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大臣們不這麼認為。按照明朝的“祖製”,應該“立嫡立長”——要是皇後沒兒子,就立長子為太子。朱常洛是長子,不管從哪方麵來說,都應該被立為太子。所以,大臣們紛紛遞奏折,請求萬曆立朱常洛為太子,還把這件事稱為“國本”,說“國本不定,天下不安”。
萬曆一開始還想敷衍,說“朱常洛年紀還小,等他再大一點再說”。可朱常洛一天天長大,萬曆還是不提立儲的事,大臣們也越來越著急,遞的奏折越來越多,甚至有人開始“死諫”——用辭官、哭諫的方式,逼迫萬曆立儲。
有個叫顧憲成的吏部郎中,遞了一份奏折,說“陛下要是再不立太子,就是違背祖製,對不起天下百姓,也對不起列祖列宗”。萬曆看了奏折,氣得把顧憲成貶到外地,還說“以後誰再敢提立儲的事,就跟顧憲成一樣”。可顧憲成雖然被貶了,卻成了大臣們的“榜樣”,越來越多的大臣站出來,跟萬曆對著乾。
李太後也看不下去了。有一次,李太後把萬曆叫到宮裡,問他“為什麼不立朱常洛為太子”。萬曆說“朱常洛是宮女所生,出身低微”。李太後聽了,氣得拍桌子:“你忘了你也是宮女所生嗎?”萬曆這才想起,李太後以前也是宮女,後來才被隆慶帝封為貴妃。他嚇得趕緊跪下認錯,可還是沒下定決心立朱常洛為太子。
這場“立儲之爭”,把朝堂分成了兩派:一派是“擁長派”,堅持立朱常洛為太子,主要是東林黨人和一些正直的大臣;另一派是“擁福派”朱常洵被封為福王),支持立朱常洵為太子,主要是鄭貴妃的親信和一些投機取巧的大臣。兩派互相攻擊,互相彈劾,朝堂上天天吵得跟菜市場似的,根本沒人心思處理正事。
萬曆見大臣們這麼難纏,乾脆采取“拖”的辦法——既不立朱常洛為太子,也不立朱常洵為太子,就這麼耗著。可越拖,朝堂越亂,老百姓也越來越失望。有首民謠是這麼唱的:“帝寵鄭妃,疏薄東宮。儲位久懸,國本動搖。”意思就是萬曆寵愛鄭貴妃,冷落朱常洛,太子之位遲遲不定,大明的根基都動搖了。
直到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萬曆實在拖不下去了——一方麵,大臣們的壓力越來越大,甚至有人以“辭官”相逼;另一方麵,李太後也天天催他,說“再不定儲,大明就要出亂子了”。萬曆沒辦法,隻好下旨,立朱常洛為太子,封朱常洵為福王,讓他去洛陽就藩。
這場持續十五年的“立儲之爭”,雖然以“擁長派”的勝利告終,可對大明的傷害卻很大。它不僅消耗了朝堂的精力,讓很多正事沒人管,還讓萬曆對大臣們更加不滿,變得更加“怠政”;更重要的是,它讓朱常洛長期處於“擔驚受怕”的狀態,性格變得懦弱、多疑,為後來的“梃擊案”“紅丸案”埋下了伏筆。
《明史·神宗本紀》裡說:“二十九年十月,立皇長子常洛為皇太子,封諸子常洵福王、常浩瑞王、常潤惠王、常瀛桂王。”這段話看似是“國本已定”的圓滿結局,可背後藏著的,是大明難以挽回的衰敗。
萬曆雖然立了朱常洛為太子,可對朱常洵的寵愛一點都沒減。朱常洵要去洛陽就藩的時候,萬曆給了他一份“天價”的嫁妝,幾乎掏空了大明的國庫。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按照明朝的規矩,藩王就藩,朝廷會給一定的土地和錢財,可萬曆卻打破了這個規矩。他給朱常洵的土地,高達兩萬頃——要知道,明朝最富有的江南地區,所有的官田加起來也不過幾萬頃,萬曆一下子就給了朱常洵兩萬頃,而且這些土地大多是從老百姓手裡搶來的。地方官為了湊夠兩萬頃土地,逼著老百姓把自己的良田交出來,很多老百姓因為失去了土地,隻能當流民,四處乞討。
除了土地,萬曆還給了朱常洵大量的錢財。他從國庫調了三十萬兩銀子,作為朱常洵的“路費”;還把河南、山東、湖廣等地的鹽稅、茶稅,都交給朱常洵掌管,讓他每年能有幾十萬兩銀子的收入。有大臣勸萬曆:“陛下給福王這麼多土地和錢財,會讓老百姓受苦,也會掏空國庫,要是以後遇到天災人禍,或者邊境有戰事,朝廷就沒錢可用了。”可萬曆根本不聽,說“我就這麼一個寶貝兒子,給他多點東西怎麼了?”
