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奪嫡血風腥,獨秉乾綱定亂局。
鐵腕整貪除弊政,丹心勤政濟蒼黎。
年羹恃寵終難禍,李衛為民總不辭。
若論操勞誰最甚,世宗雍正史留碑。
在清朝的帝王群像裡,清世宗胤禛絕對是個“非主流”。他爹康熙是出了名的寬厚,兒子乾隆是公認的風流,夾在中間的他,卻活成了“工作狂”的代名詞。這位雍正皇帝,在位僅十三年,乾的活兒比好些在位幾十年的皇帝都多,留下的爭議也能裝滿一整個紫禁城。他是怎麼從九龍奪嫡的血雨腥風裡殺出重圍?又是怎麼用鐵腕手段給大清“刮骨療毒”?咱們今天就來扒一扒這位“加班狂魔”的傳奇一生。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北京紫禁城的永和宮傳來一聲嬰兒啼哭,四阿哥胤禛降生了。這孩子打小就透著股不一樣——彆的阿哥忙著在康熙麵前爭寵撒嬌,他卻喜歡躲在書房裡啃書本,要麼就跟著老師傅學佛法。宮裡人都說,四阿哥性子冷,不愛說話,可誰也沒料到,這沉默背後藏著的是能掀翻朝堂的野心。
胤禛的童年不算“頂配”。他媽烏雅氏出身不高,剛生他時還沒資格親自撫養,隻能把他交給貴妃佟佳氏帶大。這種“寄人籬下”的日子,讓他早早學會了察言觀色。彆的阿哥組隊拉幫結派時,他卻反其道而行——不拉山頭,不搶風頭,整天圍著康熙轉,要麼彙報自己讀了什麼書,要麼說自己在府裡種了多少菜。康熙晚年頭疼兒子們爭儲打得頭破血流,見四阿哥這麼“懂事”,心裡漸漸有了好感,常誇他“性量過人,深明大義”《清史稿》)。
但胤禛可不是真的“佛係”。他暗地裡早就布下了棋子:一邊和十三阿哥胤祥結下生死之交,這哥們兒後來成了他最得力的助手;一邊又和隆科多、年羹堯這些實權派暗中往來,一個掌京畿兵權,一個握西北重兵,都是能在關鍵時刻“送助攻”的狠角色。他府裡的謀士戴鐸更不是吃素的,早就給她畫好了“奪嫡路線圖”:“處英明之父子,不露其長,恐其見棄;過露其長,恐其見疑”,簡單說就是——裝孫子,但彆真成孫子。
最絕的是他的“包裝術”。彆的阿哥忙著拉攏大臣,他卻在圓明園裡修了個“耕織圖”,整天穿著農夫裝拍照畫工筆畫),還寫詩吹噓“願將禮讓風,遍播人間世”。這波操作直接把自己塑造成了“不爭不搶的賢王”,成功騙過了大部分對手。就連後來被他收拾得最慘的八阿哥胤禩,當時都覺得四阿哥“沒威脅”,還時不時跟他喝兩杯。隻能說,胤禛這演技,放到現在能拿奧斯卡。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太子胤礽被廢,拉開了“九子奪嫡”的大幕。這可不是簡單的宮鬥劇,而是實打實的“權力狼人殺”——大阿哥胤禔想搞魘鎮咒死太子,被康熙罵成“亂臣賊子”;八阿哥胤禩拉了一堆大臣搞“聯名推薦”,反而被康熙敲打“柔奸性成,妄蓄大誌”;十四阿哥胤禵倒是得了軍權,卻被遠派西北,離京城十萬八千裡。
胤禛在這場混戰裡,堪稱“影帝級玩家”。太子第一次被廢時,他沒跟著踩一腳,反而站出來替太子說好話,讓康熙覺得他“重兄弟情”;等八阿哥被康熙懟的時候,他又假裝勸架,兩邊不得罪。就這麼“左右橫跳”,他硬是把自己摘成了“中立派”,坐看其他阿哥互相撕咬,好家夥,能從“九子奪嫡”中脫穎而出,其自身硬件實力可想而知。
真正的轉折點,在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這年冬天,康熙在暢春園病重,身邊隻有隆科多等少數人。據《清史稿》記載,康熙臨終前“召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及隆科多,宣諭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這段記載後來被吵翻了天,有人說胤禛改了遺詔,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其實清朝詔書用滿漢兩種文字寫,根本改不了);還有人說隆科多被他買通了,乾脆偽造了遺詔。但不管怎麼說,胤禛贏了——當他穿著龍袍走出暢春園時,那些曾經看不起他的對手,臉色比鍋底還黑。
