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明穆宗朱載坖:二十隱忍與等待,卻為中興奠厚磐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 第219章 明穆宗朱載坖:二十隱忍與等待,卻為中興奠厚磐

第219章 明穆宗朱載坖:二十隱忍與等待,卻為中興奠厚磐(1 / 1)

潛邸深藏二十年,一朝登極解民懸。

開關互市烽煙靖,薄賦輕徭歲序安。

不事奢華躬節儉,罕興土木罷煩冤。

六年看似無作為,卻為中興奠厚磐。

在明朝的皇帝圈裡,有位老兄特彆容易被忽略。他爹是鬨騰了四十五年的嘉靖帝,兒子是幾十年不上朝的萬曆帝,夾在中間的他,在位六年就匆匆下線,活像個過渡劇本裡的工具人。但你要是真翻史書細看,就會發現這位背景板皇帝,其實乾了不少讓後人拍大腿的好事。他就是明穆宗朱載坖,一個不愛折騰卻擅長拆彈的佛係君主。

朱載坖的出生,本身就帶著點尷尬。他是嘉靖帝的第三個兒子,媽是杜康妃。在那個母憑子貴的年代,杜康妃沒什麼背景,朱載坖自然也成不了父皇的心頭肉。更要命的是,嘉靖帝一門心思修道求仙,整天琢磨著怎麼長生不老,對這幫兒子根本沒多少心思管。

按規矩,太子之位本該輪著來。可他大哥朱載基出生兩個月就夭折,二哥朱載壡被立為太子,沒幾年也病死了。按理說,這下該輪到朱載坖了吧?偏偏嘉靖帝被一個叫陶仲文的道士忽悠,說什麼二龍不相見——皇帝是真龍,太子是潛龍,倆龍見了麵就倒黴。於是乎,朱載坖明明是事實上的長子,卻連太子的名分都撈不著,隻能當個裕王,在宮外建了座王府,一住就是二十年。

這二十年,朱載坖過得那叫一個憋屈。父皇對他冷淡得像冰塊,連過年過節想見一麵都難。朝堂上,嚴嵩父子當道,這幫人見他沒權勢,連王府的俸祿都敢克扣。有次朱載坖實在沒錢用,隻好讓人給嚴嵩送厚禮,才把欠了三年的俸祿要回來。《明史》裡沒明說他這段日子有多慘,但一句王邸歲供減削,就把其中的辛酸道儘了。

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是這段憋屈的日子,讓朱載坖沒染上皇室子弟的壞毛病。他天天跟在王府裡讀書,偶爾出去體察下民情,知道老百姓過日子有多難。身邊圍著的也不是什麼溜須拍馬的小人,而是高拱、陳以勤這些後來的名臣。這些人天天跟他念叨民生疾苦、朝政弊端,硬生生把他打造成了一個務實主義者。

嘉靖四十五年,朱厚熜終於修道修成了仙其實是吃丹藥中毒死了)。臨終前,他才留下遺詔,讓朱載坖繼承皇位。當傳旨的太監找到裕王府時,朱載坖正在院子裡澆花,聽完聖旨當場懵了——這幸福來得也太突然了,跟中了五百萬彩票似的。

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正月,朱載坖正式登基。剛坐上龍椅,他就乾了件讓滿朝文武驚掉下巴的事——把嘉靖帝時期那些裝神弄鬼的道士全給辦了。什麼王金、陶仲文之流,要麼被砍頭,要麼被流放,宮裡的道觀拆的拆、改的改,總算把老爹留下的給驅散了。

接著,他又下了道詔書,大意是:我爹在位時,有些政策確實不咋地,讓大家受委屈了。凡是因為進言被處分的官員,一律官複原職;以前搞的那些齋醮、營建,全停了;老百姓欠的賦稅,實在交不起的就免了。這道詔書一下,朝野上下跟久旱逢甘霖似的,連《明史》都誇他躬行節儉,蠲免逋賦,察罷貪汙,吏治為之一新。

但最讓人佩服的,是朱載坖的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不是啥雄才大略的主,所以乾脆放權給內閣。當時的內閣首輔是徐階,後來又換成高拱,都是些有真本事的人。朱載坖對他們隻有一個要求:你們好好乾活,彆騙我就行。有次高拱跟他彙報工作,說有個地方官貪汙受賄,按律當斬。朱載坖聽完就說:該咋辦咋辦,彆問我,我不懂這些。氣得高拱直翻白眼,但轉頭想想,攤上這麼個不瞎指揮的皇帝,好像也不是壞事。

不過朱載坖也不是完全不管事。有回宮裡要修宮殿,預算報上來一看,得花三十萬兩銀子。他拿著賬單算了半天,大手一揮:砍一半,十五萬夠了。朕看這宮殿挺好,不用大修。戶部尚書當時就哭了——多少年沒見過這麼省錢的皇帝了!