朱常洵就藩的時候,萬曆還特意安排了一場“奢華之旅”。他讓工部打造了一艘豪華的大船,船上裝滿了金銀珠寶、古玩字畫,還有幾百個宮女、太監,專門伺候朱常洵。從北京到洛陽,一路上,朱常洵的船隊浩浩蕩蕩,每到一個地方,地方官都要提前準備好山珍海味,招待朱常洵和他的手下,要是招待不好,就會被治罪。
有個山東的知府,因為沒拿出足夠的錢招待朱常洵,被朱常洵的手下打了一頓,還被萬曆貶為庶民。這件事傳開後,地方官們都嚇得不輕,紛紛搜刮老百姓的錢財,來討好朱常洵,老百姓的負擔變得更重了。
朱常洵到了洛陽後,更是揮霍無度。他在洛陽建了一座豪華的王府,花費了幾十萬兩銀子,王府的規模比皇宮還大;他每天都要吃山珍海味,一頓飯就要花幾千兩銀子;他還喜歡養寵物,光是養狗就養了幾百隻,每隻狗都有專門的太監伺候,吃的是肉,穿的是絲綢。
而此時的大明,已經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陝西鬨旱災,老百姓沒飯吃,隻能吃樹皮、草根,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狀;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江南鬨水災,莊稼全淹了,幾十萬流民湧入城市,餓死的人隨處可見。大臣們紛紛遞奏折,請求萬曆減免賦稅,拿出國庫的錢賑濟災民,可萬曆卻把奏折留著不批,還說“國庫的錢是給我和福王用的,不能隨便給老百姓”。
有個叫楊漣的禦史,看不下去了,遞了一份奏折,說“福王在洛陽揮霍無度,老百姓卻在餓死,陛下要是再不管,老百姓就會造反,大明就會亡了”。萬曆看了奏折,氣得把楊漣貶到貴州當驛丞,還跟身邊的太監說“這些大臣就是多管閒事,老百姓餓死跟我有什麼關係?”
朱常洵的奢華,不僅掏空了大明的國庫,還讓老百姓對萬曆徹底失望。當時民間流傳著一句話:“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陽富於大內。”意思就是萬曆把天下的錢財都給了福王,洛陽福王府的財富,比皇宮還多。這句話,成了後來李自成起義的導火索——李自成起義後,第一個攻打的就是洛陽,朱常洵也被李自成的軍隊殺死,他搜刮來的財富,也被李自成用來賑濟災民,成了推翻大明的“彈藥”。
萬曆雖然“怠政”,可在他統治期間,大明卻打了三場大規模的戰爭,史稱“萬曆三大征”——寧夏之役、朝鮮之役、播州之役。這三場戰爭,大明都打贏了,可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幾乎拖垮了大明的國力。
先說說寧夏之役。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寧夏的將領哱拜起兵造反。哱拜本來是蒙古人,後來投降了明朝,被封為寧夏副總兵。可他覺得自己功勞大,待遇低,心裡不滿,就聯合蒙古的一些部落,起兵造反,占領了寧夏城,還想攻占陝西,進而奪取整個西北。
萬曆接到奏報後,雖然不想管,可要是哱拜真的占領了西北,大明就會失去重要的糧食產地和邊防要地,所以他隻能派軍隊去鎮壓。他任命李如鬆為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率軍五萬,去寧夏平叛。
李如鬆是李成梁的兒子,打仗很有本事。他率軍到了寧夏後,沒有急著攻城,而是先切斷了哱拜的糧道和水源,把寧夏城團團圍住。哱拜的軍隊沒了糧食和水,很快就亂了陣腳。李如鬆趁機率軍攻城,隻用了一個月,就攻破了寧夏城,斬殺了哱拜,平定了叛亂。
寧夏之役,大明雖然打贏了,可也花費了兩百多萬兩銀子,還損失了一萬多士兵。