登基那天,發生了個小插曲。八阿哥胤禩故意遲到,還在朝堂上擺臉色,想給新皇帝一個下馬威。胤禛沒發火,就淡淡地說了句:“兄弟們要是有事,晚點來也無妨。”轉頭卻讓隆科多把京城裡的駐軍全換了自己人。這一手“軟中帶硬”,直接讓想搞事的人歇了心思。看來,這位新皇帝的刀,比誰都快。
剛坐上龍椅的胤禛,麵對的是一個爛攤子。他爹康熙雖然開創了盛世,但晚年“寬縱”過度,官員貪汙成風,國庫幾乎空了——戶部存銀居然隻有八百萬兩,連打仗的軍費都湊不齊。更麻煩的是,那些不服氣的兄弟還在底下搞小動作,八爺黨到處散播他“得位不正”的謠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胤禛沒功夫哭喪著臉,他的字典裡就沒有“慫”字。登基剛一個月,就下了道狠詔:“凡有虧空,無論新舊,三年內必須如數補足,毋得藉詞延宕。”意思是,不管你是哪年貪的錢,三年之內必須吐出來,不然彆怪我不客氣。
為了抓貪汙,他發明了個“會考府”——相當於現在的“審計署”,專門查各地的財政賬目。以前官員報銷能隨便造假,現在有會考府盯著,一筆一筆核對,連買張紙的錢都得說清楚。有個叫李紱的官員,本來是胤禛的親信,就因為在戶部當差時有點糊塗賬,直接被降了三級。胤禛放出話來:“朕平生最恨貪汙,若有犯者,決不姑貸!”《清史稿》)
最猛的還是收拾“八爺黨”。八阿哥胤禩被封為廉親王,看著是升官,其實被架空了權力;九阿哥胤禟被派去青海,名義上是辦事,實際上是流放;十阿哥胤?更慘,直接被圈禁起來。後來胤禩和胤禟還被改了名,一個叫“阿其那”滿語“狗”),一個叫“塞思黑”滿語“豬”),算是把麵子裡子都撕乾淨了。有人說他太狠,但胤禛心裡清楚,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這些人要是不除,他的改革根本推不動。
不過,胤禛也不是隻搞“大清洗”。他知道,光靠殺殺殺不行,還得有能乾活的人。於是,他提拔了一批“實乾派”:田文鏡刻薄寡恩,但能把河南的稅收搞上去;李衛大字不識幾個,卻能把江南的鹽務查得明明白白;鄂爾泰更厲害,在西南搞“改土歸流”,把那些世襲的土司換成朝廷派的流官,徹底解決了邊疆的亂子。這些人有個共同點——都不是科舉出身,卻個個能辦實事。胤禛用人就一條:不管你是誰,能乾活就重用,耍嘴皮子的一邊去。
胤禛最牛的地方,不是收拾人,而是搞經濟改革。他在位十三年,推出的政策比誰都多,每一條都像手術刀,精準地切中大清的“病灶”。
先說“攤丁入畝”。以前老百姓交稅,既要交人頭稅丁銀),又要交土地稅地稅)。有錢人家裡土地多,卻能花錢買“功名”逃稅;窮人家沒地,還得交人頭稅,逼得好多人逃荒。胤禛一拍桌子:改!以後不管家裡有多少人,隻按土地多少交稅。這一下,地主們傻眼了,窮人卻鬆了口氣。據記載,政策推行後,全國的耕地麵積從六億多畝漲到了九億多畝,國庫的銀子也跟著往上漲——到他兒子乾隆登基時,戶部存銀已經有六千多萬兩,是他剛上台時的七倍多。
“耗羨歸公”也是個神操作。以前官員收稅,會借口“銀子熔鑄有損耗”,多收一筆“耗羨”,其實大部分都進了自己腰包。胤禛規定,耗羨必須上交國庫,然後由朝廷統一發給官員“養廉銀”——相當於現在的“績效工資”。這招既堵了貪汙的漏洞,又讓官員有了正經收入,一舉兩得。比如兩江總督的養廉銀一年有三萬兩,是基本工資的一百多倍,誰還願意冒風險去貪汙?