要說朱載坖這輩子乾得最漂亮的事,當屬隆慶開關。這事還得從嘉靖年間說起,當時東南沿海倭寇鬨得厲害,朝廷一著急,就下了道令,不準老百姓出海做生意。結果呢?倭寇沒禁住,反而把正經商人逼成了海盜,走私成了公開的秘密。

朱載坖在裕王府時就聽說過這事,登基沒多久,就跟內閣大臣商量:海禁這政策,是不是不太對?要不試試開個口子?大臣們吵成一團,有人說祖宗之法不能改,有人說開海能增加收入。最後朱載坖拍了板:就這麼定了,在福建月港開個特區,讓老百姓合法做生意,朝廷收稅。

這一開可不得了。月港頓時成了國際大都市,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日本人都往這跑,絲綢、茶葉、瓷器從這兒運出去,白銀嘩嘩地流進來。據史料記載,僅隆慶五年這一年,月港的關稅就收了三萬多兩銀子,到了萬曆年間,更是漲到了二十萬兩。《明實錄》裡說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十萬,這可不是小數目,相當於當時明朝全年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更重要的是,開關之後,倭寇一下子少了很多。為啥?因為老百姓能合法做生意了,誰還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去當海盜啊。以前官府追著倭寇打,越打越多;現在敞開了讓他們做生意,反而相安無事。這就叫堵不如疏,朱載坖這手,比他爹高明多了。

北邊的蒙古問題,困擾了明朝一百多年。嘉靖年間,蒙古俺答汗幾乎每年都來搶一把,京師好幾次都被圍得水泄不通,史稱庚戌之變。朱載坖登基時,邊防軍費占了朝廷開支的一半還多,可就是擋不住蒙古人。

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轉機來了。俺答汗的孫子把漢那吉,因為跟爺爺鬨彆扭,居然帶著老婆孩子投奔了明朝。這可把朝廷難住了:殺了吧,怕俺答汗報複;放回去吧,又怕他不領情。就在大夥兒吵得不可開交時,宣大總督王崇古上書,說這是個好機會,不如順水推舟,跟俺答汗議和。

朱載坖拿著奏折看了半天,問高拱:這事兒靠譜不?高拱說:靠譜!俺答汗早就想跟咱們做生意了,就是抹不開麵子。現在他孫子在咱們手上,正好跟他談條件。朱載坖一拍大腿:行,就這麼辦!給俺答汗傳話,隻要他歸順朝廷,咱們就封他為王,還在邊境開互市,讓他的人能買到鐵鍋、布料。

俺答汗本來正著急呢,一聽有這好事,立馬答應了。第二年,他親自到邊境磕頭認錯,明朝也封他為順義王,雙方在張家口開了互市。從此,蒙古人拿著馬、羊來換中原的糧食、布匹,再也不用提著腦袋來搶劫了。《明史》裡說自是邊境休息,東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鎮數千裡,軍民樂業,不用兵革者二十餘年,這和平日子,來得太不容易了。

要說朱載坖有啥缺點,那就是太好色了。可能是以前在王府憋太久了,登基後放飛自我,後宮裡塞滿了美女。有回給戶部下旨,說要選三千個宮女,差點沒把戶部尚書嚇暈過去——這哪是選宮女,分明是選秀啊!

更要命的是,他為了討好這些妃子,還天天吃春藥。剛開始隻是偶爾吃點,後來越來越上癮,甚至大白天都得在後宮。大臣們看不下去,紛紛上書勸他注意身體。禦史詹仰庇說得最直接:陛下春秋鼎盛,宜省覽章奏,講求治理,不當溺於酒色。朱載坖看完奏折,居然沒生氣,還表揚詹仰庇敢說話,可轉頭該乾啥還乾啥。

長期這麼折騰,身體肯定扛不住。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以後,朱載坖就經常生病,有時候連朝都上不了。有次他跟高拱說:朕最近頭暈得厲害,估計是不行了。高拱勸他保重身體,他歎口氣說:朕也想啊,可就是管不住自己。

到了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五月,朱載坖終於撐不住了。臨終前,他把十歲的兒子朱翊鈞托付給高拱、張居正、高儀三位大臣,斷斷續續地說:朕不行了...你們要好好輔佐太子...彆讓他學朕...說完就咽了氣,年僅三十六歲。

朱載坖在位隻有六年,論名氣,比不上他爹嘉靖,也比不上他兒子萬曆;論功績,好像也沒乾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正是他這六年的不作為,讓明朝喘了口氣——海禁開了,邊境安了,國庫鼓了,老百姓日子好過了。

《明史》評價他端拱寡營,躬行儉約,意思是說他不瞎折騰,生活節儉。這看似簡單的八個字,其實是對一個皇帝最高的評價。有時候,少做點錯事,比多做些好事更重要。

朱載坖就像個高明的拆彈專家,接手他爹留下的一堆爛攤子,沒搞什麼大動作,就憑著一股務實勁兒,把一個個定時炸彈拆了。等他把國家交給他兒子時,明朝已經從嘉靖末年的危機四伏,變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麵。後來萬曆年間的萬曆中興,其實早在隆慶年間就打下了基礎。

所以說,彆小看那些看似平庸的皇帝。有時候,不折騰、不添亂,懂得放權、知道節製,就是最大的本事。朱載坖用他六年的統治告訴我們:當皇帝,有時候佛係一點,挺好。

參考《明實錄》《明史》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他變心後,我反手把超市上報國家 綁定我?係統你踢到鐵板了 京舞空竹 離婚夜孕吐,下鄉資本家小姐躺贏 我有點無了 手機連通三界後,豪門千金躺平了 諸天萬界:我從末世開始 綁定種田遊戲後,糧食多到砸神 全家一起闖末世 每天百萬骷髏,從零打造亡靈天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