再說說朝鮮之役。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小日本的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後,想侵略中國,可他覺得直接打中國太難,就先派兵侵略朝鮮,想以朝鮮為跳板,再進攻中國。小日本軍隊很快就占領了朝鮮的大部分地區,朝鮮國王李昖逃到明朝邊境,向萬曆求救,說“要是明朝不幫朝鮮,小日本下一步就會進攻明朝”。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萬曆一開始不想派兵,覺得朝鮮是外國,跟大明沒關係。可大臣們勸他:“朝鮮是大明的藩屬國,要是朝鮮被小日本占領,大明的東北邊境就會暴露在小日本的威脅之下,到時候麻煩就大了。”萬曆想了想,覺得大臣們說得有道理,就決定派兵支援朝鮮。
他任命李如鬆為東征提督,率軍四萬,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李如鬆打仗很勇猛,剛到朝鮮就率軍攻占了平壤,斬殺小日本一萬多人,小日本軍嚇得紛紛向南逃竄。可日本軍隊並沒有撤退,而是在漢城附近的碧蹄館設下埋伏,想伏擊李如鬆的軍隊。李如鬆識破了小日本的計謀,率軍反擊,雖然打退了日本軍隊,可自己也損失了不少士兵。
這場戰爭一打就是七年,雙方打打停停,都打得筋疲力儘。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小日本失去了主帥,開始撤退。明朝和朝鮮的軍隊趁機追擊,在露梁海戰中大敗日本軍隊,斬殺日本兵兩萬多人,徹底把日本軍隊趕出了朝鮮。
朝鮮之役,大明雖然打贏了,可花費了七百多萬兩銀子,損失了三萬多士兵,而且還讓東北的邊防變得空虛——因為大部分軍隊都被調到朝鮮打仗了,東北的女真部落趁機崛起,為後來清朝的建立埋下了伏筆。
最後說說播州之役。播州今貴州遵義)是楊氏家族的世襲領地,從唐朝開始,楊氏家族就統治著播州,到了明朝,楊家依然擁有很大的權力。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播州土司楊應龍起兵造反。楊應龍覺得自己勢力大,明朝管不了他,就率軍攻占了貴州、四川的一些州縣,還殺了不少明朝的官員。
萬曆接到奏報後,派李化龍為總督四川、湖廣、貴州軍務,率軍二十萬,去播州平叛。李化龍采取“分兵多路,四麵圍攻”的戰術,把楊應龍的軍隊分割包圍。楊應龍的軍隊雖然勇猛,可寡不敵眾,很快就節節敗退。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李化龍率軍攻占了播州的首府海龍囤,楊應龍自殺身亡,播州之亂被平定。
播州之役,大明雖然打贏了,可也花費了三百萬兩銀子,損失了兩萬多士兵。
“萬曆三大征”,大明雖然都取得了勝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邊疆的穩定,可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總共花費了一千兩百多萬兩銀子,相當於大明三年的國庫收入,損失了六萬多士兵。而且,為了籌集軍費,萬曆還加重了賦稅,派太監去地方上“礦稅監”,瘋狂搜刮老百姓的錢財,導致老百姓流離失所,流民造反不斷。
《明史·神宗本紀》裡說:“寧夏、朝鮮、播州三役,費帑金數百萬,國用大匱。”意思就是寧夏、朝鮮、播州這三場戰爭,花費了幾百萬兩銀子,導致國家的財政陷入了困境。這場“勝利”,就像一劑“強心針”,雖然暫時讓大明看起來很強大,可實際上卻加速了大明的衰敗——國庫空了,士兵少了,老百姓怨聲載道,大明就像一個外表強壯、內部卻早已腐爛的巨人,隻要輕輕一推,就會倒下。
