後,繼續當他的“硬骨頭”,彈劾貪官汙吏,整頓吏治,成了大明曆史上著名的“清官”,被後人稱為“海青天”。
嘉靖帝朱厚熜,在位四十五年,是明朝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僅次於萬曆帝朱翊鈞)。他的一生,就像一場充滿矛盾的戲——他聰明絕頂,卻用錯了地方;他有能力成為明君,卻因為私欲,讓大明走上了下坡路。
他執政的前十年,確實是個合格的皇帝。他清除正德朝的宦官專權,整頓吏治,改革科舉,清丈土地,減免賦稅,還打退了蒙古人的入侵,史稱“嘉靖新政”,讓大明有了“中興”的跡象。《明史·世宗本紀》裡說“世宗禦極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稱治”,這是對他早年政績的肯定。
可從嘉靖十年開始,他沉迷修道,二十年不上朝,把朝政交給內閣,導致嚴黨專權二十年。嚴嵩父子貪汙受賄,陷害忠良,把朝堂搞得烏煙瘴氣;嘉靖帝為了煉丹、修宮殿,大肆搜刮民財,導致老百姓流離失所,流民造反不斷;東南沿海的倭寇,也因為朝政腐敗、軍隊戰鬥力下降,肆虐了十幾年,給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不過,嘉靖帝也不是完全的“昏君”。他雖然不上朝,但對朝堂的掌控力卻很強——他通過寫青詞、找道士扶乩等方式,了解朝堂動態,平衡內閣大臣的權力,不讓任何一方勢力過大。嚴黨雖然專權,但始終在他的掌控之下,隻要他想收拾嚴黨,就能很快把嚴黨扳倒;徐階、高拱這些大臣,雖然有能力,但也不敢在他麵前放肆。
他在抗倭這件事上,也展現出了正確的判斷力。他支持胡宗憲、俞大猷、戚繼光等人抗倭,給他們足夠的兵權和軍餉,讓他們能專心對付倭寇,最終肅清了東南沿海的倭患,保住了大明的半壁江山。要是沒有嘉靖帝的支持,抗倭戰爭可能還要持續很多年,東南沿海的老百姓也會繼續受苦。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十二月,嘉靖帝在西苑駕崩後,隆慶帝朱載坖繼位。隆慶帝雖然隻在位六年,但他延續了嘉靖帝晚年的改革政策,減免賦稅,開放海禁,整頓軍隊,還重用海瑞、張居正等人,讓大明的國力有了一定的恢複,為後來的“萬曆中興”打下了基礎。
對於嘉靖帝的功過,曆史上的評價一直很複雜。《明史·世宗本紀》裡說他“雖剪剔權奸,威柄在禦,要亦中材之主也”,意思就是他雖然清除了奸臣,掌握著權力,但也隻是個中等水平的皇帝。這個評價,其實很客觀——他有能力,但沒儘到皇帝的責任;他有政績,但也犯了很多錯誤。
如果嘉靖帝能少點私心,多點責任感,把修道的心思用在朝政上,或許大明的曆史會不一樣。可曆史沒有如果,嘉靖帝終究還是成了那個“一半清明,一半荒唐”的皇帝。他留下的,不僅是四十五年的朝政痕跡,還有那些充滿爭議的故事——大禮儀之爭的倔強,嚴黨與清流的鬥爭,海瑞罵帝的勇氣,抗倭英雄的熱血。這些故事,構成了嘉靖朝的底色,也讓大明的曆史,多了幾分複雜與精彩。
如今,當我們翻開《明史》,看到嘉靖帝的本紀時,或許會為他早年的英明而讚歎,為他晚年的荒唐而惋惜。但無論如何,他都是大明曆史上一個繞不開的人物——他的功過,就像一麵鏡子,照出了皇權的威嚴與荒唐,也照出了人性的複雜與無奈。而這,或許就是曆史留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參考《明史》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