還有“改土歸流”。西南那些土司,簡直就是土皇帝,殺人放火全憑心情,朝廷根本管不了。胤禛派鄂爾泰去硬剛,不服就打,打完就把土司換成朝廷派的流官。有個叫莎羅奔的土司,仗著山高皇帝遠,殺了朝廷派的官員,結果被年羹堯一頓胖揍,乖乖投降。這政策推行後,西南地區才算真正納入清朝版圖,再也沒出過大亂子。
胤禛搞改革,簡直是“拚命三郎”。他每天早上四點起床,晚上十二點才睡,一年就給自己放三天假冬至、元旦、生日)。現存的雍正朱批奏折有三萬多件,加起來有一百多萬字,平均每天要寫三千多字。有個奏折上,他批了句“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透著股可愛的霸氣。難怪他兒子乾隆說:“皇考雍正)在位十三年,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清史稿》)
胤禛這輩子,就沒離開過“爭議”這兩個字。除了“改遺詔”的謠言,還有人說他“弑父逼母”——其實康熙是正常病逝,他媽烏雅氏是因為小兒子胤禵被圈禁,氣不過才去世的,跟胤禛沒直接關係。
最邪乎的是“血滴子”的傳說。說他搞了個秘密特務組織,用一種能割人頭顱的暗器“血滴子”暗殺對手。其實這都是八爺黨編的謠言,胤禛雖然用密探監視官員,但真沒搞過這麼玄幻的東西。他自己都吐槽:“朕之所謂密探,不過是令其查訪吏治民生,非令其陷害忠良也。”
還有人說他信佛信道,甚至煉丹藥中毒而死。他確實信佛,還寫過一本《禦選語錄》,但要說煉丹致死,就有點誇張了。據《清史稿》記載,他是“丁亥,上不豫。戊子,上大漸,宣旨傳位皇四子寶親王弘曆。己醜,上崩,年五十八。”說白了,就是積勞成疾——每天工作二十小時,換誰也扛不住啊。
不過,胤禛也不是完美的。他搞“文字獄”確實有點過頭,比如呂留良案,就因為人家寫了幾句懷念明朝的詩,不僅本人被開棺戮屍,連學生、親戚都被牽連,有點太狠了。但話說回來,在那個年代,皇帝對“謀反”的敏感程度,比現在人對手機電量的敏感程度還高,也算是時代的局限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胤禛在圓明園駕崩。他這一生,就像一場緊繃的戰鬥——從潛邸的隱忍,到奪嫡的驚險,再到治國的狠辣,他幾乎沒鬆過一口氣。
有人罵他刻薄寡恩,殺兄弟、屠功臣;也有人讚他勤政愛民,給大清續了命。其實,他就像個給病人做手術的醫生,下手必須狠,不然病好不了。康熙留下的“盛世”,其實是個外強中乾的空架子,是他用十三年的時間,硬生生把這架子填滿了血肉。沒有他的“攤丁入畝”,乾隆哪有錢下江南?沒有他的“改土歸流”,西南哪能安穩?沒有他攢下的六千萬兩銀子,乾隆哪有資本打那麼多仗?
乾隆登基後,一邊推翻他爹的一些政策比如釋放了被圈禁的叔叔們),一邊卻偷偷學他爹的治國套路。這就好比兒子吐槽老爸太嚴厲,轉頭卻按老爸的方法過日子——嘴上不承認,身體卻很誠實。
說到底,胤禛就是個複雜的矛盾體:他冷酷,卻讓百姓稅負減輕;他多疑,卻能重用賢才;他狠辣,卻讓國家蒸蒸日上。正如那句評價:“康乾盛世,雍正承前啟後,實乃關鍵。”他或許不是個讓人喜歡的皇帝,但絕對是個能辦事的皇帝。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他的一生,大概就是:不愛玩樂愛加班,不搞權謀搞改革,不怕罵名怕亡國。這樣的皇帝,在中國曆史上,真沒幾個。
參考《清史稿》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