萬曆中後期,朝堂上除了“立儲之爭”,還有一場更可怕的鬥爭——東林黨與齊楚浙黨的“黨爭”。這場鬥爭,從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開始,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把整個朝堂搞得烏煙瘴氣,讓大明徹底失去了“自救”的機會。
東林黨起源於無錫的東林書院。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顧憲成因為得罪了萬曆,被罷官回鄉。他回到無錫後,在東林書院講學,跟高攀龍、錢一本等誌同道合的人一起,議論朝政,批評時弊,主張“整頓吏治,減輕賦稅,重視人才”。很多對現狀不滿的大臣和文人,都紛紛投靠東林黨,東林黨慢慢成了朝堂上的一股重要勢力。
齊楚浙黨則是由一些地方官員和投機取巧的大臣組成的。他們因為地域關係,分成了齊黨山東籍官員)、楚黨湖廣籍官員)、浙黨浙江籍官員),後來為了對抗東林黨,就聯合在了一起,被稱為“齊楚浙黨”。齊楚浙黨的主張跟東林黨完全相反——他們支持萬曆的“怠政”,讚成派太監去地方上“礦稅監”,還為鄭貴妃和福王說話,隻要能保住自己的權力和財富,什麼都願意做。
東林黨和齊楚浙黨的鬥爭,一開始還隻是“政見不同”,後來慢慢變成了“人身攻擊”和“權力爭奪”。兩派互相彈劾,互相拆台,隻要是對方支持的,自己就反對;隻要是對方反對的,自己就支持,根本不管事情本身是對是錯。
比如在“礦稅監”的問題上,東林黨認為“礦稅監是害民之賊,應該廢除”,齊楚浙黨卻認為“礦稅監能為朝廷增加收入,應該保留”。雙方在朝堂上吵得不可開交,東林黨大臣跪在午門外哭諫,齊楚浙黨大臣則在萬曆麵前說東林黨的壞話,萬曆本來就討厭東林黨,就把幾個帶頭哭諫的東林黨大臣貶到了外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官員選拔的問題上,兩派也鬥得你死我活。東林黨想提拔那些正直、有能力的官員,齊楚浙黨卻想提拔自己的親信和關係戶。有一次,朝廷要選拔一個吏部尚書,東林黨推薦了正直的鄒元標,齊楚浙黨卻推薦了貪婪的李三才。雙方在朝堂上吵了好幾天,最後萬曆還是聽了齊楚浙黨的話,任命李三才為吏部尚書,鄒元標則被調到南京當閒官。
更可怕的是,兩派還把“黨爭”帶到了軍事和民生上。有一次,陝西鬨旱災,東林黨大臣建議“減免賦稅,開倉放糧”,齊楚浙黨大臣卻認為“要是減免賦稅,朝廷就沒錢了,應該繼續征稅”。雙方吵來吵去,最後什麼都沒做成,陝西的流民越來越多,最後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在東北邊防的問題上,兩派也互相拆台。東林黨支持熊廷弼經略遼東,認為熊廷弼有能力守住遼東,齊楚浙黨卻反對熊廷弼,說熊廷弼“膽小怕事,不敢打仗”。齊楚浙黨大臣還在萬曆麵前說熊廷弼的壞話,萬曆就把熊廷弼罷官,任命袁應泰為經略遼東。袁應泰根本不懂軍事,很快就把遼東的大片土地丟給了女真部落,大明的東北邊防徹底崩潰。
《明史·閹黨傳》裡說:“萬曆中,廷臣爭門戶,部黨角立,相攻者無虛日。”意思就是萬曆中期,大臣們分成了不同的派彆,互相攻擊,沒有一天不爭吵的。這場“黨爭”,就像一場“內耗”,把大明的精力都消耗光了——大臣們隻顧著互相爭鬥,沒人關心老百姓的死活,沒人關心邊防的危機,沒人關心國家的未來。
而萬曆,作為大明的皇帝,不僅沒有製止“黨爭”,反而還利用“黨爭”來平衡朝堂的權力——他覺得兩派互相爭鬥,自己就能坐收漁翁之利,牢牢掌握權力。可他沒想到,這種“平衡”,最終會把大明拖進深淵。當農民起義的烽火燃遍全國,當女真部落的鐵騎踏破山海關的時候,萬曆才明白,自己當初的“小聰明”,其實是毀掉大明的“大愚蠢”。
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以後,萬曆徹底進入了“躺平”模式——不僅不上朝,不批奏折,甚至連大臣的任免、國家的重大決策都不管了,大明徹底陷入了“失控”狀態。
那時候的萬曆,每天都躲在後宮裡,要麼喝酒、看戲,要麼跟鄭貴妃一起玩樂,要麼就是睡大覺,對朝堂上的事不聞不問。大臣們的奏折,堆在皇宮裡,有的甚至發黴了,萬曆都懶得看一眼。有個大臣遞了一份奏折,請求萬曆任命一個戶部尚書——因為戶部尚書已經空缺了三個月,國庫的錢沒人管,很多地方的軍餉都發不出去了。可萬曆把奏折留著不批,最後還是內閣大臣們商量著,讓戶部侍郎暫時兼任戶部尚書,才勉強解決了問題。
官員的任免更是混亂。很多官員因為年老、生病或者去世,職位出現了空缺,可萬曆就是不任命新的官員,導致很多部門都沒人管事。比如刑部,本來有尚書、侍郎等十幾個官員,到了萬曆晚年,隻剩下三個官員,很多案件都積壓著,沒人審理,老百姓有冤無處訴。有個地方官遞了一份奏折,說“本地有個惡霸,殺了人,搶了東西,可刑部沒人審理,惡霸還在逍遙法外,老百姓都嚇得不敢出門”。可萬曆根本不管,還是照樣“躺平”。
邊防更是糟糕。東北的女真部落,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越來越強大,他們攻占了大明的很多城池,殺了不少明朝的士兵。大臣們紛紛遞奏折,請求萬曆派兵支援東北,增加東北的軍餉。可萬曆把奏折扔在一邊,說“東北離北京那麼遠,女真部落也沒那麼厲害,不用管他們”。結果,努爾哈赤的勢力越來越大,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了後金政權,正式跟大明對抗。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率軍攻占了大明的撫順、清河等城池,還發布了“七大恨”,列舉了大明的七條罪狀,公開向大明宣戰。
萬曆這才慌了,趕緊派楊鎬為經略遼東,率軍十萬,去攻打後金。可此時的大明,軍隊戰鬥力已經非常差了——士兵大多是流民充數的,沒經過訓練,將領要麼怕死,要麼貪財,軍餉還經常被克扣,士兵們連飯都吃不飽。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明軍和後金軍在薩爾滸展開決戰,明軍被後金軍打得大敗,損失明軍精銳“三大營”,八萬多士兵。至此,遼東的大片土地都被後金軍占領。薩爾滸之戰,是大明和後金的轉折點,從此以後,大明在東北戰場上再也沒有主動權,隻能被動防禦。
而此時的大明,內部也已經亂成了一團。因為萬曆長期“怠政”,官員貪汙腐敗,賦稅繁重,老百姓流離失所,各地的農民起義不斷。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山東爆發了徐鴻儒領導的農民起義,徐鴻儒率領起義軍攻占了鄆城、鄒縣等城池,還建立了“中興福烈帝”的政權,雖然最後被明軍鎮壓了,可也讓大明的統治搖搖欲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萬曆病倒了。他躺在病床上,看著窗外的夕陽,心裡不知道有沒有後悔——要是自己當初不那麼“怠政”,不那麼任性,好好治理大明,大明會不會不是現在這個樣子?要是自己當初早點立朱常洛為太子,不搞“立儲之爭”,朝堂會不會不那麼混亂?要是自己當初不派太監去地方上“礦稅監”,不那麼寵愛福王,老百姓會不會不那麼恨自己?
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萬曆在弘德殿駕崩,享年五十八歲。他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可他留給後人的,卻是一個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的大明。
《明史·神宗本紀》裡對萬曆的評價很中肯:“神宗衝齡踐阼,江陵秉政,綜核名實,國勢幾於富強。繼乃因循牽製,晏處深宮,綱紀廢弛,君臣否隔。於是小人好權趨利者馳騖追逐,與名節之士為仇讎,門戶紛然角立。馴至悊、熹,邪黨滋蔓。在廷正類無深識遠慮以折其機牙,而不勝忿激,交相攻訐。以致人主蓄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意思就是萬曆小時候登基,張居正輔政,國家幾乎變得富強。可後來萬曆因循守舊,躲在深宮裡,綱紀廢弛,君臣隔絕。於是小人爭權奪利,跟正直的大臣為敵,門派林立。
到了泰昌、天啟年間,邪惡的黨派越來越多。朝廷裡正直的大臣沒有深謀遠慮來挫敗他們,反而互相攻擊。導致皇帝猜疑,賢奸並用,國家潰敗決裂,無法挽救。所以有人說明朝的滅亡,其實是從萬曆開始的。
萬曆駕崩後,太子朱常洛終於登上了皇位,史稱“泰昌帝”。朱常洛當了二十年的太子,天天擔驚受怕,吃了不少苦,他登基後,想好好治理大明,挽回萬曆留下的爛攤子。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廢除萬曆時期的“礦稅監”——因為“礦稅監”是老百姓最恨的,廢除“礦稅監”,能讓老百姓稍微喘口氣。他還下旨,減免全國的賦稅,開倉放糧,賑濟災民;提拔了一批東林黨大臣,讓他們擔任重要職務,希望能整頓吏治,改變朝堂的風氣。
大臣們看到朱常洛這麼有作為,都很高興,覺得大明有救了。可誰也沒想到,朱常洛隻當了一個月的皇帝,就病倒了。
事情的起因,是鄭貴妃送給朱常洛八個美女。朱常洛當了二十年的太子,一直壓抑自己,登基後看到美女,就忍不住放縱了自己,天天跟美女在一起,身體很快就垮了。他病倒後,太監崔文升給了他一副瀉藥,朱常洛吃了瀉藥後,病情越來越重,一天拉了幾十次,幾乎起不了床。
後來,鴻臚寺丞李可灼給了朱常洛一顆“紅丸”,說這顆“紅丸”能治好朱常洛的病。朱常洛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吃了一顆“紅丸”,沒想到病情真的有所好轉,能坐起來說話了。可過了幾天,朱常洛又吃了一顆“紅丸”,結果當天就駕崩了。這就是明朝曆史上著名的“紅丸案”。
朱常洛駕崩後,他的兒子朱由校登基,史稱“天啟帝”。朱由校是個“木匠皇帝”,最喜歡做木工活,對朝政一點都不感興趣,把朝堂上的事都交給了太監魏忠賢。魏忠賢是個陰險狡詐的人,他掌權後,打壓東林黨,提拔自己的親信,貪汙受賄,陷害忠良,把朝堂搞得比萬曆時期還亂。
而此時的大明,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外部,後金的軍隊不斷進攻,占領了大明的大片土地;內部,農民起義不斷,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越來越強大,攻占了很多城池。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天啟帝駕崩,他的弟弟朱由檢登基,史稱“崇禎帝”。崇禎帝雖然想挽救大明,可此時的大明已經積重難返,無論他怎麼努力,都無法阻止大明滅亡的命運。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占了北京,崇禎帝在煤山上吊自殺,明朝滅亡。
萬曆要是泉下有知,看到自己親手埋下的“禍根”,最終導致大明滅亡,不知道會是什麼心情。他的一生,就像一場悲劇——他有機會成為一個明君,卻因為自己的任性和“怠政”,把大明拖進了深淵;他有機會挽救大明,卻因為自己的自私和短視,讓大明失去了最後的希望。
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有個叫郭尚賓的大臣,遞了一份奏折,說“陛下在位四十五年,天下百姓苦陛下久矣。要是陛下再不醒悟,大明就要亡了”。可萬曆根本沒聽,還是照樣“躺平”。或許,從那一刻起,大明的命運就已經注定了。
曆史就像一麵鏡子,萬曆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要是隻顧著自己的享樂,不顧老百姓的死活,不顧國家的未來,最終隻會被曆史拋棄,被人民唾棄。而大明的滅亡,也成了曆史上一個深刻的教訓,提醒著後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隻有善待百姓,勵精圖治,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
參考《明史》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